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款主流 SSD 評測大閱兵,掌握固態硬碟重要觀念,這樣買就對了

bisheng

SSD 固態硬碟接連降價,能夠應付多數人容量需求的128GB,平均單價已經來到3,000元關卡。相較於裝機常用的1TB傳統硬碟,維持在2,300元價位許久,或許再不久就會被迎頭追上。當價格接近交會點,也代表固態硬碟的甜蜜點即將到來。

快速瀏覽:

HDD價格硬,SSD甜蜜點來到

固態硬碟價格連年滑落,最近一波走勢更是兇猛,想必讓玩家們不亦樂乎,大感甜蜜點就在眼前。雖然說每GB儲存成本還是偏高,單機最大儲存容量也無法和傳統硬碟相比,但是看那主流容量機種單價,仿佛正在傳遞可以進場的訊息。

128GB躍為主流容量

還記得3年前年尾的這個時候,隨便抓個固態硬碟來換算成本,每GB經常動輒超過100元。就算挑容量最小的30GB機種,單價3,000元起跳或許不算太貴,但是可用容量很肯定吃緊。好歹得選擇64GB,基本需求與必要備用空間才能兼具,只不過單價讓許多人難以下手。

過去一年所謂的「白牌」產品帶頭殺陣,逼得各大品牌相繼捨身跳水,讓價格屢次創下新低紀錄。這也導致64GB漸漸走入死胡同,除了性價比遭遇128GB打壓,不夠寬裕的容量也難以再讓人留戀。在這前提下,128GB順理成章晉升為主流,是進場採購的首選。

甜蜜點就在不遠處

目前128GB單價大多落在2800~3200元之間,換算下來每GB約21~25元不等,和3年前同時期相較下,降幅超過70%以上。反觀主流容量傳統硬碟單價居高不下,1TB徘徊在2,400元多時,儼然只剩下容量優勢。可見這2種類型儲存裝置,主流容量價格即將劃過交叉點,市占率消長有機會大轉變,也許正式決戰時刻就在不久之後。

有資源的才叫老大

現在想入手固態硬碟,市場品牌多到讓人眼花撩亂,不過還是可以從中整理歸納出一些邏輯。如果你是只認招牌的人,那麼有90%以上都是出自品牌大廠之手,總能挑到滿意的產品。特定使用者則是有特定挑選條件,好比投注比較多心力在開發工作這種,品牌技術印象與韌體更新支援服務等,是為普遍的參考依據。

很現實的說,能夠符合條件的品牌數量頓時銳減,即便這沒有一一點名,你也不難猜出答案。另外從整個產業發展趨勢來看,快閃記憶體占固態硬碟成本超過80%,握有這項資源的品牌,其實也和具備前述特性不謀而合。隨著價格持續降低可看出,這些廠商具有利潤彈性空間武器,已經開始對其他品牌造成壓力。

控制器你怎麼看

個人品牌喜好是採購決策的第一道關卡,多數人第二關會直接看到晶片部分,又以固態硬碟控制器居首位。回顧這3年以來的發展,消費性固態硬碟產品裡,Marvell和SandForce控制器橫掃市場。這2大陣營廣受各家廠商採用,撲天蓋地取得相當高的市占率,穩坐市場領導地位。

不過要說全球整體市占率的話,前兩者占比會瞬間降低許多。低價與特殊應用市場,那些大家不以為意的品牌,加總起來也為數可觀。幾大通路品牌廠通常有控制器開發技術,只是礙於市場趨勢與布局等因素,轉而對外採購解決方案來使用。有時還會與第三方控制器廠商友好,進而發展出扶植的關係,這部分占有率自然不能忽略。

隨機存取

循序存取

▲SandForce控制器產品最高讀寫速度標示動輒超過500MB/s,但是壓縮效率不佳就會打回原形,不會比Marvell控制器快到哪。

控制器分2大陣營

話說這2大競爭者,Marvell早先以88SS9174-BJP2投入市場,是市場上首款SATA 6Gb/s介面控制器。至於接班人88SS9174-BKK2與88SS9174- BLD2相當常見,目前仍活躍於市場,Crucial m4為其中傑出代表機種。反觀SandForce按步就班,先以SATA 3Gb/s的SF-1000和SF-2000系列切入市場,到了第2代的SF-2200系列大幅崛起,採用SF-2281的廠商多過於Marvell。

