前言:我的攝影之路小介

我是一個沒有用過底片機的攝影者。或許應該這樣說,在小時候也曾經幫大人用傻瓜相機拍過相片(記憶深刻的廣告詞:它傻瓜你聰明),跟我家夫人交往的時期是我第一次接觸到底片機的單眼相機,當時只覺得:哇!好專業呀!操作應該不容易吧?後來才知道其實我家夫人也只用 auto 模式拍照而已,什麼光圈、快門、ISO 的她一概不懂,不過她就是有辦法拍出好照片,這點真的讓我好生佩服。沒有接觸底片機的另外一個原因是我覺得那是個燒錢的嗜好,先不說相機,光是底片的部分一卷底片要價一百多新台幣以上,等級越高價格也越貴,對於不懂攝影的我來說看起來就是一個錢坑。當然因為沒有接觸底片機的經驗所以我並沒有攝影的基本概念,而我也沒有因為喜歡攝影或是在攝影上有需求而去找專業的老師學習過。

如果問我喜不喜歡攝影,我會覺得有點難回答,對我而言攝影是有目的的行動,不管今天是拍買物的相片、出去玩的相片、上館子的相片都是有一個想拍攝的目的驅使我按下快門,雖然我也會去觀摩別人拍攝的相片(尤其是我家夫人的),也會閱讀一些攝影相關的教學文章(至少現在的我稍微懂一點什麼是光圈、快門)但是實際回到自己在拍攝相片的時候,很多時候我是沒有多想的,說好聽一點就是隨性拍拍吧。但是這樣就變成了「拍了很多照片可是能用的可能沒有幾張」的結果,也許有些資深的攝影達人會覺得我這樣的想法很不可取,但是我覺得換個角度想這是我在用大量失敗的經驗去換取正確的觀念的過程,我想這也是數位攝影的優勢之一吧?試想如果是用底片相機拍我可能連一張相片都不敢拍,因為怕失敗…

我現在的攝影觀念是構圖優先,因為國高中有一段時期學習過素描所以構圖的基本概念我還是有的,再來是光線的掌握,在我看過的教學文章裡都不只一次強調過光線的重要性,所以現在我在拍照的時候多少會顧慮一下環境光源的影響。剩下的我大多看看後製處理能夠修到什麼程度,如果看起來還可以那我就用了。關於後製的觀念也是透過一次次的嘗試(失敗)慢慢做出我自己想要的感覺(風格?)

隨著這樣的過程,慢慢的我開始想:如果今天有一款相機可以讓我只要注意拍照當時的構圖與光線的流動,剩下的不管是光圈還是景深的控制都可以後面再處理那有多好?差不多就在我這樣想的時候第一代的 LYTRO 光場相機登場了(那已經是 2012 的事情了嗎?)當時 LYTRO 最特別的訴求點就是「先拍照,後對焦」,這讓我對這台相機產生了莫大的興趣,不過殘念的是最後 LYTRO 一代(別名口紅機)並沒有在台推出(真的覺得有點遺憾…)。也差不多在同一個時期吧?HTC M7 用 Duo Camera 加入了「後對焦」技術的戰場,後來慢慢的三星、華碩、Google 也都各自推出了針對「後對焦」技術的相機模組,一時之間讓我有一種「原來後對焦技術並不是很艱深的學問」的感覺。可是後來我發現事情不是憨人想的這麼簡單,在實際試玩過幾款相機模組之後也發現其實這些「後對焦」的技術基本還是建立在後製軟體運算的機制上,我覺得當作娛樂效果也許還可以,但是不管是成功率還是成像的表現上還是沒有我預期的好。所以我仍舊對於 LYTRO 的技術抱持著很大的好奇心,總覺得一定有什麼地方是 LYTRO 獨到的技術。

就在去年, LYTRO 推出了進化後第二代的相機 ILLUM 然後在今年初也確定了會在台灣推出販售的計畫(由正成集團代理)緊接著在 3/24 的時候我接到了 T 客邦的體驗會活動通知,體驗的主題正好是讓我充滿了好奇的 LYTRO ILLUM ,我沒有多加思索立刻就進行了報名的程序,也很幸運的雀屏中選。於是,在 3/29 我又再度前往了位於台北新光三越 A9 的法雅客參加了這次由正成集團與 T 客邦共同舉辦的 【LYTRO ILLUM 光場機皇體驗會】接下來就由我的角度來向大家分享這次參加體驗會的心得吧。

