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兩年媒體經常性的報導,租書店倒閉的新聞,多不勝數,相信各位也看過很多才是。不過,縱觀這幾年媒體提出的理由,有幾項很常見。第一,油電雙漲、房租漲,或是環境不佳等等的理由。第二,網路盜版,智慧型手機的普及化等等的,諸如此類的理由。其實我認為,最重要的關鍵理由、事情的核心,媒體其實都沒有提到,或者是說不了解這樣的一個情況。也可以說用其他的方面更完善詮釋這一個現象的發生。(聯合晚報去年六月報導)現在店家從原本的四千家,驟減到了一千家,理由絕對不是以上這幾項這麼簡單而已。
這一篇文章中,我會先從媒體講的層面解說,然後切入我這篇文章的重要核心。那如果有敘述有疏漏,還請不吝嗇指教了。
這確實是所有的產業都會面臨的問題,也就是所謂的外部環境,但是其實這對於產業的影響是間接、長遠的,如果把錯全部推給這個其實我覺得是有些可笑的,這確實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個稻草,但是也要看駱駝身上為何又會累積這麼多的稻草呢?
如果一個產業,僅僅因為一兩個外部因素就不支倒地,其實就是產業發展已經到了盡頭,無法支撐任何環境上的改變,一點改變就會將原先的利潤壓榨為零。簡單來說,就是產業並沒有因為社會環境有所轉變,也就是進入所謂的淘汰期。
二、網路盜版,智慧型手機的普及化
對於這一點,其實我是質疑的。網路盜版已經到來了將近十年,從網路開始發展就有類似的東西。所以說,這不是影響的大主因,直到本文正在編寫的現在,台灣的租書店仍然有一千家之多。該文提到,在二零一零年,台灣的租書店甚至有四千家之多。在深入一點,網路的普及化,二千年,智慧型手機的發明,一九九七年。說句難聽的,這根本是牽拖之詞,當年我還在讀書的時候,就一堆人拿著索尼愛立信(搞不好現在的孩子已經不知道這是啥牌子)在看.jar檔的盜版小說,還有專用的電子程式呢。
如果這些東西都發明的這麼早,普及化也是慢慢影響,那到底是什麼東西讓租書店在這兩年迅速沒落?也就是,媒體報導的這些現象,其實都不是顯示著租書產業的沒落,而是代表出版界本身的問題,這些問題,可以說影響著租書店根本,存在的基礎。
早在二零零五年,電子紙的概念滿天飛,甚至當時傳言幾年內就可以取代各類紙張,不過很可惜的是,到了二零一二年,這番話仍淪為電腦時代的一個笑話,就如二零零三年網路泡沫化的時候一樣,電子紙的出貨量,全球才一千九百萬台,根據市場研究機構「國際數據資訊公司」(英語:International Data Corporation, IDC)估計,至二零一五年,全球的專用電子閱讀器,出貨量會只剩下六百九十萬台。但是與電子紙銷售相反的是,數位版權卻藉著另外一個電子儀器崛起。
這個電子儀器就是,現在滿天飛的─「平板電腦」!這又得講到讓智慧型手機發揚光的蘋果(英語:Apple)公司了,二零一零年一月二十七日,賈伯斯在發表會,宣布了智慧型手機「iPhone」的成功,但是他認為,人們仍需要一個裝置,這時,斗大的投影螢幕上,出現了一個改變了出版產業界的一個大字,跟賈伯斯的話一同說出:「I called it」─「The iPad」!(影片內容請參見YouTube)
