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大家的科技發展,5個成功案例與5個不成功案例,你的想法呢?

國寶大師 李文恩

科技發展的速度相當快,每代產品的生命週期可能短至半年甚至3個月,在這麼快速的新陳代謝中,除了出現明星產品或成功的技術外,一將功成免不了萬骨枯,不成功的例子也一定不少,筆者挑選了5個成功與不成功的例子,並分析一下它們的成敗的原因。

在成功的案例中,最大的成因當然是因為產品夠強,其次也不乏進入市場的時間點成熟,帶給使用者更便宜適切的解決方案,讓使用者成為科技戰爭中最大的受惠者。

百大科技勝利篇

成功之一:iPhone

不好意思,筆者真的要錦上添花一下,蘋果的iPhone不僅僅從操作介面開始完完全全地改變了智慧型手機,它也一併改變了線上數位內容的消費模式,尤其是販售手機、平板電腦專用程式的App Store,從內容的供應、銷售、金流與拆帳模式,都走出平台、內容供應者、消費者三贏的互惠模式。

iPhone的另一特點就是非常完整、傑出的使用者體驗,蘋果專注的並不只在手機的硬體上,軟體層面更是為使用者貼心地做好所有準備。就拿備份與轉移手機資料來說,iPhone只需要透過iTunes程式即可完成全機完整備份與還原,購買新手機後也可以輕鬆地將所有資料轉移過去。

成功之二:固態硬碟

當處理器、記憶體都跑得比子彈列車快的時候,傳統硬碟還在用腳踏車的速度在後面追趕,縱使傳統硬碟的儲存容量不斷向上成長,但是效能的成長卻不是那麼順利,這時候固態硬碟適時降價,讓一般消費者都能一親芳澤,可以說是天時地利人合。

固態硬碟與記憶體雖然都算得上是儲存設備,但是它並不像記憶體會直接影響電腦的整體運算效能,不過當使用者只是用電腦上網、看影片以及進行文書處理等運算的需求不是那高的應用時,影響電腦流暢度的關鍵便落到磁碟存取效能上,固態硬碟強大的效能剛好可以補上這片拼圖。

成功之三:Ultrabook

雖然市場上有許多Ultrabook的售價超過當初設定的999美元,但是不可否認的,Ultrabook是PC陣營重振旗鼓的轉捩點,筆者認為Ultrabook的重要性不只在於為了面子推出輕薄筆電向MacBook Air嗆聲,而是Intel這次除了設立「規格面」的規範外,也一併將使用者體驗列入考量。

廠商想要為產品貼上Ultrabook的標籤,最基本的條件除了要使用Intel的處理器,並且達到尺寸、續航力的要求外,Intel近一步要求電腦從S4休眠狀態喚醒要在7秒內完成,並且需要支援Anti-Theft防竊技術以及Identity Protection身份保護技術。雖然還是有改進空間,但是持續在進步總是件好事。

成功之四:Google Chrome

Chrome瀏覽器的工程師Peter Kasting指出「Google開發Chrome的理由是為了促進網際網路的發展」,Google並不是那麼在意到底有多少人在使用Chrome,而是要透過良性競爭讓網際網路變得更美好。

其實這並不難想像,因為Google是透過「服務」來賺取利潤。只要網路變得更加方便、更吸引人,Google就可以從中獲取更多的利潤,使用哪一套瀏覽器,並不會直接影響Google的收益。或許Chrome是無心插柳,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它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根據網路流量統計工具服務商StatCounter的資料,2012年9月Chrome的市占率為34.21%,高居第一名。

成功之五:Fusion

Fusion的初始概念是異質雙核心,簡單的說就是把以往放在晶片組上的內建顯示功能移到處理器裡面,但是要怎麼規劃生出來的產品,就又是另外一門學問了。AMD在收購ATI之後獲得了不少顯示方面的研發能量,要做出世界上最強的內顯並非難事。

但是光有好產品是不夠的,如果沒有好的包裝與行銷功夫,很容易被對手用整體平台的優勢擊潰。筆者認為AMD當下最好的機會,就是專注於推廣與Ultrabook概念類似的Ultrathin,雖然AMD平台整體表現還是Intel有一點點差距,但是APU擁有Intel無法比擬的顯示技術,這正是眼下Ultrabook最缺乏的功能。

延伸閱讀:

從 Win 95 到智慧手機,PC home 16年科技巡禮、封面女星也有過去

Android 的驚人成長演進,資訊圖表告訴你

蘋果樹,一張圖看完35年的 Apple 產品

網路的演變:Google 出品,看透網路和瀏覽器發展史

(後面還有:百大科技含淚篇)

