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廣角鏡的特性後,大夥對於使用它來拍攝人像還是一知半解嗎?由於每個人手上擁有的廣角鏡頭不盡相同,究竟該如何活用它們來一場創作人像大賽呢?接下來就由編輯部整理市售不同焦段的廣角鏡,並依據等效焦段的概念為讀者詳解各焦段下的實拍特色,以及須注意的重點。

14-18mm超廣角

以目前Canon、Nikon、Sony的當家超廣角變焦鏡皇,廣角端都在20mm以下。其中,Canon 是16-35mm F2.8L(廣角端視角108∘)、Nikon則為14-24mm F2.8G(廣角端視角114∘),而隨著Sony α900一同發表的 Vario-Sonnar T* 16-35mm F2.8 ZA SSM(廣角端視角107∘)也將在今年年初正式上市。雖然廣角端焦段不儘相同,但共同特色都是視角超過100度。

正因為視角極大的特性,最適合運用在狹窄環境中,不但能拍攝模特兒全身,還能紀錄周圍空間。在這樣的環境中拍攝時,模特兒通常會塞滿整個畫面,若是將頭、臉、手臂、大腿等處,放在畫面的周圍,容易因畫面擴張,而看起來肥胖。要解決這個狀況,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至於畫面中央,且畫面中央的身體位置,相對周圍的肢體,稍微遠離鏡頭,這樣的拍攝角度,自然能拍出修長身形。


▲近距離即可將建築物帶入,是超廣角鏡頭的獨特魅力。(Canon EOS 5D + EF 17-40mm F4 L的17mm端, F/4, 1/80秒, ISO 100, 手動模式, 自動白平衡, 攝影:李雪莉)


▲室內狹窄空間,也能輕鬆拍出全身照。(Canon EOS 5D + EF 17-40mm F4 L的17mm端, F/4, 1/80秒, ISO 100, 手動模式, 自動白平衡, 攝影:李雪莉)

 

此外,我們也常讓模特兒與樹或建築物同時入鏡。超廣角鏡能在短距離下,將兩者都涵蓋在畫面當中,能表現出特殊張力。雖然這類型的作品相當討喜,但處理不好,也常會讓頭部拉長。若想讓畫面看起來較為正常,則建議將人的比例抓在畫面1/2,頂多在1/3。此時,人的頭部會處於中心處,透視變形的影響會相對小許多。角度上面,不見得由底邊往上拍最好,許多時候,只要在膝蓋附近的高度抓拍即可,若要幾近90∘方式向上拍的話,可請模特兒適度的彎腰向前,以減輕影像變形,順便展現身體曲線。

一般來說,人與人之間太接近時常會有壓迫感,需要一定的距離,才會讓彼此感到自在。使用超廣角鏡頭時,因為視角太大,常要貼近模特兒取景,除非是訓練有素且經常合作的模特兒,否則常因彆扭而表情尷尬扭曲,甚至動作僵硬。用這個焦段拍攝人像的攝影師,考驗的不僅是自己駕馭廣角鏡的能力,也是在挑戰模特兒的心理極限。


▲利用樹木形成自然框景,強調人像主題。(Canon EOS 5D + EF 17-40mm F4 L的17mm端, F/4, 1/80秒, ISO 100, 手動模式, 自動白平衡, 攝影:李雪莉)


▲將人像置於視覺焦點,就算畫面比例不大,透過肢體語言也能讓人感染影像傳達出的愉悅心情。(底片掃描, 攝影:Kennychi)

重點提示:

  • 善用長景深與強烈透視效果。
  • 儘量不要將臉部、手臂放在畫面四周。
  • 拍攝時要多溝通,減少尷尬。
  • 若有閃燈補光需要,最好用離機方式。
  • 超廣角鏡頭是玩家嘗試盲拍的第一選擇。

 

(24-28mm的廣角鏡頭怎麼運用?後面還有!)

