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噪音問題可大可小,有時候只是輕微的低鳴聲,有時候卻吵到讓人很受不了。造成電腦噪音的四大關鍵,就是處理器、顯示卡、風扇、電源,想降低噪音就要先從這四個地方下手,怎麼做?讓我們來告訴你。

低噪音電腦類型可分為2種層面,第一種是在容許範圍內,讓電腦噪音降到最低,第二種則是利用散熱鰭片、特殊機構,讓電腦完全沒有噪音。電腦內大多是電子類的產品,但是仍有不少零組件具備機械結構,像是風扇、硬碟、機殼,正常使用環境很難達到零噪音。

靜音難兼顧效能

通常會有靜音需求的電腦,大多以HTPC為主。許多玩家在享受高品質影音影片時,不願意受到影片以外的音效、聲光干擾,連風扇、硬碟噪音也無法忍受。甚至連機殼面板的LED燈號,也會令這些人感到「刺眼」。於是有些廠商針對顯卡採用無風扇設計,或是讓硬碟採用「液態軸承」技術。

電腦之所以會產生噪音,十之八九離不開散熱系統。風扇是個相當有效率而且低價的散熱工具,只透過鰭片、熱導管等技術,要達到相同的散熱效果十分困難。就算能達到相同的效果,所耗費的成本也是風扇的數倍。還好現在零組件的功耗、溫控表現受到廠商的重視,只要挑對產品,就能大幅降低噪音量。但是整體來說,要求靜音的電腦,就比較難兼顧效能上的表現。

動手就能降噪音

除了高效能平台外,其實絕大多數電腦正常情況下都不該有噪音問題。有噪音問題的電腦,通常都是使用劣質風扇,長時間運作造成效率降低、噪音增加。或是安裝不夠確實,造成機殼共振等因素。還有一種可能是沒有定期清理,導致散熱效率降低,風扇轉速大幅提升。 因此清理機殼,並將風扇軸承上油、除鏽,就能明顯降低噪音。

噪音4大關鍵問題

電腦會產生噪音,不外乎從處理器、顯示卡、系統風扇、電源供應器、機殼以及硬碟發出聲響。其中影響最大的關鍵是處理器、顯示卡、系統風扇與電源這4項,它們共通點就是具備風扇,自然不可避免地替電腦帶來噪音。

機殼噪音:共振

機殼算是零組件中較安靜的部分,會發出噪音的部分大多是硬碟、光碟機運作時產生的共振聲。最常出現問題的地方是側板還有5.25吋與3.5吋安裝架,若安裝不確實,容易在光碟機、硬碟、風扇轉動時讓機殼產生共振。

較簡單的解決方式是重新鎖緊所有的零組件,並將側板、面板等公差較大的地方用紙片、泡棉等方式固定,或是在機殼頂端壓上重物,多少都能改善共振情況。

一、處理器:不超頻,安靜很容易

由於架構與設計上的改進,打從邁入Core i世代後,處理器溫度與功耗都已經明顯降低。往年那種處理器不小心燒掉的怪事,這幾年已經相當少見。從數據上或許還不容易分辨,但從原廠散熱器就能看出一些端倪。

散熱器大縮水

不論是Intel或AMD,主流處理器TDP(Thermal Design Power,熱設計功耗)大多降到35 ∼65W左右,廢熱減少散熱器也就能越做越小。過去Intel附贈的LGA 775散熱器,散熱器高度達61mm,而現在即使是Core i7-2600K附贈的散熱器,高度也不過46mm,且都是搭配12V、0.6A的風扇。由此可見某些方面來說,新款處理器廢熱量較低,也間接讓電腦更加安靜。

高度比較

從圖片中可看出兩者散熱面積有明顯的差異,核心部分兩者都有銅心強化導熱。自從LGA 1156、LGA 1155腳位出現後,原廠散熱器就大幅縮小,某些方面來說,是處理器TDP變低而不需要這麼強的散熱器。此外,兩者的風扇都是12V、0.6A的版本,轉速也都相同。

重上散熱膏有助降溫

如果用的是舊處理器,除了換風扇之外,另一個重點就是重塗散熱膏。Intel或AMD原廠風扇底部都有灰色散熱膏,由於接觸面積小且容易硬化。以筆者的經驗約2∼3年原廠散熱膏就會硬化或劣化,導致傳導效率降低並拉高風扇轉速,這也是老電腦會吵的主因之一。

超頻難保低噪音

除了二代Core i與AMD少數幾款處理器之外,多數處理器都能超頻。超頻可大幅提升處理器性價比,但是也帶來更多的熱與功耗,也會造成散熱器的負擔。要打造靜音電腦,大多不會超頻,想要兼顧效能與靜音,除非能換上如空冷王Thermalright等品牌散熱器,否則兩者難以兼得。

聲音強度單位:分貝

分貝(decibel)是用於度量聲音強度的單位,從字面上可拆解為(deci-)與(bel),(deci-)指的是十分之一貝的意思,基本單位應該是貝(bel),但使用時仍以分貝做為單位。0分貝標準是依照正常聽力的人類所能聽到的聲音為基準,每增加10分貝強度增加 10倍,增加20分貝強度增加100倍,30分貝則是1000倍。

▲ 分貝計。

(後面還有:顯示卡、系統風扇、電源供應器的噪音問題)

延伸閱讀:

