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 Carl Zeiss 卡爾蔡司 常見鏡頭類型特色

編輯部

在「你熟悉卡爾蔡司Carl Zeiss的歷史嗎?」中,讓我們大略清楚這家老家號的光學儀器大廠,是如何在工業、天文與醫療等領域興起。對攝影同好而言,這些都不及一顆Carl Zeiss來的引人注目,畢竟一顆老鏡可說是要價不斐。加上Carl Zeiss現在積極與其它相機廠牌合作,例如Sony的單眼、微單眼甚至是DC所使用的鏡頭,也都是經過Carl Zeiss認證過,更是讓這塊招牌永不退燒。倘若你也開始關注Carl Zeiss鏡頭的動向,那一定得先了解他們家的鏡頭系類型。

卡爾.蔡司名詞說明

蔡司鏡頭後面往往附有鏡頭類型的名稱,由此可以看出鏡頭設計的型式。依照鏡頭結構的不同,常見的有Biogon、Hologon、Distagon、Planar、Sonnar、Tessar、Tele-Tesser等。

 

Hologon超廣角鏡頭,讓你納入所有的東西

Hologon鏡頭是超廣角鏡頭中最富傳奇色彩的超級鏡頭,也是目前能買到最神奇的鏡頭。它是1960年代初由傳奇的伊哈德.葛拉澤(Dr. Eehard Glatzel)博士所發明的,可以在106°內角度製造出沒有畸變的影像。「Hologon」這個字來自希臘文「holos」,意思是「全部」,意即你可以把所有的東西收進鏡頭裏,所以早期這支鏡頭對於風景及建築攝影師非常有吸引力,後來很多時尚攝影師也很喜歡它。

每個第一次拿到Hologon的人都會被這完美的造型所震撼,在攝影鏡頭裏很少有這種像藝術品一樣的產品,從外面看第1組鏡片幾乎是完整的半球面,而且體積驚人地小,幾乎沒有變形,色彩反差非常出色,成像亦極為優秀。

Hologon的結構看起來非常簡單,Hologon15mm f/8最早是用在一款特殊的超廣角相機上,後來徠卡向蔡司採購了一些用在M系列相機上,光學結構只有三片。不要小看這簡單的三片,廣角鏡頭的設計遠比標準鏡頭困難,而超廣角更比廣角困難,因為超廣角鏡頭會產生嚴重的變形,要用鏡片矯正,通常20mm以下的超廣角鏡頭用到十幾片鏡片校正是很正常的事。如果只用三片就做成一支超廣角鏡頭,只有「天才的設計」可以形容。

不過,目前全球擁有這種設計能力的廠商只有蔡司一家。Hologon還需要特殊的研磨技術和配方,而且鏡片的定位必須絕對精確,所以,迄今為止所有Hologon鏡頭都是在德國本土生產的。

 

世上唯一兩款的Hologon廣角鏡

因為技術非常困難,世界上目前只出現過兩款Hologon鏡頭。第一款即是15mm f/8 Hologon forLeica,也就是為徠卡M卡口生產的15mm f/8,在1972年前後上市,不過產量極少,總數不到350支,有時候會在國外的二手店或拍賣網站看到,但都是天價,在美國大約要8,000∼10,000美金,而且有行無市。

幸好Contax G系列還有一支結構改良過的Hologon 16mm f/8,也是德國製造,許多鍾情於超廣角的徠卡M用戶把它改成M卡口使用。

由於設計上的原因,Hologon不能做成更大的光圈,而且有嚴重的暗角,所以每支鏡頭都會另外提供中灰濾鏡,加裝之後畫面亮度非常均勻,但同時需要增加兩級曝光值。

雖然光圈不夠大,而且中灰濾鏡使用時有點麻煩,但憑著它超小體積和完美成像的獨特魅力,Hologon折服了好幾代的攝影人,成為卡爾.蔡司光學桂冠上最璀璨的明珠。如果你真的鍾情頂級的光學品質,無論如何都應該試試這支鏡頭。

 

 

Biogon廣角鏡頭,Carl Zeiss指標性產品

Biogon是一支高速的廣角鏡頭,在1932年由路得維希.貝帖勒(LudwigBertele)博士設計發明,Biogon最初也是為旁軸相機設計的鏡頭,由於Sonnar鏡頭的進一步地發展,引導出了Biogon F/2.8鏡頭的出現。

Biogon採用非常簡潔的對稱式光學結構,鏡頭後鏡片和底片距離很近,因為沒有反光鏡的空間,所以不能用在單眼相機上。它具有對稱式鏡頭設計的典型特點,例如幾乎沒有變形、色彩修正效果出眾,而且成像平面異常平坦。

