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憐應許之地的子民們,戰地攝影師Kloie Picot專訪(下)

影像名人堂

這些年來,克蘿依持續在台灣與中東兩邊跑,試著記錄更多需要被報導的真相, 也找到了下一個人生目標 — 2010年,她希望能自資在敘利亞成立社區學習中心, 教導在戰亂中失去依靠的寡婦們靠縫紉與時尚設計自立更生, 以免她們迫於生活而淪落風塵。與其他人道救援組織所提出的龐大計畫不同的是, 克蘿依決心要讓這個學習中心自給自足, 不假西方人之助。

「交給聯合國等單位來做,單單龐大的人事費用就會花光所有善款與利潤,那還幫得到誰?」克蘿依堅定地說,「我要教她們製作具時尚感的皮包, 不只賣到西方去,更要賣給阿拉伯中產階級。做粗糙的民俗包,冀望善心白人來買,根本沒有意義。阿拉伯人應該幫助阿拉伯人。」

為了實現這個理想,克蘿依正在籌備一項募款計畫。她將以數位在台工作的外籍英語教師為主角,拍攝一份名為「女世代」(The Age of Feminine,暫譯)的2010年月份掛曆,計畫在今年秋天公開義賣。「有能力的人,就應該去幫助那些弱勢的人。不是嗎?我只是在做自己該做的事。」克蘿依說。


▲逃難生活艱困,卻無法阻擋新生命的誕生。戰前,阿莉莎(A l i s h a)與她的丈夫雖不富有,但仍能維持起碼的生活。2003年海珊政權垮台以後,房東便提高房租相脅;這對夫妻認為合約尚未到期,拒絕離開。數天後房東又回來了,開槍射傷薩哈的手臂。他倆只得逃往安曼。
2007年,薩哈在安曼生下長女。隔年四月,薩哈懷著一對六個月大的雙胞胎,她的丈夫卻因非法打工遭捕被遞解出境, 留下薩哈與女兒相依為命,仰賴國際人道救援組織的微薄援助度日。「感謝真主,鄰居有時會伸出援手。」薩哈說, 「但我很害怕,因為我必須剖腹生產,屆時誰會照顧女兒或我?」她只能期望早日獲得安置,在他國與丈夫團圓。


「除了忍受苦難,我們還能做什麼?」

綁架、謀殺、暴力、恐懼與漫長無盡的等待,是每一個伊拉克難民的生活寫照。2003年3月,布希下令揮軍波斯灣起,無數伊拉克人便陷入苦難深淵。「海珊與他的政府或許殘暴,但這政權起碼維持著一定的秩序。」克蘿依說,「大家知道,你若欺負隔壁的基督教鄰居,是會被秘密警察帶走的。相對來說,社會上大多數人的生命安全仍有保障。」但隨著海珊政權垮台,社會秩序蕩然無存,伊拉克一夕間變成了弱肉強食的野蠻叢林。在基本人身安全都難以維繫的狀況下,許多人只得選擇逃離家園。


▲一個伊拉克籍薩賓(S a b e a n)小男孩,在約旦安曼的家中看著窗外。伊拉克兒童出外時,常遭到約旦及巴勒斯坦孩童的欺侮,囿於難民沒有任何法律保障,他們的父母也不敢為孩子聲張正義,以免惹禍上身。久而久之,許多伊拉克兒童只得放棄出外玩耍的權利。薩賓是伊拉克境內的少數族裔,其身影可遠溯至聖經所載。由於信奉基督教,薩賓人受到的迫害往往更嚴重。

 

自2008年七月起,克蘿依就開始在約旦、敘利亞與黎巴嫩等地,記錄這些流離失所的伊拉克難民們悲慘的遭遇,持續至今。伊拉克人對戰亂雖不陌生,卻從未嘗過流離失所的滋味。與三代傳承、經驗老到的巴勒斯坦人相比,「伊拉克人毫無當難民所需的謀生技巧,」克蘿依說。伊拉克原本是中東地區醫療與教育水準最高的國家之一,人民多為中產階級;「他們從沒想過有朝一日自己會淪為難民,毫無心理準備之下,處境自然更為艱困。」有能力逃離伊拉克者,許多是過去小有資產的專業人士或公司經營者;經濟狀況較差者往往連當難民的資格都沒有,只能任人宰割。

鏡頭下這些苦痛如此真實,誰還能說波灣戰爭不曾發生?


