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on AE-1 並不算是少見的機種。對不少人來說,或許是日本電影「 現在只想愛你 」中女主角靜流( 宮崎葵 飾)手中的相機,但對於包含筆者在內,許多愛上攝影的玩家來說, AE-1 是小時候爸爸手上的相機。就跟著靜流一起揉揉鼻子,用AE-1老相機發現新世界。

『老爸年輕時的科技酷品』

世界初的Canon AE-1若要說筆者是怎麼與攝影結緣,Canon AE-1絕對是重要媒介。在我大學期間,攝影還是以底片為主,而數位相機只是在實驗室中遙遠未來的研發產品。也因為如此,攝影並不像現在一樣成為全民運動。不管是朋友口中的耍帥,還是只為了重溫小時候有限的新奇經驗,當我從家裡挖出供在乾燥箱中的它時,心裡頗有擁有一個貴重物的喜悅。沒錯,當時的我可還沒進展到怎麼拍攝才會好看的地步,更遑論什麼樣的影像,才能表現自己的思考與眼界。

Canon AE-1 於1976年正式發售,截至1984年停產,據聞總共銷售超過500萬台,可說是一款極為成功的產品。能在當時引起極大市場迴響,最大原因是AE-1可說是當時第一款內含CPU的相機,運作方式是利用機身上當時少見的內建測光表,測量穿過鏡頭後的光線亮度,再搭配我們自行設定的感光度與快門速度,它就會自動幫我們選擇合適的光圈值。

以現在眼光來看,這就是所謂的快門先決模式。但早在30年前,AE-1的出現,讓一般人可以更輕鬆地進行拍照這個動作,不需要額外購買、攜帶測光表,不用憑空猜測環境亮度,當然也不用依循以往底片盒上的建議數值,賭看看拍出來的照片曝光水準是否在動態範圍的寬容度以內。更重要的是,雖然技術上處於當時的領先地位,但AE-1 卻是以一般人能接受的購買價格,這讓它在短短時間佔領極大市佔率。


▲1976年發表生產,較許多新一代的攝影玩家的年齡還大。

 

優秀的機身設計

由於它具備基本電子機能,所以要使用它的第一步驟,就是檢查相機有沒有電,方法相當簡單,只要按下機頂回片器旁邊的電池檢查鈕,再透過觀景窗看測光指示棒是否有移動到光圈F4以下的位置,即可知道電力是否充足,事實上,AE-1沒有電便不能釋放快門,所以只要發現無法擊發快門,就表示需要更換電池了。AE-1 使用4LR44電池,雖然不是處處可以買得到,但想要取得並不算困難,可以透過網路訂購,或者是利用4顆LR44水銀電池串聯並包裝即可,網路上不難找到相關訊息。

確認電源後,再來就是裝載底片。將機頂左邊的回片器(倒片軸)向上拉起,背面底片匣就會自動彈開,此時只要將底片片頭夾入右側的捲軸軸心並對齊齒孔,嘗試撥動機頂右側的捲片桿(過片桿),檢查是否能順利拉動底片,此時可稍微轉動回片器將底片拉緊,確認沒問題後蓋回底片匣即可,記得先空拍過片至少兩張底片後再開始正式拍照。

裝好底片後,我們還需要自行設定底片感光度,這是因為AE-1發表的年代,底片筒上並沒有訂定自動辨認感光度的DX碼(DX 碼是柯達公司於1989年提出申請,1990美國專利4965628號發佈)。設定方式很簡單,AE-1 將快門與感光度轉盤綁在一起,調整感光度時,要將轉盤用兩指稍微拉起,轉動數值到使用中的底片,從這時候開始,我們終於可以調整快門速度後開始進行拍攝。

AE-1快門速度調整範圍由2秒∼1/1000秒之間,且一次只能調整一格EV,而FD鏡頭的光圈調整,最小也僅細分到1/2EV。這與現在不論光圈或快門,基本上都能微調1/3EV曝光的數位相機相比較,可說調整彈性極小,但事實上早年玩家或家庭用相機,幾乎都以1/2EV為調整基準,1/3EV 可說是專業級用戶的需求,這當然也是因為底片具有較大寬容度,所以對一般用戶實際使用拍攝,其實不算有太大問題。

位處快門調整環旁的結構,正是最重要的快門釋放鈕,與現在相機一樣,AE-1快門也是兩段式設計,按下一半時相機會自動測光,這時候就可依據觀景窗內的指針觀察是否曝光正確,指示位置標示常用光圈值,我們只要將鏡頭轉到A(Auto)或是相對應的數值,就可以獲取曝光正確的照片,想要增減EV,則自行稍放或稍縮光圈即可。快門鈕上的螺紋則可鎖上傳統快門線進行長時間曝光拍攝。與快門鍵共構的撥鈕,則可設定定時拍攝、正常拍攝,以及快門鎖定。


▲撥轉過片鈕並按下快門的過程就是一種享受。

 

AE-1基本配色為銀黑兩色,但也有生產電影中靜流手上全黑色的特殊版本。與現在數位單眼相機相較,除了沒有背面螢幕與按鈕外,最大差別就在於沒有握把配置,這樣的設計是早期相機普遍造型,所以為了讓相機不會滑手,黑色部分的塑料有細紋,觸感相當細膩,加上電池室上突起設計,握持時右手中指剛好可以扣在上面,增加不少手持穩定度。跨過鏡頭另一側,由上而下還提供了閃燈同步接點(X接點)、背光補償、測光鈕,以及底片機較常使用的景深預視推桿。

