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大家都知道暴雪在昨日資遣了600名員工,裁員對於暴雪來說會有什麼影響?又是否代表了背後有些什麼含意?讓我們從這次裁員的背後看看暴雪的政策與方向。
暴雪總裁Mike Morhaime罕見的在昨日發表聲明,表示暴雪裁撤了600名員工,但絕不影響遊戲開發的進度,因為裁撤的人多半不在開發小組。而且還順便給了玩家(股東)一劑定心丸,表示《暗黑破壞神III》即將在數週內發表上市日期。
據情報所悉,裁員範圍不光是美國的暴雪總部,各地區的暴雪分公司都有人遭殃,這樣看來總部的風暴反而小了點(因為研發單位都在總部)。而倒了楣的人估計都是客服、行政、行銷、資訊等人力。雖然暴雪以經是邁向世界的企業,但是600人代表的是依然有10~20%的人數(依據09年的媒體報導,暴雪員工數約3000人,總部約有1200人),這個裁員的幅度可說不上小。
對於一個企業來說,裁員代表的並不一定是壞事,而美商在這方面比起亞洲企業更是不手軟,意即美商比較不會顧「情」。可能員工為公司奉獻了近10年還是落得中年失業一途。但對於企業本體來說,除了節省成本外,也有機會出清掉一些所謂的「肥貓」(憑著年資領高薪的人),也可以做人力資源的重整。因此適當的裁員某方面來說對於企業的換血是良好的。(當然這是美商,台灣老闆的角度可就不一定是這麼回事…)
當然壞處就是會落人口實,而且不管找幾百個藉口,「節省成本」一定是裁員決定的第一考量(這一點從今年停辦BlizzCon也看得出來),而需要「節省成本」代表的就是公司的營運目標並沒有達成。營運目標不一定是不賠錢就好,也可能代表了營收下滑,特別對於已經上市上櫃的公司來說,已經不是老闆說了算,還得看看投資人是否對你的公司有信心,否則資金一旦短缺可就糟糕了。
裁員對公司的缺點是,人力精簡的同時也要慎防自家公司的機密或資料隨之出走,畢竟非自願性的離職多半會引起員工不滿,雖然或許暴雪給予的資遣費不會太糟,但人會不會被敵對公司挖走?或是有人曝光暴雪目前的計畫則很難說。
對於暴雪來說,裁員最大的主因還是因為《魔獸世界》的人數下滑,而相對來說《魔獸世界》也養活了不少人,如果我們看暴雪的三大作品,《星海爭霸》和《暗黑破壞神》系列都屬於戰網類的遊戲,這類遊戲暴雪在全球建立五大伺服器點,主要只負責遊戲大廳的運作,營運成本也遠比《魔獸世界》低很多。而《魔獸世界》需要屬於自己的伺服器,雖然都由暴雪控管,但是在收費、客服、資訊、行銷等等需求的人力,乃至於耗費的硬體都不可和另外兩作比擬。
以台灣為例,負責營運《魔獸世界》的智凡迪,和台灣暴雪分公司的員工數其實差距就已經非常大,同理其他地區也是如此,這也是MMORPG有所屬的地域性問題。簡單說,《魔獸世界》每拓展一個點,就得投下大幅的人力和硬體成本。反觀星海和暗黑,雖然收入不比魔獸,但是消耗的人力和硬體相較卻少更多,就像很多玩家其實並不知道,早在很多年前暴雪就在台灣設立了辦公室(當時松崗還是代理商,你就知道有多古早了),這也是為什麼當時暴雪一飛沖天的原因。
事實上就營收面來講,去年《魔獸世界》的人數下滑是事實,即便在巴西上市,也沒能擋住下滑,去年損失的180萬玩家,若以月費15美金來計算一整年,那其實是天文數字的損失,加上「包魔獸整年送D3」的活動,代表今年D3的首批銷售量至少少了100萬套,另外在所屬的公司Activision因為幾款作品繳出比暴雪更亮眼的成績後,自然暴雪也會有來自各方的壓力。
以小編的看法,這樣的裁員確實如Mike Morhaime所說,不會影響暴雪遊戲本身,這600人可以說是因為《魔獸世界》營收下滑而成的替死鬼,然而七年的《魔獸世界》即便不斷推出新資料片,要反彈的力道相信也有限,人數即使回流也很難再創新高。暗黑III和接續的星海資料片相信依然都會有一定的獲利,但暴雪的真正的考驗,將是未來賭在未公開的「泰坦計畫」,否則隨著《魔獸世界》老去, 裁員的行動將不會是最後一次,甚至有可能導致暴雪於海外的分公司結束營運。暴雪的未來,依然掌握在這次躲過裁員風暴的「研發單位」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