鯊魚裝的確能夠減低水對選手的阻力,雖然現在賽場上已被禁用,但還是證明了一點,「科技的確能讓選手有更好的表現」。此次倫敦奧運也有許多新興科技或訓練方法幫助選手們增加耐力和爆發力,其中有些是你想都沒想過的怪異方法。
奧運期間人人都想奪金,但除了平時紮實的訓練之外,科技在現在奧會中也占有一席之地,除了已在開幕式所見到LED科技之外,許多先進的科學也用在選手的訓練之上。這裡談的可不是一些使用類固醇或其他禁藥,而是藉由外力的輔助,讓選手們保持巔峰,或者快速消除賽事與賽事之間的疲憊感和乳酸堆積。
這不是阿諾所演的急凍人電影情節,選手們的體質也不需長期保持零下低溫。這是一項實實在在存在於世界上的科技,利用溫度的差異讓人體的血液循環加快,血液的含氧量也能夠提升,有助於人類修復過度使用肌肉所造成的傷害。
這當然不是把家裡冰箱門打開,把你最愛的滷味放在烈日下,自己躲進冰箱內這麼簡單(冰箱是很危險的,各位朋友請不要在家土砲)。工作人員使用方法將某一房間,冷卻到攝氏零下110度(通常使用液態氮),人類身著防寒保護配件,包含襪子、手套、口罩和耳朵防護罩,其他身體部分只著泳裝,然後就進入小房間待個幾分鐘。
在療程期間,人體皮膚平均大約會降至攝氏12度,皮膚溫度最低可來到攝氏5度,但是身體的核心基礎溫度保持不變,也就是約攝氏36度出頭,但也可能掉個幾度。當你出來後,身體可能會感覺到些微刺痛,但這疼痛感很快就會消失,這項療程可以將受傷回復期大幅降低,平均來說降低50%的時間,有時更可縮短至原本所需療傷時間的30%,讓運動員能夠持續維持高強度的訓練。
神奇之處並不在於溫度多低,而是離開「急凍冰箱」之後,人類的血管可以擴張至數倍大,幫助運送更多的氧氣和養分修復組織,也把死亡的細胞和廢棄物帶離身體器官,等於加速人體的修復功能。
當然這項科技並不適用於所有人身上,有高血壓和低血壓的人可能就不適合,進去冰箱時也必須持續扭動身體,否則變成一個身著泳裝的枝仔冰就不好了。
▲門打開後就是北極,跟哆啦A夢的任意門一樣,只差不會有機器人掉下來。
高壓氧艙常見於治療潛水夫症,或是加速傷口癒合(如糖尿病患者的傷口癒合),但這項科技也可應用在選手的訓練之上,更進一步發展出低壓的訓練方式。
這一個稱作CVAC(Cyclic Variations in Adaptive Conditioning)的蛋形艙體,不會讓你的肚子生出章魚來,而是讓使用者經歷許多模擬狀況,例如不同的大氣壓力、空氣氧濃度、以及溫度變化。藉由規律的環境變化,讓身體攜帶更多的氧氣,以便應付密集的運動賽事。
CVAC公司宣稱只要運動員每周花個3次,每次20分鐘的時間待在CVAC裡,就能夠有效提升比賽表現。Novak Đoković(網球選手,已獲得5個大滿貫冠軍頭銜)向華爾街日報表示:「這真的有用,而且不只作用在肌肉,連密集訓練後的恢復也更快。」
▲CVAC艙體。(圖片來源:華爾街日報)
▲Novak Đoković表示:就是CVAC讓我神采奕奕,打球兼把妹。
首先聲明,這是一項還相當前期的方法,但據傳已用於加拿大和英國的運動員身上。
這項稱作RIPC(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的方法,乍看之下似乎很複雜,但比上述2種方法還要簡單。只要按照類似一般量血壓的方式,在運動員的手或腳上綁上可充氣的布包,充氣後加壓個5分鐘。研究RIPC的醫生宣稱這種方式可以減少乳酸的生成,英國研究顯示在5公里計時賽中可以有30秒的成績進步,加拿大則表示在1公里長泳中可以有著7秒的進步。
但參與研究的Greg Wells醫生表示:「限制血液流量相當危險,如果做不好的話真的會傷到自己。」
資料來源:DVICE、Spała、華爾街日報、奧林匹克官方網站
Canon 在 2012奧運為攝影師準備軍火庫,1D X、望遠巨砲隨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