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筆者曾在之前與網友討論光華商場相關議題,有許多網友提出了光華商場發展至今的各種問題,相當具有參考價值。因此在匯整這些意見後,前往訪問光華商場發展協會理事長,希望能夠藉由這次的對談,與發展協會交流、討論,瞭解光華商場現今發展的狀況和困難。
早期台北市的鐵路尚未地下化,在新生南路和松江路交接處的鐵路平交道交通流量非常繁重,為了舒緩交通問題,當局設計了跨越鐵路及八德路的光華陸橋,並於1971年9月1日完工通車,之後市政府為了有效利用陸橋下公共空間,於1973年4月設立光華商場。
光華商場創立初期營業項目以二手書為主,每間攤商僅有兩坪左右大小的空間,主要商家來自八德路一帶的違建戶及牯嶺街的舊書攤。1979年中美斷交後美軍撤防,遺留下的大量電零件輾轉流入光華商場,再加上緊鄰的台北工專(今台北科技大學)學生對零件有購買需求,使得光華商場轉變為電子零件的集散地。
2000年時,光華陸橋經養工處鑑定在結構安全上有疑慮,因此市政府考慮將光華商場拆除遷建,在商家與部分市民反對後,工程延宕至2006年1月29日才進行,原攤商在臨時攤棚繼續營業。在經歷了2年半的時間,新建的光華數位新天地大樓於2008年7月19日隆重開幕,1樓提供產品展示及餐飲服務,2、3樓由原光華商場攤商進駐,4、5樓則由西寧商場攤商進駐,6樓規劃為廠商維修中心,並設有地下停車場。
▲本次的受訪者,光華商場發展協會理事長林文偉先生。
Q:光華商場的發展過程中,經歷了光華陸橋橋下、臨時攤棚、光華數位新天地三個階段,請問在這些階段中,各有什麼特殊的發展背景?
A:在這3個時期各有各的特色,以最初在橋下的時期為例,那個時候是台灣IT產業剛好萌芽的時間點,因此光華商場取得了很好的發展機會,一舉成為國內最具代表性的電子相關產品集散地。
接下來的臨時攤棚時代,我們也和各位朋友一樣稱之為鐵皮屋時代,這時候我們不但失去了陸橋底下的空間,也恰巧遇到燦坤等3C通路的蓬勃發展,在經營上比以往艱困一些。
現在進入光華數位新天地時代,雖然在硬體上比以往的2個時期還要好,但是產業開始進入後PC時代,電腦的銷量多少有受到影響,再加上網路購物的盛行,因此我們也受到不小的衝擊。
▲光華數位新天地的空間比以往寬敞多了,而且也有空調設備,逛街不在需要沾染「人情味」。
Q:在這3個時期中,發展最好的是哪一時期?
A:發展最好的其實是在橋下的時候,那個時期通路的競爭沒有那麼激烈,因此只要有採購電腦周邊的需求,消費者自然會聯想到光華商場。然而現在經濟比較不景氣,通路的競爭也比以前多,人潮雖然比以往多,但是消費量卻不一定比較高。
Q:說到在這3個時期之中,好像最令大家念念不忘,還是在光華陸橋下人擠人的那段時光吧。
A:人難免會緬懷過去啦!不過我們還是要跟上時代的腳步,雖然說以大家都很懷念橋下時期的人情味,但是在那個時空背景下,最多人反應的問題,卻是空間太過擁擠,平時擁擠一點也就算了,但是如果發生火警等意外,後果就會十分嚴重,再加上光華陸橋的結構出現危險,市政府考慮到當年鐵路平交道的交通問題,隨著鐵路地下化已不存在,因此有拆遷的必要性。
▲這是筆者於2006年1月5日,拜訪陸橋下商場最後1天營業的留影,應該有不少讀者還留有印象吧。
Q:當你們得知光華橋將要拆除的時候,大家的心情應該都是七上八下吧?
A:沒有錯,拆橋可以說是在光華商場一路走過來最重大的事件,起初在會員(註:指光華商廠攤商)們的反對下,工程往後拖延了一段時間,但是市政府還是有其考量,所以還是決定拆除光華橋。在決定要拆橋之後,會員們也激烈地討論了後續的解決方案,當時主要有2個候選方案,第1個就是被採用的鐵皮屋方案,第2個則是在市民大道下方,搭建2層樓的鐵皮屋。
Q:那為什麼最後選擇了方案1呢?
A:傾向方案2的會員主要是擔心市政府出爾反爾,主張在市民大道可以就近監督光華數位新天地的工程狀況,但是大多數會員考量到停車場的需求,因此在投票表決之後,決定將臨時攤棚遷至金山北路77號。我們在當時也很擔心臨時攤棚會讓商場沒落,但是大家的努力下,業績還是保持成長。
(資料來源:光華商場發展協會、維基百科)
Q:請問一下,現在光華商場與西寧商場合併之後,對於來客族群的分布,有沒有什麼影響,或是說有沒有帶來更多的客人?
