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的UL是一家美國的測試認證公司,負責了美國及加拿大的電子產品的安全檢測,如果產品要賣到這些市場之前就必須先拿到UL的認證,也就好比是拿到進入這個市場的機票,才可以將商品賣到美國去。但是,實際上他在實驗室裡都在做什麼?為何要這模設定?有哪些程序要做?對於這些,心中滿是疑問,但是又不知道如何解決,剛好這次有這個機會得以進入這個可以說戒備森嚴的堡壘,可以從內部去實際了解這個品牌,順便看是否可以了解我手上的這些電子商品在UL是遭到如何嚴酷的對待的,聽說裡面有壞壞的後母在欺負這些家電耶,雖然參觀日排在星期五,趕緊請個假,也當放自己半天的假,悠閒的來趟秋日輕旅行吧,UL,我來了。
.
.
.

▲這場參觀活動是先請網友在捷運奇岩站先集合,然後再一起步行至大業路上的UL台灣辦公室,距離上是很近,步行約5分鐘以內,只是有點奇怪耶,反正距離捷運這麼近,那就直接在UL辦公室大廳集合不就好了,不然像我們早到的也都只能在捷運站聊天等待而已,如果直接在UL集合,還可以先拍個照也不錯;還是,主辦單位就拿小旅行來當幌子,要眾網友跟旅行團一樣一起逛大街?捉弄我們呢?事情總是不像傻人想的這麼簡單,原來...這一切都是有原因的...
.

▲你看看,這群人像不像旅行團呀,只差前方領隊將報到處的指示牌改成小旗子,後方的團員每個人都背包包,脖子上都背相機,不然就是拿手機來拍照,整團看起來真的滿像觀光團的;來...各位看一下,前左前方就是台灣森永公司,沒錯就是你小時候最喜歡吃的森永牛奶糖的工廠,再看一下右邊,有錢沒地方花可以考慮HONDA的ASIMO機器人呀!
.

▲再往前走一點,經過HONDA保養場旁邊,一抬頭就可以看見明顯UL的紅色標誌,感覺起來,整個世界都將跟它一起轉動著,"老爹...還要走多久呀???就快到了..."(藍色小精靈老爹語錄)。
.

▲您看看...您看看...這不就到了嗎?一拐出大馬路立碼出現在我們眼前,這不會是沙漠中的海市蜃樓吧!!!心中的小宇宙正在熱情燃燒中,經過漫長的路程、闖過重重的關卡,終於可以抵達困住碧姬公主的城堡,大魔王庫巴你快點投降吧。(由於路途實在太短了,不發揮一點想像力,除了很難湊字數,也很難有旅行的感覺,所以借一下瑪利歐闖關冒險)
.

▲還不正經一點,我們已經進入UL台灣辦公室的"領域"裡了...
.

▲報到,其實在奇岩站,主辦的T客邦工作人員已經先做了一次的人員報到,到了UL大廳之後又在做了一次的簽到,簽到後可以領取一個識別證,感覺程序上好麻煩呦,真的是在闖關耶!!!怪怪的...還是...這都是有原因的???簽到後主辦單位也希望往有能夠拍照打卡,完成打卡者會後可以拿到寶物...不是啦,是小禮物。
.

▲識別證...背面,數字密碼"1894"。
.

▲待全員簽完到、打完卡之後,我們繼續跟著工作人員進入辦公室內部。
.

▲因為要先去活動的主要場地三樓會議室,所以大家都在電梯口等電梯,也看了一下,原來這棟樓除了UL之外還有其他的公司呀,我以為整棟都是UL的耶,那...碧姬公主該不會是被關在最高樓的立明照明的閣樓裡了?
.

▲看的出來這棟城堡受著強大魔法的保護,看來不先多補個血,多補些生命,等下可能馬上就被KO了,看來似乎很難闖過關卡呀。
.

▲進入了三樓的會議室,按照著識別證上的組別來入坐,原來這場企業參觀的活動早已經分配好組別了,每位網友都有一袋的資料,而且桌上也有一些怪怪的東西。
.

▲旗子...旗子終於出現了,這不是應該給領隊拿的嗎?
.

▲活動開始由T客邦編輯總監來擔任主持人,從這裡開始就要正經起來了,原來這裡好像不是囚禁公主的城堡,而是一個戒備森嚴研究機構,待我們慢慢看來。
.

▲先介紹一下今天下午整個參觀活動的流程。
.

▲這是什麼寶物還是裝備呀?每個組別桌上都放了一些護目鏡,經主持人的介紹,因為今天我們參觀的地方為了保護每位參觀者避免受到危險,特別是有一些爆炸或衝擊測試的區域,強力要求參觀的網友進入活動區域要聽從現場人員的指揮帶上護目鏡。
.

▲這天參與活動的勇士們。
.

▲因為主辦單位強調寫文章不要像在做流水帳一樣,這樣文章的評分不高,所以我在這邊先將後段的小點心移到前段來分享啦,這樣有沒有很跳Toon?
.
.
.

▲活動正式開始,由UL台灣公關部Laura小姐來介紹一下"UL"。
.

▲還是要照本宣科一下介紹UL的來源,這是個愛迪生開啟的年代,自從工業革命以來,大量的電力產品出現,為了慶祝發現美洲400周年紀念,美國芝加哥在1893年主辦世界博覽會,主題是哥倫布紀念博覽會,會場內有大量的電力產品,場館外有許多彩色燈光的佈置;但是在博覽會的期間,場館內發生了多起了火災,UL 的創始人威廉‧
梅瑞爾先生受雇來調查這些火災,一調查才發現,原來火災的原因大部分是經由電線或電力設備走火所造成的,在當時工業國家全都一股腦的投入在電力產品的研究上,但是對於安全電力安全卻沒有特別注意;為了避免這類災害的持續發生,梅瑞爾先生
在1894年(也就是文章前段所談到的識別證上的數字密碼,原來是有意義的)創立了UL的前身承保電機工程局,透過科學的實驗與清楚的規範,觸使廠商製造出安全的產品。
.

▲1894年UL創立之後就開始針對電線及電纜類的產品,到現今2015年UL檢測的產品已經涵蓋含括家電、資訊科技、視聽、通訊、汽車、能源、化工材料、建築材料、安全防護、照明、醫療、電線電纜、電源與控制設備等領域;這120多年的UL歷史在品牌Logo也漸漸進化(請參考附圖左側,很有intel的feeling),而且也發展出了非常多的標準(請參考附圖右側),就知道UL跟人類生活的密切性有多高了。
.

