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USB 3.0已經有完整的規範,但是現在仍屬於起步階段,在控制晶片、線材、介面相容性與完整度上都比不上USB 2.0。因此速度卡住上不去,可能的問題有很多,最常見的是過熱、線材用錯、驅動沒裝。再來就是,零碎檔案的傳輸速度一定比單一檔案還慢,壓縮後再傳會比較快。

▲ USB 3.0隨身碟體積就是大,主因還是晶片無法完全整合,加上溫度較高,體積縮小更容易過熱。

晶片疊疊樂,溫度易爆表

受到晶片限制,現在不少USB 3.0隨身碟都是採雙PCB或多晶片設計,溫度與體積都比USB 2.0隨身碟還要高。以筆者手上的DT Ultimate 64GB來說,當傳輸超過3分鐘,即便在寒冷的冬天,隨身碟就已經相當「溫熱」。且連續傳輸時,也能看出傳輸速度明顯不穩,放冷了再傳速度又能回復正常。如果看到速度不正常,拔下來等一陣子再傳,能解決多數的問題。

驅動沒裝,連動都不會動

相較於其他驅動程式,USB 3.0算是比較不友善的類型。安裝完Windows 7後,系統不會自動抓到USB 3.0的驅動程式,得要拿出主機板光碟手動安裝才行。否則USB 3.0沒裝驅動,就算接上隨身碟或硬碟,也不會有任何反應。

另一方面,目前USB 3.0控制晶片似乎並不是很穩定,以編輯部最近測試的情況來看,主機板、儲存裝置互相影響之下,速度經常跑不到應有的水準。更有趣的是,有些主機板不關機又重複插拔USB 3.0隨身碟後,速度竟然還會掉到USB 2.0的水準,得重新開機才會正常。

▲ USB 3.0跑不出正常速度的原因實在太多,傳大量照片經常發生速度連10MB/s都不到的怪狀況。

▲ 單一檔案傳輸就是比較快,平均來說都能以40∼60MB/s的速度寫入,頭尾的速度落差也不至於太大。

▲ 以5GB約2000張照片的檔案來測試,零散檔案傳到最後容易變成USB 2.0的速度,壓縮完再傳比較省時間。

線材用錯,速度對半砍

一般人最常弄錯的就是線材亂接,雖然USB 2.0線材相容於USB 3.0裝置,但是頻寬不夠就容易卡彈。目前USB 3.0線材大多使用藍色當成代表色,如果接上白色、黑色的線材就得注意版本正不正確。否則買這麼貴的隨身碟,速度還對半砍就太冤枉了。

零碎檔案傳輸自然慢

另外一個算是傳檔的小訣竅,同容量的零散檔案在傳輸時會比單一大檔還要慢。以DT Ultimate 64GB配上ASRock P67 Transformer測試,傳輸5GB約2100張照片需要227秒,若壓縮成單一檔案,則變成100秒,可省下1倍的時間。而且零碎檔案容易傳到最後速度越來越慢,不如一開始就壓成壓縮檔,雖然壓縮檔節省不了什麼空間,但是檔案架構差異,卻能讓傳輸速度大幅提升。

▲ 現在有些主機板支援USB 3.0的加速功能,普遍來說都能提高大檔傳輸速度,但是對零散檔案還是一樣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