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節能減碳的風潮下,單車逐漸成為通勤的替代首選,也是週休二日旅遊的新玩法,如果來趟單車旅行呢?這裡將從一個單車環島故事開始,一種看待單車旅行的態度。蛙大的慢騎哲學,將讓你重新理解環島,它不會讓你造成太大的體力負擔,卻能看盡臺灣鄉鎮的美、接觸各縣市可愛友善的臺灣人。看完這個故事,如果激起你的環島熱血,又苦於沒有放肆玩樂的長假,不妨從3、4天的短假開始,讓自己騎著單車,感受從未感受的旅行經驗,體驗從未體驗的生活樂趣。

蛙大

因為在www.frogfree.com一系列旅遊照片,讓他在網路上小有名氣;而臺灣單車環島全記錄, 更是每個入手單車人必讀的網路好文。

一段動人的旅遊筆記

「熱血」可不是年輕人的專利!四個年過三十好幾的男人,因為一個單車環遊世界七年半的日本人石田裕輔所寫的《不去會死》,一段十六天的環島之旅,就這樣半推半就的展開。

原本從事網路設計工作的蛙大,二OO七年四月拿著《不去會死》這本書,告訴幾個好友,「超熱血的,我們也去國外騎腳踏車旅行。」朋友笑他「臺灣都沒環島過還想要去國外。」四個好朋友就在這股「熱血」的氛圍中,決定開展臺灣的環島行程。他們開始積極的買單車、買裝備,甚至為了讓這群看似沒有什麼凝聚力的四個人,更有「組織」的感覺,蛙大設計一款印有各自名字的隊服,屬於frog、Hawk、Tong和Gary的eyeTaiwan環島車隊,就這樣成形(行)了。

和擁有寒暑假的學生不同,他們必須對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負責,為期半個多月的環島之旅,必須向公司請長假,甚至有人索性離職,出發前一天四人對於是否能成行仍充滿未知,沒想到大家都在六月四日依約出現。

因為出發前對成行的種種不確定,他們並沒有預期季節天氣、沒有預期逆風順風、沒有計畫環島的方向,「因為離開台北開始的方向就是往南,所以我們的環島就由逆時鐘方向開始」,他們沒有預計停留的地點,更沒有預約住宿,「騎不動就停下來休息,所以我們不需要擔心體力的問題。」這段旅程唯一確定的只有兩件事,第一是時間,必須趕在端午節前回到台北和家人團圓;其次是路程,他們決定要繞著臺灣最大圈的路程前進。

四年前蛙大買了第一台專業單眼相機,從爬山開始記錄旅行的點滴,將照片放在網站上,並以旅行中的故事串連,讓每個網友跟著他看見隱藏在百岳、偏壤鄉鎮的臺灣之美。而他的環島故事亦如是,除了透過照片時序性的串接,搭配取景技巧再現臺灣美的強大張力,也讓讀者重新看待這片土地,想望著單車環島,所踩踏出的寫實臺灣,甚至比同樣講述單車環島的國片《練習曲》更具張力。環島之初並沒有料到因為節能減碳,而有現在的單車熱潮,他說自己的創作與設計理念,就是愛臺灣、愛這片土地,是一種發自內心的生活實踐。

環島結束後,他辭掉在網站設計的經理職務,開了蛙咖啡,專職於自己喜愛的創作設計,他自己也無法確切指認環島與離職間是否有密切的關連,但這趟旅行確實讓他再重新看待自己,讓設計這件自己最喜愛的工作,成為生活的重心,而蛙咖啡就是他與大家共享的設計工作室。

人,邁入三十歲後,因為工作、因為家庭、因為體力而有千萬個無法遠行的理由,步入中年即使想做也必須有更強大的理由說服家人、說服自己成行,但或許事情並沒有這麼複雜,它只是一個動心轉念、起身力行的決心而已。

Tips:何謂登山車

  育春車行老闆劉志峰指出,各種車款的差異,最簡單的區分方法可以從「外型」粗略分為登山車、公路車與折疊車三種。排除折疊車特殊的車架結構,劉志峰表示登山車和公路車的車架,並不會因為車款的不同而有太大的差異,但因為公路車設計為競速比賽之用,車手把多為彎把設計減少風阻,變速器的齒盤則為前大後小,可以提高騎乘的速度;而登山車的齒盤,則為前小後大,適合環島中會面臨的各種地形。

