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性本能全面啟動!
“我已經不太記得是什麼時候開始愛上自己的孩子,但我知道至少不是馬上。從第一天起,我就很想保護他、覺得他很好玩、也常對他的行為感到驚喜。但他剛加入我們的生活時,簡直是個災難,因為他很難入睡。
我記得,是有一天,我看到他坐著在玩玩具,一副開朗活潑又很專注的樣子;我記得那天看著他玩時,我的心中充滿喜悅,因為我知道以後還有很多機會可以陪著他――在那一刻,我就知道自己愛上他了。”
父性,需要培養嗎?
常聽人說,母性是天生的,父性則需要後天培養?果真如此嗎?是什麼原因造成其中的差異?如何開啟男人們的「父性本能」呢?
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王意中認為,母親從懷孕起,就比父親提前上了10個月的「親子關係先修班」,在這段漫長的時光裡,媽媽和寶寶的呼吸、心跳彼此相連,共同承擔懷孕的風險,可說是名符其實的「生命共同體」,因此,對於寶寶的存在,媽咪可說是做足了心理準備。
男人的「坐月子」儀式
然而,對許多爸爸來說,卻是直到孩子出生了,才真正面對這一個嶄新的角色,也才開始認真思考這個角色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在《爸爸陪你長大》一書中,一位爸爸受訪時就曾表示,「男士們在孩子出生前,大家都在開玩笑地說著臭尿布、失眠之類的笑話,當時根本沒有人提到『愛上自己的孩子』這件事。」
親職教養作家李偉文老師,也與我們分享了一個有趣的例子。在南美洲叢林裡有一個部落,當太太懷孕生產時,躺在床上坐月子的不是產後虛弱的太太,而是那位甫為人父的先生,目的是為了讓男人透過「坐月子」這個儀式,更真切地體認到從今往後需要負起的新責任!
藉由度過這躺在床上哪兒都不能去的一個月的時間,這個儀式要告訴男人的是:「從現在開始,你做父親了!」從這個例子,我們就可以知道,父性的確是需要靠後天培養的。
啟動爸比的父性本能!
常在許多親子出沒的場合發現,專注於寶寶的一舉一動似乎是媽咪的天性,但是爸比們的表現,卻有很大的差異。一些爸比會和寶寶們玩在一起,表現得甚至比媽咪更加興奮、愉快;但也有些爸比們的目光始終放在自己的手機或3C產品上,不管到哪出遊,都停留自己的小小世界裡,寶寶們不禁要問,爸爸究竟上哪兒了?
如何能夠開啟爸比的父性本能,讓他們多關心寶寶的一切?李偉文老師認為,就像《小王子》一書中,狐狸對小王子說的一段話:「因為你在你的玫瑰花身上付出了很多時間,所以她對你來說才會變得那麼重要。」
的確,讓爸比一同參與寶寶的養育過程,是使他們愛上寶寶最簡單的方式,一般而言,從孩子一出生起,就參與餵奶、換尿片、幫孩子洗澡、玩遊戲…等日常照顧工作的父親,通常也會與孩子建立起較深厚的感情。
育兒之路,爸比不得其門而入
很多媽咪都會抱怨先生不幫忙照顧孩子,對此,王意中心理師表示,現代的爸爸往往不是不想幫忙,而是不知道怎麼幫忙,因為爸爸們不像媽媽們在懷孕、坐月子期間能得到很多長輩們的指點,且寶寶的天性又比較喜歡接近媽媽。但是,也不要在這種重要關頭氣餒、放棄,爸爸如果能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多和他互動,孩子也會慢慢地往爸爸那裡靠攏喔!
李偉文老師也指出,很常見的情況是因為媽媽不放心將寶寶交給爸爸來照顧,不給爸爸機會,擔心會傷到孩子,或是爸爸協助之後,誇獎沒有,只換來很多批評,甚至媽媽乾脆自己重做一次,這樣一來,爸爸當然會覺得很挫折、也不想再幫忙了。
其實,所有事情一開始都需要學習,媽咪應該試著鬆手讓爸比分擔照顧的工作,使他們在失敗中逐漸累積經驗,同時也別忘了男性也有自己的尊嚴,過程中耐心地給予指導,但要避免急躁的態度與斥責的語氣,如此一來,爸比越做越熟練,成為一個育兒的好夥伴,媽咪也就能有更多自己的喘息時間,豈不是一個雙贏的好辦法!