24-28mm一般廣角人像指南

一般廣角鏡因發展歷史較久,目前不論是APS Size或全幅機身建議搭配的變焦鏡頭,都具備等效焦段24-28mm左右的廣角端,視角約略在74-95∘,一般拍攝人帶景或紀錄室內聚會,這個焦段即綽綽有餘。相對於超廣角鏡超誇張透視感,但畫面周遭變形嚴重;這個焦段的廣角焦段保有不錯透視效果,且變形控制相對較為簡單。

現在的標準變焦鏡,多以這個焦段作為廣角開端,例如各家的標準變焦鏡皇,皆以全片幅為目標,廣角端設定為24mm。Canon EF-S、Nikon DX、Sony DT等APS size鏡頭,不論是Kit鏡、進階的標準變焦鏡,亦或者前期介紹18-200mm的旅遊鏡,廣角端的焦段,經由片幅換算,也都落在24-28mm的範圍。這個焦段範圍抑制桶狀變形的技術,已經相當成熟,一般只要注意好透視的問題,就能夠獲得不錯的廣角效果。


▲利用超廣角鏡頭拍攝時,容易出現耀光,是優是劣,端看如何應用。(Canon EOS 5D + EF 24-105mm F4 L的24mm端, F/20, 1/200秒, ISO 640, 自動模式, 自動白平衡, 攝影:Kennychi)

 

所以這焦段最是建議一般玩家,入門學習風景構圖的焦段。而又如前述廣角鏡人像特色中所說,「拍攝廣角人像思維與拍攝風景相同」,所以想開始練習廣角人像,這個焦段算是不錯的起點。

最受歡迎的基本構圖,莫過於三分構圖法,其中兩兩相交的點,就是畫面的視覺焦點,通常我們會將主題與視覺焦點、或構圖的線做結合。例如半身、全身人像的模特兒眼睛,我們就習慣放在焦點或線上。雖然同樣的構圖原則可適用在廣角鏡上,但頭型、臉蛋可能會因為過於靠近畫面邊緣,而有所變形。建議讀者拍攝時,可左右微調角度,或多或少能改善變形的問題。

此外,廣角人像的議題,不見得要把人塞滿畫面,許多時候寬廣、單純的地景,配合模特兒的肢體動作拍攝,雖然畫面中的人不大,但將人置於視覺焦點或三分線上,亦能成為畫面中的重點,進而將肢體動作傳達出來的情緒,與周圍環境結合,散發渲染力十足的作品。

另一個適合使用的時機,便是室內昏暗的環境,以24-28mm焦段而言,手持安全快門約略1/30,穩定一點的人1/15秒應該還能拍出穩定的畫面。對於喜歡紀錄現場光源的玩家來說,只要拉高感光度在配合廣角鏡,就是忠實紀錄現場氛圍,是極為實用的焦段。


▲利用24mm廣角鏡在昏暗的隧道中手持拍攝,能表現強烈的透視效果,又保持穩定清晰。(底片掃描, 攝影:Kennychi)


▲善用廣角鏡,就能將肢體延伸,增加影像張力。(底片掃描, 攝影:Kennychi)

重點提示:

  • 最常用的廣角焦段。
  • 人景合一的好搭檔。
  • 邊角同樣會有變形問題。
  • 可稍微調整角度,讓透視更為自然。
  • 一機一鏡時,室內拍攝的最佳焦段。

 

(35mm廣角端怎麼拍人像,後面告訴你!)