Marvell早在上半年就發表第3代控制器88SS9187,除了獲得Plextor採用在M5S Pro,OCZ今年力推Vertex 4和Agility 4,採用名為Indilinx Everest 2的控制器,實際上是以88SS9187為基礎,再加上自家品牌Indilinx韌體組合而成。OCZ同時也策畫全新控制器,目前已知是完全自行設計開發,同樣掛上Indilinx字號來推行。倒是SandForce下一步如何,還有待觀察了。

SandForce存取效能多變

相較於Marvell的封閉,SandForce倒是公開規格資訊,並且順勢轉化為行銷武器。但是無論後者標榜的技術功能再多,難以窺探控制器架構究竟的Marvell,也不是盞省油的燈。從實際使用經驗來談,SandForce的優缺點都和DuraWrite技術功能脫離不了關係,這也正好成為Marvell陣營的著力點。

在DuraWrite架構中,包含降低寫入放大(Write Amplification)、消耗平均(Wear-Leveling)等功能,都有賴內建的高性能處理器,再加上即時資料壓縮機制來共同達成。不可否認,在固態硬碟複雜的讀取、抹除、寫入等過程中,或許它對於延年益壽頗有幫助。但是對於已壓縮的檔案、隨機存取,壓縮架構性能無法彰顯時,自以為豪的寫入速度就會豬羊變色。

  1. 主控制器以Marvell和SandForce最為常見,是SATA 6Gb/s世代熱門產品。
  2. 快閃記憶體常見採用Intel、Micron製品,少數品牌會使用Toshiba顆粒。
  3. 動態記憶體作用是緩衝快取,但是只會在SandForce以外的機種上看到。

戰將數量不等於戰力

控制器兩強的架構設計,在此並不多做談論。筆者認為,影響最終結果的還有韌體、快閃記憶體顆粒等變數,這些都決定在製造商手上,無法經由DIY自組的方式來驗證。在這前提下,不容易去追根究柢兩者優劣之處,甚至是分出個高下。現實是只要產品不會輕易掛點,或者效能驟降到不堪使用,正常人應該難以分辨其中差異。

也許你會質疑,那為何投入SandForce陣營的廠商遠多過於Marvell,這點還牽扯到韌體支援等後端問題。前者為客戶提供完整的「公板」資源,不像選用後者還得投入韌體開發人力,在固態硬碟產業結構中,前者自然會受到廠商歡迎。那些向來採用,或是後期轉頭SandForce陣營的廠商,意圖也許沒你想的那樣單純。

快閃記憶體也分門派

無論如何,維持我們的結果導向路線,繼續來看其他性能影響變數。大家最為關心的,莫過於快閃記憶體兩三事,因為它和性能與耐久性息息相關。目前雙方陣營採用的快閃記憶體顆粒,可分為ONFI與Toggle這2大門派,控制器本身都有支援,因此能看到各種搭配組合產品。

如同記憶體有JEDEC主導規範,快閃記憶體亦是有這必要性。ONFI(Open NAND Flash Interface)聯盟由Intel主導成立,包含Micron與Hynix都是成員一。至於Toogle則是Toshiba與SanDisk共同主導,Samsung也是其中一員。以台灣市面銷售的固態硬碟產品來說,除了前述Samsung、Hynix外,其餘品牌顆粒都相當常見。

DDR架構大增傳輸速率

目前常見快閃記憶體顆粒,多為符合ONFI 2.x版(或更新版本),以及Toggle 1.0規格設計。雖然Toggle有時會被認為效能較佳,實則上設計傳輸速率為133MT/s,其實並沒有比ONFI 2.1的166~200MT/s來得高。無論設計規格如何,做成固態硬碟最終呈現出來的效能,控制器與韌體的影響性更為顯著。

Toggle架構設計和DDR記憶體雷同,基於DDR(Double Data Rate)傳輸模式,透過DQS訊號控制在一次觸發周期內,在上升沿與下降沿都能進行資料傳輸,因而達到倍增速度的效果。ONFI發展到2.0版本,也有採行類似的架構設計,因此資料傳輸速率和Toggle顆粒同為133MT/s。

