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月除了買3C產品之外,世貿三館還有攝影講堂,使用者可免費學習攝影知識和編修課程;今年攝影講堂後方悄悄新增了 Sony 數位相機特展,展示 Sony 自1996年以來的數位相機重點產品,從旋轉鏡頭F3、專業機種F717、到名片機始祖T1,一眼看穿16年發展史。
Sony數位相機特展式在台北資訊月12月3日到11日,於世貿三館攝影講堂後方展出,這個低調的小空間展出1997年以來十多款重點產品,這些Sony數位相機全是從日本Sony博物館空運來台,光是保險的額度就高達上百萬,現場還請保全全程監控,顯見這些稀客的重要性。T客邦也帶大家一起回顧Sony數位相機的發展史吧。
▲位於世貿三館攝影講堂後方的Sony數位相機特展。
▲特地從日本空運1996年至2011年的重點數位相機產品。
1981:數位相機初發芽
身為龍頭指標的消費性科技品牌,Sony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開始投入數位相機的領域,1981年推出的MAVICA,使用CCD感光元件尺寸為10mm x 12mm,影像解析度為570 x 490,最高感光度為ISO 200;快門速度只有1/60秒,並可交換25mm f/2、50mm f/1.4、16-65mm f/1.4三隻鏡頭。儲存媒體為2吋磁片,這台相機也是洛杉磯奧林匹克運動會採訪主要指定機種。
1988年推出第一台消費型數位相機MAVICA MVC-C1,擁有自動頻閃、快速連拍、定時拍照功能,奠定往後數位相機發展的根基。
▲1981年推出的MAVICA數位相機。(圖片來源)
1996:Cyber-Shot品牌誕生
DSC-F1是第一台正式命名為Cyber-Shot系列的Sony數位相機,F1特色是可翻轉鏡頭以及閃光燈,鏡頭向下翻轉即可關機,並配備1.8吋液晶螢幕,以及採用內建記憶體大幅縮小機身體積;1997年推出的第三代機種F3,內建8MB記憶體,在當時儲存容量已經算很高了。MAVICA系列在20世紀依然持續推出作品,並推出過使用CD光碟、3.5吋磁片作為記錄媒體的產品。
▲1997年的DSC-F3,見證Cyber-Shot系列的開始,搭載旋轉鏡頭、並內建8MB記憶體。
▲1997年的MVC-FD5繼續延續MAVICA系列榮耀,並使用當時流行的3.5吋磁片作為儲存媒體。
1998:搶攻玩家市場,超級消費機出沒
1998年推出的DSC-D700,為Sony第一台採用MS記憶卡的機種,打破以往數位相機採用內建記憶體的思維,D700擁有1/2吋CCD感光元件、140萬畫素、2.5吋液晶螢幕、28-140mm的5倍光學變焦鏡頭。
1999年推出DSC-F505K,創新的設旋轉鏡頭設計可說獨樹一格,並提供5倍卡爾蔡司光學變焦鏡頭,成功打響F系列的名聲。2001年推出的DSC-F707是第一款搭載500萬畫素的Cyber-Shot機種,並搭配夜視功能;2002年的DSC-F717維持500萬畫素,加入錄影功能、感光度提高到ISO 800、搭載全自動曝光模式;並加入熱靴、USB 2.0等規格,在數位單眼相機尚未平民化之前攝影玩家最愛的機種之一。
▲1998年的DSC-D700,是第一款採用MS記憶卡的機種。
▲1999年推出DSC-F505K,以高規格且獨家的設旋轉鏡頭設計,打響F系列的名聲。
▲2002年推出的DSC-F717,可說是當時攝影玩家最愛的機種之一。
2002:主打一般使用者,P系列、U系列壽司機
2000年推出新的P系列機種,DSC-P1外型小巧簡單,讓一般使用者也能輕鬆攜帶,P這個字母同時代表Pocket與Play這兩個字;2002年的DSC-P2擁有200萬畫素、3倍光學變焦,在當時是相當強悍的隨身機代表作。
2002年新推出的掌上型U系列,DSC-U10僅有87公克的羽量級重量,即使是掛在脖子上也絲毫不顯重量感,整體也像是一貫壽司的大小,壽司機名號因此而來;滑蓋造型似乎在為未來的新產品鋪路。
▲2000年針對一般使用者推出的P系列,2002年的DSC-P2擁有200萬畫素、3倍光學變焦。
▲2002年推出的U系列,DSC-U10主打87公克的超輕盈重量,體積只有壽司的大小。
延伸閱讀:
超薄名片機 Sony TX55 / WX30 上市,輕薄機身大揭密
Sony NEX-5N 實測:觸控螢幕、前簾快門 10FPS 進化
Sony 迷聖地:跨海直擊東京銀座 Sony Building
(後面還有T1名片機等一干名機)
2003:T1名片機,開創隨身機新領域
說到Cyber-Shot系列,最不能漏掉T系列帶來滑蓋名片機的濫觴。DSC-T1機身厚度只有1.73公分,滑蓋設計兼具開關機以及保護鏡頭的作用;鏡頭組採用潛望式設計,無論開關機、變焦時鏡頭皆不會突出機身。T1擁有510萬畫素,機背還有2.5吋的大螢幕,可說是當時最潮的消費型數位相機。