A:首先我要說明一下,我們在組織上並沒有與西寧商場合併,只是因為市政府的規劃,所以2個商場共用同1棟建築,雖然市政府也很希望我們2邊能夠合併,但是相較於西寧的自治會,我們的組織架構都比較嚴謹,他們可能還要一段時間,才能跟上我們的腳步。至於客人的部分,由於2個商場的領域不同的關係,我們自己是覺得並沒有很大的改變,西寧商場主要的產品為音響以及監視系統,吸引到的客群自然不太一樣。
Q:理事長剛才有說到光華商場與西寧商場2邊的組織不太一樣,請問貴協會在組織上有何特色?
A:我們光華商場發展協會在社會局有立案,受市政府的市場處管理,所有我們協會的會議與記錄,都需要向社會局和市場處上報,財務部分則是需要向稅捐處上報。在內部管理部分,我們所有的預算都有向會員公開,在財務透明公開的情況下,會員在這邊做生意也會比較安心。
Q:有許多讀者反應,光華商場中商家之間的同質性很高,彼此之間沒有什麼特色,感覺很像1間又1間的便利商店。
A:產生這個現象最主要的因素,是因為每間攤商都想要賣最新的產品,廠商也需要極大化自家產品的曝光,因此才會讓攤商間的差異變小。
但是與其他通路比較起來,我們整體說來還是很有特色,尤其是對power user而言,其他3C通路商或是量販店都無法滿足他們的需要,光華商場還是有其無法取代的地位。
Q:請問理事長覺得在未來的發展中,可能會遭遇到哪些問題?
A:不可諱言的,緊鄰我們的鴻海賣場將是我們經營上最大的挑戰,當初在市政府規劃的時候,我們也有反應我們的疑慮,現今台灣人口已經不再持續成長,台北市真的需要一間這麼大的電腦商場嗎?那如果說要吸引全世界的消費者的話,單靠規模是不切實際的,看看大陸的中關村、百腦匯,我們沒有本錢跟大陸拼規模。不過市政府卻認為,我們這2間賣場不會產生重疊,因此還是推行本政策。
Q:對於前面講到的這個難題,請問貴協會有沒有什麼因應的計劃?
A:我們今年度發展的目標,就是希望能夠將網購平台發展起來,雖然說我們沒有實務上的經驗,但是會員們都一致贊成這個方向。
現階段我們會先加強官方網站的部分,隨後就會開始推動網購平台,我們初步規劃是以商店街的型式為主,讓每間攤商都能經營自己的網路商店。
Q:關於該如何吸引全世界的消費者這個問題,貴協會有沒有考慮在光華數位新天地中增加廠商形象館的數量,就我印象中的情況,好像只有三星的展館開設時間比較長,其他許多廠商的狀況都不太穩定。
A:這個部分我們也有向市政府反應,但因為相關法規的關係,這個空間需要公開招標,所以場地規劃以及租金價格會受到一些限制,再加上全球經濟不景氣的影響,各廠商都在砍行銷預算,因此要擴大形象館的經營並不容易。
另一方面,廠商也會考慮到回收效益的問題,國內的廠商通常沒有意願做這種無立即性回報的投資,反到是三星就很有勇氣敢投下成本經營自己的企業形象。
▲姑且不論三星在讀者心目中的廠牌形象如何,不過人家願意投下重本耕耘這塊市場,其勇氣與決心就值得我們敬佩,在訪談的過程中,不難感受到理事長希望推動國內廠商也能建立形象館的目標。
國內廠商的作法大多是租借東區廣場(編註:靠近松江路與市民大道路口,有枕木的舞台區域)舉辦活動,靠show gril吸引人氣,但是消費者拍完照片離開之後,可能只記得show gril,對於產品的瞭解程度有多少,就有很大的問號,坦白說這種活動的成效不一定會很好。
反觀三星這種讓消費者直接體驗產品的做法,雖然不會在短時間內吸引大量人潮,也不會有直接的業績進帳,但是消費者親身接觸到產品之後,就能夠留下深刻的印象,以長遠的眼光看來,對於公司還是有正面的幫助。
曾經有個都市傳說,內容大意為有外國遊客站在光華數位新天地門口,拿著地圖問路人:「請問光華商場在哪裡?」,當路人跟他說就是這一棟時,外國遊客說:「No、No,這是光華數位新天地,我說的是光華商場。」所謂都市傳說,就是像筆者這種無聊的人編出來的故事,但是光華商場在更換名稱之後,確實遇到了一些問題。
當初由於市政府提案的關係,商場才改名為光華數位新天地,但是後續不但造成大眾運輸標識混淆,也有民營業者擅自使用光華商場之名營業,因此光華商場發展協會計劃於近期發起正名活動,希望能夠回復使用光華商場的名號,這個活動目前還在規劃階段,其第一波活動計劃為正名連署。
此外,原本鑲嵌於光華陸橋橋頭之4面「光華橋」石碑,目前由市政府保管,筆者詢問理事長有無計劃趁正名活的動時機,向市政府商借石碑,並展示於商場內。理事長表示原先並無此規劃,不過可以納入討論,以增進光華商場與市民回憶的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