百大科技含淚篇

而在失敗的案例中,有些例子是產品本身要付出最大的責任,也有些是因為對手太強被做掉,或者是因為時代不同而光榮退出舞台,所以筆者在這邊用「眼淚」替代失敗。

眼淚之一:CULV


CULV的錯並不是產品本身的技術面問題,而是不良的市場定位以及行銷策略。但是當時處理器的效能還沒成長到足以靠超低電壓版(Ultra Low Voltage)處理器就扛起大梁,滿足使用者多工應用的需求,縱使使用時脈與效能較低的處理器,可以讓續航力延長至5小時以上,但是這無法滿足使用者最基本的需求也是罔然。

再者,許多廠商推出的CULV仍跳脫不了全功能機種的窠臼,推出的產品甚至搭載齊全的輸出入介面與獨立顯示卡,但是反而造成消費者對CULV期望太高,使用時才發現希望破滅,他們買到產品並不是便宜的輕薄筆電,而是電池很有擋頭,但是效能不如預期的筆電。

眼淚之二:三通道記憶體


Intel當初推出Nelahem核心的時候,八成覺得把雙通道推升到三通道很酷,但是當時DDR3記憶體模組的單價並不便宜,再加上對效能的幫助相當有限,縱使願意花錢進入X58平台的玩家口袋肯定不淺,但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是有錢無處花,選擇雙通道就足夠應付需求。

若是把三通道記憶體的推出時程延到現在的話,或許可以刺激記憶體的買氣,以一般非超頻版的DDR3 8GB模組為例,市場售價約800至850元,插3條記憶體模組達成三通道24GB的花費也不過2500元上下,大部分玩家應該都負擔得起。

眼淚之三:Turion 64


其實Turion 64的失敗也是非戰之罪,尤其是第2代產品Turion 64 x2在效能上還能與Core Duo平分秋色,而且身為筆電用處理器,Turion 64採用的竟然是桌上型處理器用Socket 754腳位,讓不少玩家燃起搭建MoDT(Mobile on DeskTop,在桌機上使用筆電處理器)平台的熱血。

可惜的是,它的對手太會賣東西了,就算Turion 64是個好產品,但是在Intel強勢推行Centrino筆電平台品牌的情況下,Turion 64不但能見度不高,甚至在對一般消費者來說是個很陌生的產品,這個情況到現在依然不變,不信的話你去問問身邊不太懂電腦的朋友,問他們知不知道AMD出筆電。

眼淚之四:WiMAX


與WiMAX搶食新一代行動通訊市場的主要對手是LTE(Long Term Evolution)技術,兩者的勝負不完全是在技術優劣上,而是LTE背後有許多電信業者撐腰,而且具有較好的向下相容性,而支持WiMAX的大咖只有Intel。

2008年的Computex展前,WiMAX陣營特別打造了2台遊覽車,讓參觀者可以在遊覽車上體驗WiMAX的新技術,感覺前景一片光明。但是至今WiMAX在台灣的服務區域相對於 3G 來說,還是比較狹窄。

眼淚之五:硬碟式隨身聽


硬碟式隨身聽有它發展的時空背景,但是現在快閃記憶體的價格已經便宜到可以在合適的價格下,提供足夠的儲存空間,因此硬碟式隨身聽已經沒有太凸出的容量優勢,所以功成身退也是可以理解的。

以採用硬碟的iPod Classic為例,於2001年推出的初代機種僅有5GB或10GB的容量,到了2003年第3代產品已經有最多40GB的容量,而同年推出的Creative MuVo隨身聽只有1GB容量,可見硬碟在儲存空間上的優勢。不過到了iPhone推出的2007年,雖然iPod容量已經上看160GB,但是iPhone容量也有64GB,已經能夠充分滿足使用需求,所以iPod的容量優勢就不是那麼明顯了。

你心目中的時代巨星或眼淚?

回顧完了伴隨電腦王的100項科技,以及這些科技產品的潮起潮落,你心目中的時代巨星或眼淚是什麼呢?11月號踢館王邀請大家一起來T17分享你的心得,還有機會抽獎喔。

 

本文同步刊載於電腦王雜誌
 

歡迎加入電腦王雜誌粉絲團

原文網址:https://t17.techbang.com/topics/17632-with-all-technology-development-5-cases-with-5-successful-case-do-you-think?pag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