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曾關注過自己的椅子是什麼模樣嗎?本文特別精選百年來的經典椅款,帶你走入歷史,不只看設計,也一窺背後的時代思潮。
愛迪生發明了電燈、留聲機及放映機,貝爾為世界帶來第一部電話……這些全發生在19世紀的最後25年,而幾乎是在同時間內,椅子也從原先的批量生產,逐漸轉變為藝術家、設計師們的創意舞台……
出自於素有現代主義經典傢具設計大師美名的約瑟夫‧霍夫曼(Josef Hoffmann)之手,十八世紀以來強調機器大量生產,導致設計水平下降,他於十九世紀下半葉發起英國工藝美術運動(The Arts and Crafts movement),目的在於抵抗這一趨勢、重建手工藝重要性與價值。機械椅原名為「用來坐的機器」,採類機械結構呈現,提供五段式角度調整,支撐椅背的金屬由框架後方左右的各五顆球固定,在冰冷的機械外型下坐起來也相當舒適。
1880年代晚期的歐洲設計師與建築師,由於受到英國藝術工藝運動鼓舞,而興起新藝術(Art nouveau)運動,紅藍椅即為該運動末期的重要象徵。荷蘭設計師Gerrit Thomas Rietveld,以黑黃雙色原木為整體框架,搭配上漆成藍色的椅座以及橙紅色椅背,以筆直的線條搭配平面概念建構出整體形象,並在不用到任何一根釘子及螺絲的情況下,巧妙將各關節處以楔形榫頭接合,營造出個性鮮活、風格俐落的生命力。
以「大草原風格」建築聞名、堪稱為20世紀美國最具獨創性建築師之一的Frank Lloyd Wright,喜歡藉由觀察各種不同國情文化找尋靈感,而這張孔雀椅,即為他替東京帝國飯店所設計的作品,最早原型為採用柳條編織的椅座、側邊、椅背,搭配鬆軟的坐墊,不過由於孔雀椅無論在結構或裝飾上都相當繁複,因此也十分脆弱;儘管如此其設計仍被後人持續改良使用,推測至1968年東京帝國飯店拆除前,椅子的外觀至少經歷過三次變化。
鋼管材質於西元1890年首度運用於醫院室內設計中,爾後陸續出現在汽車及飛機內部座椅上,而在將近40年後,則被匈牙利設計師Marcel Breuer首度應用在椅子設計中。「鋼管椅」Wassily的創意發想,源自於腳踏車的把手、以及車身輕量化的鋼管結構,以平價、富彈性的不鏽鋼管為主要材質,在彎曲錯縱的鋼管結構中纏繞絲柔拉布,能避免坐下去直接碰觸到冰冷的金屬骨架,同時也在視覺上產生強烈的對比。
這組多功能躺椅又名「放鬆的機器」,由法國三名設計師——Le Corbusier、Charlotte Perriand及Le .Pierre Jeanneret聯手打造,靈感源自Le Corbusier某日見到旅人靠在樹根上熟睡,所呈現出最自然、舒服的姿勢。它將機械美學展現到淋漓盡致,傾斜的椅面固定在一對弓形鋼管上,下面的H型底座可自由調整角度,而底座橫樑上的橡膠套具備防滑性;此外若取下底座,其弓形鋼管亦可當成搖椅的搖桿。是一款能依個人喜愛躺臥姿勢調整、且符合人體工學的休閒躺椅。
<後面還有1929~1958的經典椅介紹>
1928全球股市大崩盤,造就復古主義成為主流風格;二次世界大戰後,平價時尚蔚為設計風潮。除了產品設計外,其他包括平面設計、廣告宣傳等建構企業整體形象的各元素,也在該時期蓬勃生輝……
出自於素有現代主義建築大師美名的德國設計師Ludwig Mies van der Rohe之手,其作品多半捨棄傳統建築手法,改以功能性為主、並帶有強烈理性風格,而他也是當年巴塞隆納萬國博覽會德國館傢具首席設計師,Barcelona即為當時德國館的專屬設計椅。以英文字母X型交錯的鋼材椅腳呈現,其靈感取材於剪刀型摺疊椅,該符號在古埃及、希臘及羅馬文化中均被視為君王或神明權力象徵,而Barcelona也是因應當年西班牙國王Alfonso三世及皇后參訪所設計。
出自於荷蘭設計師Gerrit Thomas Rietveld之手。顧名思義,由側面看去椅型呈現鋸齒狀,而這也是一張沒有後腳設計的椅子,與一般座椅概念背道而馳,Zig-Zag並無支撐椅座設計,看似稍微下壓就會垮掉,但椅背與椅座間的楔形榫頭、螺絲、螺帽,以及轉角處皆配有楔牢結構,因此能提供座椅絕佳穩固性;此外,椅面前緣整排螺絲栓甚至還可達到裝飾效果。Zig-Zag除了具顛覆性、也將簡約概念展現到淋漓盡致。