同步快過於非同步

ONFI陣營又有同步(Synchronous)與非同步(Asynchronous)之分,非同步顆粒的讀寫動作,是在不同時脈週期進行,因此接口傳輸速率僅只有50MT/s。至於同步顆粒是以時脈(Clock)取代非同步顆粒的WE#和RE#控制方式,能在同一個時脈週期內進行資料傳輸與接收。這運作模式和DDR如出一轍,延遲時間比非同步顆粒短,因此資料傳輸速率達到133MT/s或更高值。

這2種顆粒的產出來源相同,晶圓片經測試與切割封裝程序後,體質較佳者歸類在同步類型,其餘則編入非同步產品線。目前效能導向的固態硬碟,多為採用ONFI 2.x同步顆粒,至於Toggle礙於成本等因素而比較少見。非同步顆粒常見於價格導向產品,整體存取速度往往只能同步顆粒機種的一半左右,這是淺顯意見的差異。

同步顆粒

非同步顆粒

▲同步顆粒存取性能明顯好過非同步,雖然2者有成本有段落差,市場競爭激烈的結果是同步顆粒機種成為主流,非同步機種的價格優勢漸漸消失。

抹寫次數不用多慮

半導體製程除了影響顆粒性能分級外,對理論抹寫次數(Program/Erase cycles)也有莫大影響。以常見顆粒來說,ONFI陣營多為25nm製程,Toggle則是以24nm為主。消費性機種採用顆粒,大多選擇3000P/E或5000P/E規格,高達10000P/E大多只會用在企業級產品。

目前兩大陣營都已經準備轉進新製程世代,Toggle的19nm顆粒已經正式量產出貨,至於ONFI先前發表的20nm顆粒,據悉已經試產提供給廠商測試。隨製程再次進步,抹寫壽命問題難免又浮上檯面。大家倒是不用過度擔心,廠商自然會選用等級較高的顆粒,以取得行銷噱頭與後勤維修成本的平衡點。

最佳化從AHCI開始當固態硬碟買回家後,大家會開始想著,我需要對它做什麼最佳化動作嗎?首先建議主機板的磁碟控制器,在BIOS內設定為AHCI(Advanced Host Controller Interface,進階主機控制器介面),或是包含AHCI功能在內的RAID模式。因為內建功能之一的NCQ(Native Command Queuing,原生指令佇列),最多可以同時處理32個存取指令,能夠增進多工與隨機存取效率。

反觀古老的IDE磁碟控制器運作模式,每次只能執行1個存取指令,換言之就是單工作業處理架構。在講究多工作業的今日,效能自然不敵擁有多線程作業能力的AHCI模式,這點是無庸置疑的。如果你很偏愛、執意使用IDE模式,就算不為固態硬碟,還是建議要改用AHCI模式。

Trim支援很廣泛

另外最常被提及的還有磁區對齊問題,它和NCQ一樣,對存取效能有莫大影響。如同以往相關專題中提到,Windows Vista(Service Pack 1)與Windows 7不存在這問題,懷抱Windows XP不放的使用者才會受到影響。筆者猜想讀者們都已經改用Windows 7,在此就不贅述磁區對齊的兩三事,相信你可以妥善搞定它。

反觀有點令人傻傻分不清的Trim,Windows 7乃至於即將上市的Windows 8(編按:本文是在Windows 8尚未上市前所撰寫),乃至於絕大多數固態硬碟,都支援這項抹寫處理機制。依據Windows 7架構設計來說,可以透過簡單的指令,來確保系統是否有正確辨識到固態硬碟。以管理員身分執行「命令提示字元」,輸入「fsutil behavior query disabledeletenotify」指令,所得結果為「DisableDeleteNotify = 0」就代表已經正常啟動。

最佳化靠軟體搞定

一般而言,還需要最佳化的只剩下系統相關功能,舉如將磁碟重整(Defragmentation)、預取(Prefetch)、索引(Indexing)等功能關閉。在以往,必需手動逐一進行設定,甚至是使用regedit修改機碼才能搞定。只有如Intel的Toolbox,這類比較少廠商附加提供的功能軟體,可以協助簡化部分最佳化設定程序。

▲提供附加工具軟體的品牌不多,常見只有Intel和OCZ,功能是以關閉Prefetch、ReadyBoost和磁碟重組為主,只能達到部分最佳化。

現在則是有許多第三方工具軟體,比如SSD Fresh和SSD Tweaker,只要簡單的點選動作,就能迅速將非必要功能關閉。這些功能大多具有增加系統流暢度的作用,特別是對傳統硬碟有幫助,但是對固態硬碟來說是多此一舉,頻繁寫入只會徒增抹寫損耗。因此使用固態硬碟當系統開機碟,即便系統中還有傳統硬碟,關閉後是不至於對流暢度造成影響。