體驗會活動紀實

咳,接下來要進入正題了。3/29 當天是個晴朗的好天氣,是個相當適合玩相機的日子(是說體驗會是在室內舉辦似乎跟天氣好壞無關吧?這次舉辦光場機皇 LYTRO ILLUM 體驗會的地點同樣是在台北信義區的新光三越 A9 的法雅客藝文中心,我同樣是比較早到一點的本來是計畫去逛一下家電展的不過因為是售票展覽所以作罷,不過在參加體驗會之前有去看了一下三星 Galaxy S6 Edge 的急速體驗會,這部分會在之後的文章再進行分享。

回到體驗會的部分,這次體驗會進行的流程分為報到→講座→實機體驗三個部分,在報到的部分這次同樣也有一個小活動,按讚加好友送好禮(禮物的價值是其次)因為我報到的時間還早所以就先進行了部分的實機體驗,有稍微了解了一下光場相機拍攝的原理與操作 LYTRO ILLUM 的樂趣,不過個人體驗的心得我打算放到後面再談。

時間很快的開始了這次的體驗會講座,主題是【顛覆傳統 創新焦點】(好霸氣的主題!),負責主講的是正成集團負責光場相機的產品經理丘紘豪。就我個人的經驗,這次體驗會的講座是我聽過最紮實、專業、硬派的講座(雖然我的經驗值不高就是了)。所以接下來就來分享我的體驗會講座心得吧。

體驗會講座投影片筆記

我把體驗會講座部分的投影片做成了影片上傳,如果有侵犯到版權的話請告知我會把它撤下的。

講座個人心得

一開始丘經理就先介紹了 LYTRO 一詞的由來,它是由 Light+Control 組合而來的詞,直翻中文的意思就是光線的控制。有人說過:攝影就是攝影師操弄光線的藝術(語意是這樣原文我忘了)能夠良好的掌握光線就能容易的拍出好照片。就字面上來看 LYTRO 的技術也是著眼於光線的控制與掌握,這在過去的攝影技術發展算是一個突破性的思維發展。隨著攝影的技術發展從底片到目前的數位攝影幾乎都還是圍繞在 2D 資訊的擷取,而 LYTRO 的獨家技術可以擷取到 3D 層面的豐富資訊,這部分得益於 LYTRO 開發的微距陣列影像傳感器,一般來說我們在拍照的時候通常是單機單鏡在拍攝,而 LYTRO 的陣列影像是透過 9✕9=81 顆鏡頭同時進行拍攝,自然能擷取到的影像資訊就會相當龐大。而 LYTRO 更進一步的將陣列影像的技術濃縮就成為了我們看到的這個【微距陣列影像傳感器】


不要小看這薄薄小小一片的傳感器裡面可是有 81 顆鏡頭在裡面呢!真是讓人感嘆科技的進步與實現這樣技術的 LYTRO 呀!在硬體上 LYTRO ILLUM 還搭載了高通的 S800 微處理器與八倍變焦的鏡頭(30~250mm F2.0 恆定光圈)這顆鏡頭是不可替換的不過在我這個外行人來看已經是相當威猛的一顆鏡頭(尤其是看到實拍範例相片的時候)基本上已經是含括了從近景到遠景的拍攝需求(也就是所謂的「天涯鏡」?)如此強大的硬體設計可以更方便攝影者在拍攝相片上的方便與彈性。相較於硬體…軟體面也是不遑多讓的優秀喔!在 LYTRO 的攝影平台生態裡,硬體與軟體系統是同樣重要的。

LYTRO Desktop 是 LYTRO 的影像後製軟體,它的第一個優點是免費下載使用!(誤)它的介面上看起來跟一般的修圖軟體沒什麼不同,除了免費之外它還是跨 Windows 與 Mac 兩大主流作業系統的軟體,目前也已經完成了中文化的工作,這些都給了我不錯的第一印象。LYTRO Desktop 有幾個其他修圖軟體做不到的獨家功能:虛擬光圈調整、景深強化、對焦範圍調整、動態圖檔製作與分享

