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組 Mini-ITX 主機,不是處理器太爛,就是主機板太貴,現在 APU 與 SNB 大舉入侵,萬元就能打造 Mini-ITX 的 HTPC 。不過更多人想知道,APU 與 SNB 表現到底誰比較好,接著看就知道。
打從Sandy Bridge開始,Intel一反常態推出低價位主機板,目前H61主機板價位約在2,500元,配個最低階的Pentium處理器大概總計4,600元。這種超低價的套餐,是過去Intel玩家夢寐以求的組合,也吃下過去AMD拿手的低價市場。
值得注意的是,過去Mini-ITX主機板由於需求與應用較少,經常出現「尺寸越小、價格越高」的現象。仔細觀察近年來主機板的價位,microATX與Mini-ITX價格逐漸走向合理價位帶,現在Mini-ITX主機板甚至2,000元有找,組低功耗、體積小的電腦不用再花大錢。
依照AMD的產品定位,E-350處理器主要的對手就是Pentium。不過玩家應該也知道,雖然兩者價位相當,但E-350著重的是低功耗以及顯示效能,Pentium在印象上偏重於處理器效能,功耗表現「可能」不是這麼出色。不過Sandy Bridge架構也不是省油的燈,前幾個月的評測不難看出,Intel延續其低功耗表現,Pentium對決E-350仍有看頭。
測試平台 | |
處理器 | AMD E-350 |
Intel Pentium G620 | |
記憶體 | Kingston DDR3 1600 2GB x 2 |
主機板 | Asus P8H61-I(H61) |
ECS H61H2-I2(H61) | |
MSI H61I-E35(H61) | |
ASRock E350M1/USB3(E-350) | |
顯示卡 | IGP |
硬碟 | Crucial RealSSD C300 |
電源 供應器 |
SilverStone SST-ST70EF 700瓦 |
作業系統 | Windows 7 Ultimate 32位元 |
這次編輯部找來最低價的幾張H61,且都是Mini-ITX規格。價位則分佈在2,000∼3,200元之間,透過UDN購物等特殊管道,有機會買到2,000∼2,500元左右的價位。處理器加主機板總價,與E-350相去不遠,但是這些低價H61仍有缺點。
從這幾張Mini-ITX版本的H61來看,除了價位較高的華碩之外,精英與微星的產品都相當精簡。輸出介面僅有D-sub配HDMI或DVI,且PCI-E也是PCI-E x 1規格,當然也沒有USB 3.0或SATA 6Gb/s。以同價位平台而言,E-350規格優秀許多,支援USB 3.0以及SATA 6Gb/s,且都具備PCI-E x 16插槽。H61平台要買到相近的規格,得要多付出500∼1,000元買華碩版本才行,成本略高於E-350平台的平均價。
效能方面可分為處理器與顯示核心, 先從處理器效能來看,在3DMark 06、3DMark Vantage、CINEBENCH R11.5、WinRAR 3.93與wPrime 2.04來看,Pentium G620效能都大幅領先E-350,Pentium G620分別領先160.1%、205.1%、190%、202.6%、57.6%,平均領先幅度為163.08%,效能優勢十分明顯。
以架構來說,E-350約有25%是處理器單元,其餘約65%是顯示核心,因此處理器效能不彰是可預期的情況,顯示效能仍是E-350較為注重的部分。但事實上,E-350遇上Pentium G620內建HD Graphics仍不討好。
▲ 處理器效能方面,Pentium G620遠勝E-350,其差距相當明顯,5項測試平均下來G620平均領先163%。(點擊小圖可看大圖)
內顯規格方面,Pentium G620內建HD Graphics,標準時脈為850MHz,Turbo時脈則是1.1GHz,且不支援Quick Sync、InTru 3D還有Clear Video HD,但仍具備6個EU(Execution Unit,執行單元),與HD Graphic 2000規格相同,可推測遊戲效能與Core i3-2100應相當接近。
E-350部分繪圖核心規格十分豪華,內建80個SP(Stream Processor,串流處理器) 並支援DirectX 11,值得一提的是,E-350具備Radeon HD 6000系列才有的UVD 3(Unified Video Decoder,通用視訊解碼器),可硬解MPEG-2、MPEG-4、H.264、VC-1、DivX等格式,硬解能力與主流顯卡相同。
