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5日,Intel 正式發售 Celeron G530 與 G540 處理器,它們是桌上 型Sandy Bridge 平台最便宜的產品,實售價只有1,480元與1,700元,也幾乎是市場上最低的價位。雖然是最低價的產品,但這2顆處理器具備最新技術與最新特色,產品效能與功能還是可以期待。編輯部特別購入1顆Celeron G530市售版處理器,詳細測試它的效能到底有多快。
俗話說用不到就是浪費,有部分使用者對效能需求非常低,因為舊電腦故障或者是其他因素,需要購買新電腦的時候,他們只考慮最低價搭配組合,夠用就好是選購的唯一原則,捨棄用不到的效能,把錢通通省下來。
另一部分使用者也許是經濟因素,只能勉強負擔低價位的產品,但卻不想要屈就低價位的貧弱效能,因此會特別注意產品的性價比。 Intel跟AMD在這個價位帶都有準備低價入門級產品,可以滿足這些底層客群的基本需求。雖然它們都是低價產品, 但依照各種標準來評斷,其中也有好壞之分,包括實際效能、平台新舊、搭配主機板擴充性與支援性等等,這些都牽涉到所謂的性價比,多多少少都還是有差異。
很多時候如果認真一比,還是會發現這些低價產品除了效能以外,其他地方還是有一些不完美,會讓人猶豫該不該購買。
近2年Intel在低價市場當中,普遍給人平台過於老舊的感受。例如Intel在2010年 1月推出LGA 1156內建顯示處理器平台,以及在2011年推出Sandy Bridge(LGA1155) 平台之後,都沒有低階產品的份。價位在2,000元以下的處理器,一直以來只有LGA 775平台可以選擇,加上LGA 775平台的中高階產品已經停產,難免給人升級不易的印象。
Intel發售Celeron G530、G540之後,正式宣告Sandy Bridge平台已經全線普及,不論預算多寡,都能在最新的平台上組裝搭配,LGA775舊平台也即將被全面取代 。加上Sandy Bridge平台具備明顯省電的產品特性,如果對效能需求不高,必須長時間開機的電腦使用者,卻不願屈就Atom平台的低擴充性,一定會很希望能有便宜的 Sandy Bridge處理器,就有辦法同時滿足省電、省錢、高系統擴充性的三重目標。
▲ 本次登場的Celeron G530,是目前Intel最低階的桌上型處理器,雖然時脈並不高,但它採用最新的Sandy Bridge核心,還是可以期待它的運算效能。
AMD一直以來給人俗又大碗的產品形象,在低價市場中特別有競爭力。不過就目前的狀況來看,AMD在2,000元以下的價位只有Athlon II X2雙核心產品,而且是較舊的 AM3腳座,不過AM3的中高階處理器還持續販售中,日後升級的問題並不大。
目前AMD在低價市場面臨的問題,除了內建顯示架構從780G一直沿用到880G,主機板內顯效能不夠力以外,處理器功耗稍高也是一個小問題。
Intel發售Celeron G530、G540之後,因為價位直接跟Athlon II X2競爭,預期處理器與內顯效能都可以領先,加上低耗電量正巧是Sandy Bridge平台的長處,自然不成問題。如果AMD也要繼續維持它的性價比,就必須拿出新特色因應,除了盡速推出低價APU平台、發揮內顯效能強大的特色之外,似乎只剩下降價這條路了。
Celeron G530、G540被定位在最低階的產品, 那如果跟高一階的Pentium G620互相比較,兩者的細部規格差在哪裡呢?首先是更低的時脈,G540的預設時脈只有 2.5GHz,比G620的2.6GHz少了0.1GHz,其實差異不會很大。另一點則是Celeron系列 的L3 cache,從Pentium系列的3MB砍成2MB,被精簡的幅度只有33%。相較於以前的 Celeron產品,可說是比較有誠意了,例如Pentium E6000系列具備2MB的L2 cache, 但是Celeron E3000系列再被砍掉50%,最後只剩下1MB。