虛擬光圈調整:LYTRO Illum 的光圈恆定在 2.0,不過在進入後製的時候最大還可以做到光圈值 1 的程度(當然縮小光圈也是可以的),光是這個就已經顛覆了我對於修圖軟體的理解了。

對焦範圍調整:這個功能就更厲害了,當然這也是 LYTRO 最大的賣點【先拍照,後對焦】的實做部份。攝影者可以透過前後景的調整達到對焦範圍調整的目的,這部分我比較難用言語形容,實際操作會比較容易了解。不過我覺得很重要的是原始拍攝時的構圖會決定在後製對焦範圍調整時能夠調整的幅度與效果。

景深強化:結合了虛擬光圈調整與對焦範圍調整兩個功能,攝影師可以後製出更加漂亮的景深效果,這部分其實看到實際操作範例的時候會比較有明顯的感覺。但我要強調的是使用 LYTRO Desktop 後製出來的景深效果不只漂亮還很真實,跟一般我們透過軟體模擬出來的景深效果是完全不同的等級(這裡只討論用軟體「做」出來的景深效果來說)。

動態圖檔製作與分享:這部分也是要實機體驗才會有更深的震撼,講座上我的理解是 LYTRO Desktop 可以做出動態化的圖檔(類似 Gif 動畫檔)與類似 3D 的照片。可以做到這樣的程度也是因為在拍攝的當下取得的影像資訊夠大(不要忘了 81 顆鏡頭在拍同一個景)因為取得的資訊夠多後製的彈性相對也大,就像 Jpg 檔跟 Raw 檔在後製時的彈性不一樣是相同的意思。但是 LYTRO 在製作動畫圖檔這件事情上只需要「拍一張」相片就可以完成,這一點真的是很大的突破呢!

講座的最後一段是在介紹幾位攝影師的作品與使用 LYTRO ILLUM 拍攝相片的心得,這裡由我幫他們做一個總結吧!(咦?)

因為光場技術仍然算是一個比較新的攝影概念,所以先掌握了光場技術的攝影師在競爭激烈的專業攝影師市場裡會比較有自己的獨特性。而且 LYTRO ILLUM 在拍攝與後製的彈性都相當的高所以更能創造出生動的相片,使看到相片的人更有身歷其境的感受,相片能傳達的意境(故事性)也更加深刻。Lytro 有著很方便的分享機制與相片分享平台,攝影師除了可以在平台上觀摩其他攝影師的作品當然也更容易推廣自己的作品。最後,LYTRO 獨特的動態相片很適合用來作為商業攝影作品的展示,顧客的喜愛與接受度都會比較高。

因為這些都是在專業領域的攝影師分享的心得,所以商業味道會比較重。我自己也有自己的體驗心得這裡就先等到文章的最後再進行分享吧。

講座結束之後有一小段 Q&A 的時間,與會的網友提出了很厲害的問題,像是解析度的問題,閃燈連接的問題,對我而言光是要消化講座的內容就已經頭昏腦脹了說(其實在講座的過程中我還是有不小心的失去意識…並不是講座不精彩也不是朱經理的講演技巧不好,只是一下子要接受的訊息太多我的腦袋有點消化不良,當機了…)因為我還在消化講座的內容,所以在最後實機體驗的時間裡我反倒沒有很投入的去進行相機的試用試拍(倒)。

實機體驗的部分,現場提供了四台 LYTRO ILLUM 讓網友進行試用試拍,另外還有三台 Mac 可以使用軟體後製的部分(好像有點少…不過因為場地不大所以也沒辦法提供太多設備呀)還好因為我提早到的關係所以相機的操作大致還是了解的,不過我忘了試玩零距離近拍的部分(殘念…)我自己是比較好奇後製的部分要如何進行,所以在體驗時間花了比較多時間在玩後製的部分。

在大致了解了 LYTRO ILLUM 相機與軟體的操作方式之後也就差不多準備回家了,這次的體驗會對我來說是相當震撼又充實的,希望未來還有機會參加類似的活動。

個人實機體驗心得

結束了體驗會的心得,接下來開始分享這次實際體驗 LYTRO ILLUM 相機的心得吧。不過在正式開始分享之前先來看一下幾段別人拍攝的相片。

Lytro ILLUM 實機相片寫真







LYTRO ILLUM 的外型我覺得算是遊走在傳統與前衛之間的設計(至少比起一代機看起來還要像是一台相機)它的鏡頭是無法更換的,因為這樣在視覺上感覺仍舊脫離不了「機身只是輔助」的感覺(鏡頭比機身大好多)。

