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凡中發掘小確幸的探險家,自由影像創作者Ego專訪

Ego

已經在Digiphoto網站擔任兩年駐站達人的Ego,影像風格總是帶點小品卻不失溫情,她總是在每個週末的影像專欄上,與我們分享平凡生活裡的小確幸。也讓眼球被大山大海慣壞的同好們,能停下腳步,細味品嘗生活中的每個步伐、每個瞬間。Ego這回也加入新書《攝影眼的培養》作者群的行列,使小編有幸能南下見見本尊。現在就讓我們回到,那午後的摩斯漢堡中,與Ego漫談她的攝影歷程與心得吧!

遺傳與後天培養的攝影眼

Ego生長在純樸彰化小鎮,打開門看到的就是蔚藍的天空,和綠油油的稻田,同樣是七年級生的她,除了念書之外,鮮少離開這兒。如果你認為她的影像作品中流露出的美學,是源自這片土地,這也許只是答案之一。「因為媽媽喜歡畫畫,小時候常跟媽媽到文化中心看畫展。」再加上舅舅是位畫家,似乎約略能理解,原來常為我們帶來獨特影像之美的這雙大眼睛裡,是由母親細心的滋養,與潛藏在基因裡的意識所擦出的火花。同樣喜愛繪畫的Ego,也涉獵油畫、素描,雖然在國小一、二年級時,僅上過七天的畫畫課;只是包括攝影,這些與藝術相關的根基與運用,都是從網路上攝取、學習而來的。


▲在一塊收割的稻田拍攝的,想拍出再別康橋的感覺。


▲單純的想呈現「簡單」的氛圍。

 

既真實又虛擬的攝影老師

對現代人而言,無國界的虛擬世界裡,為許多人開啟了另一扇窗,身為80後的Ego也是如此。不善於與陌生人交談的她,因為facebook的崛起,讓她結交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甚至許多都是能當她爸爸媽媽年紀的忘年之交。這些網路上認識的朋友,有的為她準備整套的油畫工具,讓她盡情的揮筆;有的長期借她鏡頭,讓她將腦中的畫面拍成一張張照片;有的成了她的攝影啟蒙老師,不定期的擬定攝影題目,訓練她的攝影眼…

約莫是在2010年時,在facebook上認識一個住在美國的台灣攝影師,就跟一群同好參加「受訓」。每週都會擬定一些主題,像是樹、影子、工作中的人、一首張曼娟的詩等等。要大家思考如何在生活中拍出這些主題。隨著每期丟回去的作業都會有評論,駐美的攝影師不問用光構圖,只問為什麼這麼拍,裡頭的故事與意境是什麼,以及這麼呈現的原因。


▲雨過天晴後,大家都仰望天空。有多少人會留意地上的積水,倒影著那片晴空萬里的蔚藍。


▲剪影、光譜、與燃燒貢末後的煙裊裊香煙交錯下,展現具有憚意的意境。

 

與《攝影眼的培養》擦出的火花

這樣的訓練方式,與Ego不愛教條式教育的個性不謀而合,因此就這麼培訓了半年的時間。漸漸地,這些一同參與的攝影計畫,讓她創作時不受架構束縛、培養出不流於形式的攝影觀與思考能力,當然某一部份也是個性使然啦!(註:Ego坦言自己真的很不喜歡上課,連重修也被當,制式的台灣教育真的太扼殺創意)。與Digiphoto雜誌合作的《攝影眼的培養》專欄,也是以此形式,要大家內化攝影基礎,再拋下學術理論,從中開拓不同以往視野的理念不約而同。可是這不代表Ego比其它作者搶先一步,對Ego來說,加入《攝影眼的培養》,才是另一項磨練的開始。

“一開始只想試試看,沒想到要從以前拍過的照片裡,找到契合主題的照片,真的很難。在收到題目的那幾天,都花了很長時間找合適的作品。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愛》這個主題,因為它對我而言…太抽象了!”

