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與一位專精於資訊化領域的朋友討論商業智慧(BI)的潛在價值時,他提出了一個十分值得思考的問題,這個問題可能是許多對BI有所了解的人共同的疑惑。我們希望藉此機會深入探討BI與業務系統之間的關聯,以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BI的真正價值。
他的問題如下:
“我理解公司做決策確實需要各種報表,但我們公司已經使用了ERP系統來收集、分析和處理訂單資訊,ERP裡有數據、有指標、有報表,而且是系統化的。為什麼還需要再上BI,重新整理數據並設計報表?難道這不是多此一舉嗎?”
乍聽之下,這樣的提問似乎很有道理,但仔細思考後,我們認為還是有很多值得討論的地方。
ERP系統自帶的報表無法提供企業決策所需的全面數據,而BI可以。
首先,讓我們來比較一下ERP系統和BI系統內的報表數據。以製造業為例,ERP系統主要是幫助企業在接單後,明確何時採購、何時生產、何時交付,並且最終能夠清楚顯示企業的盈利情況。這些報表通常是高度格式化的數據,專注於具體的業務流程。
然而,這些報表並未考慮到不同人群的數據需求。在企業內部,不同層級的員工對數據的需求是截然不同的。中高層管理者需要的是企業整體運營的高層次概覽,而不是具體的業務數據。他們關心的是跨部門、跨業務單位甚至跨區域的綜合數據,並且希望能夠依據這些數據做出快速而準確的決策。
這正是BI工具的強項。BI不僅能提供細分報表,還能將各種數據進行彙總,通過多維度的分析,幫助管理層作出更為高效的決策。舉例來說,這些BI報表呈現的是各部門的經營KPI指標,而非單一業務線的數據細節。這些經營指標對高層決策的輔助作用無可比擬。
有一個問題常常隨之而來,那就是:如果ERP系統能夠像BI系統那樣展現高度彙總的經營數據,為什麼還需要上BI呢?
答案其實很簡單:ERP本身無法,也不需要做到這一點。
從架構層面來看,BI系統是位於所有業務系統(如ERP、CRM等)之上的,並且與這些業務系統形成上下游關係。BI從ERP等業務系統中提取數據,並經過ETL過程(數據清洗、轉換、加載)進行處理後,將數據彙總到數據倉庫中,再進行建模,最終呈現為視覺化的報表,為企業管理層提供決策支持。
這個過程正是為何BI能夠提供全面且綜合的數據視圖,而ERP系統並不具備這種能力。ERP系統主要專注於業務流程的管理,處理的是具體的業務操作數據,並且通常缺乏與其他系統的深度集成能力,這使得它無法有效地整合來自不同業務系統的數據。因此,BI系統成為了處理和整合各類數據的最佳工具。
ERP和BI系統各有其專業定位,並且具有互補關係。ERP系統主要負責業務數據的收集、存儲與處理,專注於業務流程管理,對於數據的綜合分析和視覺化展現並不是它的設計重點。而BI則是專注於數據分析和決策支持,能夠將來自多個業務系統的數據進行綜合處理,並生成直觀且可操作的報表和儀表板,幫助管理層從全局角度做出更為精確的決策。
簡言之,ERP專注於“業務數據化”,而BI則專注於“數據業務化”,兩者在企業數據管理中各有其不可或缺的角色。
本文探討了ERP系統內建的報表與專業BI工具所產生的報表之間的區別。我們指出,報表僅僅是BI系統的最終表現形式,真正的BI系統是由數據倉庫、ETL過程和視覺化組成的企業數據解決方案。而且,BI系統的核心價值在於幫助企業進行跨系統的數據整合和高效決策支持。
在這一領域,帆軟已深耕17年,從最初的企業級報表工具FineReport,到現在的商業智慧工具FineBI,再到資料整合工具FineDataLink,整套產品矩陣致力於幫助企業發揮數據價值,將數據轉化為實際的生產力。我們始終堅持初心,為用戶提供真正有價值的數據服務,並希望能夠接收到更多的疑問與建議,若您對BI有任何需求或問題,歡迎聯繫我們,了解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