▲一般人最常見的2個UL的Logo,一個是左側的UL標誌,經過美國(US)及加拿大(C)的認證,包括家電、電腦設備、暖爐及暖氣設備、保險絲、電子控制儀、煙霧及一氧化碳警報器、滅火器、自動灑水系統、救生衣及救生圈、防彈玻璃等都是使用這個認證Logo。而右側的是元件的認證Logo,因為大都是產品內的物件,所以這部分比較是一般消費者比較難看到的,產品範圍為部分開關、電源供應器、印刷線路板、某些種類的工業控制儀器。
.

▲很多的工業電子產品都有UL的標誌。
.

▲UL在2014年的一些成就表,現已累積220億的產品已經有UL Logo在上面,真的是很誇張的數字;另外就是現在有效力的UL標準數目已經多達1507種規範,雖然UL的標準並不是官方的標準,但是其中70%的UL標準已經被ANSI及美國所採用到國家標準裡面,甚至很多的規範都被其他區域或國家標準所參考。
.

▲現場直接撥放一段UL介紹的影片,因為在Youtube上找不到這段影片,所以只能觀看個人自行錄製的影片,清晰度就沒正版影片來的清楚了,很抱歉。影片中顯示了UL所保障的類別,包括表面塗料測試、壁面插座安全測試、食品與藥物檢測等等。
.

▲UL所涵蓋的產業別包括防火安全、水品質、照明、工作場所安全等等。
.

▲UL已經在台灣25年了,協助了全台1500家產品製造商。
.

▲這天的活動主要是要參觀UL的實驗室,其實UL的實驗室很多,測試的項目也很多,想全部參觀完是很費時間的,特別是實驗室裡面有許多公司新產品的機密,所以也不能隨便讓人參觀,所以主辦單位特別挑選了3大項測試,而且這些測試都是跟一般人生活息息相關的產品功能檢測,包括我的3C不火爆看鋰電池的測試、邁向強者之路看家電產品材料的物理性測試及眼耳安全大哉問看顯示器及耳機的測試,這些測試都是我們經常會使用到的產品,雖然我們天天都在使用,可是對於它是否安全卻全然不知,希望透過這趟參觀可以多多了解UL在產品背後扮演著什麼腳色,細節不分在後段文章會有更精細的介紹。
.

▲其實UL實驗室裡有許多尚未曝光的產品在銷售之前努力的想通過UL安全的認證,加上許多產品有外型及功能上的專利問題,所以UL對於實驗室裡的產品是非常的保密的,所以人員管制也就非常的重要,這也回答了文章前段所發出的疑問,為何集合地點要選在捷運站而不是UL大廳,試想集和地點設在UL大廳,眾網友陸續到達的時間很難掌控,如果選在捷運站集合能把不確定因素侷限在第一現場,只需要在捷運站集合完成再一起帶到UL公司,對於UL來說人員一起全部到達,人員就很好管制;另外就是參觀活動都是整組一起活動,每組都配置有UL人員在前引導與T客邦的工作人員在後壓陣,UL到處都是需要使用刷卡才可以進入的門禁管制,如果沒跟上是會被困在大樓裡的,也防止人員的亂跑,所以參觀行動務必要緊跟著帶領的人員。

在實驗室裡面因為有一些爆炸或破壞性測試,所以避免誤傷到參觀人員,所以現場除了要聽從指導人員的指揮外,也都要配戴安全眼鏡,就是前面所提到的寶物,以保護眼睛。此外就是不能進入黃色管制區、未經許可不可碰觸測試儀器、當然也不可以在實驗室吃東西啦,而且最重要的是實驗室裡可以會出現廠商正在受測的商品,基於保密原則,工作人員如果告知部分產品不能拍照及錄影也請不能拍照,如果已經被錄影進去也需要做馬賽克處理,我想這也是對UL讓我們可以參觀的互相尊重吧。
.

▲UL台灣公關部Laura介紹UL是什麼。
.
.
.

▲首先這站是此次參觀的第一項景點"我的3C不火爆",介紹的是鋰電池的測試;最近10多年來有越來越多的充電式產品的出現,像是筆記型電腦、手機、相機、MP3...產品內都有充電電池讓這些行動裝置可以無"線"的使用,最近幾年鋰電池藉著優異的蓄電能量、更長的使用壽命與更高的可靠度逐漸佔領這個市場,先不談近幾年熱門的智慧型手機在使用,連早先的GSM手機也早就使用了鋰電池,所以也可以說鋰電池現在已經充斥一般人的生活之中也不為過。但是也因為鋰電池的數量太多了,所以不時會聽到手機電池膨脹、失火,甚至於爆炸的新聞,一般人其實不大了解鋰電池,就只是把它當作一個簡單的電力能源來看待,所以UL特別帶我們來參觀鋰電池的相關測試,以確保有經過UL安全認證的鋰電池是值得消費者信賴的。
.

▲每組參觀者都站在主講人的周圍,聽主講人的解說,記得在實驗室裡為了保護眼睛,護目鏡可是要戴好。
.

▲既然要參觀鋰電池的測試就要先了解鋰電池的運作方式,其實我們現在使用的電池已經不是鋰電池了,正式來說應該叫做鋰離子電池,只是一般還是稱為鋰電池,那我們還是在文章內稱鋰電池好了;鋰電池是一種化學能轉換到電能的一種能源儲存的裝製,主體大致分為陰極、電解質與陽極,因為是可充電式的所以會有充電與放電的動作,在放電時也就是幫行動裝置供電的時候,外部來的交流電會驅使鋰離子從陽極經由電解質來到陰極,充電時也就是幫鋰電池自己充電,跟放電時相反,是從陰極經由電解質到陽極,然後將電力傳到裝置來使用,鋰電池可以不斷重複的做充電與放電的循環,重複著氧化還原的動作,所以藉由一顆鋰電池就可以讓一台裝置使用很長的壽命,也因為鋰電池有高能量、高能量密度、低重量容積比的特性,而且使用壽命又長,所以才會普遍的受到3C產品的採用。
.

▲主講人也現場拆解了一顆鋰電池給我們看一下裡面的構造,但是因為這是廠商的產品所以不希望我們拍的很清楚,所以我在網路上找了張鋰電池拆解的照片如左下方圖片,電解質的材質可能是液體也可能是膠狀,所以被包覆起來,之後兩端的陽極及陰極被接到電路板上,大致上是這種型式。而鋰電池的外觀也分為了好幾種,我選了三種比較常見的鋰電池型式;右上角的是iPhone使用的鋰電池,因為iPhone的電池設計是使用者不能更換,所以它的外觀是沒有設計塑膠保護,當然就可以設計到很薄,通常這類型不能換電池的手機,裡面的鋰電池大都是這種型式,它的好處是所佔空間小而且好塑形,但是缺點是如果電池發生狀況,例如暴漿後電解質會直接暴在手機裡面,你的手機也完蛋了,當然正常使用在經過不斷的氧化還原會產生氣體,氣體會造成膨脹情形,但是它沒有堅固的外殼保護,所以比較容易看清楚膨脹的變化;第二種型式是可更換式的鋰電池如右下角,用在可更換電池的手機上,甚至直接外露在外觀,還有就是相機與筆記型電腦在使用的,在電池外觀設計上有塑膠包裹在外面,結構比較強,但是缺點是體積比較大一點,就算電池有一點膨脹,外型上比較看不出來;第三種形狀就像傳統鎳氫電池一樣的圓筒狀的,通常用在體積比較大的電池組裡面。

鋰電池最怕的三個因素就是電壓、電流及溫度,異常的因素如果沒有受到很好的保護或控制或者是電池老化就可能會造成鋰電池的損壞,進而造成電池膨脹,甚至爆炸,所以鋰電池裡面的電路版就會設計了對電壓、電流及溫度的監控。
.