Biogon的成本和單眼相機所使用的Distagon反望遠結構廣角鏡頭差不多,但是變形卻少很多,這一點遠優於其他同類設計,這正是職業攝影師特別重視之處,使得Biogon成為蔡司廣角鏡頭的指標性產品,Biogon鏡頭的上述特點,也讓它成為航空俯視繪圖攝影的王者,蔡司在這個領域領導潮流長達一世紀之久。除此之外,特製的Biogon T*鏡頭也是最早被用於太空攝影的鏡頭之一。Biogon鏡頭目前最先進的產品則是18.8mm的廣角鏡頭。


▲柬埔寨婚禮。Contax G2, Zeiss Biogon T* 21mm f/2.8。f/11, 1/60s, Fujifilm RDP III(攝影/趙嘉)


Biogon T* 38mm f/4.5變形與失真幾乎不存在

1953年,貝帖勒博士為蔡司設計的Biogon T* 38mm f/4.5鏡頭是本系列代表作之一,完美的光學表現使這支鏡頭成為跨世紀的頂級鏡頭。這支由5組8片鏡片組所構成的超廣角鏡頭可以提供90°視角以及完美的影像品質,即使在全開光圈的情況下,鏡頭也能賦予影像近乎完美的解析度和色彩飽和度,桶狀畸變和影像邊緣的失真幾乎不存在。

直到今天,這種傲視群倫的光學水準依然沒有對手,甚至蔡司自己的設計師都承認,很難再大幅度提升它的品質。哈蘇為這支鏡頭設計了專用的特殊的機身,成為自己獨特的SWC系列,而阿爾帕(Alpa)也把它列入自己的鏡頭名錄之中。

由於結構上的優勢,Biogon可應用在很多不同領域,尤其是35mm鏡頭。早期Biogon特別適合建築、時尚、風景和全景攝影等需要超廣角的領域使用,近來隨著ZM系列鏡頭的發佈,Biogon的設計也被延伸到小廣角焦段上(Biogon 35 mm f/2)。

下面這張圖是Contax G系列21 mm f/2.8的結構圖。以非常低的成本提供最頂級的光學品質一直是蔡司的強項,這支鏡頭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Biogon T* 21mm f/2.8 (Contax G卡口)


Biogon 鏡頭列表

(後面還有Planar、Sonnar、Distagon、Tessar鏡頭介紹!)

適用於中型、135相機的Planar鏡頭

蔡司的某些頂級標準鏡頭被譽為「人類能做到的光學極限」,由Planar這支傳奇鏡頭看來並非溢美之詞。

Planar型鏡頭是由保羅.魯道夫博士於1896年為蔡司設計出來的,是鏡頭發展史上極其重要的里程碑。它是第一個能夠在大光圈下無像散且能對球面像差做大幅度矯正的鏡頭,這個特點使高速鏡頭得以具有高品質的畫面。

傳統的Planar型鏡頭是由兩組對稱於光圈的透鏡所組成。由於類似的設計最早出現在Gauss(高斯)望遠鏡頭上,所以有時亦統稱為高斯鏡頭,各品牌的標準鏡頭設計無不受惠於Planar。

傳統的設計使Planar特別適用於標準鏡頭,但是在市場的影響下,標準鏡頭往往是最便宜的鏡頭規格,因此在成本的限制(特別是鏡片材質)之下,並不是所有Planar的鏡頭都能達到「人類能做到的光學極限」。一般Planar標準鏡頭在全開光圈時解析度並沒有器材發燒友期望的那麼高,而光圈縮小兩級後成像品質就有明顯提高。依據不同的成本和設計,Planar標準鏡頭也會有不同的效果。新型的Planar鏡頭(尤其是高階鏡頭)即使在全開光圈下也能呈現卓越的解像力,因此Planar也特別適用於中型相機和135相機,例如Planar 55mm f/1.2在全開光圈時就有最高的解析度。

更傳奇的Planar出現在1966年。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阿波羅登月計畫中,為了選擇登月艙的著陸地點,請蔡司設計製造了Planar 50mm f/0.72鏡頭,用來拍攝月球背面的細節,這支鏡頭在全開光圈的時候也有令人驚艷的成像品質。


PLANAR T* 50/1.4 ZF.2


Sonnar鏡頭廣受攝影師歡迎

Sonnar鏡頭也是很傳統的蔡司鏡頭,發佈於1932年,上市之後更不斷地改進,例如增加速度、減少像差,使得早期的Sonnar 50mm f/1.5成為那個時代高品質高速鏡頭的代表,對35mm相機的發展有關鍵的貢獻。