雖然這幾年平板電腦因為美國電子商務巨人「Amazon」的「Kindle Fire」搞亂了一池春水,原因是「Kindle Fire」的低價策略,嚴重壓低了平板電腦的利潤。不過這是題外話了,市場研究機構「國際數據資訊公司(IDC)」統計,二零一二年的平板電腦出貨量,達到了歷史新高,正式超過了筆記型電腦,達到二億台的出貨量。而個人桌上型電腦,則是首次下滑。(編按:個人桌上型電腦,已經連續五季下滑,陷入史上最長衰退期)也就是說,正是平板電腦出現的二零一零年,改變了出版界的生態。(請參見IDC Worldwide Tablet Market 分析)
它的大銀幕,讓讀者可以正式使用通用裝置,做許多的事情,它不僅擁有電子紙的功能,還可以使用智慧型手機通用功能,如果你想,你也可以用它來打電話。更棒的是,價格更低廉,功能卻不會少。這是這樣的特性,讓他迅速取代了已經喊了五年的電子紙,成為現在各家廠商的必爭之地。像是美國電子商務巨人「Amazon」,推出了自己的專用平板電腦─「Kindle Fire」,還在上面搭載了亞馬遜電子商店、媒體電影、在線電視和Kindle系列的在線電子書。
再加上「Google」系統─「Android」的開放性,許多在「Google Play」上架的APP,正式展開了電子版權的商務戰爭。不論是合法非法,大家都在努力的搶食這塊大餅。
這個現象也嚴重地影響了台灣,雖然台灣正式的電子版權商務,雖然是非常之差勁,甚至連年連續下降。但是會看實體書的讀者確實越來越少,藉著越來越方便的網路,還有能夠隨身攜帶的平板電腦,一步一步地削弱著實體書的銷售量。(編按:台灣讀者對於要付費的電子資源的消費習慣真的很差,可能跟國情、地理環境有關)
也當然,身為實體書為主的租書店,自然也會受到打擊,而且是致命性的。
二、日本漫畫的失勢,輕小說的崛起,日本動漫畫產業的衰敗
這點這麼說絕對不過分,近年來的動畫產量越來越高,從二零零八年開始,一年的動畫總量,居然都突破了一百八十部。平均兩天就一個系列的動畫誕生,別認為這對於租書店或是出版界是好事情,這種過多產量的動畫,很明顯曝露了日本動漫目前的弱點,也就是不知道自己的市場取向是什麼,也不知道自己的標準族群是什麼。
跟一家快倒的店家,隨便推出一系列不屬於自己店家風格的餐點是一樣的,而且還不願意認真去做好每一道菜,其結果就是虧本,或是嚴重的浪費資源,縮短了產品的週期。這點同樣也發生在日本動畫的身上。(以下圖表資料引用CCSX)
近期比較明顯的例子就是《認真跟我談戀愛》與《約會大作戰》,《認真》的動畫,很明顯是要推高接著要上市的《認真跟我談戀愛S》遊戲的銷售量,動畫草率的推出,其評價也不好,不過DVD的部分好像在原作粉絲中還OK... 且在搜尋資料的途中,還意外發現它要推了Blu-ray Box版本,很明顯就是當周邊在賣了。而《約會大作戰》,雖然掛有最快動畫化輕小說的頭銜,其名聲也是最快被玩臭的,故事節奏明顯過快,遭到原作粉絲一致砲轟。(這點見仁見智,請不要跟我戰)
還有之前因為釘宮理惠要配音的《緋彈的亞莉亞》,莫名在台灣爆紅。其動畫評價在日本也相當差勁,在日本「Amazon」的DVD&BD的銷售量,第一卷的銷售排名是123名&167名,可想而知賣得非常的差,慘到作者都要在Twitter上面鼓吹大家多捧場,相當可憐。
(編按:宮崎駿的動畫,《龍貓》在2001年9月28日上架,連續在Oricon公信排行榜單上,持續待了600週,是史上最長紀錄,其Top5剩下四名分別為:《魔女宅急便》、《天空之城》、《千與千尋》、《風之谷》,以前的投資跟故事都比較謹慎,這樣才是長期的好策略啊...)