全機的重量大約一公斤多一點,拿在手上的感覺會有點沉,對於習慣拿小 DC 甚至是智慧型手機的人來說是需要花一點時間習慣的。不過相較於專業單眼相機 LYTRO ILLUM 仍然還算是輕巧的。因為在拍攝的時候一定會用到兩手握持,所以在配重上是不至於有頭重腳輕的感覺(LYTRO ILLUM 給我的感覺也不適合用來抓拍)在鏡頭上有兩個無段式的控制環(以中間的藍色環作為區隔)分別控制對焦與變焦的部分,在操作上的感覺因為是無段式控制所以剛開始使用的時候會有一點不知所措(畢竟我比較少用單眼,呵呵…)LYTRO ILLUM 的鏡頭我覺得算是做得很漂亮的沒有一絲多餘的感覺。

接著來看機身的部分,LYTRO ILLUM 的機身設計算是比較接近微單眼的感覺,機身本體是相當輕巧的(不過因為不可換鏡頭所以感覺不太出來)操作手感我覺得還算 OK,在按鍵的配置上做了一定程度的簡化,給我一種操控容易的感覺。當然也許也跟試玩的時間緊湊有關(後面還有其他行家等著使用哪輪得到我這個半桶水?),如果要有更明確的感受我覺得至少要跟它相處三天以上。機頂上有兩個按鍵,一個是一般的快門鍵,另一個是光場相機專用鍵。其實不管是哪一個按鍵都可以用來拍照使用,只是光場相機專用鍵比較適合剛入手 LYTRO ILLUM 進行實拍練習,當按下光場相機專用鍵時,螢幕上會顯示橘色跟藍色的資訊條,簡單解說就是視覺化的前後景資訊,用來讓攝影者可以明確知道後製的時候能夠編修的範圍有多大,如果範圍太小那在後製時的彈性也會變小,這樣就會變成一張普通的相片,反之則會比較容易編輯出有 LYTRO 特色的相片。當習慣 LYTRO ILLUM 的操作之後就可以進一步的用類似單眼的操作邏輯來拍攝相片。

在拍攝模式上 LYTRO ILLUM 有 P、I、S、M 四種模式可以選擇,有用過單眼的攝影者都知道 P 是程式化,S 是光圈先決,M 是手動模式,那 I 則是另一個特色 ISO 模式,這個我就真的比較陌生了(有人可以教我嗎?)根據我閱讀到的資訊,光圈先決是比較適合 LYTRO ILLUM 拍攝的模式,因為 LYTRO ILLUM 並沒有防手震的功能,所以初接觸 LYTRO ILLUM 的攝影者用 S 模式會比較容易拍出成功的相片。

在相機上最後要介紹的是螢幕的部分,LYTRO ILLUM 搭載了 4 吋可上下翻轉多點觸控螢幕(-10 到 90 度),解析度為 480 x 800,前面提到在機身上的按鍵並不多,大部分的操作功能都做在觸控螢幕上,LYTRO ILLUM 的觸控螢幕我覺得也做得不錯,觸控靈敏,大部分的功能都算是憑直覺就能上手(以我第一次接觸的感覺)顯示的畫素雖然不高不過以相機來說已經是相當清晰漂亮的螢幕了。(對比我手上的 CX3 最讓我不滿意的就是螢幕顯示的部分,畫素太低了導致拍攝完的預覽很難當作參考用途)最後在實拍的感覺應該是我的拍照技術不佳吧,怎麼拍就是拍不出我心中想像的感覺。不過我還是有比對一下用 LYTRO ILLUM 拍攝與智慧型手機用後對焦模式拍攝出的成品比較,這也是當初我想參加光場機皇體驗會的目的之一。

