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每年居高不下的重大職災風險,職業安全衛生已是企業維護永續經營、展現 ESG 責任的核心承諾。這套系統化管理絕非形式,它涵蓋了依法必須落實的職安課程、PDCA 風險管理,以及針對人因、過勞、母性健康等隱性危害的「職安四大計畫」。我們將深入探討如何透過危害辨識、專業復工評估及職場性騷擾防治,全面保障勞工權益,同時協助企業遵守法規、避免高額罰鍰。立即閱讀以下文章,了解完整的職安制度與應變流程,為您的企業和每一位員工共同構建一個安全、健康、零風險的友善工作環境!
職業安全衛生怎麼做?認識職業安全重要性,守護職場安全!
文章連結 
職業安全衛生絕非形式,它是企業維護永續營運的基石,更是保障勞工生命與健康的核心承諾。這項系統化管理透過法規遵循、風險評估、健康管理及持續教育,全方位預防職災與職業病,從而提升生產力、節省營運成本,並為企業建立正面的社會形象。面對安全意識不足、資源受限的挑戰,企業必須從高層開始,將職安融入 PDCA (計畫、執行、檢查、行動) 循環,確保制度的持續落實與精進,共同打造一個真正安全、健康且穩定的工作環境。 
職安課程超重要!職業安全課程適用對象、內容與法規總整理
文章連結 
職業安全課程是企業依法必須落實的責任,更是保護勞工生命健康、穩定營運的核心基石!課程涵蓋法規、危害辨識、緊急應變、作業檢查等六大主題,旨在系統性地強化勞工的安全意識與應變能力。依《職安法》規定,雇主須提供新進勞工至少6小時訓練,在職勞工每三年至少3小時,未遵守將面臨高額罰鍰。參與職安訓練不僅能有效預防職災、優化管理流程,更能提升企業形象與競爭力,是數位轉型時代下實踐ESG永續發展的重要一環。立即行動,為勞工打造最完善的安全與健康支持系統!
職業安全衛生職安四大計畫、中高齡計畫怎麼做?中高齡工作者職場安全不漏看!
文章連結 
現代職場的危害已超越傳統工安,擴及人因性傷害、異常工作負荷、不法侵害及母性健康保護等四大面向,政府推動「職安四大計畫」,強制要求企業落實預防措施,以保障員工的身心健康與權益。透過風險評估、專業醫護指導與作業環境改善,企業不僅能避免高達3萬至30萬元的罰鍰,更能有效降低慢性病與過勞風險。此外,為應對超高齡化挑戰,中高齡及高齡工作者安全衛生指引亦成為企業保障資深員工、實現適性配工及永續用人的關鍵,確保每一位勞工都能在安全友善的環境中發揮最大價值。
母性健康保護守住孕期職場5大關鍵,讓孕媽咪安心工作不慌張
文章連結 
母性健康保護制度是依據《職安法》與相關法規,為孕期及產後女性設立的關鍵保障,旨在維護母嬰健康與女性工作權益,核心精神是確保工作調整時薪資不受影響,並尊重員工意願。這項制度是企業實踐 ESG 的重要行動,需主動識別職場中的五大風險(物理、化學、感染、身體負荷、輪夜班壓力),並透過消除、工程隔離等高階控制手段進行管理。企業落實母性健康保護的關鍵在於建立明確政策、專人專責追蹤、環境分級管理及提供優於法規的彈性工時、生育津貼等支持。當孕媽咪獲得充分支持,就能安心工作,企業也能提升形象、留住人才,共同打造友善且安全的工作環境。
遇到職場性騷擾怎麼辦?職場性騷擾法規、申訴與防治一次釐清
文章連結
職場性騷擾不僅限於肢體暴力,更包含隱晦的言語、行為暗示、非語言及濫用權勢等多元型態,對受害者造成深遠的心理創傷,並嚴重損害企業形象。為打造安全友善環境,企業應主動落實風險評估,並依規模建立專業的申訴調查小組。根據《性別平等工作法》,雇主對性騷擾事件負有法定防治義務,接獲申訴後必須立即啟動調查並提供心理支持,違者將面臨罰鍰。勞工遭遇不當對待時,務必保留證據並可向公司內部窗口、勞工局或性平會提出申訴,法律保障申訴人不受解雇、降職等不利處分。職場性騷擾申訴不限於在職者,企業應以人為本,將防治提升至 ESG 永續經營層次。
發生職災該怎麼辦?企業與勞工必知準則,預防並遠離職業傷害!
文章連結 
勞動部數據顯示,重大職災死亡人數居高不下,平均每1.25天就有一名勞工逝去,突顯職場安全急需被正視。職業災害 (職災) 泛指勞工在執行職務或通勤中發生的傷病失能,甚至死亡,涵蓋範圍廣泛,連過勞促發疾病或職場霸凌引發的精神疾病都可能被認定。企業預防職災,必須從改善環境、定期設備檢查、持續教育訓練和健康檢查四方面著手,從根本降低風險。如果不幸遭遇職災,勞工應立即通知雇主並進行職災通報,以確保享有公傷病假、勞保醫療給付與傷病補償等法律保障權益。唯有透過企業與勞工共同承擔責任,並借助專業健康教育,才能長遠有效地減少職災發生,邁向永續健康的職場目標。
職災復工評估怎麼做?復工評估法規、流程與常見疑問全掌握
文章連結 
職災勞工在傷病後重返職場的時機,絕不能憑藉主觀判斷或雇主壓力,而必須透過專業的「復工評估」來確認是否安全。復工評估的目的在於避免因太早復工導致二次傷害或錯過黃金復工期,否則停工越久,重返職場機率將大幅降低。這項評估由醫師、復健團隊主導,涵蓋身體功能、認知能力、心理狀態及工作條件配適度的全方位分析。依《災保法》與《勞工健康保護規則》,評估結果將用於擬訂復工計畫,雇主有義務依計畫執行適性配工或職務再設計,確保勞工在不影響原有薪資的前提下,以漸進式模式安全回歸。勞資雙方應善用職安署、勞保局等資源,共同遵守法規流程,讓復工之路走得更穩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