登山車在煞車裝置上,還會區分V煞或多了碟盤的碟煞,價格也以碟煞較高,約差兩千元不等,功能上碟煞不容易受天氣影響或路況影響,而降低制動性,但調整上比較複雜,也會增加單車的重量,如果要做環島之用,建議選擇V煞減輕單車的重量,增加騎乘的舒適度。

 

▲有越來越多休閒式公路車,適合柏油路騎乘舒適度佳。

▲目前登山車多強調林道越野等崎路使用,車體較重載重能力也較強。

▲折疊車便利、輕巧適合城市通勤使用。

<下一頁:蛙大的環島6提醒>

「蛙大」的環島6提醒

每個人對環島需要準備什麼東西,都有各自不同的見解,而蛙大從他16天的環島旅行中,整理出六個環島心得。如果你也想來一趟難忘的旅行,不妨先參考他提出的中肯建議。

往往三天兩夜的小行程,就有包不完的大小行李。環島,一段長達十多天赤身肉搏的旅行,要顧慮的似乎更多更複雜,但是蛙大卻說,不用想、不要有計畫,重要的是慢慢騎、慢慢看,隨身行李只要帶衣服、帶錢,其他什麼都不用帶。雖然這樣說,他自己的行李卻不尋常的超過二十公斤,「因為要拍照,帶了三個鏡頭、電池還有外接硬碟。」如果不是他願意背著這麼重的器材,也不會有這麼熱血的單車環島記錄誕生,「但不是因為想拍照才環島。」而是這件事本身的讓拍下來的影像具有意義。

如果沒有像蛙大一樣有特殊的拍照需求,他只給六個簡單的參考方向,關於天氣、行李、工具、心態等,或許你也有自己的環島哲學,不過他的經驗,多少能給你一些不同的建議。

1. 重點防曬不可少!

蛙大回憶起18年前,和同學由北向南騎的半環島之旅,完全不懂什麼是防曬,結果皮膚不僅曬傷,還嚴重到起水泡疼痛難耐, 讓他不得不一再提醒,騎單車一定要做好基本的防曬工作。

2. 環島不迷路,必備簡易地圖

蛙大認為,環島不需要準備GPS這些高科技產品,但是最簡單的台灣地圖一定不能少,雖然行程隨性,但必須隨時確保沒有偏離預定路程及路線太遠。至於地圖的形式,則依個人使用習慣,選擇大張或書本式的裝訂。

3. 配備基本維修工具

十多天都靠著單車做行走工具,蛙大說重要的基本工具是補換胎器具,當然行前他自己就已經會簡單的換胎工作。基本工具應該包括可簡單調校的六角扳手、簡易打氣筒、內胎和挖胎棒,這些都是單車必備的急救工具包。

簡易打氣筒,最好選擇具腳踏施力點,可大幅節省打氣所耗費的體力,打氣筒最好內建壓力器,可依照不同的車輪規格,施以不同壓力。

4. 春、秋天氣穩定,環島最好

選在初夏環島的蛙大,因為多雨難測的天氣,讓為期16天的環島旅程更辛苦,「其中大概有13天都在淋雨,甚至比夏天的酷熱更讓人難以忍受,」所以建議最好選擇氣候穩定的春秋季節前往,避免自然因素影響旅行的心情。

5. 行李一切從簡!

蛙大認為環島的行李越簡單越好,只要穿一套再帶一套排汗衫和短褲就可以成行,因為排汗衫的快乾材質,晚上清洗隔天出發前就能整理進行李中;最好再準備一件防水外套,以免臺灣陰晴不定的天氣而淋成落湯雞。

6. 慢騎,才能看見臺灣的美

累了就停、美的就拍,他們沒有在挑戰什麼,只想看盡臺灣的美。所以第二天就悠閒的在一家很有感覺的咖啡館,停留6小時之久也不以為意,因為慢騎,所以才有這麼多照片讓人回味。

<下一頁:熱血單車環島9問>

熱血單車環島9問

車行老闆這麼說
捷安特—阿綸車行 美利達—育春車行
在網路上頗負盛名的台北公館阿綸車行,老
闆阿綸非常歡迎想購車的朋友,直接到店內
詢問比較,即使老闆沒空,固定三位厲害的
駐場店員也能替你排憂解難。
由台北景美劉銘煌與兒子劉志峰共同經營,
狹小不起眼的店面,熱心、專業與售後服
務,都讓在此購車的網友讚不絕口。

Q1:一定要騎登山車才能環島嗎?

