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薄的體積、超快的開機速度,讓 Ultrabook 筆電成為今年下半年最熱門的話題,各家筆電大廠也紛紛推出相關產品,之前T客邦也有一系列的 Ultrabook 筆電評測。究竟 Ultrabook 是否值得買呢?本篇從效能、定位、特色、價格來深入探討。

輕薄筆電攜帶方便,外型美觀看了也賞心悅目,除了吸引目光更被冠上3C時尚潮流光環。MacBook Air就是最好的例子,這看在微軟與Intel的「Wintel」陣營廠商眼裡很不是滋味,身負母雞帶小雞使命的Intel,再度出手為嗷嗷待哺的筆電廠創造新商機。砸下3億美金喊出 Ultrabook 口號,定義新一代輕薄筆電標準,更要以30,000元為目標,讓人人都能買得起美型輕薄筆電。

CULV 效能卡卡

談到Wintel(指Intel平台搭Windows作業系統)輕薄筆電,很難不將CULV(Consumer Ultra Low Voltage,消費性超低電壓)拖出來鞭屍一番。幻起幻滅不過2年時間,因為處理器效能不佳而被揚棄。或許Intel當初認為,只要將CULV產品價格控制在日系低電壓筆電的一半,進入市場必定會成功。

然而事實上,為追求超越標準電壓版筆電的長效續航力,提供至少5小時以上使用時間,CULV處理器全為超低電壓版(Ultra Low Voltage),論時脈與效能,都比高價輕薄筆電採用的低電壓版(Low Voltage)差一截,自然無法滿足現今的多工應用。

CULV 功能導向定位模糊,廠商交了學費

再者是使用者體驗,齊全的輸出入介面,可配備ExpressCard介面等擴充功能,並集合獨立顯示晶片於一身,很容易讓人誤以為CULV能夠取代標準電壓筆電。就算廠商就是想塑造價格低廉,機身輕薄又具備長效續航力,功能性也和標準電壓機種相同的產品,然而全功能筆電本就不該是超低電壓處理器的戰場,可提供的效能與使用者認知落差太大,難怪會淪落到這種下場。

成為炮灰的CULV並非全然沒有優點,最起碼有達成電池續航力目標,獲得不需要高性能的行動族肯定。它更讓台系廠商瞭解到輕薄化的趨勢不可擋,學會在雲端應用盛行的今日,拿掉內建燒錄器等裝置,儘可能為標準電壓版筆電融入輕薄元素。

筆者常在思考,眾廠商大概沒有洞悉使用者的真正需求,產品定位與規格存在矛盾,導致CULV成為代罪羔羊。同樣問題Ultrabook全都會面臨到,Intel砸下大筆錢的關鍵之一,就是要帶動整個零組件供應鏈發展,才能有效降低製造成本。

▲當Windows筆電也能輕如羽翼、薄如菜刀,還要不要迷戀MacBook Air?

Ultrabook不就是CULV?

那麼Ultrabook葫蘆裡賣什麼藥呢?定義是機身厚度小於20mm,重量控制在1.4公斤以內,能夠兼具輕薄美型等外在條件,而且不超過999美元(折合新台幣約30,000元)的輕薄型產品。從本質上來看,由於核心動力同樣來自低電壓處理器,筆者個人認為形同是定位準確的新一代CULV。

Intel這一次出招,終於拿掉燒錄器、ExpressCard等裝置,更沒將14吋之類大尺寸機種包進來。被奉為潮流代表的Apple早就這樣做,MacBook Air通過市場考驗,證實輕薄筆電就該以行動力為最高原則,不需要考慮高效能與周邊擴充彈性,免得到頭來還是造出臃腫的機器。

Ultrabook 效能保證不卡卡

有鑑於低電壓處理器效能較標準電壓版低一個等級,Intel選擇主推Sandy Bridge平台Core i7、Core i5,確保至少有標準電壓版Core i3等級的效能表現。目前各系列款式皆為雙核心架構,基本時脈不超過2GHz,TDP(Thermal Design Power,散熱設計功耗)同為17W。

低電壓版Core i7、Core i5支援Hyper-Threading,經Turbo Boost 2.0自動超頻最多能增加11個倍頻,將單一核心時脈提升至接近3GHz。由於Core i7配備4MB容量Smart Cache(L3快取記憶體),較Core i5多了1MB,再加上預設時脈高,效能表現自然會更好些。Core i3也是配備3MB的Smart Cache,雖然不支援Turbo Boost 2.0,但是記憶體卻支援16GB容量,足足是Core i7、Core i5的一倍。

Intel Core i低電壓處理器規格比較

(按小圖可看大圖)

繪圖效能稍有差異

內建整合繪圖顯示核心同為HD Graphics 3000,完整支援Quick Sync Video、Clear Video HD,以及InTru 3D等附加功能。基本時脈設定為350MHz,但是動態時脈介於900MHz~1.2GHz之間,遊戲與繪圖效能表現會有些差異。至於處理器附加功能方面,AVX指令集並未有閹割的動作,惟獨Core i5-2467M被拿掉vPro、VT-d、TXT。2款已知的Core i3情況相仿,而且連AES-NI指令集都被拔掉。