▲鋰電池的介紹。
.

▲其實一顆鋰電池的相關測試有很多,在UL的鋰電池測試裡就包括了外部短路、異常充電、強迫放電、壓碎、衝擊、衝震、振動、高溫、溫度循環、低壓、燒射、墜落、持續低電流充電、外殼加熱測試、開路電壓、絕緣阻抗、反向充電、穿刺及內部短路測試,每顆在UL認證過的鋰電池都經過這19項測試的考驗;這些測試有些是模擬正常使用,有些是異常使用狀況,更有些是突發的強力破壞狀況,所有的情況都是模擬日常生活所可能發生的情形,這些鋰電池是否依舊能保持正常狀況,或者是安全的狀況,在測試中使用科學的數據來做評斷。因為測試很多種,時間的關係現場總不能每一種都參觀,所以就選了幾項測試來做介紹。這個區域都是在測試鋰電池的,周圍都是實驗室,每間實驗室裡都被設定成特定的某些實驗功能,也就是說例如要做A實驗就要到1號實驗室去做,而1號實驗室裡可能可以做ABC三種測試,像這間鋰電池測試間就可以做好幾種專門的測試了。
.

▲這間鋰電池測試間是針對還沒有包裝的電池芯做燒射測試、衝擊測試、高溫測試及壓碎測試,紅燈亮起顯示該測試正在進行中,這間實驗室因為會有一些危險,而且狀況發生的時間都滿快的,所以除非在架設的時候人員可以進入,實驗進行中,實驗人員是不能待在房間內的,所以實驗的操控都在室外的儀器來控制。
.

▲如果電池發生異常產生爆炸,它的爆炸程度就攸關使用者的安全了,所以一個安全的鋰電池被要求在爆炸的時候只能有限度的影響周遭環境;燒射測試(Projectile Test)就是基於這個理念來做設計的,充飽電的鋰電池被放置在鋁網的圍欄裡面,這鋁網就假定是人體的皮膚,然後直接用藍色火焰來燒鋰電池,主講人是說藍色火焰約590℃(Google藍色火焰溫度高達了2500℃),燃燒時間沒有限制,電池會先膨脹然後會爆炸噴發,在電池膨脹的時候就必需有洩壓的動作,如果沒洩壓或是洩壓洩的不夠,等到燒到爆炸噴發後的威力就會很強大,所以電池上如果有設計一個洩壓閥的機構就可以簡單的解決這個問題了;這測試就是要燒到鋰電池爆炸為止,其實時間滿快的,燒個2-3分鐘就會爆炸了,現有鋰電池還沒有不噴發的,而爆炸噴發後的結果,電池的部分不能夠穿透或突出鋁網,這種爆炸強度基本上破壞性就低很多了,以避免不小心少機電池爆炸傷害到使用者,就如主講人說的,如果在烤肉的時候,不小心手機掉到火爐裡了,這時候電池被燃燒後就會產生爆炸,所以規範這個部分是有其必要的。
.

▲介紹及展示燒射測試的原理及過程,也同時介紹了其他三項衝擊、高溫及壓碎測試。
.

▲消費者在使用產品有可能是在正常狀況下來使用,但是也難避免在異常的狀況下使用,什麼叫做異常?就是在說明書裡頭建議使用的狀況之外都屬於異常,原廠都會提醒使用者要正常使用,可是萬一出現異常使用呢?難到廠商可以什麼都不用預防嗎?事實上異常狀況之下發生的災害通成是大災害,所以對於可預見的異常情況,廠商有責任也有義務在設計上做出預防動作。這間異常測試實驗室就是針對異常狀況而設立的,裡面有滿多儀器與防爆箱。旁邊的鋰電池測試實驗室是針對電池芯來做測試,但是這間異常測試實驗室則是針對產品類的電池來做測試,就是消費者可以拿到手的電池來做測試。
.

▲正常的電池上都會標註這顆電池可以允許的充電電流,如果是使用原廠的充電器當然沒問題,可是如果是使用來歷不明的充電器來充電,運氣好可以充,運氣不好它的充電電流超出原廠設計太多就有可能造成充電異常,進而可能造成失火或爆炸;異常充電測試就是在這個前提下預防使用者拿到規格不符的充電器,電壓太大或是充電玩成後繼續過充造成電池異常而設立的實驗室;實驗室裡面有許多的防爆箱,也就可以同時處理多個測試一起進行,單一防爆箱有爆炸也不會影響其他電池的完整測試。防爆箱中可以看見下方的材質以經有燒灼的痕跡了,顯然之前的測試已經有爆炸或失火的狀況。如果製造商在電池上可以多做幾道安全防護的設計,例如電流超過限制後可以停止或降低電流都有一些方法,就可以有多重的安全保護在鋰電池上了。
.

▲這張圖不是要介紹這台儀器,而是要介紹牆壁上那張海報,藉由水龍頭幫氣球來充水來解釋整個電池過充的情況;經過認證的水龍頭會有一定的水量,而且可以偵測到氣球已經充飽而停止供水,可是一些沒有經過安全認證的水龍頭,有可能水量不一,也有可能控制原件不完善,無法得知水量將滿而持續給水,很容易造成汽球破掉,所已購買電池相關零配件要非常的小心,要看清楚產品後面是否有相關安全認證的標章會比較有保障。
.

▲鋰電池異常充電測試。
.

▲因為產品的關係免不了一定會有運輸的問題,這間實驗室是搬運測試的實驗室,模擬可能的各種搬運狀況,來觀察電池在運送過程中是否會有異常狀況產生,例如搬運過程中會因為持續的震動讓內部產生靜電,進而引發電池產生火花,提前找出包括包材在內是否符合包裝運輸的要求而做的測試。所以搬運測試部分主要是做震動測試方面,經由特定的震動幅度,在不同的頻率與時間下觀察鋰電池是否有異常狀況發生。
.