32-35mm 寫實廣角人像指南

以目前廣角鏡光學設計的進步,許多人會省略掉這個焦段,認為它要廣角效力不夠,又不如標準鏡這麼規矩、方正。其實它的魅力正介於廣角與標準,有兩者的特色,容易取得畫面的平衡與張力。在135系統成為主流後,有很長的時間裡,視角約略62∘的32-35mm廣角焦段,正是變焦鏡廣角端的起始。

早期底片時代,許多傻瓜相機搭配的鏡頭,正是以35mm作為開端,而前些年消費型數位相機剛開始的年代中,雖然內藏的感光元件面積極小,但廣角端亦依循消費者習慣由35-32mm開始。

35mm焦段的廣角鏡,因技術成熟變形抑制極佳,與50mm標準鏡相差不遠,僅視角範圍較大,通常用來拍攝較為寫實的畫面。尤其在空間受限的環境中,拍攝七分身的人像照片,35mm較大視角,與較易控制的透視變形,較50mm標準鏡更適合發揮。


▲35mm定焦鏡變形抑制極佳,適合在狹窄空間拍攝。(Canon EOS 5D + EF 35mm F1.4 L, F/2, 1/128秒, ISO 200, 手動模式, 自動白平衡, 攝影:李雪莉)


▲定焦鏡的大光圈,在只有昏黃路燈的狀況下,依然能拍攝穩定畫面。(Canon EOS 5D + EF 35mm F1.4 L, F/1.4, 1/25秒, ISO 1600, 手動模式, 自動白平衡, 攝影:Kennychi)

 

成熟的光學設計技術,不但讓這個焦段的變形抑制極為完美,且各廠發表的大光圈定焦鏡,不論是銳利度、色調,都有極佳的表現,大光圈更能營造廣角鏡先天難以表現的散景。前述廣角人像的特色中,我們有提到廣角鏡具有深遠的景深效果,這是來是廣角鏡本身的物理限制。多數時候,我們便依據這先天的特色,來拍攝廣角人像,這也是我們少有看到淺景深廣角人像作品的原因。不過這在大光圈的35mm定焦鏡上,卻因為超大光圈有所打破,這讓我們在空間不夠長的環境下,同時能表現景深與透視。

此外,35mm與前述超廣角及一般廣角不同處,則是35mm拍攝廣角人像的重點不在避開,反而是去追求、善用它的透視變形效果。例如將想要拉長的手腳,朝相機方向延伸,同樣有改善比例的效果,卻又不會過於誇大。同樣的道理,想讓胸口升級,將胸部放置在畫面周圍,並以稍低於下巴的角度拍攝,便能利用透視的變形效應,拍出更顯著的好身材。

35mm焦段定焦鏡值得投資的另一大原因,則是接在APS Size機身後,換算等效焦段約略等於50mm的標準鏡頭。所以不論讀者未來是否會上攻全片幅的數位單眼相機,他都算是「進可供、退可守」的鏡頭,是第一顆定焦鏡的好選擇。


▲35mm定焦鏡,能同時展現透視與景深效果。(Canon EOS 5D + EF 35mm F1.4 L, F/2.8, 1/41秒, ISO 400, 自動模式, 自動白平衡, 攝影:Kennychi)


▲忠實描繪現場空間,讓35mm成為廣角定焦鏡首選(Canon EOS 5D + EF 35mm F1.4 L, F/1.4, 1/25秒, ISO 1000, 自動模式, 自動白平衡, 攝影:Kennychi)

重點提示

  • 介於標準與廣角之間,有兩者特性。
  • 可表現廣角鏡難得的淺景深。
  • 透視效果不會太過誇張。
  • 35mm廣角定焦鏡,是微光人像的創作利器。
  • 定焦大光圈鏡頭值得投資的焦段。

 

(魚眼也能拍人像?!)

特殊廣角 魚眼鏡頭

若想要告訴沒玩過攝影的朋友,鏡頭下的世界是多麼奇妙,筆者想到的第一首選,必然是魚眼鏡頭。能拍攝180∘視角的特殊能力,圓形畫面,就好像我們小時後貼著透明玻璃珠,所看到的世界。

一般衡定廣角鏡的優劣中,常提到抑制變形能力的字眼,其意義就在於能否減少桶狀變形的出現。但魚眼鏡頭卻反道而行,不但不控制反而將桶狀變形效果,作為它的特色。所以利用魚眼鏡頭拍攝人像前,首要觀念就是要如何利用,或避免魚眼的變形。

