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輕薄的體積、超快的開機速度,讓 Ultrabook 筆電成為今年下半年最熱門的話題,各家筆電大廠也紛紛推出相關產品,之前T客邦也有一系列的 Ultrabook 筆電評測。究竟 Ultrabook 是否值得買呢?本篇從效能、定位、特色、價格來深入探討。
輕薄的體積、超快的開機速度,讓 Ultrabook 筆電成為今年下半年最熱門的話題,各家筆電大廠也紛紛推出相關產品,之前T客邦也有一系列的 Ultrabook 筆電評測。究竟 Ultrabook 是否值得買呢?本篇從效能、定位、特色、價格來深入探討。
輕薄筆電攜帶方便,外型美觀看了也賞心悅目,除了吸引目光更被冠上3C時尚潮流光環。MacBook Air就是最好的例子,這看在微軟與Intel的「Wintel」陣營廠商眼裡很不是滋味,身負母雞帶小雞使命的Intel,再度出手為嗷嗷待哺的筆電廠創造新商機。砸下3億美金喊出 Ultrabook 口號,定義新一代輕薄筆電標準,更要以30,000元為目標,讓人人都能買得起美型輕薄筆電。
談到Wintel(指Intel平台搭Windows作業系統)輕薄筆電,很難不將CULV(Consumer Ultra Low Voltage,消費性超低電壓)拖出來鞭屍一番。幻起幻滅不過2年時間,因為處理器效能不佳而被揚棄。或許Intel當初認為,只要將CULV產品價格控制在日系低電壓筆電的一半,進入市場必定會成功。
然而事實上,為追求超越標準電壓版筆電的長效續航力,提供至少5小時以上使用時間,CULV處理器全為超低電壓版(Ultra Low Voltage),論時脈與效能,都比高價輕薄筆電採用的低電壓版(Low Voltage)差一截,自然無法滿足現今的多工應用。
再者是使用者體驗,齊全的輸出入介面,可配備ExpressCard介面等擴充功能,並集合獨立顯示晶片於一身,很容易讓人誤以為CULV能夠取代標準電壓筆電。就算廠商就是想塑造價格低廉,機身輕薄又具備長效續航力,功能性也和標準電壓機種相同的產品,然而全功能筆電本就不該是超低電壓處理器的戰場,可提供的效能與使用者認知落差太大,難怪會淪落到這種下場。
成為炮灰的CULV並非全然沒有優點,最起碼有達成電池續航力目標,獲得不需要高性能的行動族肯定。它更讓台系廠商瞭解到輕薄化的趨勢不可擋,學會在雲端應用盛行的今日,拿掉內建燒錄器等裝置,儘可能為標準電壓版筆電融入輕薄元素。
筆者常在思考,眾廠商大概沒有洞悉使用者的真正需求,產品定位與規格存在矛盾,導致CULV成為代罪羔羊。同樣問題Ultrabook全都會面臨到,Intel砸下大筆錢的關鍵之一,就是要帶動整個零組件供應鏈發展,才能有效降低製造成本。

▲當Windows筆電也能輕如羽翼、薄如菜刀,還要不要迷戀MacBook Air?
那麼Ultrabook葫蘆裡賣什麼藥呢?定義是機身厚度小於20mm,重量控制在1.4公斤以內,能夠兼具輕薄美型等外在條件,而且不超過999美元(折合新台幣約30,000元)的輕薄型產品。從本質上來看,由於核心動力同樣來自低電壓處理器,筆者個人認為形同是定位準確的新一代CULV。
Intel這一次出招,終於拿掉燒錄器、ExpressCard等裝置,更沒將14吋之類大尺寸機種包進來。被奉為潮流代表的Apple早就這樣做,MacBook Air通過市場考驗,證實輕薄筆電就該以行動力為最高原則,不需要考慮高效能與周邊擴充彈性,免得到頭來還是造出臃腫的機器。
有鑑於低電壓處理器效能較標準電壓版低一個等級,Intel選擇主推Sandy Bridge平台Core i7、Core i5,確保至少有標準電壓版Core i3等級的效能表現。目前各系列款式皆為雙核心架構,基本時脈不超過2GHz,TDP(Thermal Design Power,散熱設計功耗)同為17W。
低電壓版Core i7、Core i5支援Hyper-Threading,經Turbo Boost 2.0自動超頻最多能增加11個倍頻,將單一核心時脈提升至接近3GHz。由於Core i7配備4MB容量Smart Cache(L3快取記憶體),較Core i5多了1MB,再加上預設時脈高,效能表現自然會更好些。Core i3也是配備3MB的Smart Cache,雖然不支援Turbo Boost 2.0,但是記憶體卻支援16GB容量,足足是Core i7、Core i5的一倍。
內建整合繪圖顯示核心同為HD Graphics 3000,完整支援Quick Sync Video、Clear Video HD,以及InTru 3D等附加功能。基本時脈設定為350MHz,但是動態時脈介於900MHz~1.2GHz之間,遊戲與繪圖效能表現會有些差異。至於處理器附加功能方面,AVX指令集並未有閹割的動作,惟獨Core i5-2467M被拿掉vPro、VT-d、TXT。2款已知的Core i3情況相仿,而且連AES-NI指令集都被拔掉。
就第1代Core i筆電測試經驗來說,標準與低電壓版確實存在1個等級的效能差異。相信基於同樣微架構進化的第2代Core i,會延續這樣的特性,效能也足夠應付多數需求。
至於構成整個平台的基礎方面,現階段採UM67(低消耗功率)和QS67(小型化封裝)晶片組,最大TDP值僅3.4W,較標準電壓機種所採用HM67、HM65的3.9W低一些。不像CULV世代由2顆晶片組成,除了GS45、GS40等北橋晶片,還得搭配針對輕薄行動平台設計的ICH9M-SFF-Enhanced南橋。