▲以SSD Fresh為例,可以最佳化項目還有索引、Windows事件紀錄器等,對固態硬碟來說有點多餘的加速機制,或是會增加抹寫損耗的都可以關閉之。

磁碟控制器模式差異


▲數據中4K-64Thrd項目,是模擬測試4K單位多線程存取效能,IDE相較於AHCI模式,讀取慢了10倍之多,寫入也有3倍以上差距。

延伸閱讀:

SSD 新手升級術!6款 SSD 推薦,筆電如何換裝 SSD?如何進行調校?

SSD 進階調校須知:開啟AHCI,改善讀取效率

SSD 新手使用須知:4K 對齊調教實戰,提昇 SSD 效能

SSD 採購新手須知:速度重點是什麼?記憶體的同步問題

SSD 新手入門須知:記憶體顆粒、控制晶片、韌體是什麼?

12歲男孩加入大學研究團隊,用《龍與地下城》解決父親的科學難題

(後面還有:怎麼挑選 SSD?9款編輯精選 128GB SSD 大閱兵)

128GB機種大閱兵,換掉硬碟正是時候

相較於一味追高,我們這次選定比較的機種,只鎖定在128GB容量。接續前面提到的儲存成本因素來分析,64GB平均單價在1,900元左右,不需要精算也知道每GB比較貴,而且容量只能算是勉強剛好。至於256GB就不用多說了,多數人用不完這容量,無論儲存成本是高還低,一下子要掏出6,000元肯定會遲疑。

128GB容量絕對充裕

看來看去,就屬平均單價3,000元上下的128GB最有說服力,但是何以見得容量足夠呢?對一般人而言,20GB就足以應付Windows容量要求,分頁置換檔和休眠檔全包括在內。安裝Office、PhotoShop、工具與防毒等軟體,也不容易超過20GB。七折八扣下來,少說還有70GB實際可用空間,能讓你自由運用。

可見系統基本需求,不過占總容量30~40%比例,要說128GB夠不夠用?答案肯定是的。使用在桌機上,資料儲存還是交給傳統硬碟比較划算,甚至還能用RAID 1來提升安全性。對筆電說來也不成問題,買顆2.5吋USB 3.0外接硬碟,1TB不用3,000元就能入手。這花費和單顆256GB固態硬碟相等,可用容量硬是多了數倍。

選品牌等同挑控制器

現在市場上品牌為數眾多,對新手朋友來說,如何選擇也是個問題。鎖定在主流產品,也就是討論高的產品來看,這難題會瞬間簡化為2選1般容易。如前面談過的,台灣能買的消費性產品,由Marvell和SandForce控制器瓜分掉絕大多數市場。即便以品牌為選擇出發點,仍然像是在控制器品牌之間選邊站,所以一點也不難!

占去大半市場的SandForce控制器,除了滿坑滿谷台廠選用,舉如Intel SSD 330和520、SanDisk Extreme SSD等,都是其中一員。Marvell相形之下勢單力薄,除了打響名號的Crucial m4,就只有Plextor以M5、M3等多個系列投入。再加上打著Indilinx控制器名號的OCZ,Vertex 4和Agility 4也是以Marvell為基礎,品牌選擇數量真的不多。

顆粒數量非效能保證

再進一步來談,這2大品牌控制器都是8通道架構設計,得以類似RAID架構來提升性能。理論上,每個通道都配置快閃記憶體,最為能夠發揮效能。雖然說快閃記憶體單一晶圓容量不高,但是能堆疊多顆來增加容量,而且更有提升資料傳輸速率的附加效果。只不過隨著堆疊複雜度增加,大容量顆粒的成本會相對高一些。

像是推出較早的Crucial m4,乃至於OCZ Vertex 4等,都中規中矩配置了16顆。不單Marvell陣營如此,SandForce的MemoRight FTM Plus冠軍碟等成員,同樣這樣配置規劃。但是也有不計較成本的產品,比如Plextor M5 Pro和Intel SSD 520使用8顆,SanDisk Extreme SSD更只以4顆來搞定。稍後可以陸續見證,顆粒數量未必和效能成正比,控制器架構設計和韌體調校才是影響關鍵。