帳面規格來看,E-350支援UVD 3,影片播放效率上理應比Pentium G620還要出色。經過測試,Pentium G620雖不支援Clear Video HD,但是在PowerDVD 10卻能開啟Clear Video選項。實際上透過PowerDVD 10測試,也的確能硬解H.264、VC-1格式1080p影片,處理器使用率也能分別壓低至5%、10%之下。在影片播放效率方面,E-350與Pentium G620不相上下。
筆者猜測,Pentium G620雖然不支援Clear Video HD,但是仍可支援前代Clear Video技術,因此仍具備硬解能力。Intel官網只列舉最新規格而未並列前代技術,可能會有玩家因此誤會Pentium G620無法硬解。
E-350與Pentium G620都具備顯示核心,但是以效能來說,即使關閉所有特效,不論DirectX 9或10,1920 x 1200解析度下FPS都只有8∼10幀。降低解析度到1680 x 1050、1280 x 720,則略微提升至11幀與18幀,以流暢度來說1280 x 720的解析度應該是能玩遊戲的上限。
可支援DirectX 11是E-350的優勢,不過在遊戲效能面來說,DirectX 9環境下以The Last Remnant與3DMark 06測試,Pentium G620都有明顯的領先,幅度在18∼27%不等。而在DirectX 10中,3DMark Vantage約領先16.9%,但是Biohazard 5卻反輸2.3%,推測應該是遊戲支援度較差,導致HD Graphics無法發揮。 以整體來看,3D效能方面Pentium G620有明顯的優勢,但缺點是不支援DirectX 11。
▲ 以這次測試的項目來看,E-350遊戲效能多數都呈現輸的局面,圖中列舉的數據是效能差距較少的項目。從數據中也能看出,中高解析度之下,兩者FPS表現都不佳,只有降低解析度才能滿足遊戲需求。(點擊小圖可看大圖)
換到E-350拿手的功耗測試,分成閒置、處理器、顯示核心3個層面來分析。閒置功耗上,Pentium G620略高於E-350,耗電量差距2∼3W,幅度約為8.3%。透過wPrime 2.04讓處理器滿載,可看到Pentium G620平台功耗約在52∼56W,而E-350僅有43W。不過考慮到兩者的效能差距,E-350較為省電但是Pentium G620比較有效率。最後以FurMark 讓顯示核心滿載,Pentium G620平台功耗分別為47W、56W、51W,而E-350則是49W較為省電。加入效能對比也可發現,兩者顯示核心的效能與耗電量比值相當接近。
▲ 藍色為閒置、紅色為滿載功耗,數據中可看出E-350不論處理器或顯示核心,普遍較省電。但是對比到效能成績,G620的電力效率比E-350還要出色。(點擊小圖可看大圖)
整體來看,要組超低價Mini-ITX平台,Pentium G620配上H61會是比較好的組合。但是H61規格較差是敗筆,少了USB 3.0、SATA 6Gb/s,與PCI-E x 16,再加500元以上才能討回這些介面。如果用不到這些介面,直接買Pentium G620配上低價H61就對了,不會有任何遺憾。
效能面而言,G620處理器效能比E-350還要高163%,顯示效能Pentium G620小幅領先但是不明顯,低功耗則是E-350的強項,以效率來說Pentium G620高出許多。
以Pentium G620的效能而言,用來組HTPC或文書機仍嫌太強,接下來Celeron或許會帶來更多的驚喜,至少在價位方面,肯定比Pentium還要便宜。至於E-350,若玩家能滿意其貧弱的處理器效能,表現還是有可取之處。最後擴充性部分,E-350完全沒有升級的空間,可換處理器的H61就大佔優勢。
Mini-ITX是目前家用主機板中,尺寸最小的規格,其面積為170 x 170(mm),剛好可容納I/O與1組PCI-E介面,因此擴充性相當差。
圖片中也能看出Mini-ITX比microATX少了近一半的面積,也無法像ATX能容納6條記憶體插槽。目前Mini-ITX最高階的晶片組為IntelZ68,也曾有廠商推出Mini-ITX版本X58主機板,但由於擴充性太差無法發揮X58特性,因此仍多搭配主流級晶片組。
以下就是編輯部所測試的三款主機板,讀者可點選連結瀏覽主機板的評測。
<後面開始Asus P8H61-I介紹>
