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體有價-回憶無價-淺談NAS與資料備份
話說在前頭,我不是個很「高階」的電腦使用者,只是自己平時很關注3C的相關資訊,在親友間也因「略懂」電腦的相關應用,常被問到一些大大小小的事(相信很有不少朋友的角色跟我是類似的)。
自從入手Synology DS214play後,常被朋友們問到自己平時是如何備份重要資料,及NAS到底是用來做什麼的?自己使用了大半年了,真的覺得是很推薦「非專業」人士也可以入手,其實不用考慮太多技術面的問題。因此,才想寫篇文章來跟有興趣的朋友分享一下。
一、前言
「狡兔有三窟,備份要多碟」(←這句話是我自己亂說的…)。在我第一次意識到要備份的重要性的時候,是在多年前大二的某個風雨交加的夜晚,12點跟室友對戰玩當時很夯的CS和世紀帝國2後(這樣大概就說出我的年齡了…),大家有志一同的開始做「隔天早上八點」就要交的期末報告。頓時安靜的寢室裡,只剩下敲打鍵盤的,和偶爾翻翻參考書籍的聲音。(Google大神那時候還沒出現,當時的Yahoo也找不出太多能用上報告的東西)
3點半,我吃完了一碗泡麵,報告的近度80%,以些微的差距領先大部份的室友,正當我在暗爽之餘。螢幕上出現了我最不願意看到的東西… 「靠北,當機了!」重開機過後,剛剛努力那麼久的報告,竟然全都不見了。
隔天早上,雖然還是努力擠出一份報告,但代價是那個晚上整晚沒睡了。(我的室友們大概都還有睡3小時左右)
這同樣的故事,身邊的人大多有幾次差不多的經驗。只是從那次慘痛的教訓之後,只要是做重要的資料,我大概每隔幾分鐘就會按一下存檔。也會定時把資料存在不同的地方,漸漸的,也養成了自己整理電腦檔案,定時備份的習慣。
二、備份的選擇
說到備份,DVD燒錄大概是最早普及的方案吧。記得當年,幾乎每個人的電腦都會有套Nero燒錄軟體(不管是怎麼來的),光華商場裡的DVD/CD空片也都是一桶一桶的賣。不過,現在若是還使用DVD燒錄光碟片,已經有點不符合成本效益了,而且,在事後的資料取用上也不是那麼方便。
「隨身碟」大概是是繼DVD燒錄光碟後,最快速流行的備份裝置。不過,隨身碟真的是太「隨身」了,很容易就會弄丟,而且,隨身碟也是會有可能損壞的,像我自己就送修過3-4個。若是損壞後,裡頭的資料除非送給專業的廠商,不然也多半救不回。
在硬碟的密度慢慢提升後,2.5吋的硬碟也來到了TB級。這時候出現的2.5吋隨身硬碟,是現在很多人的備份首選。特別是USB3.0普及後,因為傳輸速度跟內接硬碟已經差不多(對大多數的人的實際體驗來說),體積雖然比隨身碟大了不少,但容量也相對提升很多。不過,隨身硬碟裡頭裝的畢竟還是傳統硬碟,也是一樣會有機械性的故障,若是經常移動,損壞率(出現壞軌)可能也滿高的。
當有人問我,重要的資料到底要怎麼備份會比較好,比較安全?對於這個問題,我通常會看問的人的特性而回(這是所謂的因材施教嗎?)對於不太懂電腦的人,我會請他多存幾份在不同的地方、裝置上。稍微懂電腦的,我會請他買個外接硬碟或隨身碟來分類儲存自己的重要資料,或教他們設定免費的Google或Dropbox雲端硬碟。而現在,對於一些對電腦比較有概念的人,我會直接強力推薦他們:買台NAS吧!
NAS(Network Attached Storage),中文應該是叫做「網路附加儲存裝置」(應該多數人直接會唸做NAS)。(詳請參考維基百科:NAS)
「開完笑的吧,NAS這麼專業的東西跟我有什麼關係?」嗯,是真的沒有什麼關係,至少在一年多前的我也是這麼想的,不過,實際使用過後,真的是「回不去了」、「夭壽好用」!
說到NAS, 國內比較有名的廠家是「Synology」、「Qnap」、「D-Link」及這一兩年殺入市場的「Asustor」(這據說是華碩的子公司)。由於自己在工作上本來就稍微有用到Synology的企業用NAS(工作上只是使用,不負責管理),所以自己對Synology的介面非常熟悉,也對這個牌子十分推薦。
之前在站上分享過Synology的「DS214play」開箱,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點過去看看。今天不談太多的技術細節,只跟大家分享一下使用這六個多月來的感受和推薦使用的原因。
三、選擇NAS的四大理由
1、超大儲存空間!