抹寫壽命和價格連動

多數人還關注的,莫過於顆粒抹寫壽命。快閃記憶體製程進入20nm世代後,權衡成本與產品可靠度,廠商大舉採用3000P/E規格顆粒。這成為難以抗拒的趨勢,即便是使用10nm世代顆粒的Plextor M5 Pro,也脫不離這個遊戲規則。只有Intel SSD 520、Kingston HyperX等極少數,選用5000P/E顆粒配置,但是成本會適切反映在價格上,是否值得見仁見智。

最後還能計較的,機身高度可能是其中之一。以往產品都以9.5mm高度設計,伴隨Ultrabook的推行,廠商陸續加碼開出7mm高度版本,或是另外推出全新系列機種來對應。好比Crucial m4,這系列同時提供9.5mm和7mm選擇,內部設計與配置一致。大抵上來說,只要認清楚完整系列名稱,通常是不至於買到裡面有天壤地別的產品。

Crucial m4

這款長青機種,已經推出一年半以上的時間,到現在仍然受到歡迎。Crucial在後勤支援下足功夫,不時釋出新版本韌體,得以延續產品生命週期。m4推出當時性能規格標示讀415MB/s(40000IOPS)、寫95MB/s(20000IOPS),0009版韌體開放下載後,官方資料上修為讀500MB /s(45000IOPS)、寫175MB/s(35000IOPS),寫入速度翻了快一倍之多,不再被競爭產品的片面數據規格海放。除了品牌印象與後勤支援完整,價格犀利更是它維持不敗地位的關鍵。

▲Marvell 88SS9174-BLD2控制器、Micron 29F64G08CFACBWP-12顆粒(25nm、3000P/E、同步)。

產品規格:

Intel SSD 520

Intel消費性產品線,畫分為高階500以及一般型300系列。分別採用過Intel、Marvell、SandForce等控制器,近期是以SSD 520和SSD 330,這2款SandForce控制器機種較為熱門。高階系列最不同的地方,是選用5000P/E週期規格快閃記憶體,成本會反映在價格上。因此SSD 520是同容量產品裡,少數超過4,000元價位之一,比起使用3000P/E顆粒的SSD 330,大約貴了1,350元。儘管存取性能名列前茅,換算每GB儲存成本來看,性價比自然不如其他同血緣產品。

▲SandForce SF-2281VB1-SDC控制器、Intel 29F16B08CCME2顆粒(25nm、5000P/E、同步)。

產品規格:

Kingston HyperX SSD

Kingston早先以SSDNowV系列投入市場,使用Toshiba之類解決方案設計,主要是以價格為導向。之後才導入SandForce控制器,推出HyperX系列性能機種,HyperX SSD是首款問市的產品。這系列開發概念是延伸自記憶體產品線,除了要求性能,更講求品質與耐用度。由此就不難理解,為何會不計較成本選用5000P/E顆粒,因為這才符合精神。不過大概是競爭的影響,官方已經有淡化這款產品,準備停產的跡象。目前參考市價不到3,700元,不失為撿便宜的好時間點。

▲SandForce SF-2281VB1-SDC控制器、Intel 29F64G08ACME2顆粒(25nm、5000P/E、同步)。

產品規格:

Kingston HyperX 3K

HyperX 3K屬於HyperX SSD胞胎產品,官方改為配置3000P/E週期顆粒,以增加價格競爭力。骨子裡除了控制器相同外,快閃記憶體品牌與系列也相仿,惟獨理論抹寫壽命是次一等規格。雖然相似度很高,從效能測試可看出,韌體調校有些微差異。特別是4K存取性能部分,不時出現HyperX SSD略勝一籌的情況,這款則是以小幅落差追隨在後。不過這2者價差將近700元,因此HyperX 3K性價比是有過而無不及,在Kingston金字招牌加持下,仍然具有相當吸引力。

▲SandForce SF-2281VB1-SDC控制器、Intel 29F64G08ACME3顆粒(25nm、3000P/E、同步)。

產品規格:

MemoRight FTM Plus冠軍碟

在眾多台灣品牌廠商裡,MemoRight挾其工業產品背景,進入消費性市場逐漸打響名號。相較於多數品牌強調性能規格,該廠以過電流與過電壓,雙重電路保護機制為號召,做出產品特色區隔。目前主要銷售款式為FTM Plus系列,FTM Plus冠軍碟和FTM Plus Slim,使用同步類型顆粒,FTM Plus則是非同步顆粒配置。這2種規格之間有500元左右價差,由於名稱上頗為相近,選購時可得仔細看清楚。綜觀而言,其性能表現並不亞於其他競爭品牌,性價比算是相當好。