幫主機加風扇:4個挑選技巧、8款產品測試與採購建議

4款 CPU 內顯大戰:遊戲、轉檔、功耗測試與主機套餐建議

二、顯示卡:要靜音,慎選散熱器

過去有不少人觀念都是效能差的顯卡肯定比較安靜,實際上這個說法可說對、也可說是不對。如果是搭配相同的散熱器,效能(等級)較差的核心,溫度肯定比較低,對散熱器負擔小自然就比較安靜。

實際跑一趟光華就會發現,中高階卡大多搭配70∼100mm不等的風扇,或是70∼80mm的雙風扇,而入門卡幾乎都是45mm風扇。滿載的環境下,雖然入門卡TDP較低,但是高轉速的影響下,噪音量有時還比中階卡明顯,顯卡等級跟吵不吵無法畫上等號,關鍵還是在於散熱好壞。

顯卡散熱器,挑有品牌就對了

中高階顯卡不見得比較熱或吵,搭配到對的散熱器噪音量可以明顯降低。普遍而言,公板卡大多只具備「堪用」的散熱器,溫度跟抗噪音表現都不算好,而各家自有品牌幾乎都能改掉這個缺點,讓顯卡兼顧效能與溫控,唯一的缺點就是會比較貴。

噪音量看外盒就知道

要挑安靜的顯卡,從外觀可以大致辨別,像是DirectCU、WindForce、Twin Frozr等散熱器,雖然不至於到頂級效能,但是至少品質有些保障。另外像是Zalman、AC等散熱器,也有一定的表現。

再不然這類強調散熱、抗噪音表現的顯卡,外盒上大多會有官方的噪音量測試數據,有這些數據掛保證表現不至於太差。若要完全零噪音,也有不少顯卡捨棄風扇,採用大面積鰭片散熱,不過這類顯卡選擇性較少,無法像一般顯卡自由挑選核心與廠牌。

三、系統風扇:重對流,數量不必多

筆者小時候不懂事怕顯卡太熱,於是在機殼內掛滿3個80mm風扇,溫度是降下一些沒錯,但是也吵到無法忍受。後來索性拆了機殼,再用壓縮空氣罐跟吸塵器清理一下灰塵,想不到降溫的效果比亂掛風扇還好,而且用起來安靜多了。

120mm風扇是主流

以往機殼的對流方式,大多是設計成前進後出,而風扇尺寸則以80mm為主。不過這幾年80mm風扇逐漸被淘汰,改成轉速較低且安靜的120mm風扇。其中的原因難以深究,根據廠商的說法,120mm風扇效率較高,可降低風扇使用數量,且可改善機殼噪音的問題。筆者認為,除了120mm風扇效率高之外,也可能是大風扇賣相較佳,使得120mm風扇快速竄起。

完全無風扇難度高

要打造靜音電腦,系統風扇可說是關鍵因素,所有零組件幾乎都能換成無風扇版本,但是這些零組件幾乎都會有條但書「必須安裝在通風良好的機殼內」。基本上什麼都能改成無風扇,不過連機殼都不裝系統風扇,組裝的難度就很高。最簡單的方式是降低零組件等 級,儘量使用TDP較低的產品。另一種則是大幅強化散熱,像是外掛Thermalright等散熱器。

安裝風扇得看對流

完全靜音對目前的電腦來說是可行的,但是代價十分高。最好的方式是零組件使用無風扇版本,散熱則透過高效能的系統風扇來強化。入門等級的電腦可用SilverStone SUSCOOL 121這類靜音風扇,等級稍高的電腦,則可用Cooler Master TURBINE MASTER MACH 1.8等風量大的系統風扇。

當然,風扇不是亂裝就好,每款機殼大多會有最佳的配置方式,照著做就能達到最高效果。若是平價機殼,照著前進後出的基本原則,表現也不會太差。肯花時間的玩家,也能自己測試各種分配方式,找到自己機殼的最佳安裝點。

四、電源供應器:挑風扇,大尺寸安靜

電腦內除了處理器、顯示卡與系統風扇外,會吵的就剩下電源供應器。為了增加散熱效果,絕大多數的電源都會加上80mm或120mm的風扇。為了靜音效果,現在多為120mm風扇,少數低功率電源才會使用80mm風扇,轉速較低的120mm風扇是靜音電腦的首選。至於各家電源的噪音抑制表現,則沒有明顯的差異,主要是因為風扇轉速不高,加上在機殼內部,噪音抑制效果大多有一定的水準。

無風扇代價高

極少數主打靜音的電源會採用無風扇設計,而這類電源都採用「高階低就」,也就是將高功率的電源改成低功率版本,像是SilverStone ST50NF就是850W的核心改成500W版本來用,再配合電源表面大面積散熱片,強化散熱效果。不過這類電源售價偏高,且最好還是搭配系統風扇使用,才能達到最佳的表現。

硬碟抗噪:液態軸承

硬碟軸承的作用在於貫穿碟片與主軸馬達連接,在馬達推動下,讓碟盤以5400∼7200轉的速度運行。過去軸承大多使用滾珠軸承(ball bearing),是透過8∼12顆金屬滾珠支撐重量,但是久了之後會讓滾珠產生磨損,因而產生噪音與影響平穩性。後來希捷先推出液態軸承(fluid dynamic bearing)技術,利用液態油膜取代滾珠,因此不會有金屬磨損的問題,而且也一併解決了噪音問題。

延伸閱讀:

T週刊:小編不怕苦,發神經組裝水冷主機玩暗黑3

窮人 DIY,讓 Power 風扇具有延遲關閉功能

<更多內容請參考86期電腦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