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大家來說梁實秋這樣的人物,好像就是住我們的國文課本裡,問起他家在哪?應該沒幾個人知道。如果有路過大安區的雲和街,或許可以繞進來看看,仿日式的建築,也因為都市一步步的更新,讓原本存在的歷史,用一種我們看不見的速度在消失著。對攝影人來說,這才是需要被紀錄的,兒時書裡的場景,在現實生活被找到是多麼快樂的事。但也因為物換星移,這樣的美麗建築,我們愈來愈只能在回憶裡品嚐了......
相信大家小時候都讀過梁實秋的散文,印象最深的就是他散文中描述的那棵麵包樹,沒想到實際到故居一探,如今依然存在。附近有不少日式建築,幾乎都已經荒廢,因為沒有人住,木造的建築很容易引發蟲害,沒有人整理的庭院也很容易成為老鼠、貓、狗聚集的場所,這類日式建築的存廢,往往是附近居民的痛。
梁實秋,一九〇三年至一九八七,曾經參與五四運動,一九二七年與徐志摩等人創辦新月書店,一九四九年來臺定居,擔任過師大文學院院長,作品有《雅舍小品》、《秋室雜文》、《談徐志摩》等,並獨力翻譯《莎士比亞全集》。
曾在二手書店看到有他翻譯的一整套文集,我本想抽一兩本買來作為紀念,但老闆說只能成套買,於是那家舊書店成為我經常光顧的店家,但每次去只是確定那套書還在,也隨手翻翻閱讀其中幾本的內容。雅舍前的麵包樹,在梁實秋的散文中一再被提及,除此之外,庭院旁的幾棵樹因為環境的關係目前已經不復存在,文學的記憶與價值我們無法評量,而你我的兒時回憶有幾樣是依然存在的?
about 梁實秋故居
- 地址:臺北市大安區雲和街11號
本文同步刊載於 臺北小散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