▲8歲的蘇瑪雅(S o m a y a)在住家附近的汽車炸彈攻擊中受傷,臉部皮膚燒傷且臉骨碎裂。透過無國界醫生組織的幫助,她正在約旦安曼接受臉部重建手術治療。

 

流離失所的傷痕世代

生活在汽車炸彈、綁架威脅與恐怖攻擊的陰影下,伊拉克孩子沒有歡笑的權利。戰爭並不憐憫無辜的他們;相反地, 他們承受的苦難往往比大人還深。無數的孩子受傷成殘、流離失所,在擔心受怕之餘仍必須挑起家計重擔。苦難,成了每個伊拉克孩子共有的胎記。

在伊拉克,成千上萬的戰爭受害者無法獲得任何醫療照顧。連年戰亂早已使伊拉克醫療系統癱瘓,猖獗的綁架與恐怖攻擊,更迫使許多醫生逃離祖國;剩下的醫護人員若僥倖逃過綁架,也沒有餘力治療急症以外的病患。許多遭受炸彈攻擊身受重傷的孩子們,只有等待無國界醫生組織(Medicine Sans Frontiers)的援助,到約旦等鄰近國家接受整型手術。


▲在一次飛彈攻擊中,這名來自巴斯拉(B a s r a)伊拉克小男孩斷了左腳,右腳則嚴重燒傷。他正在約旦安曼接受治療,並學著用義肢行走。他只有8歲。

 

但即使有幸逃到其他國家,伊拉克孩童們處境仍舊艱辛。除了等待國際移民組織(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M i g r a t i o n, I O M)遙遙無期的移民安置通知,他們無事可做。儘管聯合國與許多人道組織均撥下龐大經費幫助伊拉克孩童就學,卻只有極少數得以接受教育。約旦與巴勒斯坦孩童的欺凌,使得大多數伊拉克孩子寧願待在家裡,連出外遊玩也不可得。如果父母因非法打工遭遣送回國,這些孩子還得擔負起養家餬口的責任。

即使能僥倖平安長大,生在戰亂中的伊拉克孩童能否撫平這些心理創傷?他們真有明天嗎?


▲2 0 0 6 年時, 年僅8 歲的哈寧(H a n e e n)在一次爆炸中背部、肩膀與手臂嚴重燒傷。「幸虧」傷勢嚴重,她才得以在無國界醫生組織的援助下到約旦安曼接受整型治療。


▲14歲的罕娜.哈地(H a n n a H a d i)5年前年遭自殺炸彈波及受傷,經過多次治療仍然無法正常進食、睜眼甚至呼吸。她在無國界醫生組織的協助下到約旦安曼接受為期一年的整型治療,希望能找回一點屬於她年紀的美麗。

 

 

 

戰地攝影師 — 克蘿依.皮卡特 Kloie Picot

克蘿依.皮卡特 Kloie Picot

加拿大人,現為自由攝影記者與短片導演,致力於記錄戰亂衝突、重大社會議題、文化與宗教事件等。她的足跡遍布中東、中亞與遠東各地,曾為國際健康組織等人道救援組織工作,攝影作品亦曾在世界各地展出。
個人網站》www.kloie.com

 

 

 

 

 

採訪:林怡君 作品提供:克蘿依.皮卡特(Kloie Picot)
本文同步刊載於DIGIPHOTO 雜誌 NO.37

原文網址:https://t17.techbang.com/topics/1200?pag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