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在數位相機興起之際,各家相機廠商都在「有效畫素」上玩軍備競賽,直到現在,Nikon D800搭載一塊3630萬有效畫素35mm全片幅感光元件,樹立DSLR裡畫素的標竿,雖然在中片幅的世界裡,這可不算是什麼大新聞。在杜克大學發表一台10億畫素(gigapixel)的AWARE-2相機後,相信許多「號稱最高畫素」的相機都要乖乖閉嘴了。
其實AWARE-2並非量產型的數位相機,現階段仍是原型機的它,是由98個1400萬畫素的微型感光元件,組合在一個半圓型的鏡頭上,每塊感光元件可同時拍下不同角度的影像,最後再由電腦合成一幅橫向120度、縱向50度的廣角視角照片。相當於10億畫素的它,解析度是肉眼的5倍,能輕易放大檢視800公尺外的景物。
▲上頭插滿的,是98部1400萬畫素的微型感光元件。
▲AWARE-2的外型酷似桌機裡的電源供應器,只是尺寸比它大上好幾倍。
只是這台「超級相機」的設計原理,等同於近百部相機組合在一起,每按下一次快門(只需1/10秒),需要等待18秒的時間,才能將一張10億畫素的照片儲存在硬碟中。其淨重高達45公斤,體積約75x75x50cm,相當於一個床頭櫃大小,外型酷似桌機裡的電源供應器(編按:放大版)。由於AWARE-2的體積大且耗電量兇,現階段僅能拍攝黑白照片,杜克大學計畫在今年底,以AWARE-2為原型再打造一台100億畫素的彩色超級相機,可達到每秒10張連拍的速度,並挑戰縮小體積與降低用電量。
▲AWARE-2的實拍圖,及其局部裁切後,可看見800公尺以外的微小景物。
目前一台AWARE-2製成成本約10萬美元,在達到量產後可望降至1000美元。美國國防部也贊助2500萬美元讓此計畫能順利進行,期望AWARE-2的後續機款,能應用在空中或是地面監控。(編按:也就是說像電影全民公敵裡的劇情,會更「寫實」的呈現在官方的電腦中…)
▲10億畫素AWARE-2打造過程。
隨著數位相機的演進,不經令人好奇起,將影像從類比記錄,轉為數位的鼻祖是哪位?其實遠在1957年,一位Russell Kirsch科學家,就將兒子的照片轉化為0和1組成的數據,其畫素僅有176x176。直至1975年,柯達工程師Steven Sasson研發出第一台數位相機,其大小相當於一台烤麵包機的尺寸。直到1990年後,數位影像技術才開始發展,逐漸形成現在的數位攝影風潮。
▲史上第一張數位相片,在1957年便問世了。
▲柯達於1975年研發出第一款數位相機。
▲由工程師Steven Sasson打造而成,且於2011年由美國總統授予他國家科技獎章。
▲Steven Sasson親自說明他所發明的第一台數位相機影片。
美國太空總署 NASA 御用相機 Nikon D3s & D2X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