所有的廣角鏡頭,畫面中央的範圍是變形最少的部分,這個道理在魚眼鏡頭上依然成立,所以想用魚眼鏡頭拍人像,又不想模特兒因為變形效果而扭曲變形,中央構圖是最直接也是最好用的方式。以本單元的例圖中,我們可以清楚看到成效。其實,這與超廣角人像中,我們所建議的拍攝重點,是同樣的道理。


▲人物置中小心控制變形,魚眼鏡頭也能控制變形。(Canon EOS 50D + Tokina 10-17mm fisheye的10mm端, F/8, 1/125秒, ISO 200, 自動模式, 自動白平衡, RAW轉JPEG,攝影:洪嘉徽)


▲魚眼鏡頭拍攝人像最常使用的方式,便是拍出大頭狗式的照片。(Canon EOS 50D + Tokina 10-17mm fisheye的10mm端, F/4, 1/60秒, ISO 200, 自動模式, 自動白平衡, RAW轉JPEG, 攝影:洪嘉徽)

 

這類影像在魚眼人像中,相當少見,主要原因正因為嚴重的變形,讓拍攝者想要維持模特兒本來面貌並非易事,且用許多人購買魚眼鏡頭的最大原因,正是要追求拍攝極度變形的畫面。而「大頭狗式」的拍攝方式與表現,自然是魚眼拍攝人像的重點。

相對於想辦法去控制變形的做法,極度變形的拍法顯然簡單不少,只要將臉貼近鏡頭,似乎就是有趣的好照片,其實細細觀察,將臉正面、側面,貼近放畫面中間,又或者故意放在畫面周圍,都有不同的感覺。基本概念都是,越靠近鏡頭的地方會變大,其他的地方會縮小,貼近中央的畫面越正常,周圍則會極度彎曲。只要依據這樣的概念,利用魚眼鏡頭拍攝搞笑人像,便很容易發揮。

此外,利用魚眼鏡頭拍攝照片時,較其他廣角鏡更需要注意雜物入鏡,以及鏡頭污損的問題。魚眼鏡頭180∘的視角,一不小心就會讓雜亂物品跑進畫面當中,影響構圖的完整性。例如拍攝俯角時,最容易將自己的腳給拍攝進去,而寬景則容易把其他的遊客或攝影師拍攝進去。

而鏡頭前玉外凸,也是魚眼鏡頭的特色,意謂多數魚眼鏡頭無法外掛保護鏡,在貼近拍攝人像時,距離常常只有短短的幾公分,一不小心就會貼到皮膚而污損鏡頭。雖然對畫質影響不大,但總是心有疙瘩,拍攝時後要特別注意。


▲將人物置中、比例放小,拍攝沒有地平線的風景,魚眼鏡也能拍出超廣角的感覺。(底片掃描, 攝影:Kennychi)


▲用魚眼拍攝時要注意避免拍到周圍雜物。(底片掃描, 攝影:Kennychi)

重點提示

  • 放棄抑制桶狀變形。
  • 拍攝各種扭曲的人像。
  • 可拍出大頭狗式的照片。
  • 將主題放中央,比例不要太大,一樣可減少變形效應。
  • 鏡頭保養要特別注意。

 

延伸閱讀

用 相片模式 玩出自己的Style, Sony NEX-C3 實機 測試

隨身相機 街拍 人物 練功秘訣(上)

人像攝影 構圖 技巧:突顯 拍攝主體

我「 宅 」故我在,王建揚 攝影師 專訪

那時西藏 :薩嘎有個 李嘉誠 ?

統籌:孫宗瑋
攝影:洪嘉徽/李雪莉/Kennychi
本文同步刊載於DIGIPHOTO雜誌NO.35


共 1 則回應

1 樓 · 廬山昇龍壩 · 發表於 2011-06-27 17:39 · 檢舉

這個要是沒拍好
真的會有反效果

(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