“原本有一期《低角度》有邀請我,但是每次交的照片都被責編退件,也讓我反思:『我真的有拍過低角度嗎?』雖然最後無緣加入這個主題,卻也興起想拍一套《螞蟻的視界》系列作品的念頭” 


▲因為沒有親眼看過,所以就想拍拍看白天看到螢火蟲的感覺。所以用泡泡營造出螢火蟲的感覺,但比例似乎太大,就變成幽浮了~(笑)

在挑戰三次《攝影眼的培養》、歷經別人對你的作品有所要求時,使Ego思考著未來的攝影路,如果想走到幕前,成為檯面上的攝影師、攝影暢銷書的作者,該如何去迎合大眾市場。經過此番檢視、篩選符合主題的投稿照片後,也意外的發現「以前拍的比現在好」。Ego指出在2010-2011年這段期間的照片,比起現在的創作更有「夢想」的成份。「雖然那些照片都不是大眾市場的口味,但在這段期間裡,也是自己大量使用DC(Canon 100IS)實驗創意攝影的時期」,Ego笑笑的說。

 

最懷念的,總是一開始的自己

從接觸攝影開始,Ego就養成習慣,到處看別人的作品,不論是台灣的攝影網站,甚至是近期超hit的500px。透過觀摩別人的作品後,開始鑽研如何以既有的器材拍出同樣的效果。在自學攝影的那段草創時期,也接觸創意攝影,舉凡像是水滴、煙霧甚至是Light Painting,大多數的作品都是仰賴當時唯一的創作媒材:Canon 100IS。雖然現在擁有Canon EOS 350D(香港朋友送的二手機)、Sony A77,不過卻最懷念使用DC拍照的那段期間。

唯有親身歷經不同器材後,才真正體悟到相機的等級真的不是重點。Ego說:「當你手上的工具沒有那麼頂級時,拍照的過程才會燃起『熱血』的fu。那是一種自己對自己下的戰帖:今天就是要用這台相機拍出我要的。不就是拍照嘛?」


▲只是因為看見花的影子很美,就隨手記錄下來了。


▲在戶外拍攝到昆蟲後,回去就會google或是找圖鑑來確認這隻昆蟲的名字,也因此認識了很多花卉和昆蟲。

 

(如何用Light Painting寫字一次就成功?Ego傳授獨家小撇步!)

DC就能玩Light Painting

Ego舉了Light Painting為例。「當時第一次在網路上看見這樣的作品,隔天我馬上開始練習,手上只有一台Canon 100IS,沒有腳架,它的最低快門只有15秒,相機上沒有快門孔,只能把它擱在書櫃上,坐在床邊開始用一個人的力量,最後成功辦到了。」倘若這麼簡單的工具都可以辦得到,那也就證實了器材僅是一項工具,你還是能使用它,達成一些事情跟目的。雖然畫質不如單眼好,可是用DC達成任務的感覺,爽度跟使用單眼真的差很多。這種感覺相信對一路從DC玩到DSLR的你們而言,應該心有戚戚焉吧!

“不要讓自己的視界被眼前所侷限,也不要讓作品侷限在器材裡”

▲因為寫字不太好看,所以就先在描圖紙上寫下自己的名字,然後用手電筒照著紙上的字描一篇,就不用怕失敗了。

在創作的過程中,誠如《攝影眼的培養》乙書中,要大家正視、學習的一項課題:「觀察」。Ego完全將此精神貫徹於生活中,並實踐自己的想像力。你能想像,一扇格紋窗戶投射進來的光線,加上一張描圖紙,就是一幅形同沙漠般的畫面嗎?又或是在肥皂水裡,尋找光線附加的短暫變化,拍出如同Bartender調出一杯色彩繽紛的調酒嗎?這些隨手即拾的題材,都環繞在你我的周遭,可是又有多少人願意投入耐心與時間,捕捉這些稍縱即逝的影像?