只有慈愛不夠,更要敏銳地觀察孩子
很多時候,爸比接近孩子的方法常常是錯誤的,在《爸爸陪你長大》一書中,作者理查.佛萊契就曾表示,想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密關係,只有滿滿的愛心是不夠的,還有另一個面向也很重要,那就是必須敏銳地察覺孩子的各種狀況。因為,寶寶無法以文字或清楚的手勢說明他們需要什麼,得靠照顧者自己去發現,但老實說,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例如,在玩躲貓貓的遊戲過程裡,對爸比而言,這是一種相當靜態的活動,只要以毛巾遮住臉、過一下子再打開即可。
但對寶寶來說,可不是這麼一回事,他們必須保持身體的平衡,並且專注地跟著你前後搖晃的動作做出反應,是好玩、刺激卻也很費力的遊戲,因此,寶寶可能這一秒還很開心地跟爸比玩遊戲,下一秒卻覺得累了,表現出不安或將眼神望向旁邊…等不專注的模樣,這其實代表著寶寶需要少許時間稍作休息。
爸比若是能夠理解寶寶的想法,就會耐心地稍微等待個幾分鐘,等寶寶重新主動對爸比發出想遊戲的訊號,而不會勉強寶寶繼續,或是以為寶寶已經沒興趣了而放棄遊戲,這也是需要爸比們多多與寶寶接觸,才能建立起的「父子同調」默契。
協助爸比接近寶寶
由於寶寶一開始較喜歡黏著媽咪,所以媽咪如果能在寶寶開心時,多抱著他跟爸比一起玩,幫寶寶對爸比建立多一點好感,如此一來,寶寶從小和爸爸有親密的關係基礎,長大一點之後,爸比自然而然就能發揮男性帶領孩子遊戲的能力,陪孩子玩一些比較刺激性的體能遊戲;如果從小孩子沒辦法和爸爸接近,之後爸爸也很難跟孩子玩得起來。
外地工作爸比的求救
一位剛從外地回家的新手爸爸,在網站上發表了這樣的文章:「我的女兒只有8個月大,每次我抱她,她就哭個不停。只要老婆離開女兒的視線,她就開始哭;而且我越抱她,她就哭得越慘,哭聲聽起來就像我是個壞蛋要綁架她一樣!我試著抱她抱到不哭為止,但她只會越哭越大聲,最後連我也跟著哭,我真的很想跟她重新建立感情,可是根本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專家解答:
●寶寶約6個月大時,就能區別照顧者和陌生人的臉,這時如果被「陌生人」抱著,寶寶會哭是正常的,爸爸首先必需讓自己釋懷,才能以健康的心態好好與女兒培養感情。
●親子間的關係可以透過每天跟寶寶互動逐漸建立起來,最好盡可能花時間親近、照顧女兒,以及陪她玩耍。
●多一點的陪伴時間不僅能減少女兒大哭的次數,也會影響孩子的腦部發展,以及日後處理壓力的能力。
爸比獨特的育兒影響力
李偉文老師表示,雖然時代不斷改變,但是在養兒育女上,很多父親的角色還是像古代一樣以「背影」出現在孩子的視線邊緣,雖然在實際生活裡,許多媽媽也要上班,但是照顧孩子、陪伴孩子的責任卻仍然主要由媽媽來承擔。
當然,爸爸們有許多的理由,例如:要加班、要出差、要應酬…,往往真心感受到陪伴孩子的重要性時,都已經是孩子進入叛逆青春期、有了狀況必須處理時,因此,忙碌的爸爸請試著了解,無論我們是否希望,我們對孩子都會有深遠的影響,不管是正面或負面,因為孩子需要媽媽,也同樣需要爸爸的陪伴!
親子間的每一次擁抱、撫摸、對話、遊戲、互動,都在開發孩子的腦力、發展肢體、豐富情感、建立緊密關係,這正是為人父母的樂趣與幸福所在。孩子的成長需要許多陪伴,即便媽咪是專職家庭主婦,可以全心全意照顧孩子,但父母親間仍存在著兩性的差異,所提供的養分也不同。究竟,爸比對寶寶有哪些獨特的影響力呢?
