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說的好,自古以來,「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武的領域打一架就知道誰贏誰輸了,文的領域你總不能叫兩篇文章打架吧。攝影也是「文」的領域,綜觀LOMO在台灣發展,從早年2000年初的lomochacha年代、黃包論壇年代、DC543年代至今百花齊放(LOMOTW、無名LOMO社群、PTT LOMO版等),前輩達人怪傑人才輩出,卻沒有人可以一統天下對LOMO作個定義,我想這就是原因吧。
其實早年我並不喜歡周星星大師的電影,但是很怪,當第四台重播到大家都在看的時候,這些就變成經典好看的電影了,所以我也看了N次,食神百問我拿個80分應該不是問題(XD)。說到食神,其中的一句經典台詞我想大家都耳熟能詳:「只要有心,人人都是食神」,就是這一句,被拿來當作網路樣版名句,只要把食神兩字換掉,怎麼套都可以:「只要有心,人人都是秋名山車神」、「只要有心,人人都是藝術家」,所以我們自然不能從時代的洪流裡面跳脫:「只要有心,人人都是LOMOer」。
這句經典台詞,通常出現在什麼樣的問答中呢?通常都是有人問說:「我剛接觸LOMO,請問要怎麼拍出LOMO風格的照片呢」,或是「請問要怎麼才算LOMO呢」,或是「我的照片都沒有暗角,請問這樣算LOMO嗎」之類的文章。
▲請問如果我用LOMO相機(如LC-A)拍出沒暗角,顏色清淡,對焦正確的照片,那我算是LOMO嗎?
上面那些問題的答案,其實就是牽涉到LOMO的定義問題。而這個問題,自從O啤的態度T-shirt及電影出現之後,又有一個樣版回答出現,那就是「LOMO是一種態度」。所以只要牽涉到「LOMO是什麼」,就會很多人出來戰東戰西,各自表述意見,到最後最多出現的就是上面兩句樣版回答。
到底LOMO是什麼,我在這系列文章的第一篇已經有大略提到了(詳見:What the hell is LOMO and Lomography 《上》),其實可以發現,我並不是要給LOMO下一個定義,我只是嘗試著就我觀察到的現象,就像給宇宙界定出一個邊界一般,給LOMO界定出一個粗淺大略的範圍。
▲其實我一直覺得要界定LOMO的範圍,就跟暗角一樣,有時候大,有時候小,你很難掌握暗角的大小;而且明明知道有暗角,但是暗角從那邊開始要指出一個範圍來,又很困難。
其實對於「LOMO是一種態度,人人都可以是LOMOer」,這個在我之前就有寫過兩篇文章來討論,不過礙於字數限制,實在沒辦法讓我在這邊長篇大論,就麻煩大家點個連結過去賞個臉了吧: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LOMO、LOMO是一種態度。
好了,當字數量表跟飛基紐看到孫悟空時的戰鬥力量表(史考特)一樣要爆掉的時候,該是收尾的時候了。就我的觀察,LOMO這一路發展下來,網路上戰來戰去已經到無法統計的次數了,所以這就很清楚的反映出一個現象:LOMO其實是非常多面項的。每個人對攝影涉獵程度的不同,對於LOMO這四個字的解讀也就不同。有人是從看正妹相簿看到LC-A拍的照片,有的人是在MV裡面看到明星拿魚眼相機卻拍出拍立得的底片來,有人先入門傳統攝影才接觸到LOMO,這些不同的歷程,加上對攝影觀念的養成與技術能力的高低,都會對LOMO有不同的詮釋。
舉例來說,如果是從傳統攝影入門才接觸到LOMO的,那可能已經養成了影像要精確對焦,曝光正確,構圖要有黃金比例等等的觀念,所以在這些人的觀念裡面,LOMO可能不包含焦外模糊,手震鬼影等等。但是如果是某些從數位DC接觸到LOMO相機的人,他們可能會覺得,拍照是用來記錄生活的,所以不管當下是不是手抖了,臉拍歪了,這些都可以分享,所以LOMO他們就詮釋為隨性的拍攝,記錄生活,對於技術及影像的要求就沒有那麼的高。
▲有人可能對這種失焦的「模糊感」覺得很有特色或風格,但對我來說,就只是一張沒對到焦的失敗照片。
但是這一切,儘管定義模糊,我想還是會有分野的。這麼說好了,在LOMO的圈圈裡,就相機硬體而言,會分享的大概就包含簡易相機、玩具相機、隨身小相機、RF相機等等,像是傳統單眼相機,數位單眼相機、手機、一般消費型DC的影像就只有極少數的文章或照片出現過,能得到的共鳴也比較少。如果就拍攝內容而言,那大部分是紀錄、風景、符號、意象、人物等,傳統的風景攝影、人物攝影及商業攝影內容僅有極少數出現在LOMO圈中。
最後,其實就算對我而言,經歷的增加,也會改變我對LOMO的看法。所以這一切是會隨著你按下快門的次數增加而改變的。所以不管你對LOMO定義如何,還是持續的拍照下去吧,並且從拍照的過程中,持續完成每個人對自己LOMO定義的拼圖吧!
What the hell is LOMO and Lomography 《上》
本文同步發表於cake一塊蛋糕LOMO原人
cake 一塊蛋糕
「關於我」這一欄總覺得不太好寫,寫多了像自吹自擂,寫少了人家會覺得「你哪位?」,所以總是覺得不好下手。反正對我有興趣的人請上各大搜尋引擎用關鍵字「cake lomo」搜尋就知道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