▲SandForce SF-2281VB1-SDC控制器、Micron 29F64G08CBAABWP-12顆粒(25nm、3000P/E、同步)。

產品規格:

OCZ Vertex 4

產品更新相當快速的OCZ,Vertex和Agility系列雙雙進入第4代。這次打著Indilinx  Everest 2平台口號,實際上是以Marvell 88SS9187控制器為核心,搭配旗下Indilinx品牌團隊開發的韌體共同組成。產品推出當時,效能表現還看不出個究竟,更新到最新的1.5版之後,開始展現出能夠壓制SandForce製品的強韌性能。另一方面,雖然只使用3000P/E規格快閃記憶體,卻提供長達5年保固。可見OCZ強調它最高具有12,000IOPS企業級產品性能之餘,對於品質也有相當高的自信心。

▲Indilinx Everest 2控制器、Intel 29F64G08ACME3顆粒(25nm、3000P/E、同步)。

產品規格:

OCZ Agility 4

在OCZ產品線規畫中,Vertex定位高於Agility,配置的快閃記憶體規格不同,價格也有別。即便進入到第4代,改採用Marvell控制器為核心,仍然維持這樣的策略。Agility 4因而成為市場上極少見到,配置非同步顆粒的Marvell控制器產品,不過很現實的說,這一代並沒有價格優勢。參考目前市價,它只比Vertex 4便宜300元左右,但是效能差距相當顯著。除了性價比不及自家兄弟,和其他廠牌產品相較下,吸引力也有限。這是它在新控制器光環下,所隱藏的致命缺點。

▲Indilinx Everest 2控制器、SpecTek PF412 AL顆粒(25nm、3000P/E、非同步)。

產品規格:

Plextor M5 Pro

Plextor近期接連推出2款新品,其中的M5 Pro標榜定位在企業等級,提供長達5年保固服務。它採用Marvell第3代控制器88SS9187,搭配Toshiba最新19nm製程Toggle顆粒,是為完全高性能導向設定。也因為如此,它比平均價格3,000元的主流產品貴上許多。反觀自家兄弟M5S,儘管是配備第2代88SS9174控制器,市價硬是便宜了約1,000元。這容易讓人感到迷惑,M5 Pro性能排名數一數二,要談性價比卻不怎麼漂亮。似乎只能說,享受新科技總是得付出相當代價。

▲Marvell 88SS9187控制器、Toshiba TH58TEG7D2JBA4C顆粒(19nm、3000P/E、Toggle類型)。

產品規格:

SanDisk Extreme SSD

SanDisk在快閃記憶體產業占有舉足輕重地位,進入消費性市場的時間,卻不如預期來得早。它之所以令人期待,無非是和Toshiba同一陣線,有Toggle類型快閃記憶體加持。雖然官方沒有特別強調功能性,在規格表可以發現個特點,那就是MTBF標示為250萬小時,遠遠超過同級100~200萬規格。姑且不論真實意義為何,大概是SanDisk對MTBF定義自有一套見解,所以勇於開出這般高規格。無論如何,它的性能落在中段班前面席次,由於價格頗為犀利,所以性價比算是很高。

▲SandForce SF-2281VB1-SDC控制器、SanDisk 05091 032G顆粒(24nm、3000P/E、Toggle類型)。

產品規格:

延伸閱讀:

SSD 新手升級術!6款 SSD 推薦,筆電如何換裝 SSD?如何進行調校?

SSD 進階調校須知:開啟AHCI,改善讀取效率

SSD 新手使用須知:4K 對齊調教實戰,提昇 SSD 效能

SSD 採購新手須知:速度重點是什麼?記憶體的同步問題

SSD 新手入門須知:記憶體顆粒、控制晶片、韌體是什麼?

