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階 NAS 作為影音剪輯外接可行嗎?ASUSTOR AS68 與 Samsung SSD 搭配出 10GbE 高速 All Flash N

EnterBox

AS68 系列跟 FS68 系列使用的是同一顆 CPU,所以很多技術規格上是一樣的。不僅效能相較前代都提升很多,PCIe Gen4 本身速度變快,提供的 PCIe 也更多,讓 I/O 規格更強。而且這顆 CPU 也內建了 USB4,所以用 ASUSTOR NAS 連接 Thunderbolt SSD,也就不是難事了。

之前詳細介紹了 FS68 的兩款機種,提到了規格上的全面升級。也針對 CPU 、PCIe、SSD、網路等各個面向測試了效能,分析優劣。AS68 系列雖然是桌上型 NAS,不過他規格與 FS68 是系出同源,效能上的測試,建議大家參考 FS68 系列就可以了。

SSD 部分,除了上一集使用的 Samsung 990 PRO,是 PCIe Gen4 x4 SSD,手上有四條,有 2TB 也有 4TB 的版本,作為不同 Volume 來測試效能。此外這邊還有四顆 SATA SSD,Samsung 870 EVO 也是 TLC NAND Flash。除此之外,990 PRO 和 870 EVO 也都是自帶 DRAM 的 SSD,所以效能表現很好。

Samsung 的優勢在於使用自家方案,比較不會有換料的問題,也是業界少數從上到下一條龍的 IDM 品牌。

而在 NAS 的架構上,這些 3.5" 和 2.5" 磁碟都是 SATA 規格。SATA 接頭都是需要轉成 PCIe 才能連接到 CPU,中間就需要像 ASUSTOR 採用 ASMedia ASM1166 這樣的晶片。

這顆晶片 upstream 是 PCIe Gen3 x2,downstream 可以提供六個 SATA 連接。而 PCIe Gen3 x2 意味著其速度上限大概是 2GB/s 左右。在 FS68 時我們有提到,即便是 PCIe Gen4 x4 傳輸到 PCIe Gen4 x2,速度也在 2GB 以下,沒有達到理論速度。所以 AS68 使用這樣的轉接晶片,理論上也會受到 PCIe Gen3 x2 的速度限制。

整機的架構分析如圖,圖中以 AS6806T 為例,該系列其他機種主要差異在右下方的 SATA。可以看到真的是把這顆 CPU 的頻寬用得淋漓盡致,才能夠給到四個網路,I/O 上真的給得很好。

規格上 AS68 這樣比較傳統的 NAS,在 I/O 規格上還是非常兇猛。可以看到總共有:兩個 USB4、三個 USB3(後面兩個、前面一個)、兩個 10GbE、兩個 5GbE。總共四個網路連接,而且都是 2.5GbE 以上。當然不是說 2.5GbE 不好,主要勝在便宜,一張 2.5GbE PCIe 網卡比吃火鍋還便宜。

但是現在 10GbE 也沒那麼貴了,所以就會覺得 AS68 的規格滿香的耶。兩個 5GbE 在我看來,就是讓非 10GbE 的路線有好的歸宿,能讓 10GbE 專責負責 10GbE 的設備。有這麼多高速的網路連接,對於多人協作來說是非常有利的。

M.2 擴充方面,過去 ASUSTOR 是給四條 PCIe Gen3 x1。這次受惠於 CPU 升級,PCIe Gen4 x1,頻寬速度翻倍,單條就可以達到近 2GB/s 的速度。如果覺得這個不需要這個 M.2 PCIe 擴充,也可以加購改裝成 10GbE。可惜目前 ASUSTOR 還無法外接顯卡。

AS68 可能是比較多人想購買的系列,比較符合大家傳統上對 NAS 的印象。得益於效能大躍進,AS68 在效能、頻寬上是沒什麼瓶頸的。以下也談談實際使用的體驗,也有一些經驗或許可以幫助到想將 NAS 作為外接素材的人。

