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光(Blu-ray Disc)的前世今生已經說到爛了,今天就不再露露長講古,直接快轉進入話題:藍光燒錄器可以買了嗎?以燒錄器與燒錄空白碟片現在的價格來看,藍光確實有可能在明年進入普及期,就T小編的觀點而言,如果你對藍光燒錄器具有高度興趣,那麼近期內是最好的敗家時機。
開始前還是要先說一聲,以下論點並不將「應用」等因素考量進來。事實上,就連T客邦編輯團隊成員也在問:「藍光容量那麼大,究~~~竟要拿來幹嘛?還是便宜又大碗的硬碟機實在。」沒錯,藍光在台灣確實面臨應用有限的問題,不過有興趣的「玩家」們,自然有妥善利用儲存空間的妙計(也可能只是滿足科技爽度而已……)。所以在這邊姑且先不管怎麼用的問題,單純來聊聊何時買比較好、理由是什麼這些話題。
▲5.25吋半高型藍光燒錄器,最新價格已經跌破5千元。
藍光推行已經長達5年以上時間,BDA(Blu-ray Disc Association)早先預期將在2010年普及,無奈碰上金融海嘯襲擊等問題而順延。從最近的價格走勢來看,新推出的幾款機種建議售價普遍低於6千元,Pioneer、Lite-On、Plextor產品市場零售通路價格已經喊到4字頭,5千元不到就能入手。至於燒錄空白片部分,目前日系品牌日製BD-R 25GB碟片只要100元就能買到,而日系品牌大陸廠製或台灣代工則是約90元,至於日系品牌台灣ODM的更只要80元不到,其餘零星品牌就不用說了,低於60元並不是什麼難事。
參考舊世代燒錄器發展歷程經驗,4千元可以說是普及的「甜蜜點」價位,除了售價容易被消費者接受之外,相當關鍵的碟片價格也普遍降到百元以內,甚至便宜到能夠以布丁桶大量銷售。也就是說,2011開年燒錄器就5千元有找,而碟片也降到百元以內,那麼最快在2012年到來前,燒錄器很有機會達到4千元甜蜜關卡,順利在2012年進入大量普及期。
▲日本製是品質的保證?肯定的是爽度高於其他產地。
既然藍光將會在明年開始普及,那麼急著現在入手的理由是?從CD、DVD燒錄器發展歷史來看,初世代產品都脫離不了三、四萬元天價的命運,即便是藍光也如此。這價位雖然並非人人負擔的起,不過相對的,由於初期技術成熟度還沒發展到極致,廠商都會親力親為下重本開發產品。在這前提下,用料、性能、品質自然不在話下,甚至還會有令人流口水的「Made in Japan」產品。
話這麼說是有點籠統,但是講太明白又有置入的味道,以下隨便舉幾個問題讓各位想想,應該不難發現這些微妙的變化。日本是光儲存技術領導國,對藍光的推行最不留餘力,可以想想,目前有哪些品牌還在日本當地生產。其次則是光碟機面板設計,好東西通常會搭配上不凡的外貌,有誰家的帥氣面板不見了,那也是一個節約成本的跡象。再來就是主控晶片的來源,如果廠商還願意下重本自行開發設計晶片,相信機器再弱也不會差到哪去你說是吧!諸如此類都是可以觀察的方向。(其他更細微的差異,可能要玩過才清楚)
如你所知,完全自行研發設計、生產製造的成本最高,特別是在日本這類高工資的國家,不過通常來說,品質與性能理應當都是最好的。當產品價格屢創新低紀錄時,你可曾想過其中奧妙?