LINE POP 技巧教學:教你如何拿高分、關閉討厭的通知

(後面還有:9款 SSD 速度跑分實測)

9款固態硬碟分高下

Marvell新控制器表現亮眼,SandForce持平儲存裝置效能測試軟體相當多,跑完一輪將所有數據呈現出來,很容易讓人看得頭昏腦脹。這些零零總總的數字,有時候可能不容易看出背後代表意義,也很難和實際使用感受關連在一塊。

但是將這些數據系統化整理,歸納出幾個要點,參考價值就會提高不少。筆者認為針對循序與隨機存取表現,取其最高傳輸速度以及4K單位性能,再輔以PCMark之類實際應用模擬軟體數據,這樣選擇起來就會容易許多。

SandForce循序存取稱霸

循序傳輸可以分2個層面來看,分別是最高傳輸速度,以及4K單位存取表現。在連續大量傳輸資料狀態下,SandForce控制器讀與寫都能達到500MB/s以上,即便是非同步顆粒機種也有這般能耐。不過循序傳輸測試,通常也代表資料可以高度壓縮,強調內建ARM處理器的SandForce控制器,得以跑出壓倒性漂亮數據。

反觀Marvell鮮少著墨架構特點,Crucial m4是第二代控制器的元老級產品,其寫入只達200MB/s上下。至於第三代控制器機種,則是有OCZ Vertex 4和Agility 4,以及Plextor M5 Pro等3款。Agility 4受限於配置非同步顆粒,寫入速度和m4相仿,其他2款具有超過300MB/s表現,由此可看出新控制器的強化之處。

循序存取表現比較

▲採用SandForce控制器的機種,最大循序存取都有500MB/s以上亮眼數值,但是日益被看重的4K部分,Marvell控制器具有強韌對抗能力。

開機碟首重4K性能

對系統開機碟而言,還有個重要參考數據是4K單位表現。因為Windows採用NTFS檔案格式,預設配置叢集單位為4KB(4096byte),包含記憶體置換檔也是以4KB為分頁基礎容量,在背景進行置換存取作業。固態硬碟這部分表現超過傳統硬碟許多,差距達數十至上百倍,是實際使用中能夠感受到飛快的關鍵。

相較於最大傳輸速度,SandForce領先局面逐漸消失,Marvell開始展現實力。從4K測試數據來看,2個陣營差距瞬間拉近,韌體調校功夫成為致勝關鍵。至於4K QD32方面,QD32是32個指令佇列,意即多工存取測試。這部分是以Vertex 4與Agility 4,還有M5 Pro表現最佳,也正好同為Marvell第3代控制器機種。

隨機存取勝負多變

對比循序存取的風光,SandForce陣營對隨機存取有點傷腦筋,特別是寫入速度會大打折扣。因為隨機存取的資料量大小不一,可壓縮程度也隨時變化,自然無法發揮壓縮架構的優勢。因此就算是m4這老將,也能以近乎200MB/s的速度,輕鬆擊退普遍不超過180MB/s的SandForce機種。

表現最亮眼的仍為M5 Pro和Vertex,寫入速度遙遙領先在前,平均起來自然高過於其他產品。特別是4K QD32項目,m4和配備非同步顆粒的Agility 4,也有超越對手陣營的實力。SandForce就只有4K單線程測試,整體表現優於Marvell,其中MemoRight FTM Plus冠軍碟和SanDisk Extreme SSD,還分別拿下最高讀與寫速度的位置。

隨機存取表現比較

▲隨機存取狀態下的最高傳輸與4KB表現,是性能指標決勝點,這部分Marvell第3代控制器稍微占上風,特別是最高傳輸速度部分。

延伸閱讀:

SSD 新手升級術!6款 SSD 推薦,筆電如何換裝 SSD?如何進行調校?

SSD 進階調校須知:開啟AHCI,改善讀取效率

SSD 新手使用須知:4K 對齊調教實戰,提昇 SSD 效能

SSD 採購新手須知:速度重點是什麼?記憶體的同步問題

SSD 新手入門須知:記憶體顆粒、控制晶片、韌體是什麼?