高階的F系列專業機種,也端出DSC-F828誘惑專業玩家,延續特殊可旋轉式鏡頭的特色,並搭載2/3吋Sony四原色CCD感光元件、810萬超高畫素、28-200mm的T*鍍膜卡爾蔡司鏡頭,成為當時專業級消費型相機的翹楚。
▲2003年Sony推出全新T系列,DSC-T1厚度只有1.73公分,並可拍攝510萬畫素影像。
▲2003年推出的專業機種DSC-F828,搭載Sony獨家四原色CCD感光元件、擁有810萬畫素。
2004年Sony端出可同時拍照及錄影的混合機種DSC-M1,機身設計相當獨特,握法接近DV的方式,螢幕可向左或向右滑動並旋轉,與當時Sony Ericsson的手機S700有些相似;搭載Hybrid REC混合錄製模式,可在錄影時同時儲存靜態影像,機身有獨立的快門鍵和錄影鍵,按下快門可同時拍攝靜態影像、並記錄按下快門前後各5秒的影像。2004年的二代機種DSC-M2提升按鍵設計,並提供更好的雜訊抑制能力。
▲2004年的DSC-M2,如DV握法的旋轉螢幕設計也是相當特別的產品。
2005年T系列可說是再度展現Sony的技術力,T77的機身厚度只有0.98公分,是相機界最薄的機種,為此Sony使用新開發的零件、以及獨家高密度鑲嵌技術;T77因為太薄了,因此刻意將機背操作鍵設置在左方,強迫使用者以雙手操作相機,以求穩定性。
另一方面,T系列也朝更全面的規格前進,DSC-T9搭載光學防手震架構,減低手震的產生;2.5吋ClearPhoto Plus LCD螢幕也是當時主打的規格。
▲2005年推出厚度僅0.98公分的致薄名片機T77。
▲2005年搭載光學防手震的DSC-T9。
2005:末代超級消費機R1
2005年Sony尚未有自己的數位單眼相機系列,因此DSC-R1是繼成F系列專業機種、並集合Sony眾先進技術於一身。搭載APS-C規格的1000萬畫素CMOS感光元件,以及24-120mm 5倍光學變焦T*卡爾蔡司鏡頭組;取消了F系列特殊可旋轉式鏡頭架構,改以機頂的2吋翻轉機背取代,機背EVF電子觀景窗為23.5萬畫素。
▲2005年的DSC-R1直接用上APS-C尺寸的CMOS感光元件,擁有1000萬畫素。
T系列則加入更多電子性能,2008年推出的DSC-T77除了有1.39公分厚度輕薄體積、4倍光學變焦鏡頭以及光學防手震,並加入智慧場景辨識、微笑快門、臉部對焦技術,大打科技牌。2009年更是推出Exmor R CMOS背照式感光元件機種DSC-WX1、DSC-TX1,將傳統的感光元件顛倒配置,可獲得2倍的進光量、以及1/2的雜訊表現,讓消費機的雜訊表現大幅躍進;2009年同時也推出DSC-HX1,為第一台搭載Sony G鏡和Exmor CMOS背照式感光元件的Cyber-Shot數位相機,並搭載224度的全景拍攝模式、以及每秒10連拍的功能。
▲2008年的DSC-T77,加入智慧場景辨識、微笑快門、臉部對焦技術
▲2009年DSC-WX1,搭載全新Exmor R CMOS背照式感光元件,進光量提升2倍、雜訊減為1/2倍。
▲2009年的DSC-HX1,搭載Sony G鏡和Exmor R CMOS背照式感光元件,以及全景攝影和10FPS連拍性能。
2006:推出A系列數位單眼
時間回到2006年,先前未有交換鏡頭技術的Sony,併購Konica Minolta並推出A系列數位單眼相機,首款機種為DSLR-A100,A-mount接環也能沿用先前Minolta的鏡頭,A100感光元件為APS-C規格。2008年則推出第一款35mm片幅機種A900,擁有2400萬畫素,防滴防塵鋁美合金機身重量僅850公克;2009年推出平價35mm片幅機種A850。
2010年則是A系列力求突破的劃時代表現,一舉推出無反光鏡可交換鏡頭NEX系列、達成小體積高畫質的表現,以及固定式半透明反光鏡A系列,表現超凡高速對焦技術、高速連拍優勢。
▲2010年推出的NEX-5。
▲2010年推出的A55。
2011年Sony持續推出新機種,包含NEX系列的NEX-C3、NEX-5N、NEX-7,以及A系列的A77、A65。消費機則是端出DSC-TX55,以1.22公分的輕薄厚度、5倍光學變焦、雙重防手震、進階Exmor R CMOS感光元件、36種場景iAuto+高階智慧模式和7種相片效果,提供更好的拍攝體驗。
▲2011年推出的DSC-TX55。
▲Sony相機歷史牆。(點此看大圖)
看完了Sony數位相機發展史,各位有沒有許多回憶想要一起分享的呢?歡迎留言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