就算是買個入門1bay的NAS,也可裝進一顆3.5吋的6TB硬碟。若是預算多一點買2bay的,甚至可以自己有12TB的空間。不用再受限於隨身碟或外接硬碟的大小,或是想破頭到底什麼資料是在哪個隨身硬碟/隨身碟裡,也不用再想儘辦法要怎樣才能去增加Dropbox的容量了。
2、多方存取,自由自在
以我自己的Synology NAS來說,在設定好自家內建的「QuickConnect」帳號後,就可以透過網頁直接從外部網路連到自己的NAS,及下載官方的相關app (android和iOS都有),以手機或平板做最直接的運用。把所有資料都存放在NAS後,幾乎只要能連上網的硬體都可以隨時取用、分享裡面的資料。從此,再也不用找資料到底是放在哪個隨身碟或外接硬碟了。
(QuickConnect的申請很方便,使用上也比DDNS的設定來得簡單)
3、經濟效益
以一個家庭若有三到四個成員有隨身硬碟來說,成本大約是8000元,這樣的經費用來建置一台個人家庭的NAS系統綽綽有餘。隨身硬碟充其量只是顆大一點的隨身碟,雖然各家隨身硬碟廠商多半有些附加功能,但是真正會去用隨身硬碟內軟體的人是微乎其微。
以NAS來說,入門款的1bay NAS只要三千有找(例如Synology的115j),再加上一顆NAS專用的硬碟(目前CP值比較高的應該是2TB的),不管是WD或是Seagate的,大約在3千初頭。更何況,NAS的作業系統現在發展得非常先進,操作上已如Windows圖形介面般便利,更新也很方便。其實這樣所購入的,不只是一個單純的備份裝置,甚至可以說是一部多功能伺服器了。
(DSM目前已更新到5.1囉)
4、附加價值,無可取代!
同樣以Synology的NAS為例,設定好DSM作業系統後,即有類似app store的「套件中心」可自行下載需要的套件,使用上就如同Android或iOS系統上的app一樣,需要什麼就裝什麼,自由度相當高。
(套件中心)
除了定期的備份資料外(特別是照片),我平時最常用到的附加功能,就是串流到數位電視,以電視透過DLNA的方式直接播放硬碟裡整理好的影片(這點就不特別說明了),及透過手機或平板使用官方「DS file」及「DS video」「DS photo+」等apps連上去看自己的檔案、影片、照片。在我幫家中的長輩設定好他們的手機或平板後,現在連我岳母都習慣用DS photo+去看我們最新分享的小寶貝照片。
電視利用DLNA連到NAS後,就可以用遙控器來直接播放裡面的內容了
在一般的公司行號裡使用NAS,多半會以每個人的職位去做權限上的分配。聽起來好像很麻煩,但其實在家使用若不想那麼複雜的話,可以直接幫「家人」設同一個帳號就好。若有親人有進階的使用需求(例如自己私密的備份空間),再單獨幫他們設定進階的帳號權限。
後記:
2007年1月,跟著當時候的女朋友(也就是現在的老婆大人)計畫了一場義大利的旅行。由於是自助,我們行李儘量簡便,一人一個小旅行箱,帶著當時還滿有名的卡片相機Casio EX-S500。我們悠閒的從南到北,從純樸(又有點危險)的拿坡里一路玩到了北邊熱鬧的威尼斯、佛羅倫斯。
在威尼斯住了2個晚上,在第二天要離開前,我們來到了有名的聖馬可廣場,坐了貴死人的貢多拉。正想要找路人幫我們倆拍張照,恰巧遇到一對同樣從台灣來的自助的情侶。拍完換我幫忙他們拍照時,發現他們用的相機竟然是一台隨便買的即可拍傻瓜相機。那大概是數位相機起飛的年代,理論上出遊(尤其是自助)的人,都會帶上一台數位相機。閒聊了一下才知道,原來他們跟我們一樣在義大利的行程也是到了尾聲,不過就在前一天晚上逛街的時候數位相機被偷了,無奈之餘,只好買台即可拍來用。
這件事讓印象非常深刻,他們說:「相機本身丟了還好,但是那幾天的照片通通都不見了…,我情願相機送給別人,只求照片能救回來…」邊說,眼淚都快滴下來了。
(很有氣氛,但也超貴的貢多啦!)
在那之後,我常用這個真實的故事來跟身邊的人說明「資料備份」的重要性。而現在我只要是出遠門,無論是國內的小旅行,或是國外的長旅行,每天晚上到飯店或住宿的地方,一定會把當天拍下的照片備份起來,並透過網路備份至家裡的NAS。
今年4月,家裡的小寶貝出生後,她的成長紀錄我也是這樣一點一滴的備份在家裡的Synology DS214play裡(這台跟我的寶貝幾乎是同時誕生的)。而我平時偶爾也會放上一些照片或影片和家人分享。他們做的事,就是打開手機裡我幫忙下載好的app觀看。也許用的人大多不知道NAS是什麼,也不知道我做了什麼。但我知道,這個購入Synology NAS的決定,讓我身邊的大小事都安心許多,方便許多。
用NAS來存照片,其實就是有一個空間可以自訂的私有雲
放免費的雲端和自建私有雲端
安全性我自己是覺得差不多
兩者的權限記得都要設好,
比較私密的資料還是別放上去(只怕有心人)
引述《林佑丞》之銘言:
> 用NAS來存照片,好像比上傳到雲端空間方便得多
>
> 而且可以不用煩惱雲端的空間不夠,
>
> 不過不知道資料放在上面的安全性如何?
用NAS來存照片,好像比上傳到雲端空間方便得多
而且可以不用煩惱雲端的空間不夠,
不過不知道資料放在上面的安全性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