十多年前 SSD 出現後,外接 SSD 掛剪變成划算的選擇。有時候會有點不穩,現在算是好滿多的。特別是 USB-C 10Gbps 的規格出現後,現在又有 USB4 和 Thunderbolt。一般來說 Thunderbolt 3 SSD、USB4 SSD 速度大約是 3,000MB/s,而 USB3 10Gbps SSD 則大約在 1,000MB/s,10GbE 的 NAS 速度大概也是 1,000MB/s 左右。

許多人會選擇將素材放在 NAS,作為掛剪。以 AS68 來說,讓他透過 10GbE 直接與電腦連接,不過這台 iMac 沒有 10GbE,所以還透過了 Thunderbolt 轉 10GbE。以下和大家分享一些實測結果,測試的條件主要使用 Final Cut Pro。

Final Cut Pro(FCP)是 Apple 開發的付費剪輯軟體,只能在 macOS 上運行,沒有 Windows 版。個人覺得 FCP 極為穩定,鮮少有當機。相對 Premiere Pro 也有更好的抗風險性,是更適合掛剪的軟體。他的功能雖然不多,但基本夠用,如果是更專業的剪輯和特效,也會看情況選擇剪輯軟體和外掛。

不過還是要補充一句,個人是不會考慮掛剪。全部都在本機做完,再傳到外接 SSD 和 NAS。但也明白,有些人受限各種原因,他可能就是需要掛剪。而且他覺得掛剪的風險、不方便是可以忍受,或是被迫忍受,那也辛苦了。所以盡量在這個條件下,提供大家一些見解、測試和經驗。

首先是專案檔和素材都在電腦,這樣當然是最好,我是這樣使用。不過內建 SSD 很貴,Apple 定價貴到沒天理。通常是把素材先存電腦,然後 Copy 到 NAS 備份。專案做完後,連同專案檔、輸出檔傳輸到 NAS,並且備份到外接 SSD、雲端。

至於掛剪的可行性,可以馬上說結論,只建議素材放在 NAS 的這種掛剪模式,其他都不要考慮。但希望大家了解每個考慮和脈絡,或許讀者可以有不同選擇。

因為這次評測的是 AS68,他是效能很強的 NAS,加上用 10GbE 連接,而且全部用 SSD 來跑。理論速度、實際速度其實都跟外接 10Gbps SSD 不會差太多,所以掛剪可以給出「快」的評價。

如果用 2.5GbE 或 GbE 連結,或是用機械硬碟,那我不是很熟悉,或許會給出「可」或「慢」這樣的評價。所以在 10GbE 的這個基礎上,就比 GbE 和 2.5GbE 的 NAS 還要快上非常多了。不過 10GbE NAS 掛剪,相較直接在電腦裡的 SSD,還是會感覺到小延遲。例如會看到他時間軸的顯示需多跑一下。而這種延遲雖然一天累積起來也不會很久,但是他對手眼協調的人來說會破壞流暢性,絕對會影響的生產力和思緒。如果做事慢條斯理的人,這種延遲或許可以忽略,那就也不用太在意。

其次,將專案檔掛載在 NAS,這個真的完全不推薦。雖然台灣最近也很少跳電或停電,而且前幾次我都有 UPS 在罩,從來沒有任何影響,但前提是要有 UPS,不見得每個人都有這個預算。然後 NAS 偶爾會莫名其妙離線,並不是說問題在 NAS,而是整個系統,可能是 Mac 硬體、macOS、網路轉接器、交換器、anything 都有可能,總體就是有這個風險。

好在是用 FCP,在穩定性和風險耐受性上,海放 Adobe Premiere Pro。FCP 不幸遇到的話,素材會顯示 missing files,然後 FCP 會當機。但別擔心,這時先去「活動監視器」把 FCP 應用程式砍掉,重新掛載 NAS 磁碟、重開 FCP 專案檔。OK,沒事,經驗上所有素材都會自己 Link 上來,他可能會沒存到最後做的一個步驟,其他基本可用。