為設計史上首度將工業用金屬線材引進傢具界、也是義大利設計師Harry Bertoia,從藝術界轉戰商業家具市場的代表作品。Diamond Chair椅身全由鋼枝銲接鑄成,彷彿是張以鋼條交錯編織成的鑽石型格網,下方鋼鐵支柱則像是鑽石底座,另外由於設計上以與空氣結合為主要概念,因此擁有極佳的視覺穿透性,可以輕易地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為工業設計史上不可多得的經典座椅。
由夫妻檔設計師Charles & Ray Eames聯手打造,而他們倆也在1940~1950年代為傢具設計掀起一股新潮摩登風格。Eames Lounge Chair and Ottoman採以三片壓模夾板,分段製成頭靠、背靠與椅座,並利用金屬、橡膠及壓鑄鋁提供緩震效果,搭配可拆卸的真皮皮革椅套,此外五星型腳座則可用來調整椅座高度。由於外觀充滿精品質感,因此成為用來彰顯個人品味與身份階級的頂級傢具,近年來也能在鋼鐵人、創:光速戰記等知名科幻電影中見到。
出自於丹麥設計師Verner Pantom之手,於1959~1960年間設計、並在1968年正式進行量產,堪稱為普普藝術風格的代表座椅。潘頓椅以美觀時尚的S型呈現,採用熱塑性的玻璃鋼材料、並以頗具難度的出模一次性成型工藝技術製成,座椅側面均勻的弧感及圓滑的邊角處理,均可感受到其精緻優雅的設計感。由於S型獨特造型,因此至今仍廣受歡迎,桃紅、鮮黃、蘋果綠與亮橘等多種鮮明色系,也頗有向普普藝術致敬的涵義。
<後面還有1963~1994經典椅介紹>
誰能料到學生抗議及嬉皮運動都達到高峰的60年代初期,設計師們竟有更恣意的揮灑空間,因此一路走來,我們才有幸目睹Studio 65、Mendini或像是Philippe Starck等大師們令人再三回味的經典作品……
由芬蘭設計師Eero Aarnio親手打造、震驚工業設計界的超級鉅作,Ball-Chair被喻為「房間中的房間」,採極具科幻味的球體造型呈現,椅身以玻璃鋼壓模,表面採用羊絨布材質,加上座靠墊均以公仔棉填充,因此儘管造型前衛但卻提供絕佳的舒適度。自從1963年問市後,便成為時尚界拍攝形象廣告常見的配件,也曾在多部電影例如1969年科幻影片「Moon Zero Two」、1997年賣座科幻喜劇「MIB星際戰警 Men in Black」……等當成搭配道具,另外它也是60年代流行文化的重要像徵。
Blow為史上第一張可充氣的座椅,一推出就造成全球轟動,至今仍有驚人的銷量。其靈感源自於充氣橡皮筏,由於採用PVC(聚氯乙烯)材質,因此擁有輕巧、外觀透明、機動性高及價格低廉等特點,透明外型乍看下彷彿無任何重量;而Blow也不僅僅只是張充氣座椅,其易變性反映出遊牧文化的特性,且透過特殊材質將新科技與傳統傢具思維串連在一塊;當然最重要的是,Blow實現了讓人們坐在空氣上的瘋狂點子。
1972年義大利米蘭的「Studio 65」 團隊,複製西班牙超現實主義畫家Salvador Dali於1936年設計的「MAE WEST LIPS」紅唇椅,在重新設計後並取名為「Bocca」。採用鮮紅色彈性織物為主要面料,表面覆以高級紅色羊毛絨布,內部更採用硬實木架構,並填充高密度海棉,製造出富彈性的舒適感。值得一提的是,「Bocca」在義大利文中為嘴巴之意,而該椅為紀念性感女神Marilyn Monroe,因此後來更名為Marilyn sofa。
為素有建築哲學師之稱的義大利工業設計界巨匠,Alessandro Mendini最聞名的作品之一,Poltrona di Proust亦為80年代最具影響力的設計品項。以redesigns(再設計)為基本理念,透過彷彿水彩般的繽紛手繪色塊,以法國巴洛克造型的座椅,點綴出的宛若富麗豪奢的宮庭氛圍,不僅將抽象的美學概念具體化呈現,也重新詮釋了印象派畫家Paul Signac的繪畫風格。
由素有鬼才之稱的法國設計師Philippe Starck親手打造,其作品皆充滿獨特幽默感及顛覆性思維,明星化的行銷方式也令人印象深刻。Lord Yo是他為義大利時尚傢具公司Driade所設計,椅座延伸至椅腳部份的線條感流暢且充滿戲劇性,扶手自然外擴上揚,搭配骰壓鑄噴砂鋁製結構,以及電鍍椅腳搭配高強度塑料椅座,使外觀營造出宛如王公貴族般的氣勢;1994年推出後至今熱度不減,除提供多種色系,另外還可更換選購專屬布料與皮質椅套。
本文同步刊載於PC home雜誌
歡迎加入PC home雜誌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