智慧型手機 PK LYTRO ILLUM 光場相機

這張是透過 Google 相機拍攝的,我手上沒有當時用 LYTRO ILLUM 拍攝出來的相片,這張用智慧型手機拍的還可以吧?我們來看下一張

這張就悲劇了,看起來真的很假

先說結論好了,LYTRO ILLUM 拍攝出的相片在景深顯示上比較自然,而用智慧型手機 App 拍出來的感覺雖然還是可以隨意的改變對焦點,但是不管是成功率還是景深效果的自然度都只能算是堪用,而且一旦編輯完成別人在檢視的時候就無法在進行對焦點的變更。我使用的 App 是 Google 相機,選擇這個 App 是因為大部分的手機都能安裝(android 4.0 以上)它的原理是拍攝兩張照片比對其中的資訊在進行後對焦的編修。比對 LYTRO ILLUM 只需要拍「一張」相片就可以開始進行後製,用 Google 相機也比較麻煩。在實務面上應該也很少有人為了要拍一張特別的相片而一次拍兩張相片吧。

相機的部分大致就分享到這裡,因為體驗的時間有限,所以其實也說不上深度的心得,就請委屈參考看看吧(笑)

最後要分享的是 LYTRO Desktop 的部分,不得不說實機體驗的時候這個後製軟體真的讓我感到驚艷。除了在講座中提到的光圈、對焦範圍調整之外,我覺得 LYTRO Desktop 最厲害的在於動態相片/動畫製作這方面的能力。一般我們要製作動態相片、動畫都需要至少兩張以上的相片素材才能製作。但是在 LYTRO Desktop 上只需要一張原始相片就可以開始製作動態相片。只要原始拍攝的相片還在,就可以不斷的重製你想要的效果,而且還有類 3D 的效果,為什麼說是類 3D ,因為光場相機擷取到的影像資訊放到軟體後製的時候可以做出大約 45 度角的主體變化(正上、下、後的資訊無法擷取所以自然無法在一張相片中進行全 3D 相片的製作)所有編輯的相片也可以一一回溯重新編輯,等於說只要原始檔還在,剩下的就是你有多大的想像力去玩這一張相片,讓它呈現出什麼樣的故事。

總結:數位攝影的未來想像

文章到了最後的段落,回到我一開始所下的標題:數位攝影的未來想像

從最初接觸到光場攝影的概念時我就有這樣的感覺,光場攝影的技術理論跟過去製造相機的思考邏輯是不同的,對於我這麼一個幾乎只接觸過數位攝影的人來說這樣的概念不只是新穎更是一種充滿期待的感覺。我心中期待光場攝影的技術可以在隨拍、抓拍的情況下都可以容易的拍出心中想要的效果。雖然在參加體驗會過後我發現事情仍舊不是憨人所想的這麼簡單。目前使用 LYTRO ILLUM 拍攝相片還是需要一定程度的攝影知識,所以在目前的階段 LYTRO 的目標客群仍舊是以專業攝影師為主。但是 LYTRO 是一個革新迅速的公司,也許我的期望在不遠的未來就會實現。

國裕老實說:究竟 LYTRO ILLUM 值不值得入手

我剛好不屬於 LYTRO 設定的任何一種客群,我既不專業,對攝影的創意與想像力也還不夠。所以如果以我的角度來思考 LYTRO ILLUM 是否值得入手我會分成幾個部分來分析。

第一、如果預算許可當然一定要玩看看這樣一台前衛的相機(可惜我的預算不容許我擁有這麼高檔的玩具)

第二、如果有一定的攝影底子應該可以跟 LYTRO ILLUM 相處愉快(可惜我目前仍舊算是菜鳥一隻)

第三、如果是一個對影像創作有很多想法的人一定要試試後製帶給你想像力解放的感受(可惜我是一個想像力貧乏的人)

說了這三個我會/不會入手 LYTRO ILLUM 的理由,其實對於這麼一台有趣的相機有機會我想我還是會想要入手的吧(哈哈…)

這篇文章終於到了最後最後的部分,雖然我的拍照經歷也大概有十年的時間了吧,不過我始終覺得自己仍舊是一個入門的初學者,我總覺得攝影也是一門易學難精的學問,講座一開始的提問:「為什麼要拍照?」也還真有問倒我的感覺。不過在參加完這次光場機皇體驗會之後我的心情一直都是興奮的、很想分享這個特別的相機。雖然相機、攝影並不是我擅長的領域,不過我也盡了我最大的努力完成了這一篇文章分享,希望看到的你會喜歡我的文章,如果有我沒有提到的部分也歡迎跟我一起討論,我們下一篇文章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