過多產量的動畫,此標題下的《約會大作戰》就是最好的例證,動畫評價慘不忍睹
且日本這幾年漫畫改編動畫的形況是越來越少,因為與漫畫相比,輕小說本身的寫作手法,是有許多空隙能夠填補的,最好的例子就是賣萌動畫的《IS》,其原作機甲設定,可以說是一無所有,但是到了動畫組手上,不僅補齊了其中缺少的部分,還大量運用了「動畫」特性優勢,一補原作的大量還原。將原本賣的不錯的《IS》輕小說原作,推向一個瘋狂高峰。
但其實只是出版社的揠苗助長,因為出的本數少就可以動畫化,相對於出版社來說,投資的標的會變多,然而投資的資本變少,對於資本上的資出其實是有利的。
舉《嬌蠻貓娘大橫行》的松智洋的訪談來說,一覽無遺日本企業的在這方面的不當操作。以下是擷取松智洋的訪談:
「一部作品不論是小說和漫畫,動畫化或者是電台化、CD化之後展開其宣傳效果肯定會比一般的宣傳效果要高多了,隨著動畫的熱播,原作的銷售量也會引起激增。」
「只要作品有人氣,就會有動畫化的進程」
「一旦改編的動畫人氣非常高的話,那麼動畫一旦完結了之後原作也等同於完結了」
(資料來源:動漫Fans)
完全曝露了輕小說動畫化的弊病,熱門什麼的,其實最終賺到錢的還是只有出版社,而且製作動畫的成本所費不貲,一集成本約一千萬日幣上下(情報有點舊了,如果有人願意提供資料佐證我很樂意修改),所以製作短的新番(十三集)成本也需要一億三千萬日幣。且如果沒有人氣的話,很快就沒有下一季。
且日本輕小說的銷量呈現兩極化,因為輕小說本身的賣點就是圖,所以沒有圖輕小說可以說是完全無用武之地,只不過是一本普通的網路小說,所以商店在擺設上面,都盡量趁著動畫化的時候將輕小說堆到最前面,實際上也宣告輕小說不過就是個過渡性產品,僅僅淪為一種標的物,就好像連動債券一樣,能盡量資產出清就出清。
這個情形也很清楚的反應在這幾年的文庫本銷售數量上面(編按:文庫本就是小本可讀的小書,為日本特有,大多是輕小說、勵志書籍、色情小說(又稱官能小說))
根據出版科學研究所的研究統計,輕小說市場從平成十六年的兩百六十五億上升到了平成二十一年的三百零一億。每件作品的平均銷售量卻從1.3萬小幅下滑至了1.2萬。顯示輕小說的M型化社會正在成形。(此句引用自Aniarc news 動漫新聞之文章)
(編按:日本動畫投資的大宗其實都是來自於廣告商,所以對於廣告商,只要能撥出的時段越長越好,所以動畫的品質什麼的,其實比較無所謂,畢竟有時候越罵收視率越高,就像是《破案天才伽利略2013》,在台日評價都極差,日本居然可以維持每一集收視率達到20.00)
(編按2:要能理解日本動畫實際上不僅是一個作品,而是一個商品的模式行銷,就像是限量、廣告等等,所以以後看到動畫化不要太興奮了... 品質好再來興奮就可以了。)
(編按3:日本這幾年很愛用投資組合,也就是所謂的製作委員會模式運行,基本上就跟建築產業的感覺很像,分包商是只能得到工程款,而分不到銷售利潤)
(編按4:日本動畫目前也是逐漸崩解中,其中不乏有名的公司,四十年老牌的グループ・タック(Group Tac Co.,Ltd.))更是直接宣布倒閉,負債六億五千萬圓,其作品有《舊魯邦三世》、《翡翠森林狼與羊》。
還有 Production I.G,作品有《影子籃球員》、《攻殼特攻隊》、《圖書館戰爭》,也在今年被爆出拖欠債款三億圓,還好其後推出了《機器人筆記》(ROBOTICS;NOTES),還有今年大熱門的《進擊的巨人》渡過了難關,但也顯見了動畫產業的慘況)