▲QS67與UM67晶片組基本架構相同,除了vPro這類安全性功能支援能力外,大致規格與特性都和標準電壓晶片組相同,不像CULV世代產品那樣閹割過多。
代號Cougar Point 的6系列晶片組,並未整合USB 3.0控制器,目前在Ultrabook上看到的,都是經由第三方控制器提供。最快得等到第二階段計畫,也就是明年的Ivy Bridge平台機種才會整合至晶片組內。至於筆者會認為無關緊要的vPro、VT-d、TxT,是因為Q系列晶片組才有完整對應支援,所以在消費性平台上的意義不大。
| Ultrabook主要採用晶片組規格比較 | ||
| 型號 | QS67 | UM67 | 
| Max TDP | 3.4W | |
| 封裝尺寸 | 22 x 22(mm) | 25 x 25(mm) | 
| PCI-E 2.0通道 | 8條 | |
| SATA 6Gb/s | 2組 | |
| SATA 3Gb/s | 4組 | |
| USB 2.0埠 | 14組 | |
| IRST RAID | 支援 | 不支援 | 
| VT-d | 支援 | 不支援 | 
| TxT | 支援 | 不支援 | 
| vPro | 支援 | 不支援 | 
| AMT | 支援 | 不支援 | 
追不上 MacBook Air 的 Wintel Ultrabook 能給我們驚喜嗎?
不怕 Ultrabook 挑戰,2011年13吋 MacBook Air 實測
<後面還有:Ultrabook 速度、續航力分析>
光有效能保證還不夠,Intel針對使用者體驗,推出自有技術功能增加賣相。Ultrabook都會配置快速啟動(Intel Rapid Start)技術功能,標榜7秒內可以喚醒最深度休眠模式中的電腦,回覆到先前暫停的作業狀態。這功能分為一般睡眠(Sleep)和深層睡眠(Deep Sleep)這2種模式,從一般睡眠狀態下,回覆到先前工作狀態只要2秒,至於深層睡眠則是能在7 秒鐘以內達成。
其原理和Windows 7睡眠功能雷同,只不過資料暫存在快閃記憶體而非主記憶體。因此配備傳統硬碟的Ultrabook機種,都會另外配置一個小容量固態硬碟,用以儲存系統睡眠資料。就筆者試驗感想,配備固態硬碟與Windows 7系統的標準電壓筆電,也能有這樣快速的回覆速度。所以解決因電力耗盡所致的暫存資料流失風險,以及其他功能才是重點。

▲Acer以Deep Sleep軟體取代Windows 7休眠功能,使用者可以自訂筆電從睡眠模式,強制進入深層睡眠模式的時間點,能延長筆電待機天數。
在快速啟動功能基礎下,Intel宣稱電腦處於睡眠狀態時,電池續航力可長達10天以上。這除了是Core i處理器結構設計帶來的省電特性,也和Windows 7作業系統設計、Intel最佳化設定等因素相關。和MacBook Air長達30天的待機能力相較下,Ultrabook還得加強軟硬體整合,未來才能達到同樣表現。
最後一項特點,Smart Connect技術標榜筆電在休眠模式(Hibernate)下,也能讓先前使用的瀏覽器、電子郵件軟體,每隔一段時間自動擷取更新資料。打開筆電回覆狀態,不僅能夠看到最新的資料,重新連結網路的時間大幅縮短到3秒鐘內。對比一般筆電回覆先前作業狀態,無線網路重新連線通常得等待10秒左右。這些環節相扣,創造出隨手打開螢幕,就能立即使用的操作體驗。

▲在Ultrabook各項節能基礎下,Asus提供PowerWiz電力監控軟體,用以顯示剩餘電量、待機時間、電池充電時間,以及各種應用情境預估續航力等資訊。
Ultrabook力求輕量薄型化,除了內部零件配置緊密外,規格也得隨之改變。相對的,消費者也不大容易自行拆機升級、換裝部分配備,底蓋會以一體化設計為主,增加外觀美感。像是記憶體,部分容量會焊在電路板上,只留1組插槽供彈性配置容量。其次是不會配置多餘的PCI-E Mini Card插槽,限制了擴充功能的可能性。
影響最深的是儲存裝置部分,採用標準2.5吋裝置的機種,還得搭配7mm高度的硬碟或固態硬碟,才能達到機身薄型化目的。至於性能導向機種,則是改採用mSATA介面配置固態硬碟,想在零售通路購買零件來改裝的難度就更高了。