若把鏡頭卸下再觀察景深預視推桿的動作,可以看到機身下方的推把,可用來撥動鏡頭後方活動插刀,把光圈縮到光圈環設定的大小,進而達到景深預視的效果。隨AE-1 同時發表出貨的鏡頭為50mm F1.4 標準鏡,這也是二手市場中最常看到的鏡頭,鏡身前端為對焦環,清楚表示對焦距離,後方轉環則為光圈環,上方還有個小按鈕用來固定光圈數值在A(即Auto)上,此時相機會自動比對測光結果、快門、感光度等數值後,在拍攝時自動作動光圈達所需數值。

此外,另一個在機械式相機可以看到的是在對焦環與光圈環間,會標示景深尺,拍攝時只要看兩兩相同光圈數值之間,對應到前方對焦尺的距離為何,就能估量主體是否在景深範圍之內,對於街拍、人文等議題特別有用。

透過觀景窗構圖,可以看到傳統機械相機獨有的裂像式對焦屏,當我們轉動鏡頭對焦環時,中央圓圈上下兩半的影像會逐漸接合,畫面也變得清晰,這時候就對焦完成,雖然相較現在自動對焦的快速,手動對焦勢必較為緩慢,但把玩這些機械相機的設計,正是老相機的獨特魅力。

以AE-1的機身功能,對比現在突飛猛進的影像科技,可說是相當陽春,但在生產至今30年,只要內置測光表能正常、正確運作,想要用它拍出對焦精確、曝光良好的照片,卻還是相當簡單的事情。以當時的機身技術來看,不難想像AE-1的時代意義與掀起的熱潮。


▲AE-1 的功能現在看來雖然陽春,但已足以應付攝影玩家的需求了。

 

(後面告訴你Canon的FD接環可以接上哪些鏡頭~)

Canon FD 接環

Canon早期機械相機年代運用的鏡頭接環系統稱為FD接環,最早是由1971年配合Canon F1一同推出,用來取代更早期的FL接環。FD鏡頭在鏡頭後方有兩個插刀,根據資料指出,其中之一用在測光時維持最大光圈,另一個則做為自動光圈時與機身連動。雖然筆者自行研究時,看不出是否是這兩個用途,但皆與光圈大小有關,且其一可用做景深預視功能是無庸置疑的。

FD接環本身也做過改良,早期鏡身後方有一個銀色活動轉環,用來鎖緊鏡身與機身,由於安裝鏡頭並沒有旋轉鏡頭本身的動作,也就表示鏡頭與機身不會因磨損而出現極細微的磨耗偏差。但後期發表的FD鏡頭結構丕變,安裝時改為旋轉鏡身,達定點時會扣緊並發出喀噠聲響,與現今鏡頭安裝方式雷同,差異僅在於後期FD鏡頭的釋放鈕是位於鏡身上,而非現在統一製作在機身上。

FD鏡頭在70∼80年代,相當受到歡迎,但整體設計並不支援鏡頭與相機間的資料傳輸,所以在後續自動對焦上的設計就受到極大限制與挑戰,為此1990年Canon公司全面放棄FD系列鏡頭開發,轉為現在以電子界面為主的EF接環。由於鏡後距較短,用在現在DSLR上,需要配有校正鏡片的轉接環,畫質多少會有些減損,想要使用FD鏡頭,建議還是用在傳統機身,或是轉接到EVIL的機身上。


▲早期FD鏡頭利用轉環鎖上機身。


▲後期FD鏡頭改採旋轉鏡身來扣緊機身。


▲A.FD 35mm F3.5 S.C.


▲B.FD 50mm F1.4 S.S.C


▲C.FD 50mm F1.4


▲D.FD 135mm F3.5 S.C.

 

(AE-1讓我遙想起,當年的美好時光......還有拍攝作品次享哦!)

美好回憶製造機

緩緩轉動金屬鏡筒上的對焦環,觀景窗裡從中裂為兩半的模糊世界,因垂直線逐漸縫合而越顯清晰,在呼吸逐漸轉緩到近乎凝結的屏息間,快門上的食指卻隨著興奮、缺氧的心跳變得越來越不安分,直到喀擦聲響,承載情感、記憶的底片誕生在幽暗的底片匣中,大拇指順勢撥弄著過片撥桿,隨著嘩啦一聲彈簧繃緊,瞬間永恆隨著感光後的片基轉過,下個不見光的畫布,靜候在不透光的快門布簾後。

如詩一般的操作經驗,在每一個傳統相機身上都能找到獨一無二的觸覺與聲響。每每把玩數位相機,總讓我想起剛由老爹手中接過AE-1時,瘋狂的殺底片只為了享受拉動過片器與聽到快門響聲的快感,而那一刻,AE-1體內的小小世界似乎也因此活了過來。


▲採用4LR44 水銀電池,可在網路上購得,或者利用4 顆LR44 水銀電池自己DIY 串聯。

 

作品欣賞:

Canon AE-1+FD 35mm F3.5 S.C.+Kodak Ektar 100拍攝

延伸閱讀

Nikon FM2 單眼底片相機經典之作

點閱老兵 CONTAX AX 手動鏡頭 自動對焦 沒問題!

重現濃郁蔡司味, CONTAX G2 試用報告

嚴選 東京:5+2必逛 最夯 中古相機 店

你熟悉 卡爾蔡司 Carl Zeiss 的歷史嗎? 

本文同步刊載於DIGIPHOTO雜誌 NO.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