▲鋰電池的搬運測試,因為實驗室裡都是廠商受測的產品,所以用了馬賽克效果來遮蔽,整個實驗室也沒辦法紀錄的太仔細。
.
.
.

▲第二個景點主題是"邁向強者之路",這一項是介紹經過了UL認證之後,產品就會有一定的物理性強度,產品使用上就安全許多。
.

▲在等待下一個景點的主講人之前,等待的走道上記錄了許多UL的輝煌紀錄。
.

▲產品要強首先就是材料要好,而且因為是電器的關係,防火效果就要特別注意,以免因為一些電力問題造成外殼的燃燒,這樣麻煩就大了。可是就製造商來說,用高防火等級的原料來製造外殼當然很簡單,除了一些特別市場需求的產品之外,在商言商,以最低的原料等級來過最低的安全規格是現在大部分製造商所採用的方法,所以原料廠商會提供各種等級的原料,經過UL認證之後提供給產品製造商參考。

在UL94的防火等級裡分成了V0、V1、V2及HB這4個等級,每個等級在UL裡面都有測試的細項與規範,包括受測樣品的尺寸,與各項測試的規範,因為其中HB等級的燃燒方式與無鹵要求跟另外3種不同,所以我就先不提了;以94V0來說,燃燒後的試片必須在10秒內自己熄滅,滴垂之後不能引燃下方的棉花,這是UL94裡最高的塑膠防火等級,當然V1及V2它們的防火等級就比較差了,自熄時間加長或是會引燃下方的棉花都是可能造成一場火災的起因,而如果連熄滅都無法自熄的話,那就變成是在燃燒的狀況,這種原料自然就沒有防火。原料商在通過UL材質的防火認證之後,UL就會給原料商這隻原料的UL的黃卡,之所以叫黃卡是因為這份資料底色是黃色的(現在有的已經改為白色文件了),裡面紀錄這隻原料的資訊與防火測試之後的結果及防火的的等級,防火等級是用厚度做標示,例如標示V0是1.5mm,V1是1.2mm,V2是1.0mm,意思就是同一隻塑膠料UL測試出來的結果厚度至少1.5mm以上確定會有V0的等級,同一支原料如果只有厚度1.0mm,那只會有V2的防火能力,製造商只要參考原料商提供的黃卡資料及設計出的外殼厚度就可以選擇適合的原料(這裡的厚度不是平均肉厚,而是最薄的區域厚度,火焰可不會故意避開最薄處,所以就算外殼平均厚度是1.5mm,但是有一小區是1.0mm,那就只能到V2的等級了),了解了UL的等級之後,這樣的結果製造商可以適時調整設計,可選擇剛好可以過安全規範的原料,而且原料成本會比較低,對製造商來說是比較方便選擇的模式。
.

▲這個測試受測的樣品是由原料商來提供,並不是由產品製造商來提供,所以並不是製造商將產品切一塊塑膠下來做測試,原料商提供UL規範的受測樣品數目,樣品尺寸按照UL規定的長寬與厚度。
.

▲垂直燃燒測試的時候,檢測人員會將受測樣品依垂直的方向固定,然後下方開啟火焰從下方直接燒灼,檢測人員會記錄火焰熄滅的時間、滴垂的狀況與滴垂後是否點燃下方棉花,並將過程與結果記錄起來。
.

▲UL塑膠料垂直燃燒測試影片。
.

▲灼熱絲可燃性測試,電器裡面有可能因為異常狀況而發生一些高溫的狀況,例如電源連接器故障,短路讓電力直接轉換成熱能產生高熱,或者是電子板上的電容爆漿破裂,這時候這些高溫對於塑膠外殼會產生什麼影響,可以說要確認電子產品在使用中亦常發生狀況的特殊狀況;所以這個實驗室將塑膠樣品固定在右側的固定架上,然後向左方移動接觸高溫約800℃的火紅電阻灼熱絲,接觸30秒後看塑膠樣品是否會起火,而且下方的棉布也不可以被點燃,如果起火後會記錄火焰燃燒的秒數,當然起火後這項測試就沒通過了。
.

▲UL灼熱絲可燃性測試影片。
.

▲這間實驗室裡擺放了多達300台的各式烤箱而且是24小時不停的運作,這是老化測試的實驗室,因為現在產品有些設定的使用年限只有兩三年,例如智慧型手機,大概兩年多就沒辦法更新,慢慢轉入過期的階段,有些產品像是電視或是冰箱可能使用時限多達10年或是更多,可是製造商總不能先測試個10年,測試完再上市吧,因為"高溫"有加速材質衰敗的熱老化特性,利用持續的高溫環境,我們可以在也許一兩個月的時間就知道它的使用壽命有多長,也許有4-5年,不用真正花真正的時間來做印證;每個烤箱都針對不同的產品設定不同的溫度,而且單一烤箱只有單一塑料,不會受其他的塑料所影響,因為就算大量縮短了測試時間,但是單一塑料也很可能要持續的受測幾個月的時間獨佔單一烤箱,所以實驗室裡面才會需要數量這麼多的烤箱來滿足廠商這麼多受測產品的測試需求。
.

▲UL塑膠老化測試介紹影片。
.

▲參觀過塑膠原料測試實驗室之後,接著我們抵達了家電測試實驗室,這部分都是成為正式產品的各項測試,也因為是即將上市的產品,機密等級也就更高了,可能隨時都可以看見新的驚喜。
.

▲家電實驗室中首先介紹的是正常使用測試,就是一般使用者在原廠所規範的正常使用狀況相關的測試,這部分是最基本的測試,如果連正常使用測試都有問題,那後面難度更高,更為龜毛的測試那就更難過關了;其實,如果廠商的產品無法通過測試,UL還是會透過他們的經驗與測試的過程與數據告知廠商,廠商得到這些資訊之後就可以對產品做一些微調或改善,畢竟協助廠商產品通過安全認證也是UL的責任,這同時也可以創造廠商與消費者雙贏的好處。

圖面這個燈具的驅動器在正常使用狀態,會在設備上連接許多的熱偶線來量測設備上每一個元件的溫度變化,量測出的溫度都要符合安全規範才會判定安全。
.

▲既然是正常使用測試,那麼果汁機就是要打果汁,烤麵包機就是要真的烤土司,微波爐就是要微波食物,只是要處理的食材就不是想要放什麼就可以放什麼,什麼家電要放什麼食物,怎麼放?放多少?尺寸大小等等都有明確的規範,因為既然是標準,這些規範除了可以知道產品在正常使用上是否過關外,同時因為使用的參數相同,所以也可以跟其他廠牌的產品做比較與分析;例如果汁機的部分就是要打紅蘿蔔,要切成固定尺寸的紅蘿蔔丁,規定的重量與規定的水,在規定的時間做攪拌的動作。
.