▲紙沙漠。這是一張平平的、空白的描圖紙,玻璃窗紋投射進來的光影,加上扭曲紙張就呈現出紙沙漠的感覺了。


▲彩虹啤酒。當光線在泡泡上產生折射後,就會出現像彩虹般的效果。

 

實踐你的想像,讓它在生命中發酵

想像,是我們擁有最昂貴卻又平價的資產,端看你如何將它從腦中的一個畫面,透過你的雙手,化成一幅幅真實呈現在眾人眼前的影像。在這次訪談中,Ego分享了許多,因為她不能所以她創造的故事。「因為我沒看過極光,所以我在白紙上塗上顏料,並綁在末端有鑰匙圈的手電筒上,拍出一張我心中的極光。」、「因為我沒看過白天的螢火蟲,所以我就用泡泡營造出日光下的螢光,雖然最後比較像幽浮,不過起碼我嘗試過了。」


▲想表現出「西湖」的感覺,因為沒有看過那個地方,又在課本裡讀到西湖,所以就用文字裡去推敲它的感覺是什麼。


▲想營造出找尋希望的感覺,不會刻意更動現場環境,會視自然景觀如何直接拍下來。


▲使用Canon 100IS拍的,在家附近拍第一次看到霓虹,直覺性的衝出門拍攝,記得那天的天空很卡通。


▲這是凌晨三點鐘拍攝的水滴照,就是Ego所說的「熱血」。當想到某個創意攝影時,就會瘋狂練習到半夜的那種fu。實驗了幾百張後,終於從中學到,若是想拍出水滴彈起的感覺像個皇冠,那得用實驗皿,而不能像我用一個有深度的杯子。

 

你的攝影眼是什麼?

Ego說,「攝影對我來說就是遊戲,是我的生活樂趣」,所以她鑽研創意攝影,只拍自己的心境。可是台灣的攝影環境,似乎成了「能拿到讚就好」。放眼望去臉書上2000多個好友,每天分享、po出的照片,不是「妹啊」(麻豆),就是「歐卡」(搖黑卡),每個人都在為了得到更多的認同(讚),逐一削減自己的影像風格。「最後拍照就變成為了讚而讚」她一臉嚴肅地說著。倒因為果的盲目追求,若拍照的目的最後成了一昧搏取別人的認同,反而會讓人迷失在攝影裡,最後只拍相近甚至一樣的影像…最後你都不是自己了。

要說自己一路走都始終如一嗎?Ego誠實的說那倒也不,清楚知道自己陷入束縛中的她,談到自己的照片是越來越接近漂亮,卻也離自己的風格越遠了。「以前拍風景也只是手持按按快門,現在身邊玩攝影的朋友也跟著多了,看到他們搖黑卡拍出的照片也不賴,自己也準備了三腳架、快門線、甚至是歐卡(黑卡),跟人家在山上、海邊等景了起來」。單純的,只因為人性中的「比較心」無意間被挑起,漸漸地迷失自我。未來該如何在自我與環境中取得平衡,她,也還在思考著。


▲「聽人家說自己的作品缺乏線條,所以就去拍一些線條的照片,還被限制要用F8和18-55mm去拍這個場景。」這是facebook好友給Ego的建議與功課,不過隨著聽得越多,原有的影像風格似乎慢慢流失中。

 

攝影,是為了留下生活存在過的痕跡

不過Ego還是有許多攝影計畫,像是她冀望有朝一日,能戰勝自己不善與人交際的瓶頸,拍出跟動感小帆一樣的人文紀實,甚至是飛到非洲觀察大草原上的動物、到亞馬遜河拍攝奇珍異獸、潛入海底記錄漂亮的小丑魚等等,她想繼續用影像替自己記錄下存在的痕跡。

就如同電影《料理鼠王》中,美食評論家說:「這個世界對待新秀、新的創作非常苛刻,新人及新作需要朋友。」如果Ego的影像與理念也給了你全新的體驗,那我們也該給予其精神與意涵鼓勵與讚同。畢竟近兩百年的攝影歷史上,並非人人都能成為攝影師,可是真正的攝影家或是創作者,可能都出自我們從不經意的小地方。

 

延伸閱讀

《攝影眼的培養》達人 張國耀 說:攝影,其實是一種表達

攝影 新「視」力:紅色的想像

《攝影眼的培養》達人 鄭鼎 說:作品多給其他人看,會有更多收獲

透過爸爸的眼睛: 塚本将人 ,寫真の溫度

原文網址:https://t17.techbang.com/topics/15972-right-in-the-middle-of-finding-small-explorers-fortunate-indeed-free-image-creators-ego-interview?pag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