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拍完照都會直接傳到臉書相簿,省去外連網路相簿的麻煩,但對於畫質比較要求的玩家可能早已注意到臉書儲存的影像品質並不高,原本清楚的地方容易變得糊糊的。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臉書處理上傳圖片的壓縮比非常大,即使你在上傳時勾選「高品質」,能挽救的細節仍不多。
最簡單的解決方法是透過第三方相簿來供圖,比如Flickr本身即提供將圖片發佈至臉書的選項,發佈後臉書相簿裡會出現Flickr專區,擺放的就是從Flickr「送來」的圖片。
這樣就夠了嗎?其實不然,臉書相簿裡Flickr專區所存放的圖片,並不是直接外連至Flickr所得到的影像,而是Flickr送來後再經過臉書處理的成品。有趣的是,如果是手動下載Flickr上的影像、再將其上傳至臉書的話,結果跟直接從Flickr發佈會是一樣的,體積與畫質如出一轍,也更能證明從Flickr發佈的圖片一樣會失真,而Flickr的發佈至臉書動作也就只是把上下載這些工夫自動化而已。
既然是存放在臉書官方伺服器上,頻寬就不可能太慷慨。首先臉書會將圖片的最長邊減至960像素、短邊則是依比例演算,然後再以接近Photoshop裡「品質」為5的JPEG格式儲存。Photoshop的JPEG儲存品質有12級,數字愈大、品質就愈高,5是中等與低品質的臨界點,這樣講你該知道犧牲有多大了吧!
雖然如此,由第三方相簿來發佈必未是做白工。如果再比較過「原始圖片上傳至臉書」、「Flickr圖片發佈至臉書」的檔案容量及影像品質,你會發現後者可能還是略勝一躊的,很奇怪吧!經過2次JPEG處理失真的圖片竟然會比只處理1次的品質還高?
先不提Flickr使用了什麼演算法,大家不妨做個實驗:把1張很乾淨的圖片放上臉書,再把1張經過增噪(也就是增加雜訊)的圖片比照辦理,然後對照一下這2張圖片的失真情況及檔案體積,增噪後的體積或許會比較大。以JPEG的品質曲線來解釋,就是它保留的資訊比較多,一般情況下,保留的資訊多就代表失真少。
原因出在於,JPEG的演算基礎對於不連續資訊、或者是非均勻材質的處理能力有限,所以造成了愈複雜的畫面在壓縮後同樣得以較高的體積來儲存。我們無法改變臉書的JPEG壓縮率,但可以透過增加影像的資訊量來阻擋JPEG造成的部份破壞性失真,增加雜訊就是最簡單的方法。
話說回來,增加雜訊不就是一種失真嗎?其實增加雜訊只是一種概念,在製作數位影像時就先採用正確的、表面複雜的材質也是個辦法,而且增加雜訊不代表要把畫面弄得很髒,透過調整雜訊的顏色、大小、分佈方式可以將它對畫面的破壞減至最低,又能達到劣化防火牆效果。
▲這是從網頁上截取的原圖,文字及圖像都非常清楚,放大後還是一樣。
▲上傳至臉書後,可看出文字邊緣有不少失真,縮小後與原圖也有明顯落差。
▲增噪後再上傳,失真的情況還是有,但少了很多,而且也不容易注意到噪點。
(文=血輪眼)
MultiMi 資訊整合器,電子郵件、社群、RSS、線上文件、雲端相簿,一個介面全包了
本文同步刊載於電腦王雜誌
歡迎加入電腦王雜誌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