▲果汁機只打一壺是不夠的,它的量測差異性可能會太大,多一點的測試樣品數量可以有效的抓出平均值與變異點。
.

▲打完10壺紅蘿蔔汁後,針對每次的機器運作將溫度的量測資料做比對,觀察這些溫度變化的曲線中來挑選溫度最高者,沒有超過規範裡的最高溫就算是過關。
.

▲家電實驗室正常使用測試介紹影片。
.

▲參觀完正常使用測試之後當然接著要參觀異常使用測試拉,只能說使用者百百種,廠商永遠不會知道使用者是如何操作或處理電器的,又或者廠商生產出來的產品會被放置在什麼樣嚴酷的環境下,所以UL會針對一些特定的狀況作一些模擬,例如天花板的吊扇,如果不小心扇葉卡住了,可是裡面的馬達並沒有壞,使用者只知道開關後電扇沒有轉以為壞掉了,也沒有關就離開,這時候電扇裡的馬達想要轉動可是動能卻無法傳遞到轉軸上,原本的電能會持續輸出,但是後面能量卻無法得到正常的轉換,這時電能就會在馬達線圈上轉換成熱能,溫度會升高,如果升高到一個層度可能就會引起火災了,所以這個吊扇的測試就是模擬這種狀況來測試的,而且必須連續測試18天,有些人出門電源都沒關就跑出國玩了,一兩個禮拜時間家裡早就燒光光,所以設計了18天滿長的時間來做測試,除了不能起火之外,溫度量測也不能超過規範裡的溫度上限。
.

▲大風扇有異常測試,當然小型在電腦裡使用的風扇同樣也會有相同的風險,在故意卡故扇葉之後也要做18天的異常性測試,而且風扇的下方會鋪上宣紙,上方蓋上紗布這些易燃物,只要一有火花出現或是超過警戒溫度就會立即點燃周遭,當然發生這些狀況有就沒有通過測試啦。
.

▲家電實驗室異常使用測試介紹影片。
.

▲外殼機械式測試,產品的外殼強度會影響意外事件後結果,例如不小心碰到桌上的熱水壺,熱水壺掉到地上後瓶身就裂開了就是外殼的強度不夠,破裂的碎片還會傷害到人,又或者破裂的邊緣會刺傷手指,另一方面的影響是,這些外型的變化是否會引響內部的一些元件,例如烤箱裡面的電源或加熱絲因衝擊後接觸了塑膠外殼,這些容易產生高溫的元件會將熱源直接傳到到外殼上,可能會導致外殼的融溶甚至起火;這些都是外殼強度不足所會造成的影響,所以家電產品都會需要完成這部分的試驗,在交付給使用者之前做最後一道安全的把關;因為家電實驗室這些小家電都有保密協定,所以在外觀都做了一些遮蓋,壁面透露出商品的訊息。
.

▲現場所展示的試驗是衝擊測試,而衝擊測試分為球衝擊測試及跌落衝擊測試;球衝擊是將500克的鐵球從40公分左右高的位置經由水管直接導入落下擊中受測產品的表面,觀察產品表面是否有凹陷變形,甚至破損碎裂的狀況。
.

▲另一個衝擊測試是跌落衝擊測試,是將受測物以使用的狀況直接從90公分高度(大約是桌面的位置)自由落體落下,觀察產品落下以後跟地面碰撞是否會造成外型的變形或損傷,像展示時落下的電熨斗邊角就破裂了,這時候除了觀察外觀的變化之外,就是檢查破裂開孔的尺寸,以及邊緣是否大到手指可以伸入,破裂邊緣是否會銳利,這時候就會使用一些模擬手指的工具,檢查看看工具是否會接觸到熱源或是觸電狀況,這些都會影響操作者是否會被傷害的原因。整個試驗結束之後就會透過相片及文字的描述在官方表格裡搭配各項實驗的數據提供給受測廠商這些資訊。
.

▲衝擊測試使用的工具鐵球與手指檢查製具。
.

▲家電實驗室外殼機械式測試(球衝擊測試及跌落衝擊測試)介紹影片。
.

▲LED燈的環境測試,這個實驗首先是先量測LED燈正常使用下燈泡外殼的溫度,因為使用者放置LED燈的位置可能是千奇百怪的,可能是濕氣很重的浴室,也可能是倉庫的小角落,這個試驗會將燈泡放置於高於使用溫度10℃的環境之下,以模擬比較不良的環境,如果LED燈外殼的燈泡會產生變形或融溶滴落就不符合安全的規範了。
.

▲家電實驗室LED燈環境測試介紹影片。
.

▲有部分的產品是設計在跟水有關的環境下使用的,例如戶外使用的路燈,特別是最近有些手機或相機強打防水功能,這時候UL環境測試裡的的雨淋測試就派上用場了,但測試方法就只是將產品來這邊淋雨這麼簡單嗎?讓我們聽一下專業人員介紹雨淋測試的方法與規範吧。
.

▲這是雨淋測試的設備,上方有大型落水盆,落水盆會將緩慢流入的水平均散落到下方,可以測試IPX1/IPX2的防水等級、上方還有噴嘴及溫度器,下方有放置受測物的平台,平台下方有一個半月型的多孔噴頭,噴水時會向中央來噴水而且會同時擺動角度,這個半月型噴嘴可以測試IPX3/IPX4的防水等級,兩者差別在於擺動角度的大小不同,受測物被噴到水的角度差異。
.

▲一般噴嘴噴水的狀況;如果要測試IPX5/IPX6的防水等級就需要使用右側的特殊強力噴頭來做防水測試了。
.

▲圖中是展示一個戶外燈具的雨淋測試,大家都知道燈泡在發光的時候它的溫度是很高的,如果是一般的燈泡直接被水給噴到,高溫的燈泡碰到低溫的水,大概燈泡馬上就受冷破掉了;但是如果是在戶外使用的路燈除了它會有金屬罩堅固的保護內部之外,他在照射方向也設計了一個很厚的透明材質以維持它的照明度與結構強度,才不會一下雨燈泡就破了;雨淋測試規則上受測時間是4個小時,第一個小時是讓燈開啟然後開到最熱,一個小時後就開始噴水持續雨淋3個小時,期間也要不斷的開啟或關閉燈光,測試這個燈具在戶外如果遇到下雨的時候能夠持續的正常運作,而且測試結束後先檢查外觀是否完整,然後要拆解燈具檢查是否有水氣跑進去燈具裡面,或是裡面的電路是有沾到水氣,以確認燈具裏頭是正常的狀況。而右下角主講人手裡拿的強力噴頭是特定防水規範裡使用的噴水噴頭,強度很強,可以從水平方向強力的沖擊受測物,了解產品在強力水柱下的防水能力。
.

▲雨淋測試所使用的耐水測試機。
.