Sonnar鏡頭多用於標準鏡頭及中長焦段,即使在全開光圈下也有非常好的反差,而且Sonnar鏡頭的像場非常大,後期的發展使得這個鏡頭也能運用在長焦距鏡頭和大尺寸的底片上。

隨著技術不斷地進步,新型的Sonnar鏡頭速度更快、畫面更銳利、色彩更飽和、像場也更均勻。而且它的結構相對簡單,所以尺寸都不大,這可能是受攝影師歡迎的一個重要原因。


Zeiss 50mm f/1.5 C Sonnar ZM(圖片來源:kenrockwell


Distagon鏡頭,等同Zeiss電影鏡頭結構

Distagon結構是單眼相機的產物,這種鏡頭採用反望遠結構(亦稱為「逆焦結構」),視野極為開闊,特別適合廣角和超廣角鏡頭,蔡司生產的電影鏡頭也是這種結構。

前面提過Biogon雖然好,但是後鏡組距離底片平面非常近,因此不適合用在單眼相機上,而反望遠結構最大的優勢在於鏡頭的中心(也就是一般所謂「節點」位置)前移,依此設計的廣角鏡頭便可以使用在單眼相機上。

Distagon的綜合成像品質不一定比Biogon差,但代價是結構更複雜而且體積更龐大,對於鏡片的要求也更高,因此高品質的Distagon鏡頭價格不斐。其中最優秀的代表作品包括用於Contax C/Y卡口的Distagon 21mm f/2.8、Distagon PC 35mmf/2.8(移軸鏡頭)、用於哈蘇上的Distagon 40mmf/4 IF以及新的ZM系列Distagon T* 15mm f/2.8。


Tessar鏡頭成像卻異常的銳利

Tessar出現於1902年,希臘語是「Tessares」,也就是「四」的意思。它由簡單的3組4片結構組成,但是成像卻異常銳利,反差非常高,大異於其他鏡頭,所以有「鷹眼」之稱。

Tessar最大的特點就是卓越的高解像力,而且體積極小,重量很輕。由於結構簡單而且性能出眾,所以產量極大,幾乎世界上所有鏡頭廠商都生產過Tessar結構的鏡頭。

當然,從現在的眼光來看,Tessar並不是完美無瑕。雖然它畫面中心的解像力非常高,但是四角卻遠遠不及;全開光圈的時候更是明顯,收縮光圈所帶來的畫質改善也不及後來設計的Planar鏡頭。不過,畢竟這是一支只有四片鏡片的超輕型鏡頭,它帶來的獨特樂趣也是其他鏡頭無法比擬的。

Tessar鏡頭現在依然佔有一席之地,最近問世的Tessar鏡頭是蔡司為了Carl Zeiss Tessar百年紀念,於2002年3月6日推出的限量版Tessar T*45mm f/2.8,配合康太時單眼相機使用,厚度只有18mm、僅重90克,實在很驚人。

Tessar有很多優異的衍伸產品,蔡司在設計重量輕體積小的長焦鏡頭時,多採用Tele-Tessar的設計,例如為哈蘇生產的Tele-Apotessar T* 500mmf/8 CF,以及Contax N卡口的Carl Zeiss Tele-Apotessar T* 400mm f/4,都是很好的超長鏡頭。


T*的含義

T*鍍膜技術是蔡司最自豪的光學技術之一。有些經銷商或許會告訴你,T*代表「Transparency」,也就是「透明」的意思,表示使用T*的鏡頭透光率都非常好,鏡頭上的「*」標誌意為「進化」;但事實上,T*代表的是德文「Tarnung」,也就是英文的「camouflage」,即「偽裝」的意思。這是因為最初卡爾.蔡司在1930年前後開始使用的早期單層鍍膜技術,主要是用在軍事器材上,例如軍用望遠鏡等;使用鍍膜技術可以有效降低軍用光學設備的反光,減低被敵軍發現的風險,所以用「Tarnung」的「T」代表的鍍膜技術也就留了下來。

延伸閱讀

點閱老兵 CONTAX AX 手動鏡頭 自動對焦 沒問題!

兩款 Canon EF 85mm 中望遠定焦人像鏡 試用心得

你熟悉 徠 Leica 的歷史嗎?

重現濃郁味, CONTAX G2 試用報告

富士M-Mount轉接環登場,Fujifilm X-Pro1也能玩Leica M鏡!

 

作者/攝影:趙嘉
本文同步刊載於頂級攝影器材(數位篇)

原文網址:https://t17.techbang.com/topics/14330-understanding-common-lens-carl-zeiss-zeiss-type-characteristics?pag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