1.以遊戲帶動大肢體動作發展
對0〜5歲的幼兒而言,大肢體動作的發展對他們來說相當重要,研究發現,有爸比陪伴遊戲的孩子,在體能運動的學習發展上,普遍都有較好的表現。
研究也指出,爸比參與育兒工作對孩子來說有很大的幫助,他可能不一定需要每天打理、照顧寶寶的生活起居,但是必須和孩子互動、陪孩子遊戲,因為遊戲這件事情是男性比較擅長的,是爸比很重要的工作,那些橫衝直撞、跑跑跳跳、玩得亂七八糟、笑得稀哩嘩啦的「爸爸式的野蠻玩法」,過程裡其實包含了很多正向情緒與親子感情在其間流動。
在《爸爸陪你長大》一書中曾指出,爸比跟孩子玩遊戲,就是對他們最好的教養,是父親和孩子建立緊密連結很重要的一環,對孩子的發展也極為重要,因為對孩子而言,學習和遊戲無法完全區分開來,遊戲是他們熟悉人生許多重要課題的關鍵方式,例如:理解別人的想法、和別人好好相處。父子間的遊戲不僅能夠鞏固彼此的關係,也能增強孩子思考、情緒管理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媽咪心有餘而力不足
“幫幫忙!我只是個試著把兒子拉拔長大的弱女子,完全無法跟我4歲大的兒子玩遊戲!在超級英雄或海盜的角色扮演中,參雜著許多爭執、衝突,我兒子常說:「妳應該要說…」、「不對,妳應該要…」,我喜歡他的想像力,但就是無法融入其中!
我很喜歡看我老公和孩子玩遊戲,孩子有時會把爸爸當成攀爬的支架,在他身上爬上爬下,或從他的背上滑下來,好像那是個溜滑梯,只要一個孩子開始玩,另一個馬上就會把手邊的東西丟下,衝過去加入混戰,遊戲中充滿了歡笑,以及孩子摔到老公身上或地上所發出的乒乓聲。”
由這位媽咪的心聲我們可以發現,其實,不是媽咪沒有心陪孩子遊戲,而是有些比較需要體力的遊戲是她們做不來的。如果爸爸一直沒有參與育兒過程,久而久之,孩子也知道媽媽並不擅長玩這些體能性遊戲,或有家務要忙沒有餘力陪自己玩耍;再加上周遭的遊戲玩伴很少、又缺乏跑跳的空間場地,孩子很容易就會身陷大肢體發展遲緩的危機當中。
無論年紀多小,都想和爸比一起玩
許多新手爸比常有的迷思是,和新生兒有互動的必要嗎?也不知道如何跟一個不會跑、不會踢球或接球的孩子相處。然而,事實上,一位在寶寶新生兒時期醒著時,不會和孩子互動的爸爸,日後能夠成為孩子好玩伴的機會也不高。
請記得,無論孩子年紀多小,都喜歡和爸比一起玩,不必等到一定年紀才開始跟他們遊戲。一開始只要多製造跟孩子互動的機會,如:幫他把掉在地上的杯子撿起來、從他黏糊糊的手中接過安撫玩具;唯有透過多次練習,爸比才能知道自己該在什麼時候、用什麼方法與寶寶互動,當寶寶長大以後,爸比也才有足夠的默契與寶寶一同玩耍。
女孩也需要「爸爸式的野蠻遊戲」嗎?
打鬧遊戲對女孩最明顯的好處,是讓她們未來在體能活動上表現得比較活躍,且這類需要用到氣力的遊戲,會使她們的身體更健康,也更容易將體能活動當成一種放鬆、享受的習慣。
肢體遊戲中的尖叫、奔跑,嘻笑、追捕和放聲大笑,都能讓女孩更喜歡肢體活動,肌肉會因運動而變得結實,但比較少人知道的是,骨骼也會因運動而變得強健,特別是需要支撐體重的活動,如:跳躍,這類遊戲能幫助女孩在童年時期較不容易發生骨折,長大後,也比較不會有年長女性易發的骨質疏鬆症。
2.挑戰孩子的能力,且更鼓勵孩子冒險
打從新生兒時期起,母親就傾向輕聲細語地鼓勵或安撫寶寶,而父親和孩子相處時的情緒則較為高漲,這使得父子間的互動有彈性、充滿活力又有趣。
王意中心理師認為,媽媽習慣用叮嚀、嘮叨等方式來管教孩子,而爸爸則較多是用身教的方式;且由於媽媽費盡千辛萬苦地生下孩子,其教養的主要中心原則,就是確保孩子平安地長大,很多時候都是扮演「收」的角色。
而爸爸則相對較鼓勵孩子探索與冒險,「你想爬上去我就抱你爬上去,你想進去看裡面有什麼,我就帶著你進去看」,在教養上扮演著「放」的角色,並且給孩子失敗的機會,一方面也是因為爸爸有力的臂膀可提供安全的保護,能讓孩子安心地發洩精力、盡情探索,這對未來孩子好奇心、求知慾及冒險精神的培養,都起著莫大的作用。