Celeron G500系列在內建顯示方面,縮水的程度也不高,它仍然沿用Pentium G800、G600系列的HD Graphics繪圖核心,預設時脈同樣是850MHz,只是Turbo加速時脈從 1.1GHz小幅下調至1.0GHz,實際運作的效能會稍微慢一點,不過影響也不大。 除此之外,根據Intel官方網站的資料顯示,Celeron G500系列在其他方面都跟 Pentium G600系列相同,包括同樣具備SSE 4.1、SSE 4.2、VT-x指令集,雙螢幕顯示 輸出等等,已經符合一般日常所需。
<後面還有:內顯效能實測、獨立顯卡效能實測>
低價雙核內顯大比拼:A4-3400 對上 Pentium G840
AMD 八核推土機 bulldozer 來了,不鎖頻空冷可望 5GHz
就算Celeron G530是Sandy Bridge系列最低階的雙核處理器,內建顯示的規格也最陽春,但是就實測結果顯示,Celeron G530內顯還是有一定的基本效能。如果跟 Intel自家舊平台比較,不論是LGA 775平台G45晶片組的內建顯示,或是LGA 1156平台搭配的處理器內顯,效能都明顯落後給Celeron G530。不過因為Celeron G530內顯 的Turbo時脈少了0.1GHz,加上處理器核心運算能力較弱的因素,實際效能小輸 Pentium G840,跟高階產品也出現些微落差。
跟競爭對手AMD比較,目前低價位的Athlon II X2處理器,最高只能搭配到880G晶片組的內建顯示。就算880G曾經擁有不錯評價,不過就當下的情況來看,不論是 3DMark跑分軟體,或是實際執行遊戲的效能,都落後給Celeron G530內建顯示一段距離。表示在低價位處理器當中,從平台戰力的角度來看,AMD至少在內建顯示輸給 Intel。
▲ 即使是最低階的G530,仍然內建HD Graphics繪圖核心,預設時脈850MHz跟較高階的G840完全相同,只是Turbo加速時脈由1.1GHz縮減成1.0GHz,讓G530的實際繪圖效能小輸G840,但已經贏過AMD 880G晶片組的內建顯示。
搭配NVIDIA GeForce GTS 450獨立顯示卡測試,Celeron G530、G540的效能,雖然落後PentiumG620一小段距離,但至少贏過Core 2 Duo E7300這個LGA 775平台時期的中階產品,面對主要競爭對手Athlon II X2 260,也明顯取得領先。
Celeron G530、G540搭配GTS 450顯卡的效能已經堪用,表示消費者如果想用低階處理器搭配中階顯卡組裝一台高性價比的遊戲機,這個組合其實是可行方案。不過筆者認為, 如果你打算選用更高階的顯示卡,就建議別只買Celeron了,才能有效發揮中高階顯卡的繪圖效能,Pentium G800系列將是不錯的搭配選擇。
本次筆者也準備「前前前代王者」Core 2 Extreme X6800進行測試,它算是5年前的旗艦產品,主要規格是2.93GHz雙核心,內建4MB的L2cache。不確定是什麼原因, 它搭配獨立顯卡的遊戲效能特別差,甚至輸給規格更差的Pentium E5200,頗令人意外。因為手上這顆X6800是早期B1 stepping的工程版,再裝到晚期的G45主機板上, 也許會產生一些搭配性問題。或是X6800相較於新製程的Pentium E5200少了一些改進,在特定應用中會出現效能大幅下滑的現象,這些都是可能的原因。
▲ G530跟G540搭配GTS 450獨立顯卡的繪圖效能,仍然和G620有一點落差,如果想要用獨立顯卡玩遊戲的話,建議至少搭配G620,甚至是G840才有辦法完全餵飽顯示卡。
<後面還有:影音轉檔很夠力、專業繪圖也勝任>