▲雨淋測試的設備圖表,不同的防水等級就需要使用不同的噴頭來做測試,越高等級的防水測試就會使用到越強力的噴頭。
.

▲雨淋測試介紹影片。
.

▲市面上還有另外一種防水產品在更深的水底下運作,不但需要抵抗更強的水壓,除了本身強度要設計更強外,防水功能就需要設計得更好,這種產品就是潛水錶;可是潛水錶要怎麼測試呢?當然製造商是可以直接將手錶拿到真正深度的地方來做測試,請潛水員直接佩戴手錶在水面下做各種試驗,但是安全認證公司要怎麼做呢?難不能UL也要有測試人員具有身潛能力,跟製造商一樣測試?那當然不是,UL台灣就配備了水深壓力的蓄壓桶,透過公式可以換算不同的水深等同於多少的大氣壓力,然後放到續壓桶裡做測試,這個續壓桶是可以做到水下200米的深度能力,只是台灣還沒有這種產品在台灣UL測試過。
.

▲水深壓力測試介紹影片。
.
.
.

▲第三個景點是人體工程實驗室,因為它沒有什麼破壞性實驗,也沒有燃燒爆炸這些測試,較屬於靜態性的測試,所以相對起來是比較安全的一個實驗室,一般的測試都是測試它的極限,大部分都是測試產品最壞的狀況,可是這間人體工程實驗室卻是要測試產品最好的狀況,最符合人體使用的狀況,也是這天參觀的3個景點之中唯一一個是主講人說可以不用配戴護目鏡的景點,說到護目鏡,雖然它可以完全密合的保護眼睛,可是配戴起來密合的壓迫感及熱氣感覺起來還真有點不舒服呀。

這間人體工程實驗室可分為兩大部分,一個就是關於眼睛的顯示器相關測試,另一個則是關於耳朵的音壓測試,所以可以說是跟一般使用者感知部分最為緊密的一些測試項目了。
.

▲因為德國有規定只要是跟聽覺相關的聲音設備,包括有線/無線耳機、喇叭、DVD撥放器、筆記型電腦等有音源輸出的產品,就可以申請德國GS的認證,但是這項認證並不是強制性的,原則上歐洲只要有CE認證就可以販賣,GS是一個算是自願性的測試認證。台灣UL的音壓測試實驗室就符合德國GS的測試水準,也就是說只要在UL這邊通過了德國音壓標準值的測試,這份測試就等同於具有GS認證的效力,製造商也就不用大老遠的跑到德國去做這樣的認證了,也替廠商節省了許多的研發成本。
.

▲實驗室外牆貼著的資訊,右側的圖面紀錄了這間人體工學實驗室的主要客戶是Lenovo及HP,主要的測試產品有LCD(應該要改成LED了吧)PC與Notebook(也應該加入平板電腦了吧),LCD最大可以測試到53",這些資訊我是不知道是否正確,因為看起來這些資料應該是這間實驗室在2003年設立時的資料了,內容有點舊,其實可以更新一下的。而人體工學實驗室分為暗房與屏蔽室,上面也記錄了每個房間可以做哪些測試?

左側的是國際照明協會(CIE)色域標準,把所有可見光的頻譜給分析出來,裡面的6張圖分別代表6種CIE規範下不同年份的色域標準,這些圖可以稱為色彩的涵蓋率或色域,例如右下角的NTSC色域標準就是台灣電視訊號所採用的色域系統。
.

▲這間顯示器測試的實驗室裡最重要的儀器就是這台黑色的光譜儀或稱配光曲線儀,比較酷的是這台設備前方的鏡頭可以旋轉,可以左右偏移,這台可以偏移最大85度角,所以可以測量170度的範圍,也就是有些顯示器所說的可視角的尺寸,那有些顯示器強調可視角超過170度要怎麼辦,其實這台機器的底座是可以移動的,所以在微調之後它是可以可以測量更大的角度,包括3D曲面的顯示器角度的。這台機器的主要功能就是將光轉換成電子訊號,電子訊號就可以輸入到電腦裡成為可讀取的數據(這部分就真的很專業了,文章來源自主講人口述)。
.

▲顯示器的光被轉化成電子訊號之後在軟體上被顯示成的數據,圖面顯示每一個波段有多少的輸出,每一段的面積然後乘上一個係數就成為輝度或是亮度,右側有4組數字,最上一組就是亮度的數值(單位是燭光米),第二及第三項是RGB三原色中其中一個的XY座標,而最下面的數值是色溫。因為其實現在的顯示器很多顯示的細節是人眼所分辨不太出來的,包括對比、色差、均勻度等這些都只能在電腦上作數字的紀錄與運算。
.

▲實驗室內的測試都是以螢幕在全屏狀況下來做測試的,然後來看它的每一個點(畫素)、均勻度與對比。首先主講人展示了兩張差不多的圖片都是中間黑色外層白色的漸層圖片,很抱歉相機拍不出很明顯差異,但是眼睛卻可以很容易地分辦出兩張圖片的細緻度不同,我在圖面上將兩張圖左右比對,這樣可能比較清楚,左邊圖面中央黑色部分是0,外側白色是256,總共有256個色階,右邊圖面中央是0,外側卻是64,只有64 階,我儘可能地拍照下來了,放大後來比對,真的就像眼睛所看到的256顏色過渡的就很細緻,右側的顏色就有點一層一層的差異性。原則上顯示器有它的顯示區域及極限,同樣的眼睛也是有極限的,這兩者重疊的部分才是眼睛看見顯示器顯示的畫面,所以如果這張256的圖片拿到自己的顯示器來撥放都可以看見同樣的細節,除了表示該台顯示器的規格很好,自己眼睛的視力也不錯,才可以看見這麼多的細節。主講人也提到市面上有FULL HD、2K、4K的電視,但是是否要買電視就要買頂級的4K電視呢?那這也不一定,主要是要看觀看的環境與使用者的狀況,如果要看4K電視的話相對的可能觀看的距離要稍微遠一點,如果距離太近是會有壓迫感的,雖然像素提升了,但就好像在電影院的第一排看影片一樣,距離太近可是螢幕太大,看起來會不舒服,適當的觀看距離才可以充分地享受高規格的顯示。
.

▲這張圖是解析度的照片,不好意思主講人有展示兩張不同的圖,圖片是1920X1200,第一張是預覽的方式來顯示,它的顯示看起來就比較簡單,線條與線條,甚至點與點的距離比較遠,但是螢幕轉成全屏之後,圖片就變得出現很多細節了,點數變多,間隔也更細了,只是相機太差了照不出差異點。如果要達成一個高解析度的圖像會有三個要素,首先是撥放器要支援高解析度,第二是圖片也要是高解析度,再來就是顯示器也要是高解析度,就是要三者同樣都具有高解析度才能看見高解析度的圖片,這個高解析度可以是2K,可以是4K或是更高,當然眼睛也要好啦。
.