重視孩子的獨立性
此外,王意中心理師談到,爸比身為男性所具備的獨立、負責特質,也讓他們比較著重於對孩子自理能力的培養,他們願意陪著孩子去做,也願意放手讓孩子嘗試,「對我來說,我覺得讓孩子練習去做他們能力所及、該做的事情非常重要,把份內的事情做好,除了提升孩子的能力之外,也會建立他們對自己負責的心態,未來他們會比較容易順利地融入這個社會。
我常讓孩子負責去買車票、結帳、或詢問店員,一般媽媽可能會擔心孩子的安全,或覺得自己來做比較快,但是,我認為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是很重要的,也希望他們在嘗試的過程中學到更多問題解決能力、挫折忍受力,以及抗壓性。」
3.學會控制衝動,管理情緒
我們常喜歡把孩子看成合群、可愛、善良的個體,並且認為他們是因為看到身邊好鬥的人、或看太多電視才會變得逞兇鬥狠。然而,《爸爸陪你長大》作者理查.佛萊契指出,孩子不是學會逞兇鬥狠,而是學著「不要」這麼做。
約從2歲開始,幼兒可以站立,不需幫忙就能到處走動,手腳也較為協調,可以踢、打或推,能夠運用力量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此時他們必須學習的是如何克制自己,不要推打另一個抱著玩具不放的孩子。
而爸比和孩子一起玩的打鬧遊戲,可以提供孩子學習控制自己興奮的情緒以及攻擊衝動的機會,也能在爸爸的引導下理解其他人的感受、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面對生氣或沮喪的心情。
打鬧遊戲製造經歷情緒的機會
這是由於打鬧遊戲會創造許多經歷負面情緒的機會:沮喪、生氣、羞辱、盛怒…等,對一個2歲孩子而言,學會如何面對這些情緒就和學會如何單腳站立一樣重要,身為爸比的重要職責之一,就是在孩子挫折、沮喪時,依然以理智維持正面的態度,在孩子生氣時保持冷靜;如果在他鬧脾氣時也跟著生氣回應,就像孩子學走時,一個踉蹌就把你也跟著拉倒一樣,你的情緒平靜,才會讓孩子感覺有個安全的依靠。
孩子是最好的遊戲老師
如何學會和孩子一起玩遊戲的方法?令人驚訝的是,絕大多數的爸比都表示,在孩子出生前,根本不曾和任何人玩過這種充滿慈愛的野蠻遊戲,甚至也沒有接觸過孩子的經驗,自己的孩子就是最好的遊戲老師,只要回應孩子的呼喚,沒受過任何訓練也能加入摔角遊戲當中,身為爸比,本能會驅使他們足以應付這一切挑戰。
4.帶領孩子親近大自然
一般來說,有爸爸參與育兒的家庭,進行戶外活動的機會通常較多,因為男性相對來說是比較樂於探索環境、追逐陽光、上山下海的。常見一家人到達海邊,媽咪到了定點就會找個陰涼的地方撐起陽傘;而帶著小孩下水去玩,或在大太陽底下抓螃蟹、撈小魚、在礁石上蹦來蹦去的都是爸比,孩子從小有了這些成長體驗,將來長大後會比較勇敢、也會對大自然充滿興趣。
5.提供多元的教養觀點
有父親參與育兒過程的孩子,將來人格發展會較為健全嗎?王意中心理師表示,答案是肯定的!
這是由於男人和女人的教養方式不同,對孩子犯錯事件的看法不見得一致,有時媽媽認為孩子在某件事情上犯錯、需要被處罰,但爸爸可能會從其他的觀點來解釋、提供不同的想法,讓家庭裡多一種聲音、使教養不只是單純的發號司令,這也會間接啟發孩子的創意、以及多元的思考能力,加速孩子的發展。
教養工作不應有黑臉白臉之分
孩子其實可以分辨出一個教養者和兩個教養者之間的差異,當教養者只有一人時,孩子很容易踩過底線、樂於挑戰權威;但如果同時擁有兩位教養者、且雙方口徑都一致,孩子就比較不敢囂張、亂踩底線,教養過程也會更加順利。
在傳統刻板印象裡,男性經常都是負責扮演黑臉的角色,然而,李偉文老師並不建議父母親之間有所謂的黑臉、白臉之分,夫妻雙方在教養方式的決定上最好經過充分的討論,產生口徑一致的結論,否則容易讓孩子養成鑽漏洞的壞習慣,對規範的養成不利。
如何建立與孩子間的親密感?