以上幾點對於租書店其實是不利的,無法擁有一套長期能租出去的書本(如長期連載的航海王,或是幾套經典老漫畫,如《GTO》、《伊藤潤二短篇集》等)也就是書本的利潤不容易長期營收,租書店必須在短期內就回收成本並且獲取利潤,連帶影響的,還有書本本身的價值,也就是無法擁有保值性。
另外一個就是漫畫的陷落,這點跟動畫化關係小點,這則是日本面臨的少子化現象所造成,日本從一九九五年開始,漫畫雜誌跟各式書本的銷量就有下滑趨勢。(資料來源:全国出版協会)
漫畫雜誌從最高峰三千億日圓,跌至二千億日圓,足足減少了三分之一
此情形在日本熱門作品《烏龍派出所》與《銀魂》當中也時常被提到,顯見這是一個日本社會共同的隱憂。(編按:日本已經於二零零七年,老齡化率(65歲以上人口在總人口中所佔的比例)已超過21%(此為超高齡化標準值))
再論,這樣子的情況下,其實日本動漫已經陷入一種多元性陷阱了。也就是假裝有很多的樣式和口味,實際上僅僅追求商業上的微小利益,而非經營長期回饋式的營運模式。此現象也發生在日本業界當中,這幾年主要運行的中心作品,數量相當少,也無法找出更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編按:代表性指的是具有時代代表性,如《哆啦A夢》等,也無任何貶低其他作品之意,請大家不要放大解釋。)
像是熱門漫畫雜誌,少年JUMP,長期奉行的三本柱,其聲勢也減弱許多,僅僅剩下《航海王》支撐著銷售量,其評價也是一落千丈,在日本「Amazon」經常可以看到讀者不滿的評論。而《死神》、《火影忍者》,也不如當年的爆發力,僅僅依靠著死忠粉絲維持作品的銷售量。新的支撐者,《美食獵人》,也有趨緩的現象。(請參見日本「Amazon」評價)
二零零九年的銷售冠軍分別為,《航海王》、《火影忍者》、《死神》,其中前十名排行,除了《聖哥傳》外,都是於二十一世紀初連載,沒有新興作品打入熱賣行列中,顯見日本漫畫缺乏一股活水。二零一二年則是有新的突破,看起來沒有這麼的死氣沉沉,也有許多新進漫畫打入銷售旁行榜內。(資料來源:ORICON STYLE エンタメ、明騎西行記)
(編按:進擊的巨人居然沒有進入排行榜內,顯見其人氣一般,印象中當初第一集破百萬冊後,後續消息其實不多,直到動畫化後的高品質後,人氣才有顯著回升,顯見日本動畫於產業列之重要性)
此一特性自然嚴重影響了新的客源與讀者的消費,不僅是在實體上的消費有所減少,連帶地對於租書店的去的意願也會減低。(編按:日本同樣也遭受到同樣情形,請參見擋不住的倒閉潮!台日出版界共同遭遇到的困境...!(模物語))
日本動漫衰退之際,其中間的填空,其實可以由台灣漫畫或是他國漫畫來填補上空缺,取代書店的空缺,但是台灣長期以來,倚賴日本漫畫已久,可以追朔的是,日本出版社為了杜絕盜版,將版權正式授權給台灣,詳細情形請參考:台灣漫畫出版市場概況(1990-1998)。在這之後,因為台灣漫畫的產業鏈破碎,一直無法將台灣漫畫的頹勢給帶起來。
(編按1:個人認為企業主在投資的時候,其實容易靠攏已經成熟的日本動漫影視產業,也是其中一個問題)
(編按2:研究論文還可以參考,政大商碩士論文:台灣本土漫畫產業不振原因之探討--產業價值鏈分析與台、港比較,香港的部分可以無視,寫的實在錯的離譜。)