▲在色彩的方面展示了藍色、紅色與綠色的256階圖片,主講人也提到,如果使用比較差的顯示器,會在螢幕較外圍的區域有糊掉的部分,而且以藍色跟紅色最為明顯(就是不容易分辨色差的意思),綠色的部分因為綠色的能量比較大,所以同樣邊緣位置差異性比較明顯。
.

▲這張很多女性的圖是美國的顯示信息顯示器測量標準IDMS的一張圖片,圖中每一個女性臉的輪廓是一模一樣的,只是顏色或是深淺不同,當然髮型不同也影響了眼睛的判斷,是否臉型都一樣,我還真看不出來。
.

▲眼耳安全大哉問,視訊人體工學介紹影片。
.

▲另一間觀與聽覺的是音壓測試實驗室,只要是有聲音輸出的產品都可以拿來測試,室內要脫鞋,也要放一下靜電。
.

▲歐盟在2013年開始規定,有關的資訊類或是影音類產品,有音樂播放而且是個人攜帶式設計的產品,除了要有安全的認證之外,也要通過相關的聲音測試。歐盟有一項研究指出,人處於80分貝底下,一周內有40 小時就會對聽覺造成永久性的傷害,另一種狀況是處於89分貝的環境之下,一周只有8小時也會造成永久性的傷害,所以聲音的影響可以是說滿重要的,之前不是看到新聞說原"信樂團"的信,就是因為聽耳機聽太大聲了,聽力受損以為耳機音量變小,反而再加大音量,惡性循環之下現在耳朵已經快失去聽力了;這裡的儀器是測試設備,並不是要測試環境,就是要測試這些有關聲音撥放的設備,例如喇叭或耳機是否會造成聽覺的影響,當然一切的測試都要有數據為根據。

這組設備可以針對電器做測試,另一方面可以針對聲音做測試,測試的方法是透過這個假人,假人裡面裝設有麥克風,左右耳各一枝,麥克風接受到耳機發出聲音的壓力之後會轉變成電子訊號輸出,輸出到專門設備後,再將這些電子訊號依據不同的頻率區分不同的功率,一般人耳朵可以聽到聲音的頻段大約是20到20K,除了少部分人聽力比較敏感,因為可能有廠商要做48K超音波的耳機,可能是有其特殊的市場吧,一般人用到這種耳機,其實超出20K之後的也是聽不見的,可能拿來給某些寵物來使用吧,有些動物對聲音的感應比較敏銳的。測試的程序是耳機放置耳朵上播放30秒,然後耳機拿下來再放上去,然後再重複操作,這些聲音的資料就會依每段30秒的時間區隔做紀錄。
.

▲檢測儀器。
.

▲這個測試是在做量測聲音的總量,設備端的聲音輸出要調到最大,包括音量呀,等化器呀,每一項設定全部都調到最大,傳送到耳機之後,耳機的輸出是不能超過100分貝,如果是測試電器的部分,就多了電壓的限制。

這類的裝備電壓會有一個電音的轉換率,電壓低聲音就小,電壓大聲音就大,以耳機來說它是將電轉換成聲音,但是為了保護聽力就要使這個轉換率變差,自然輸出的聲音就小了,但是要小聲可是要多增加成本的;其實通過這項測試的裝置通常都滿小聲的,一般人聽起來會覺得怎麼這麼小聲,但是換個方向來說,就是要小聲點才可以保護耳朵呀,像我幫小朋友專用的耳機在同一支手機音量放出來,小朋友的耳機聲音就小很多,當然也是為了保護小朋友脆弱的聽力;如果要大聲就去夜市去買耳機,這類比較便宜的產品它的電轉聲的轉換率就非常好,聽起來通常滿大聲的;所以這個測試是有一好沒兩好,要聽得大聲就可能超過分貝,要安全就會小聲,只能說看需求來取捨產品啦。現在有這類聲音管控的除了德國之外,似乎中國已經要開始執行了,但是台灣這邊有點放手讓廠商自己決定,主要的管制規範還是安全、電磁波、無線通訊及無鉛製程,音量部分尚無管控的計畫。
.

▲人工耳戴上耳機模擬聽音樂的狀況。
.

▲人工耳拆下後就可以看見麥克風的外觀。
.

▲人工耳。
.

▲進入音壓測試實驗室之前要先將靜電消除。
.

▲音壓測試介紹影片。
.
.
.

▲在實驗室景點參觀之後就回到開始的會議是稍做休息,吃些小點心,順便喝點飲料,接著就是分組競賽與Q&A時間。
.

▲分組競賽方式是各組輪流推派然員回答問題,問題結束後,答對最多的組別可以得到特別禮物,至於問題部分都是今天UL有介紹的,包括UL介紹與3個景點裡的過程所提及的部分,原則上大部分的問題都超級簡單,但是裡面還是藏有幾題的陷阱題,大部分的時間3組都是平手,最後居然有兩個隊伍同分,解決方法很有創意,各組派最高的隊員來猜拳,一拳分勝負,特別禮物是背包啦,整組全都有一個。因為分組競賽太激烈了,而且要上場答題,所以也沒空拍照了,謹以此對決照片紀念之。
.

▲分組競賽之後就是廠商面對面Q&A的時間,UL派出了兩位大頭...是主管來回答啦。
.
以下是眾網友發問的問題:
.

Q:UL認證過後如何確認廠商產品有維持一定的水準?
A:UL對於認證過後的產品有兩道的品質確認動作,第一道是會有不定期的廠檢,檢查員會到生產線上核對認證資料上的原物料的規格與型號與現場使用的是否完全符合,防止廠商得到認證後為節省成本偷換次等便宜的原物料;第二道是UL會從市面上買通過UL認證的產品來檢驗,看市面上買的產品的認證部分是否相符;這兩道防護如果發現問題會立即要求廠商更正,如果沒有更正會被刪除該項認證的。而UL的認證基本上是沒有時間限制的,只要產品還是持續生產,就擁有UL的認證資格,直到不再生產了,自然就不需要這項認證,除非這項認證的規範有改變,或是廠商自行更改部分規格,又沒有回UL去重新認證,那自然這個認證就會失效了,廠商也不能使用這個符號的商品來做販售。
.