華碩這張P8H61-I是規格相當完整的Mini-ITX主機板,相較於其餘同尺寸的H61,多了USB 3.0,輸出介面也未精簡,D-sub、DVI與HDMI全都支援。另外還有完整的PCI-E x 16介面,外接獨立顯卡也沒問題。
▲ 支援USB 3.0是這張主機板最大的特色,未精簡的影像介面則是另一個特點。
此外,P8H61-I也支援UEFI,相較於同級產品那種「支援滑鼠的BIOS」,華碩的UEFI介面有簡易模式與進階模式,完全發揮UEFI的特性。且採用圖像化介面,改開機順序、調風扇轉速,用滑鼠點一點就能搞定。 這張主機板設計不同於一般產品,處理器插槽接近PCI-E介面,晶片組與SATA介面則位於主機板右側,配置上與一般產品相反,加上Mini-ITX機殼走線大多不按牌理出牌,得先注意避免卡位。
▲ 華碩UEFI介面共有簡易與進階模式,簡易模式下全都是圖像介面。
至於效能方面,搭配Pentium G620測試,顯示效能略遜於精英與微星同級產品,差距約為10%,但是處理器效能測試方面,則無明顯差距。 整體來看,若想找張平價且能插顯卡的Mini-ITX主機板,P8H61-I會是極為出色的選擇。但是對不需外接顯卡的玩家來說,可選擇其餘更便宜的H61主機板。
▲ PCI-E x 16才能外接獨立顯卡,搭配Core i3與獨顯就能打造效能不錯的小電腦。
▲ 由於H61晶片組不支援SATA 6Gb/s,且無外接晶片,主機板只有4個SATA 3Gb/s可用。
<後面還有ECS H61H2-I2介紹>
從設計上來看,精英這款H61H2-I2算是較精簡的H61,不過精簡之餘也有反應在售價上。目前台灣仍未發售H61H2-I2,日本Amazon實際售價則為5,800日元,折合新台幣約2,083元,是最便宜的Mini-ITX主機板之一。
價格是這張主機板最大的賣點,配上2,050元的Pentium G620大概4,100元就能搞定。加上效能與華碩、微星同級產品相當,不失為低價文書機的好選擇。雖然這張主機板供電模組跟華碩相同採4相配置,但是電容方面則採用固態電容、電解電容混搭,雖然反應於價位上,但是比較之下爽度總是比較差。
輸出介面只支援D-sub與DVI算是致命傷,若想當成HTPC就不能靠HDMI一條搞定音效與影像。若玩家沒有HDMI需求,仍是不錯的選擇。
▲ 雖然價位低廉,但是仍採部分固態電容與4相供電,並不至於太陽春。
▲ 介面缺少HDMI是較大的缺點,組HTPC就無法一條線搞定影音訊號。
效能表現上與微星H61相當,略勝華碩H61,不過在功耗表現上明顯高於同級產品。閒置狀態下,搭配Pentium G620測試,平台功耗為39W,處理器滿載則是56W,顯示核心滿載則達到51W。耗電量跟華碩H61相當,不過華碩有外加USB 3.0晶片,H61H2-I2仍算是比較耗電。
▲ 由於定位在入門產品,因此只支援PCI-E x 1,只能安裝音效卡等裝置。
▲ SATA介面採直排並列,易於整理線材,此4個SATA介面都是3Gb/s規格。
<後面還有MSI H61I-E35介紹>
相較於華碩與精英的H61,微星價位正好居於兩者之間。規格面則相近於精英的產品,同樣不支援PCI-E x 16,僅有PCI-E x 1介面,只能用於安裝音效卡、電視卡等介面卡。但是 比精英H61更好的是,H61I-E35支援HDMI,能一次解決影音介面的問題。
▲ PCI-E x 1介面用途較少,只能支援音效卡、電視卡等產品。
過去廠商打的文宣總是說供電相數越多越穩、越多越省電,然而從H61I-E35上不難看到3相配置比4相的同級產品還要省電。閒置只有36W,處理器滿載是53W,顯示核心滿載則為47W,差距相當明顯。
若碰上E-350這類超省電的平台,也有一較高下的餘力,閒置與顯示滿載都比E-350省電,但是受限於處理器效能較強,處理器滿載功耗還是比E-350多了10W。
▲ 雖採3相電源配置,但是以電力效率來說,領先同級產品。
至於效能方面表現中規中矩,能正常反應處理器與顯示核心應有的效能,若計算功耗、效能比值,可發現H61I-E35是這次測試中表現最佳的產品。不過主機板無法安裝顯示卡,勢必影響其用途,只適合用於文書機或HTPC稍嫌可惜。
整體來看,價位適中且效能、功耗表現不俗,可應用於長時間開機或是低負載需求的文書機。
▲ 傳輸介面中規中矩,支援HDMI使得應用更廣泛。
▲ SATA採橫向排列,好處是容易插拔,但是整線上稍嫌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