真的適合掛剪的方式,是把素材掛在 NAS 上、專案檔放在電腦裡,這是很多人會選擇的掛剪方式,畢竟終究還是要面對 Mac 本機容量有限的限制。

假設已經關閉 background rendering,電腦的運作機制和工作流程大概是這樣:首先,拉入素材進入 FCP,他會馬上顯示時間軸和預覽圖。然後他會找機會、慢慢把檔案拉到專案檔。這個過程本身就是從 NAS 傳輸到電腦本身,在這個過程中,如果有意外發生,通常就是最後一個步驟沒存到,或是沒傳完的素材會 missing files。但以我的剪輯習慣,通常一次不會拉多個素材,所以也只會掉一個素材,專案檔本身並沒有太大影響,所以復原起來不會很難,而且比較不會當機。反過來說,如果把專案檔掛在 NAS 上,遇到意外時素材和專案檔是一起脫離電腦的,問題才會比較大。

此外相較 DAS 是單機連接,NAS 的價格較高,也是因為他是獨立的一台電腦,並且有更多網路連接,適合多人連線。某種程度上來說,一台像 AS68 這樣高階的 NAS,可以同時讓四個人連接、傳輸資料都沒問題。這不僅僅是因為他有四個網路孔,是我們有測試過,同時讓他跑四個高速的資料傳輸,CPU 本身負荷得住,PCIe 頻寬也不會卡到瓶頸。

總結來說,如果要用 NAS 掛剪的話有一些建議,做多做少看個人需求。

1. 確保 NAS 本身穩定、效能足夠、速度夠快
2. 確保 NAS 的磁碟速度夠快、夠快穩頂
3. 確保 NAS 和 電腦之間的連結速度夠快、越簡單越好
4. 讓 NAS、電腦都要在 UPS 上
5. 考慮將 MTU 改為 9000

即便平常不掛剪,是電腦剪輯完再傳輸到 NAS。傳輸的時候如果遇到效能瓶頸或跳電,一樣也是 GG。有賴於以上的環境建置,基本上目前搭配各品牌的 NAS、DAS 在傳輸資料,都滿穩定的,幾乎沒什麼印象遇到掛掉的。

即便用掛剪的方式,剪輯完也是要備份資料,這些傳輸步驟還是需要的有足夠穩定的硬體環境。當然這些操作,不管使用的是 ASUSTOR AS68、FS68 或是其他品牌的 NAS、DAS 都適用。

SSD 不論是用 TLC、QLC 也都通用,甚至用 DAS 很多邏輯也是一樣,才能讓工作環境更穩定、減少設備出錯的情況。

這次使用 Samsung 870 EVO 和 990 PRO 在 ASUSTOR AS68 表現很好,都是 TLC 的產品,通常在壽命和效能上都會比 QLC 還要好。預算夠的話,會建議買 TLC。如果可行,像 870 EVO 和 990 PRO 這種自帶 DRAM 的會更好。

而在 ASUSTOR AS68 系列的選購建議,個人會推薦 6 Bay 起步,因為 6 Bay 的機種在擴充性上比較足夠,而且電源是內置的我比較喜歡,全系列只有 4 Bay 要外掛電源。

AS68 價格相較以往的系列稍高一點,但規格整個大升級,全系列用上 DDR5 ECC DRAM,即便是精悍入門款的 AS6804T 也一次給到 16GB,很猛耶。平常使用,連 一半 8GB 都很難用到。除非是要開一堆 docker,不然感覺在他的使用週期下,根本不會有升級 DRAM 的打算,ASUSTOR 等於一次給到位了。

AS68 的 I/O 在網路介面部分也很猛,兩個 10GbE、兩個 5GbE,在競品中很難有可以直接競爭,或許透過額外加購擴充,有機會一拼。AS68 和 FS68 都是很不錯的機器,也期待他們今年在 COMPUTEX 的展出。

原文網址:https://t17.techbang.com/topics/68300-nas-asustor-as68-samsung-ssd-10gbe-all-flash-n?pag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