畢竟Celeron G500系列的規格,跟高一階的Pentium G600系列只差在L3 cache, 正巧影音轉檔不會太需要大容量的處理器cache,這部分的效能應該不會輸太多。實 際測試結果也符合這個推論,Celeron G530、G540在影片轉檔時,落後Pentium G620 的效能幅度,幾乎就等於時脈高低的比例而已。令人感到驚喜的是,效能也大勝LGA 775平台的主流級產品,幾乎拉出明顯差距。
如果你是常常轉檔的使用者,現在就可以直接拋棄LGA 775平台了,因為效能差得實在有夠多,而且最低階產品Celeron G530,就能提供令人滿意的速度。
同價位競爭對手Athlon II X2 260,在這邊也被Celeron G540壓著打,在影音轉檔的3項測試當中,Celeron G540普遍快了8到22個百分點。這讓我們知道,即使中低階的Sandy Bridge處理器不支援Quick Sync Video高速轉檔技術,只靠處理器核心「 硬幹」的結果,實際的轉檔效能也不差。
▲ G530跟G540在轉檔時的效能並不會輸G620太多,也大勝Athlon II X2 260與Core 2 Duo E7300,算是在低價位處理器當中適合轉檔工作的型號。
專業繪圖渲染的工作首重多核心運算,處理器cache容量也不太重要,但是需求會比影音轉檔還稍微高一點點。加上AMD目前的處理器架構,對專業繪圖渲染比較拿手 。在這樣一 來一往之下,Celeron G540原本大幅領先對手的狀況,在這裡就幾乎被拉平。但是跟Intel舊平台相比,Celeron G500系列還是大幅領先LGA 775中階處理器 ,相對之下會更勝任專業繪圖的工作,同樣有舊平台拋棄換新的價值。
Celeron G500系列是基本型號,如果預算足夠,再往上可以直接考慮AMD Athlon II X4系列,畢竟實體四核心的規格,在專業繪圖渲染中可具備明顯優勢。要是預算更多需求更大,就可以投資在Core i5-2400處理器上,效能又是另一階段的提升。
▲ 跟上一代LGA 775平台的主流產品相比,G530與G540再度顯露出效能優勢,兩者都大勝Core 2 Duo E7300。Athlon II X2 260唯獨在POV-Ray嶄露頭角。
<後面還有:日常綜合應用效能測試、耗電特性測試>
實測 AMD A6-3650:買 CPU 送強效內顯,萬元主機採購建議
低價雙核內顯大比拼:A4-3400 對上 Pentium G840
在日常應用的4項測試項目當中,Celeron G530、G540的PCMark測試結果並不是很出色,跟Intel自家舊平台的產品相比,幾乎是同等級的成績。甚至在PCMark05測試項目中,被競爭對手Athlon II X2 260明顯趕過,算是表現最弱勢的一環。筆者推測也許是PCMark05對當時的處理器完全最佳化,讓LGA 775與AM3舊腳位處理器得以完整發揮,但是在測試最新架構的處理器時,卻無法完整表現新架構新產品的效能。
不過在WinRAR與Capture NX2這2項應用軟體當中,Celeron G530、G540又恢復效能水準,大勝LGA 775平台的處理器,也贏過競爭對手Athlon II X2 260。特別值得注意的是,LGA 775平台這幾顆處理器,也都輸給Athlon II X2 260目前這顆低階產品,表示舊平台可以再次考慮換機,不論是換成Intel或AMD最新的低階平台,效能都會更好,未來也有更佳的升級性。
▲ 在這4 項測試當中,G530跟G540的優勢就不再這麼大,特別是PCMark05的CPU測試項目,它算是比較舊的測試程式,LGA 775舊平台的Core 2 Duo E7300,以及AMD舊平台的Athlon II X2 260,表現都很不錯。
低功耗表現是Sandy Bridge平台的賣點之一,在電腦王83期內容當中,當時我們測試Pentium G620處理器,曾經得到滿載46W的全機耗電量,在一般桌上型電腦當中 ,幾乎是筆者所看過的最低數字。架構相同的Celeron G530、G540因為時脈更低, 理論上將更有機會挑戰更低的結果。