▲Ultrabook精簡的內部。
<後面還有:Ultrabook 市場狀況與評測>
價格絕對是Ultrabook給人的第二個驚嘆號,遠超過創新操作體驗帶來的驚喜。首先上市的Acer Aspire S3有2種規格配備,預載240GB固態硬碟要價44,900元,便宜10,000元整的入門款則只有320GB傳統硬碟。
至於緊接在後的Asus Zenbook,震撼效果有過而無不及,13吋UX31頂規機種配備240GB固態硬碟,建議售價創下51,900元新高。就算是最便宜的11吋UX21機種,由於採用120GB固態硬碟也難逃高價命運,得付出39,900元才能買到。傳說中30,000元的Ultrabook在哪呢?
背離Ultrabook定義價格肯定不是廠商本意,說來說去,還是成本的問題。Intel拋出來的3億元基金,就是要協助零件供應鏈,加速發展輕薄型原件、長效電池技術。要打造出輕薄型筆電,除了處理器和晶片組核心外,液晶顯示面板、儲存裝置、散熱器、機殼、印刷電路板,甚至小到攝影機鏡頭,都有改朝換代的必要。
Apple經過幾年技術發展與付出成本代價,創造自成一格的零件供應鏈系統,今天才能提供誘人的漂亮價格。反觀Ultrabook陣營,雖然日系品牌擁有更豐富的輕薄筆電開發經驗,但以往的供應鏈整合程度等方面,可能多少還有進步空間。更別說向來以價格為導向的台廠,普遍只有當砲灰的份,還得靠Intel拉一把。
這點可以從Toshiba身上得到驗證,並不是誰賺很大、誰佛心來著的問題。Portege R830這部標準電壓筆電,配備13.3吋螢幕與Core i3處理器,內建6cell電池重約1.3公斤,現在價位不到28,000元。台系品牌多了獨顯,搭配2年保固大多22,000元有找,雖然便宜20%以上,但機身重量至少重達1.7公斤以上。
400g差異,等於一個螢幕尺寸等級差距。因此即將推出的Portege Z830格外讓人期待。延續Portege系列商務機種設計,雖然外觀不是那麼極致薄型,約1.12公斤重量拿在手上卻有種不可思議的輕盈感。目前已知配備Core i3、128GB固態硬碟,預估價格38,000元起跳,很可能又是匹黑馬。
無論如何,產業界分析預估,Ultrabook得經過1年時間醞釀才能成氣候,屆時性價比就可以和MacBook Air分個高下。

▲Toshiba Portege Z830暫居Ultrabook輕薄之王,316 x 227 x 15.8(mm)尺寸重1120公克,配備13.3吋螢幕、128GB固態硬碟,還有Gigabit網路、1組USB 3.0、2組USB 2.0、讀卡機、HDMI與D-sub輸出等裝置。
目前有推出Ultrabook的廠商,Acer、Asus已在台灣正式上市,Toshiba將在11月底開賣,而Lenovo目前只在國外發表,台灣上市日未定。除了Lenovo以外,其他3款T客邦都曾做過詳細的評測介紹,網友可點選下列文章標題去瀏覽。
首台 Ultrabook,Acer Aspire S3 評測

Acer Aspire S3 已經搶先上市,相信也有人已經入手。身為 Acer 第一台 Ultrabook,該有的身材和重量都非常輕薄,同時內建 Intel Sandy Bridge Core i5 低電壓處理器,讓效能也有不錯的表現。
極簡禪意 Asus Zenbook UX21、UX31 Ultrabook 正式上市

Asus 一次推出兩個尺寸四個規格,分別有11.6吋的 UX21 和13.3吋的 UX31。處理器分別都有有 Core i5 和 Core i7 的版本可選,雖然機身簡約,但該有的 USB 3.0、Micro HDMI、mini VGA 可都沒少。
Toshiba Portege Z830:日式極致輕薄 Ultrabook 評測
 Toshiba Portege Z830 可以說是最受到大家期待的 Ultrabook。事實上,Toshiba 做輕薄筆電也不是新鮮事。過去就已經有超輕薄 1.4 公斤的效能筆電 R830,這次把 Ultrabook 的元素帶進來,做成更輕薄的筆電,讓 Z830 成為新的極致輕薄筆電的代表之作。
Toshiba Portege Z830 可以說是最受到大家期待的 Ultrabook。事實上,Toshiba 做輕薄筆電也不是新鮮事。過去就已經有超輕薄 1.4 公斤的效能筆電 R830,這次把 Ultrabook 的元素帶進來,做成更輕薄的筆電,讓 Z830 成為新的極致輕薄筆電的代表之作。
Toshiba Portege Z830 Ultrabook:31,800元、11月底開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