就第1代Core i筆電測試經驗來說,標準與低電壓版確實存在1個等級的效能差異。相信基於同樣微架構進化的第2代Core i,會延續這樣的特性,效能也足夠應付多數需求。

USB 3.0還是靠外掛

至於構成整個平台的基礎方面,現階段採UM67(低消耗功率)和QS67(小型化封裝)晶片組,最大TDP值僅3.4W,較標準電壓機種所採用HM67、HM65的3.9W低一些。不像CULV世代由2顆晶片組成,除了GS45、GS40等北橋晶片,還得搭配針對輕薄行動平台設計的ICH9M-SFF-Enhanced南橋。

▲QS67與UM67晶片組基本架構相同,除了vPro這類安全性功能支援能力外,大致規格與特性都和標準電壓晶片組相同,不像CULV世代產品那樣閹割過多。

代號Cougar Point 的6系列晶片組,並未整合USB 3.0控制器,目前在Ultrabook上看到的,都是經由第三方控制器提供。最快得等到第二階段計畫,也就是明年的Ivy Bridge平台機種才會整合至晶片組內。至於筆者會認為無關緊要的vPro、VT-d、TxT,是因為Q系列晶片組才有完整對應支援,所以在消費性平台上的意義不大。

Ultrabook主要採用晶片組規格比較
型號 QS67 UM67
Max TDP 3.4W
封裝尺寸 22 x 22(mm) 25 x 25(mm)
PCI-E 2.0通道 8條
SATA 6Gb/s 2組
SATA 3Gb/s 4組
USB 2.0埠 14組
IRST RAID 支援 不支援
VT-d 支援 不支援
TxT 支援 不支援
vPro 支援 不支援
AMT 支援 不支援

延伸閱讀:

Intel 成立3億美元 Ultrabook 基金

追不上 MacBook Air 的 Wintel Ultrabook 能給我們驚喜嗎?

不怕 Ultrabook 挑戰,2011年13吋 MacBook Air 實測

<後面還有:Ultrabook 速度、續航力分析>

睡眠回覆不用2秒

光有效能保證還不夠,Intel針對使用者體驗,推出自有技術功能增加賣相。Ultrabook都會配置快速啟動(Intel Rapid Start)技術功能,標榜7秒內可以喚醒最深度休眠模式中的電腦,回覆到先前暫停的作業狀態。這功能分為一般睡眠(Sleep)和深層睡眠(Deep Sleep)這2種模式,從一般睡眠狀態下,回覆到先前工作狀態只要2秒,至於深層睡眠則是能在7 秒鐘以內達成。

其原理和Windows 7睡眠功能雷同,只不過資料暫存在快閃記憶體而非主記憶體。因此配備傳統硬碟的Ultrabook機種,都會另外配置一個小容量固態硬碟,用以儲存系統睡眠資料。就筆者試驗感想,配備固態硬碟與Windows 7系統的標準電壓筆電,也能有這樣快速的回覆速度。所以解決因電力耗盡所致的暫存資料流失風險,以及其他功能才是重點。

▲Acer以Deep Sleep軟體取代Windows 7休眠功能,使用者可以自訂筆電從睡眠模式,強制進入深層睡眠模式的時間點,能延長筆電待機天數。

操作體驗全面強化

在快速啟動功能基礎下,Intel宣稱電腦處於睡眠狀態時,電池續航力可長達10天以上。這除了是Core i處理器結構設計帶來的省電特性,也和Windows 7作業系統設計、Intel最佳化設定等因素相關。和MacBook Air長達30天的待機能力相較下,Ultrabook還得加強軟硬體整合,未來才能達到同樣表現。

最後一項特點,Smart Connect技術標榜筆電在休眠模式(Hibernate)下,也能讓先前使用的瀏覽器、電子郵件軟體,每隔一段時間自動擷取更新資料。打開筆電回覆狀態,不僅能夠看到最新的資料,重新連結網路的時間大幅縮短到3秒鐘內。對比一般筆電回覆先前作業狀態,無線網路重新連線通常得等待10秒左右。這些環節相扣,創造出隨手打開螢幕,就能立即使用的操作體驗。

▲在Ultrabook各項節能基礎下,Asus提供PowerWiz電力監控軟體,用以顯示剩餘電量、待機時間、電池充電時間,以及各種應用情境預估續航力等資訊。

內部配置力求精簡

Ultrabook力求輕量薄型化,除了內部零件配置緊密外,規格也得隨之改變。相對的,消費者也不大容易自行拆機升級、換裝部分配備,底蓋會以一體化設計為主,增加外觀美感。像是記憶體,部分容量會焊在電路板上,只留1組插槽供彈性配置容量。其次是不會配置多餘的PCI-E Mini Card插槽,限制了擴充功能的可能性。