阿綸認為,環島的「心態」更重要,即使是原本他認為不適合用來環島的折疊車也有人辦到了,「所以現在我不覺得有哪種車是比較適合環島用,一切都要看使用需求,來決定需要哪種車。」一般認為不適合載重的公路車,阿綸也認為,並不會因為增加十公斤的行李,而增加騎乘困難或車子行進的壓力。劉志峰則指出,登山車前小後大的齒盤設計,可以讓爬坡時較為省力,寬胎的抓地力也較強。

Q2:環島前的單車檢查?

劉志峰建議在行前,最好將車子帶回車行請老闆檢查煞車、變速系統、龍頭把手等部分,確保車子在出發前的最佳狀態。至於保養的收費部分,依店家而定,一般基本的檢查工作,帶回購買的車行都可以獲得免費的服務。 劉志峰表示「即使沒有長途旅行的需要,平日也要注意單車輪胎的胎壓與鍊條油的補充。」建議單車使用率高,可每月定期至車行清洗鍊條,以減低鍊條損耗與踩踏時的雜音產生,費用約一百元不等。

Q3:需不需要行前練習?

阿綸認為,環島和平日通勤或週末郊遊,無論在騎車的心態和方式都不同,還是建議可以進行簡單的行前練習,但他也指出,如果環島旅行的方式,是邊騎邊玩沒有時間或路程上的壓力,行前練習也並非絕對必要。

Q4:哪些是必備的隨身工具?

劉志峰表示,六角扳手在環島途中的實用性,絕對不比補胎工具來的重要,行前一定要先學會怎麼補胎,隨身打氣筒不需要功能複雜,只要讓車子能騎,再到機車行或腳踏車店,將輪胎的氣和胎壓補足。 阿綸指出,讓輪胎維持在正確的胎壓狀態很重要,可以減少破胎的機率,也能讓騎乘時更省力。如果以沒有胎壓計的簡易打氣筒充氣,可以輕彈輪胎,發出「金屬聲」就表示達到足夠胎壓。「如果胎壓都能維持正常,是不需要再另外花錢換裝防刺胎的。」

Q5:隨身必備的配件?

阿綸認為「配件的選購要看個人需求,但是安全帽絕對不能少,」選購時「一定要試戴,符合自己頭型而且沒有壓迫感最好,」一千至兩千元的產品,在安全與舒適性都能提供不錯的品質。另外,包括優碘和人工皮的簡易急救包,可以在受傷時做到基本的傷口處理;用來清洗傷口的小肥皂也不可少。

Q.6:一定要買車衣車褲嗎?

阿綸還是一句老話,「看個人需求而定,」當然穿著的好處包括減少風阻,背後的置物袋可以放一些補充體力的巧克力等,最重要的是衣物材質的快乾特性,晚上洗早上就能乾,減少隨身行李的衣物量,而車褲雖然增加乳膠墊,但仍保持快乾的特點。在防曬的部分,可以利用袖套來加強,免去塗抹防曬乳又效果不彰的麻煩,阿綸表示「現在的袖套都有增加抗UV功能,非常適合騎乘時防曬之用。」

Q7:前後車燈?

阿綸認為,環島時最好避免摸黑騎車,但是前後車燈還是不能少的重要配備。目前的車燈都以高亮度的LED為主,劉志峰表示,紅光的後燈因為顏色差異,價格上比前燈低,最好選擇五顆LED燈泡,可將照明範圍延伸到側邊,才能讓行車更安全,至於需要幾個後燈則依個人需求而定,但不建議以反光板取代車燈使用。

Q.8:環島的行車方向?

依據臺灣冬季的東北季風,與夏季西南季風的風向不同,建議冬天逆向(由西向東),夏天順向(由東向西)的方式, 利用季節風讓車子維持在順風狀態,避免逆風風阻,增加行進困難與危險。

Q9:環島,然後呢?

阿綸則表示,「近兩年環島的人變多了,我常和他們溝通,騎一圈並不困難,難的是旅行過程中如何解決生活上的瑣碎細節,用什麼態度面對在各地方碰到的不同陌生人,最後在這趟10多天的短暫旅程後,你也會因為不斷調整體能狀況而更認識自己的身體,」這些細緻微妙的變化,要慢騎才能有更多的體會,阿綸不斷強調「環島前,其實自己的心態更重要。」

文:詹筱苹
圖片提供:蛙大

本文刊載於PC home雜誌
 
歡迎加入PC home雜誌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