Q:市面上滿多沒有經過安全認證的行動電源在販售,政府單位這邊有沒有強制的規定要有UL的認證?(其實我覺得這個問題這樣問有一點問題,台灣這邊可以由官方規範出安全認證機制與規範,這邊也許可以參考UL的規範,台灣也有官方的認證機構商品檢驗局,所以是否由哪個單位接下這個任務自然不是單一認證單位可以置喙的,所以我是將這個問題改成"UL對市面上所販售沒有經過安全認證的行動電源看法?")
A:這項規定已經開始實施,原則上市面在販售的行動電源就應該全部都是經過安全認證過的才可以販售,如果現在還是可以買的到沒檢驗過的除了可能是清庫存還沒清完,單然有部分是大陸低價的貨傾銷進來,這部分可能是需要公務部門來做查緝的動作;UL雖然是商檢局合作認可的檢驗機構,但是只負責認證與測試,至於抽查與檢驗的部分則是經濟部的職責,UL是無法也沒有必要介入的。
.

Q:市面上的產品大部分都有經過多種認證,為何大家都會優先選擇UL做認證,是否只需要通過UL單一認證?(我是覺得因為認證部份是要看每個國家或區域各自規定的,除非只要進美國市場,其他市場都不管單然可以只過UL,但是正常狀況通常不會不進其他市場呀,所以我稍微改了一下問題"全球這麼多種安全認證-UL如何提供更好的服務",應該會比較貼切一點。)
A:UL涵蓋了許多的產業與產品,測試標準也非常多,台灣市場一直以來大都是依賴北美市場,所以才會優先來選擇UL作為領取通往北美市場的門票,一般使用者看到UL也對這個產品很信任,所以UL通常是台灣第一優先選擇的認證;當然大部分產品不單只要賣北美還要賣到全世界,UL也跟國際認證組織IEC做相互認證,只要是IEC協會中的國家,就可以拿UL的證書,最多只須加上個別國家不同的規範檢測就可以換到該國的認證了,就可以節省許多認證的時間,但是不幸的台灣不是IEC的會員國,但台灣還是參考了IEC的標準設立了BSMI的規範,只接受在台灣認可的實驗室所做的認證。而且現在UL也提供了一條龍的服務,只要廠商有其他國家認證的需求,UL可以代客戶做其他國家認證的服務,廠商就不用自己跑國家、跑認證單位就可以得到各個Logo。
.

Q:關於防水功能與軍規測試,UL都有能力做測試認證嗎?
A:防水是OK,但是軍規部分,暴風雨暴風沙的部分台灣UL是沒有這種測試,客戶如果有這個需要,可以自行或委託台灣UL轉送到大陸廣州UL做相關的測試認證,所以UL是有檢測軍規的能力。
.

▲這是這天有發問及分享今天參觀心得的網友們。
.

▲這天參觀過程中發生了千里認親的奇景,好像是失聯的小學同學相見了,當然送他一個背包慶祝一下。
.

▲最後UL還補充了一下認證前服務的說明。一般流程UL是產品設計完成之後的一項安全性認證,通常是量產性產品已經完全的製作好了才會開始送去做各式各樣的認證,然後為開始上市做準備,可是...如果產品認證有問題,小問題修改修改可以解決那還好,那如果是一些根本上,或是外型上的問題怎麼辦?例如產品厚度太薄了,防火等級不足,客戶不願降規格,那只能修改產品的尺寸,外殼模具可能重來或大修改,之後的認證又要再重來一次,整個設計量產流程就要大改了,也會非常浪費時間;在廠商正在產品設計的同時,UL也提供他們的一些經驗與Knowhow,有哪些規範要早點注意?那些地方可能會有問題要早點解決?哪些地方的結構會比較容易過關?這些意見就可以在設計初期就進入到廠商設計中,自然產品在做安全認證通過的機率就大很多了,也可能會節省產品上市的時間;也就是說UL由原先的事後認證,提前進入協同設計的服務,協助廠商設計出安全無虞的產品,也可以與其他安全認證公司走出不一樣的道路,進入一個新的市場。
.

▲UL認證前服務介紹影片。
.
.
.

▲參觀活動也已經到達尾聲,最後只要秀出打卡頁面就可以得到小禮物一份。
.

▲小禮物就是沾黏式的手機架。
.

▲不知不覺,整個參觀活動結束也經下午5點多了,加上現在天暗得早,步出台灣UL辦公室真的有種華燈初上的感覺,Bye-Bye UL。
.
.
.

因為工作的關係其實對UL只有小小的了解,而且主要是針對材質的部分,當然受測的工作是有專門的人員在負責啦,對於UL測試的部分也都只知道皮毛,但是每次負責人員都說總受測加拿到認證時間要多久多久,我在心裡想到底是要測什麼,怎麼要花這麼多的時間,這個問號一直都存在我心底;經過了半天的參訪,也對UL這個組織有了更多的了解,也知悉大概實驗室大概進行測試的流程,先不管總共有多少的測試項目要做,單一個測試就需要很嚴謹的測試,做報告,這還不包括有些測試是很花時間的,像家電實驗室做風扇的異常使用測試就要做18天,這麼多的測試項目雖然可以穿插來測試,但是全部要測完所花的時間應該真的不少,這個前提還是實驗室有空幫你搶時間來做才可能(我們是請外面經過UL認可的實驗室做認證),更不用提協助申請其他國家的認證部份了,當然總花費時間就非常的長,經過這次UL的參觀之後,總算解開心中的一個節。

就因為對安全的要求很嚴謹,所以UL會設想許多使用者正常與異常的使用狀況,針對各種況狀設計出相對應的試驗與規範,難怪每項產品要得到UL認證真的要拿出全力,才可能得到UL的認可,相對的使用者就可以很簡單的辨識,只要產品有UL的符號就是經過了安全的保護,相較起來跟其他完全沒有認證符號的商品一起比較,沒做過認證,或是只經過一些看不懂得單位認證的產品來說,經過UL認證的產品真的讓人安心許多,也相對的比較安全。

今天的三項景點之中我最喜歡的是鋰電池的相關測試介紹,不是因為它有展示爆炸(比較熱血),而是因為現代人跟鋰電池的關係真的很密切,我算算自己有的鋰電池包括可換式或不可換式,在各式各樣的設備中,正在服役的鋰電池數量大概就超過30個,裡面有原廠的也有副廠的(副廠的比較少),但以往似乎從來沒有仔細想到電池安全的問題,少數市面買的副廠鋰電池,在比較便宜得前提下進入了我的手上,就算是如此,正廠的鋰電池使用上也沒有特別的關心,隨便用,也沒有想過亂用亂放是否會造成電池的故障或毀損;經過UL的專業介紹之後,我知道UL非常專業的對受測的鋰電池做了非常多的各式各樣的測試,市面上得到UL Logo的鋰電池都是經過千錘百鍊的,有一定的水準可以持續安全的被使用,也可以放心地交付給家人來使用,至於那幾顆副廠的電池,我想我準備要拿去資源回收了。
.
.
.


共 1 則回應

1 樓 · Usi Adm · 發表於 2016-02-03 20:53 · 檢舉

寫得很好! 給您按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