不過根據實測結果,Celeron G540在滿載時的全機耗電量是50W,反而比Pentium G620高出5W。筆者詳細檢視過後發現,如果以手上拿到的樣品為主,Pentium G620的預設電壓是1.056V,但是Celeron G540卻是1.216V,相較之下稍微高了一點,筆者認為是因為處理器的個體差異,主機板判讀的預設標準電壓(VID)不相同,最後以較高的電壓運作。不過Celeron G530就成功打破紀錄了,滿載時的全機實測耗電只有 45W,成功低於先前46W的數字。
Celeron G500系列也支援EIST技術,當系統閒置時,處理器時脈會降到它的最低倍頻(1.6GHz),這點跟Pentium與Core i3相同。實測閒置耗電量也只有31W,雖然比不上Core i3的27W∼28W這麼優秀,但也在低水準了。筆者觀察發現,Core i3 處理器在系統閒置時,除了時脈會降到最低倍頻以外,核心電壓也跟著降至0.9V以下,但是在Celeron G500身上卻沒看到這個現象,造成Celeron G500系列在閒置時,功耗比Core i3稍高。
▲ G530與G540仍然延續Sandy Bridge平台的優良傳統,閒置耗電量可以非常低。不過在處理器滿載時,G540卻比時脈更高的G620更耗電一點點,筆者分析可能是手上這顆G540,預設電壓稍微高於G620所造成的現象。
<後面還有:關鍵產品效能對比、結論>
經過這些測試後,筆者發現最新的Celeron G500系列,並不像一般低階產品有著重要功能缺東缺西的現象。
而且主要規格的精簡程度並不多,如果跟之前的Celeron系列比較,最新這代的 Celeron G500系列來得有誠意多了。處理器效能不錯,內建顯示的效能也堪用,再加 上功耗極低,讓Celeron G500系列也變成一款全面性的產品。
除此之外,Celeron G500系列也擔負推廣新平台、拋棄舊平台的重要角色。它的價格非常低,在大多數組合狀況下,「升級」反而不會讓你花到太多錢。不過筆者認為,如果你的舊平台原本就是高階產品,想更換成Sandy Bridge平台的話,建議再選 擇更高檔的處理器,例如Pentium G840或Core i3,才比較能明顯感受升級感,而且 耗電量也一樣低,電力效率更佳。
▲ 跟價位相同的Athlon II X2 260相比,Celeron G540在大多數的測試項目中都勝出,整體領先幅度也達到7.24%,表現相當優異。而G530的時脈只差0.1GHz,價格又便宜許多,兩者都值得一買。
▲ Core 2 Duo E7300是當初LGA 775平台的中階型號,時脈規格也跟目前市售的Celeron E3400類似。現在只要最低階最便宜的Celeron G530出馬,就能壓制舊平台的主流產品,升級效益明顯。
如果要找出不足之處,那就是Sandy Bridge平台不能超頻的共通缺點。Sandy Bridge平台因為晶片組整合時脈產生器(clock generator),不像舊平台是外加1顆 獨立晶片。Sandy Bridge平台如果依照以往調整系統外頻的超頻方式,PCI-E頻率也 會跟著上升,通常超過105∼107外頻之後,系統就會開始不穩定,實際的可超幅度只有5%至7%,可說是相當有限。
以往不少的超頻使用者,多半習慣購買頻率最低的入門處理器,再超頻至高階產品的頻率。如今Celeron G500系列受限於系統架構,無法大幅調整外頻,肯定會讓這些人很失望,如果沒有其他誘因,可能會影響入門產品的銷售,或是難以帶動淘汰舊平台的風潮。所幸Celeron G500開出還不錯的規格,性價比也不差,相信會創造另種的產品吸引力,彌補無法超頻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