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00608346439

HOLGA135BC

可樂熊

繼續蓋大樓!

相機:LCA
底片:Agfa CT100 正沖負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黃小艾

1.89歲的外婆 和病魔抗戰中

2.

3.

4.童年回憶

5. 嘿 戰友

6.捷運上

7.累了 就休息吧

8.

774122275

發現日式建築的美
Leica minilux

clark.yu2

菲林精神不死,只是逐漸凋零,有時候有錢還沒地方沖洗,真希望富士能出家用沖洗機。
相機:NIKON FM
底片:LUCKY SUPER 100
地點:台灣各地
1.金色夕陽

2.日月潭邊的午茶時光

3.金色南瓜

4.童趣

5.歡樂

6.倒影

7.輕拂

8.綠意

9.寧夏夜市

10.寶慶路旁

11.書桌上的色彩

12.溫暖

13.用餐

14.桌飾

15.片段記憶的旋轉木馬

16.印象

17.台灣風光

18.大愛

19.烹飪

20.成長

21.小歇

22.4大天王

23.鮮豔金瓜

24.寧安橋

550159467

底片機呈現的記憶感實在很難用數位像機來取代呢!
因為那一瞬間的捕捉很難得, 才顯的回憶珍貴~

純萃喝

相機 LC-A

1

2

3

4

5

6

7

8

9

10

100001517497707

楷模眼鏡也用底片照蓋...海鷗牡丹120機吃135底片(負片)沖齒孔..大樓
海鷗牡丹120正片

fery

Camera : Olympus DC35 + Fuji Film , solaris 100 Film .....

這台相機以是 37年前的產品了, 神奇的是它的測光系統還有機密的機械疊影對焦; 一顆小小的 Cds (硫化鉻) 封裝元件是他的測光依據,在電子材料行裡一個 7 元... 但是拍出來的照片即使在暗巷中也能曝光正確, 拆開沉重的機身裡面的齒輪結構計算的非常精密, 我想這就是老底片機讓人上癮的原因吧, 現在冰冷的電子相機雖然花俏卻少了點手動的思考空間!!
在日本的沖印店則是在相片輸出前讓客人可以調整照片的色調與明度, 刻意製造出偏黃,偏青或過曝的感覺 (プリント補正プログラム) , 這一點在國內似乎還不是那麼盛行, 所以只好將底片Scan 後用Photoshop + Alien Skin 調整色調~

不知道樓主有沒有意願推廣這種沖洗方式,推薦一個在東京目黑的一家店的網站介紹 (http://www.monogram.co.jp/print/people/solaris400_sac.html)
(http://camepstaff.jugem.jp/?cid=5 找一個標題為"プリントレッスンとはどんなもの?" 的文章!)
,在這個時代中還是有人在推廣著底片, 只不過需要一點變化,如果只是沖洗底片那就沒有甚麼吸引人的地方,多一點色調的調整帶出一種生活的感覺,讓情緒容入底片中拿在手上或貼在相簿裡才有質感,而且我也會很願意去沖洗底片~


Flickr 上 ferywangNegative0-06-06(23)

Flickr 上 ferywangNegative0-03-03(33)

Flickr 上 ferywangNegative0-07-07(1)

Flickr 上 ferywangNegative0-13-13(1)

Flickr 上 ferywangNegative0-26-26(1)

Flickr 上 ferywangNegative0-22-22(1)

Flickr 上 ferywangNegative0-30-30(1)

Flickr 上 ferywangNegative0-35-35(2)

Flickr 上 ferywangNegative0-16-16(1)

Flickr 上 ferywangNegative0-18-18(1)

Flickr 上 ferywangNegative0-38-38(1)

Flickr 上 ferywangNegative0-14-14(1)

Flickr 上 ferywangNegative0-15-15(1)

Flickr 上 ferywangNegative0-37-37(1)

Flickr 上 ferywangNegative0-21-21(1)

100000356132246

底片機幫我找回了一點童年:)
Nikon FM2:






隨身攜帶,記錄了好多重要的時刻:)
Vivitar:
黑白(自己手洗)




彩色





















原文網址:https://t17.techbang.com/topics/2133-down-with-the-digital-camera-building-together-with-the-film-is-still-being-built?page=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