影響最深的是儲存裝置部分,採用標準2.5吋裝置的機種,還得搭配7mm高度的硬碟或固態硬碟,才能達到機身薄型化目的。至於性能導向機種,則是改採用mSATA介面配置固態硬碟,想在零售通路購買零件來改裝的難度就更高了。

▲Ultrabook精簡的內部。

<後面還有:Ultrabook 市場狀況與評測>

比輕薄也比高貴

價格絕對是Ultrabook給人的第二個驚嘆號,遠超過創新操作體驗帶來的驚喜。首先上市的Acer Aspire S3有2種規格配備,預載240GB固態硬碟要價44,900元,便宜10,000元整的入門款則只有320GB傳統硬碟。

至於緊接在後的Asus Zenbook,震撼效果有過而無不及,13吋UX31頂規機種配備240GB固態硬碟,建議售價創下51,900元新高。就算是最便宜的11吋UX21機種,由於採用120GB固態硬碟也難逃高價命運,得付出39,900元才能買到。傳說中30,000元的Ultrabook在哪呢?

成本是價格關鍵

背離Ultrabook定義價格肯定不是廠商本意,說來說去,還是成本的問題。Intel拋出來的3億元基金,就是要協助零件供應鏈,加速發展輕薄型原件、長效電池技術。要打造出輕薄型筆電,除了處理器和晶片組核心外,液晶顯示面板、儲存裝置、散熱器、機殼、印刷電路板,甚至小到攝影機鏡頭,都有改朝換代的必要。

Apple經過幾年技術發展與付出成本代價,創造自成一格的零件供應鏈系統,今天才能提供誘人的漂亮價格。反觀Ultrabook陣營,雖然日系品牌擁有更豐富的輕薄筆電開發經驗,但以往的供應鏈整合程度等方面,可能多少還有進步空間。更別說向來以價格為導向的台廠,普遍只有當砲灰的份,還得靠Intel拉一把。

日系品牌佔優勢

這點可以從Toshiba身上得到驗證,並不是誰賺很大、誰佛心來著的問題。Portege R830這部標準電壓筆電,配備13.3吋螢幕與Core i3處理器,內建6cell電池重約1.3公斤,現在價位不到28,000元。台系品牌多了獨顯,搭配2年保固大多22,000元有找,雖然便宜20%以上,但機身重量至少重達1.7公斤以上。

400g差異,等於一個螢幕尺寸等級差距。因此即將推出的Portege Z830格外讓人期待。延續Portege系列商務機種設計,雖然外觀不是那麼極致薄型,約1.12公斤重量拿在手上卻有種不可思議的輕盈感。目前已知配備Core i3、128GB固態硬碟,預估價格38,000元起跳,很可能又是匹黑馬。

無論如何,產業界分析預估,Ultrabook得經過1年時間醞釀才能成氣候,屆時性價比就可以和MacBook Air分個高下。

Toshiba Portege Z830暫居Ultrabook輕薄之王,316 x 227 x 15.8(mm)尺寸重1120公克,配備13.3吋螢幕、128GB固態硬碟,還有Gigabit網路、1組USB 3.0、2組USB 2.0、讀卡機、HDMI與D-sub輸出等裝置。

Ultrabook 筆電評測

目前有推出Ultrabook的廠商,Acer、Asus已在台灣正式上市,Toshiba將在11月底開賣,而Lenovo目前只在國外發表,台灣上市日未定。除了Lenovo以外,其他3款T客邦都曾做過詳細的評測介紹,網友可點選下列文章標題去瀏覽。

首台 Ultrabook,Acer Aspire S3 評測

Acer Aspire S3 已經搶先上市,相信也有人已經入手。身為 Acer 第一台 Ultrabook,該有的身材和重量都非常輕薄,同時內建 Intel Sandy Bridge Core i5 低電壓處理器,讓效能也有不錯的表現。

 

極簡禪意 Asus Zenbook UX21、UX31 Ultrabook 正式上市

Asus 一次推出兩個尺寸四個規格,分別有11.6吋的 UX21 和13.3吋的 UX31。處理器分別都有有 Core i5 和 Core i7 的版本可選,雖然機身簡約,但該有的 USB 3.0、Micro HDMI、mini VGA 可都沒少。

 

Toshiba Portege Z830:日式極致輕薄 Ultrabook 評測

Toshiba Portege Z830 可以說是最受到大家期待的 Ultrabook。事實上,Toshiba 做輕薄筆電也不是新鮮事。過去就已經有超輕薄 1.4 公斤的效能筆電 R830,這次把 Ultrabook 的元素帶進來,做成更輕薄的筆電,讓 Z830 成為新的極致輕薄筆電的代表之作。

 

延伸閱讀:

Toshiba Portege Z830 Ultrabook:31,800元、11月底開賣

Lenovo IdeaPad U300s 發表,Ultrabook 大軍集結中

Toshiba Portege R830:搶先評測超輕薄效能筆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