在一部光碟機裡,OPU(Optical Pickup Unit,光學訊號拾取器)占去約30%~40%成本,其次是主控晶片等零組件,最後則是組裝成本。OPU生產良率提高和供應商數量增加,以及主控晶片供應商選擇變多,是零件成本降低的主要關鍵。而組裝成本則是和量產規模成正比,產量越高相對需要的人工數量也多,任誰都會想要降低這部分成本。
更遑論,市場滲透率提高前景看好時,越多碟機廠投入市場推出產品,在價格競爭壓力驅使下,也會帶動售價下滑,碟機廠自然會想盡辦法來維持獲利。OPU等關鍵零組件價格掌握在上游供應商難以改變,因此除了精簡用料之外(所謂的cost down),降低生產組裝成本是最通俗的做法。
降低組裝成本的第一階段普遍是轉移至海外工廠,理論上,除了爽度和母國製造的不同之外,品質與性能不會有什麼差異。再進一步的則是轉交專業碟機廠代工生產,這通常也顯示,廠商認為該技術產品已經具備相當成熟度,準備轉移研發重心到其他產品上,是否還會下重本、重料來設計與製造產品,可想而知。
再來就是所謂的「貼牌」階段,一般而言,只要進入ODM階段,那麼該技術世代產品,技術應該是成熟到爛掉,而且在市場上已經相當普及。對碟機廠而言,可獲利空間很有限,自然不願意投入太多成本,進而轉向ODM途徑來維持毛利。
ODM這部分的操作手法相當多,例如碟機廠選定合作廠商之後,開出特定規格要求,像是指定部分料件採用碟機廠自家貨、強化部分規格設計、由碟機廠進行韌體檢測認證把關等。不過最終極的手法,則是碟機廠不提出特殊要求,這就屬於完完全全的貼牌。
從這業界生態來看就不難理解,為何玩家口中的「名機」,通常只出現在普及前的機種,而且是原廠自行設計甚至是自製的產品居多。當然,也許你會想說廠商賺那麼多幹啥?廠商並非公益事業單位,賺來的錢除了要分攤當代技術產品的研發成本之外,還得累積研發下一世代技術的資金,如果沒有經過這樣的循環,科技怎麼可能一再進步呢!
簡單來講,燒錄器價格能夠變便宜,主要是因為關鍵零組件成本降低,不過這同時間也壓縮到廠商獲利空間,因此會以各種手法來維持毛利。雖然說便宜的產品不等於性能差,但是在品質與爽度這一部分,大家應該是有目共睹的(燒錄器貌似老機種特別耐用……)。所以說,如果對品質有所要求要求、對產地有所執著、對產品原始設計廠商有所講究,那麼現在何嘗不是最好的採購時機!
對了,礙於主軸馬達轉速與碟片物理限制,12X寫入速度算是目前的設計極致,相信短時間之內不會有所突破,並不需要擔心現在買的機器很快就會淪為落後規格產品。最後,嘴砲完畢收工前,隨手附上幾張ODD產品照,大家一同來懷舊吧~~
▲Yamaha CRW8424S CD-R 8X。
▲Plextor PX-W1210S CD-R 12X。
▲Sanyo CRD-BP4 CD-R 16X。
▲Ricoh MP7200A CD-R 20X。
▲TEAC CD-W540E CD-R 40X。
CD-R燒錄器從1995年開始風行,想當然耳,價格都要3萬元以上起跳,一張碟片也要2、3百元不等。早期機種都是採用SCSI介面設計,並且一路延續到16X規格產品,才被ATAPI(IDE)介面完全取代。經典品牌包括Plextor、Ricoh、Sanyo、Sony、Teac、Yamaha等,可惜當年數位科技不夠發達,挖不到最古老的產品資訊......
▲Pioneer DVR-A03 DVD-R 4X。
▲Plextor PX-504A DVD+R 4X。
▲Pioneer DVR-A07 DVD+-R 8X。
▲Benq DW1640 DVD+-R 16X。
▲NEC AD-7200A DVD+-R 20X。
DVD原先分為-R與+R兩大陣營,一同競爭反而讓消費者買不下手,不過在DVD論壇力促合體之後,敲開了普及之門。約8X倍速開始的機種,都同時間支援DVD-R與DVD+R規格,並且在2005年左右降到4千元以內,開始大量普及至今。歷年熱門品牌有Benq、Lite-On、NEC、Pioneer、Plextor、Sony等。
▲Pioneer BDR-101A BD-R 2X。
▲Sony BWU-200S BD-R 4X。
▲LG WH08LS20 BD-R 8X。
▲Pioneer BDR-S06 BD-R 12X。
▲Pioneer BDR-206MBK BDXL 4X。
藍光說到爛掉了,沒什麼好補充的,希望還停留在6X規格的碟片,能快快追上燒錄器12X規格。只能說,BD還沒普及就冒出個BDXL,好戲在後頭囉......。熱門品牌部分,應該是以在DVD世代崛起的Pioneer最具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