1.睡前陪孩子聊聊天
聊到作為爸爸最大的教養難題,李偉文老師認為,就是陪伴孩子的時間不夠吧!以年齡來說,孩子最需要父母陪伴的時候,往往也是父母親最忙的時候,很多媽媽可能會放棄工作來全心陪伴孩子,但這點對爸爸來說是比較不容易的,此時的爸爸可能為了賺更多錢而兼差,也可能為了升遷不斷加班,是職場上正在打拼的時候。
對此,李偉文老師建議,至少爸爸可以從孩子很小開始,每天在孩子睡前,利用15〜30分鐘陪孩子聊聊天、講講故事,這時候媽媽可能家事還沒忙完,是爸爸陪伴孩子的最佳時機。
2.休假帶孩子外出,建立共同經驗
李偉文老師認為,做父親的平常不能只有在吃飯時才出現晃一下,或者晚上待在家裏,但只是坐在客廳看電視、看報紙,這樣一點也不算陪伴孩子。愈是忙碌的爸爸,愈要珍惜每個與孩子相處的有限時間,最好能用心安排,一起從事些彼此都有興趣的活動,從活動中很自然地進行親子交流。
若是每天回家時都已經太累,實在沒有精神與孩子作積極、正面且愉快的互動時,一定要利用週末安排值得紀念的特別時光或可供回味的經驗,例如:帶孩子去旅行,利用比較輕鬆的時間和孩子談一些心裡的話。
王意中心理師也認為,親子間的相處很重要,也許時間無法像媽媽一樣長,但還是要盡量抽出時間,因為相處才能建立共同經驗,有共同經驗才會有所謂的親密感,「我很喜歡和家人一起吃飯,我想要的氛圍是,大家都坐下來彼此談心、分享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現在一個家庭要能全家一起坐下來的機會實在不多。」
拯救年輕的憂鬱爸爸
日前,一份發表在《小兒科》期刊的新研究顯示,在20多歲就成為父親,並與孩子同住的男性,其憂鬱症狀往往在孩子出生後的5年間上升,常出現焦躁、易怒、不良習慣加重(如吸菸、喝酒)、對原來有興趣的事不再感興趣、沮喪、不想去上班…等現象。且當父親感到憂鬱,孩子較易出現行為問題,在閱讀和語言上的能力也較弱。該如何解決這樣的問題呢?
照顧好自己,放棄維持「完美爸爸」的形象
王意中心理師表示,對一個20多歲的男性來講,在職場上、夫妻關係與親子關係3方面同處於「新手」的角色,因為經濟壓力、成熟度以及環境中的種種不確定性,很容易衍生出焦慮、急躁、易怒、情緒低落、憂鬱、歇斯底里、負面思考…等情緒。
原本應該扮演支持、穩定角色的爸爸,如果本身如同一棟歪斜快要傾倒的房子,連帶在這屋簷底下生活的孩子,也會跟著被影響。
建議爸比們除了照顧好自己,有必要時尋求專業協助之外,平時在家人面前也不需要逞強地維持如同山一樣強壯而完美的形象,適時地將自己的煩惱、脆弱、及遇到的難題與家人分享,並共同討論出解決的辦法,這麼做將來孩子大了也能了解一件事,那就是不管是誰,成長過程中一定會遭遇許多挫折,重要的是如何想辦法解決,如此也可避免孩子成為一個追求完美、禁不起失敗的人。
廣泛涉獵知識,了解孩子的成長
李偉文老師也認為,過去的孩子是在大家庭中成長,周遭有很多有經驗的長輩、街坊鄰里可以一起共同照顧,然而現在每對父母幾乎都是單打獨鬥,孩子的很多狀況都必須自己想辦法處理。
以前只要關心孩子就能當個好父母,但現在還必須花很多時間從各種媒介額外學習育兒知識,才能更了解孩子每個階段的成長,減輕因不知如何是好而產生的焦慮、慌張。
結語
相信每位爸爸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快樂、健康地成長,然而,當你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時,也要提醒自己別只是遠遠地望著,更要積極參與育兒過程,了解自己角色的重要性及對孩子成長的影響力,千萬別輕易地放棄自己做為父親的生命價值喔!
文章轉載自 台灣兒童教育發展促進協會
http://www.tacd.com.tw/news_show.php?id=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