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開始學 攝影 ,在瀏覽自己所拍攝的照片時,常有一個通病,就是找不到畫面中的主角。什麼都可以是主體,東拍西拍全都擠在同一個畫面,當你發現自己的照片常常說不出話時,就得記起前人所說的,「攝影是減法的表現」。雖然很老套,但卻是相當實用的法則!下面就要告訴大家,在取景 構圖 時,首要就是先找到「主體」,有了主體才會有主題,接著才會知道要用哪些元素(襯體)來襯托這些主體,加強照片的視覺性,讓主體更為突出。
攝影主體是作者用以表達主題思想的主要組成部分,是畫面結構的中心,也是畫面的趣味點所在。它可以是一個物體,也可以是一組物體。突顯主體的方法主要有兩種。一是直接突顯主體,讓被攝主體充滿畫面,使其處於明顯的位置上,再配以適當的光線和拍攝手法,使之更加引人注目。
二是間接表現主體,就是透過對環境的渲染襯托主體,這時的主體不一定要佔據較大面積,但會佔據比較顯要的位置。
▲光圈F5.6,快門1/60s,焦距 70mm,ISO 400,主體前置的作用也是為了更加突出。
▲光圈F7.1,快門1/100s,焦距 75mm,ISO 100,拍攝人物特寫,目的就是為了直接突顯被攝人物。
▲光圈F16,快門 1/25s,焦距 200mm,ISO 100,透過光影關係的處理使得位於亮處的景物得到強化。
▲光圈F5.6,快門1/200s,焦距35mm,ISO 50,透過畫面框架式前景的處理,使觀賞者的視線集中在畫面中央的蜥蜴身上。
襯體永遠是相對於主體而言的。有了主體,自然就有襯體。襯體因與主體產生某種聯繫而被確認,而且襯體往往獨立於一般的背景或環境而存在,否則它們就變成背景或環境了。襯體的作用,就是與主體相互映襯,實現對主體的細膩描述。
▲光圈F3.8,快門1/80s,焦距 59mm,ISO 200,襯體的存在使畫面上的主體有了呼應關係,進一步豐富了畫面的內容。
▲光圈F2.8,快門1/500s,焦距140mm,ISO 200,畫面上的孔雀與襯體鴨子形成一種呼應關係,並交代了它們所處的環境。
任何拍攝物體都不可能脫離於環境而獨立存在,因此,在拍攝時一定要注意對環境的處理。拍攝時我們總是想方設法將被攝體從環境中脫離出來,避免主體與背景融為一體,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來做到這一點。
▲光圈F5.6,速度1/200s,焦距 35mm,ISO 50,在藍天白雲的襯托下,向日葵顯得尤為突出,對於環境的渲染是這張照片成功的關鍵。
▲光圈F22,速度1/160s,焦距 85mm,ISO 50,純白色的背景可以有效地突顯玻璃杯的輪廓線。
本文同步刊載於 達人之道!DSLR必學攝影技巧148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