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達日前因開始拍賣所持有的專利,並可能宣告破產而震驚業界,而也有很多人開始分析背後的原因。不過大多數人所持的看法都是這間傳統底片、相機大廠,因為跟不上數位化的腳步,而導致今天的局面。不過,一位澳洲的 David Glance 有不同的看法,其中有些獨到的意見值得分享。
首先來回顧一下,一般網友對於導致柯達的現況,很直覺地想到是因為現在大家都用手機來拍照,而柯達沒有因應這樣的變化做出改變而導致的。這一類的意見,可以以ReadWriteWeb的這篇文章為代表:
就如這篇文章最後所說的,檢查一下現在大多數在Flickr上的相片資訊,已經甚至都不是數位相機所拍的,有很多都已經是用iPhone 4所拍的相片。而David Glance在這篇文章中表示,目前網路上普遍認為柯達失敗的原因,可以歸納為以下三種:
- 失敗於創新研發
- 失敗於從類比底片轉換到數位相機轉型
- 失敗於面對拍照手機的競爭
不過,真的是這樣嗎?身為一個百年相機大廠,Kodak到底做錯了什麼?David Glance認為答案是以上皆非。David Glance是澳洲一所大學的助理教授,他以比較學術的觀點來分析,認為柯達唯一的失敗,是沒有了解人們為什麼要拍照,以及拍了照之後要拿這些照片去做什麼。
謬論1:柯達失敗於iPhone?
首先David Glance反駁ReadWriteWeb的那篇文章,它首先下載Flickr的數據,從拍照工具使用的數量來看,相對於其他幾款相機來說,看起來使用iPhone 4拍照的人的確是比其他相機有顯著性的成長。
但是,等一等,他又進一步開始對過去一年內Flickr所有上傳的照片數據進行分析,並針對所有拍照手機vs所有相機所拍攝的照片進行分析,得到的答案其實是這樣的:
其實拍照手機的部份(藍色箭頭所指的部份)只佔了整個上傳比例不到百分之五,使用柯達相機拍照的照片數量,都還比拍照手機的數量還多。但是,當然,不管是柯達或是手機,與Canon的數量比較起來,都是小巫見大巫。
謬論2:柯達失敗於創新?
其實之前T客邦發表前一篇文章的時候,網友就有在留言提醒過,柯達是數位相機之父。早在其他廠商還在比底片、比鏡頭的時候,柯達已經於1975年推出了第一台數位相機雛形。
▲柯達的第一台數位相機,當時是採用TAPE為記錄的媒體。
除此之外,他們也在1990年開發了Photo CD system,之後也提供給Nikon F-3數位相機一百三十萬畫素的感光元件。
所以,說柯達不求創新,的確是一大諷刺。事實上,柯達至今手中仍擁有很多數位影像方面的專利,也就是他們目前要求售的一大資產。最近他們還起訴了Apple、RIM,認為這些手機侵犯了他們的相片預覽方面的專利。
David Glance觀點:柯達想錯了使用者
David Glance認為,柯達最大的錯誤,就是認為現在拍照的人的思維還是跟過去一樣,拍完照片之後的下一步,就是把照片印出來。
其實這也是一種柯達「不得不」的顧慮。過去傳統底片時代,市面上有一半以上的照片沖印店,都是柯達的天下。柯達經營這塊領域太久了,家大業大,從大型沖印機具,到沖洗用的墨水,他們投入了太多的成本在其中。面臨市場的轉型,柯達還是得照顧這些固有的市場。
▲柯達的沖印店曾經是很多人童年快樂的回憶。
過去我們拍照片的目的是在於回憶,或是用來表現藝術的手法。但是現在的學者研究(Digital photography: communication, identity, memory),照片已經從上述兩者單純的作用,已經演變到一種通訊的介面,以及用來表現個人身分的載體。
這個現象特別出現在目前三十歲以下的年輕人身上,這一批使用者對於照片的使用,採用無障礙(Frictionless)分享的態度,也就是把照片瞬間與大量的親友分享,所謂的無障礙,指的是從「照片拍攝到與他人分享之間的這段過程」,過程的簡化程度。
另外還有一個技術層面的因素,則是手機拍照的畫素突破了五百萬畫素,使得在網路上「影像分享」這件事情變得可行。撇開人們對於傳統相片的情感性因素,在網路上看照片甚至可以看出比傳統相片更多的細節。
David Glance觀點:兇手是社交媒介,iPhone 4只是凶器
David Glance的推論是,是什麼促成了Frictionless?什麼簡化了這個分享照片的過程?最主要的是現在越來越流行的社群媒體。我們在Google+、facebook上面分享照片,尤其是在Google+上看照片畫面又大又流暢,這些都使得人們漸漸「回不去了」。
但是這個分享的過程,已經不是在回憶,因為有很多照片是事情發生的當下我們拍攝下來並且傳送出去的,因此現在我們有許多照片分享的作用,是在「溝通」---我剛剛看到林志玲,我把畫面拍下來,透過手機傳給你---於是,你會在我的facebook上按個「讚」,這是你的回應。
從這個觀點看,iPhone的確還是在過程中扮演了一個角色,它的確是簡化拍照並上傳的過程,但是它充其量只是一種凶器,最重要的還是後面的溝通的架構,才是導致柯達的沖印體系,在影像分享市場中失寵的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