免破解,內建11招讓 Windows 7 效能大提昇

(後面還有:9款 SSD 真實應用模擬實測 / 跟著編輯這樣買)

比較IOPS是新趨勢

固態硬碟進入個人電腦市場,推廣初期經常大打最高傳輸速度話題,標記300MB/s、400MB/s不足以為奇,更甚者比拚衝破500MB/s速度,簡直就要塞爆SATA 6Gb/s介面實際可用頻寬。最近數個月開始轉移到其他焦點,4KB成了新的訴求,而且改以IOPS表現來強調。IOPS(Input/Output Operations Per Second)意即每秒鐘的I/O讀寫作業次數,和多數軟體使用的MB/s單位相同,都是數值較高者為佳。

稍微回憶一下前面數據,其實可以預期接下來的結果,變化走向會是如何。不意外的,4K和4K-64Thrd依舊是Marvell技高一籌,連m4都足以和SandForce大軍抗衡,也難怪會成為長紅產品。最佳者依然是Vertex 4和M5 Pro,尤其在64佇列項目中,跑出SandForce控制器的倍數成績。

可想而知,測試總分自然會出現強烈對比。SandForce控制器之中,以Intel SSD 520取得571總分為最佳,但還是不敵任一Marvell機種。反觀非同步顆粒機種Agility 4,也有高達752分表現,僅次於舊世代控制器m4的803分表現。至於Vertex 4和M5 Pro,或許是很對AS SSD Benchmark測試模式的胃口,雙雙衝破1000分創下紀錄。

真實應用模擬定輸贏

回歸現實來考量,硬碟不是只買來連續大量複製檔案,因此還得加以參考其他數據。像是模擬真實應用的PCMark 7,SandForce陣營資優生SSD 520,這回合表現與M5 Pro共同名列前茅。其他幾款產品差距都不大,惟獨Vertex 4有段落後差距,顯示顆粒類型對真實應用的影響不小。

利用BootRace測試Windows 7開機啟動速度,得到結果和PCMark 7頗為相似,Vertex 4再次墊底,花費12秒鐘才進入到桌面。SSD 520則是一枝獨秀,啟動至登入畫面,以及總和啟動進到桌面的速度飛快,都比其他機種各少了1秒鐘。不過說真的,除非你是「不正常人類」,不然這些微秒差肯定難以察覺。

最後的AS SSD Benchmark這項數據,是測試單機檔案傳輸複製作業速度。現在固態硬碟容量不比傳統硬碟,又有抹寫損耗問題,自然很少有這種應用模式。無論如何,它還是可以當最大傳輸速度,真實應用中的參考數值。再次不易外的,Marvell依舊好過於SandForce大軍,只有SSD 520能夠稍微抗衡。

隨機存取表現比較

▲IOPS和常見使用的MB/s單位,軟體測試模式未必有很大差異,只是使用單位的不同而已,因此所得結果和前面的測試數據有些相似之處。

跟著編輯這樣買

綜合評估性能表現與價格條件,這一仗可說是Marvell陣營大豐收,但是考量使用者控制器喜好問題,我們分別遴選出雙方陣營的首選產品。

Marvell控制器之中,OCZ Vertex 4和Plextor M5 Pro令人最深刻,性能表現一路維持拉鋸戰,更有壓制對手陣營的實力。快閃記憶體同為3000P/E規格顆粒,並且提供5年保固,由於相似度很高,價格成了決勝點。參考市場價格來看,M5 Pro將近4,500元,Vertex 4只要3,200元不到。Vertex 4性價比硬是高了一截,成為這次所有產品裡的首選推薦。

至於廣大的SandForce軍團,論效能是以Intel SSD 520,還有MemoRight FTM Plus冠軍碟表現較佳。SSD 520在Intel產品線屬於效能定位機種,使用5000P/E顆粒並且提供5年保固,以致價格是略高的4,300元左右。表現緊追在後的FTM Plus冠軍碟,雖然採用3000P/E顆粒,而且只有3年保固,3,000元市價讓它顯得更為超值。

測試平台設定:

綜合應用模擬比較

▲實際應用模擬測試軟體,得到結果往往縮小了差距。或許代表在真實應用中,特別是在缺乏對照組的前提下,使用者不見得能感受到差異。

延伸閱讀:

SSD 新手升級術!6款 SSD 推薦,筆電如何換裝 SSD?如何進行調校?

SSD 進階調校須知:開啟AHCI,改善讀取效率

SSD 新手使用須知:4K 對齊調教實戰,提昇 SSD 效能

SSD 採購新手須知:速度重點是什麼?記憶體的同步問題

SSD 新手入門須知:記憶體顆粒、控制晶片、韌體是什麼?

 

本文同步刊載於電腦王雜誌
 

歡迎加入電腦王雜誌粉絲團

原文網址:https://t17.techbang.com/topics/17952-9-parade-of-mainstream-ssd-evaluation-available-ssd-important-concepts-which-bought-the?pag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