自然,租書店在這方面就是弱勢的。他國漫畫在我國的接受又極低,像是美國漫畫等。而港漫則是已經積弱已久,去租書店會去租港漫的人口可以說是少之又少,至於國產漫畫雜誌,大多也以收藏性質居多,我去過的租書店,從來沒有看過《龍少年》、《星少女》等國人雜誌。雖然這幾年,有未來數位的韋宗成等作家崛起,不過其知名度仍有待加強,且未來數位的行銷通路並沒有鋪貨於一般通路商,導致租書店就算要進貨,也得向一般書店進書,增加成本。且就算有較紅的作品(如《1/2王子、血黑犬》)其數量也無法支撐租書店應有之利潤。國人漫畫發展仍需持續努力。
不過這幾年的努力漸漸有在慢慢發芽,就希望國人漫畫(男性向)(編按:女性向國人漫畫已經發展得非常成熟,在大陸、東南亞也都有市場),以後能夠成為支撐台灣出版界的一個臂膀。
二零一零年正式社群網站發展成熟的時刻,臉書的美國點閱率正式超國「Google」,其後影響無數,當時還拍了部電影─《社群網戰》,正顯示了那時社群網站有多麼的熱烈。再加上智慧型手機的推波助瀾,使得人們的生活都有了社群網路,當然,也就減少了其他娛樂,或是閱讀的時間,這也嚴重影響了租書店。(編按:社群遊戲現在也面臨巨大的競爭力,所以各種娛樂都是要保持持續性的競爭力,炒短線的遊戲其實是不利於公司運行的。請參考社群遊戲玩家減少,Zynga業績欠佳、調查:Facebook社群遊戲今年的最大贏家和輸家都是Zynga)
結論
前面灑灑揚揚地分析了這麼多,簡單而言,現在的租書店如果要生存下去,其中就是得更多元化的經營,也就是所謂的轉型。像是有租書店也開始有租借DVD(編按:還是要考慮的數位匯流後的未來趨勢),像是一開始的那一個新聞截圖,有些店開始轉型類似咖啡廳的模式都是不錯的選擇。其實最根本的,還是看出版業界的動態,如果出版業界不振,租書店要談振作也相當困難。
就因為我國目前還是倚賴日本漫畫,所以自主性就在這個時候顯現出了重要性。國人漫畫的發展,實際上也牽涉著整個產業的戰略關鍵。租書店也要開始思考自己在台灣的產業鏈裡,到底是扮演怎麼樣的角色?純粹的仲介商?賺二手錢的服務業?還是出版社的終端通路?
出版社對於這些出租業者,其實也可以有新的戰略思想,因為租書店的數量明顯還是多過於漫畫專賣店,是否有其他的方式可以讓租書店的使用效率達到新高?這也是產業策略的一環。子曰:「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是有其意義在的。弄清楚自己的地位其實有助於省下許多不必要的麻煩,至少在思考的過程中,也可以過濾掉一些比較沒有幫助的選項。所以租書店業者的倒閉,其實是符合時代潮流的。就跟電影院目前所碰到瓶頸一樣,產業得自己找出活路。
你、我,都在這之中扮演了時代推手。
文章內容聲明:文章內圖片徵求作者同意後授權轉貼,原文出處
以一線的動畫作品來說,比如鋼彈、魯魯修、攻殼機動隊等等,平均一話的製作經費是3000萬日圓。
不過也有像是Macross F、平均一話高達7000萬,以及BASQUASH!一話5000萬這樣特別的作品。
至於比較偏於二線的作品,大約是900萬~1500萬一話。
當然偶爾也會出現奇妙的例外,比如EVA當初的TV版,因為庵野開發了當時來說算是新技術的低成本製作方式,再加上運用各種演出來減少製作費用,居然達成了平均一話只要625萬日圓的成績..也可以說是相當奇葩。
電子書的流行真的讓很多店家受不了
不過有些書還是紙本看起來比較過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