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各家廠商端出的 Ultrabook 是否夠迷人,買氣與討論熱度都顯示出,Wintel 陣營也成功創造出話題。輕薄是多數人的渴望,但筆電並非只由重量與厚度,就能決定好壞。像 Apple 產品就以使用者體驗見長,值得大家來思考好的定義為何,MacBook Air 又何以風靡市場。
很簡單的並不簡單
Intel祭出Ultrabook話題,是否打定主意槓上Apple?或說Wintel陣營怎麼特別愛向Apple致敬!假使你也認同這樣的網路言論,存在非Mac不可的想法,腦袋轉個彎也許能看得更清楚。
不可否認,MacBook Air是個相當成功的筆電產品。擁有超簡潔外觀設計風格,並且體積僅相當於雜誌般的極致薄型,著實是一大誘人特色。除了這些你我皆知的特點外,其實Apple更像是在創造一種新的應用形式,或是數位生活概念。
全功能的越肥重
消費者以往總是被廠商教育,採用什麼規格核心硬體、配備多少介面、具有那些功能,才是一部好的高性能筆電。大家在學習電腦的路上,必定歷經懵懵懂懂過程,應該也對拿著各家筆電DM做功課,這樣的往事記憶猶新。其實在這些條件下誕生的筆電,大多體型偌大且重量深沉,而且普遍到被視為常態。
這也牽動並限制了使用方式,想在辦公室、家中之類固定場所使用,多數人會二話不說地跟你建議,挑選14吋或更大螢幕機種就對了。至於有商務、上課攜帶等行動需求者,就知道該找重量較輕的12吋小螢幕機種。無論怎麼選擇,這些筆電大多完整保留前述特質,提供最全面的功能,差別只是付出的購買金額不一樣。
Tips:Ultrabook為何省電?
Ultrabook和MacBook Air,都是採用Intel低電壓處理器。以目前主流的Sandy Bridge平台來說,常規電壓版散熱設計功耗為35W,但是低電壓版只有一半的17W,因此電池續航力較常規電壓機種長。
有行動力就有應用性
反觀Apple筆電,鮮少強調硬體規格,因此從牛皮紙袋拿出MacBook Air這場秀,更具有深遠意義。MacBook Air不僅簡化輸出入介面與功能,也取消低使用率的燒錄器,更勇於捨棄抽換電池設計。提供不大不小的11與13吋級距螢幕,除了極致輕薄外,價格亦具有相當吸引力。
雖然少點功能,但多數人使用機率本來就不高,那又何妨。由於超輕薄容易塞入各式包包,就算徒手拎著也不會是太大負擔,所以能在咖啡廳甚至車上,隨時隨地開啟使用,執行任何想做的事情。容易攜帶,走到哪就能用到哪,正是Apple帶來的創新使用者體驗。
使用者體驗各不同
使用者體驗這句話,最近幾年大家應該經常聽到,其涵蓋範圍相當廣,當然也包含軟體層面。真要說起軟體,筆者認為Apple一手包辦軟硬體,合為一談實屬合理。反觀Wintel陣營產品,可大致畫分為作業系統供應商Microsoft,以及筆電廠商2個部分,比較基準得釐清才好。
▲軟體層面使用者體驗,較硬體容易快速看出設計優劣。配備Mac OS的MacBook Air,點選「軟體更新」能夠快速執行作業系統與驅動程式等更新作業,相當便利與親和。
大致上來說,Windows與Mac OS何者為佳,筆者的想法很簡單。Mac OS有著簡潔操作介面,以及便利且實用的Mission Control設計,而Windows能包山包海相容多數應用軟體與硬體。由於各具有優缺點,而且使用者青菜蘿蔔各有喜好,因此見仁見智。
人機介面看細節
除了前述核心硬體、外觀設計與作業系統,筆電廠商下了多少功夫在產品上,往往才是決勝關鍵。這部分可分為硬體設計,還有附加軟體2大部分,而且和日常操作使用息息相關。
硬體設計從粗淺角度來說,就是以往所謂的人機介面,也等於友善程度與便利性。像是各輸出入介面配置是否得當,能夠方便連接周邊裝置,而且不會雜亂、不順手。再者是功能按鍵的設計,合宜力道輕觸的體感,絕對勝過大力按下還不怎麼靈光,或是奇怪外型的按鈕配置。至於鍵盤組的配置,除了操作順手度問題外,按鍵回饋力道、鍵帽形式也包括在內。
最大關卡在軟體
軟體層面何嘗不是如此,與其多不如巧。筆者認為Wintel陣營廠商為了增加附加價值,經常預載一堆應用軟體,卻又缺乏整合。姑且不論這些來源不一的軟體實用性如何,占用硬碟容量不說,最怕的是有些還會伴隨作業系統啟動常駐,進而拖慢開機速度。
▲Wintel筆電雖然提供五花八門軟體,有些和硬體控制管理的項目也不少,但通常缺乏集中介面設計。還得在Windows開始的軟體清單內,逐一尋找才能啟動,導致使用者體驗大打折扣。
何謂整合,像是電腦難免有作業系統、驅動程式,以及特定軟體更新的必要。例如Mac OS與Lenovo ThinkPad,能分別經由「軟體更新」、「ThinkVantage System Update」功能,一次搞定多數更新與繁雜安裝程序。有別於自行到官網下載安裝,或是過程中得多次按下確認鍵的設計,能減化使用者管理的不便。
▲Lenovo ThinkPad是Wintel陣營最佳軟體體驗代表,可列舉的特點不亞於Mac。像是Lenovo ThinkVantage Tools,集中特定軟體的統一操作介面,能夠快速執行更新、設定等諸多作業。
Apple贏在全面性
軟體可以談的東西並不少,筆者前面的舉例,希望帶領大家一起來思考。Apple擅長以使用者角度出發,創造出更好的體驗,成為產品熱賣的關鍵。Wintel陣營想贏頭追上,廠商也得付出相對心力才行,否則就只能永遠停留在硬體組裝的層次。
延伸閱讀:
第二代 Ultrabook 準備搭載 Ivy Bridge 上陣,還有什麼亮點?
Asus UX21E Ultrabook 改款粉嫩現身!Core i3 版本 Zenbook 評測
(後面還有:簡單看清Ultrabook)
簡單看清 Ultrabook
前面內容看似筆者將大樓地基打歪了,其實用意是要帶領大家從其他角度,來觀看MacBook Air與Ultrabook這場戰爭。至於大家看到膩的致敬疑雲,還有硬體規格與漢草比一比這些爛梗,就不做多餘的敘述。因為簡單一句,單純比輕比薄,日系品牌更為擅長,實在沒必要一味往死胡同裡鑽。
開賣價格嚇退人
好的,無論你對Ultrabook有什麼高見,筆者認為大家應該有個共同看法,那就是起初價格讓人感到失望。以Core i5機種為例,搭配固態硬碟普遍要價40,000元左右,其實不見得比MacBook Air貴。但一想到Intel所設的1,000美元價格目標(折合新台幣約30,000元),原本懷抱期待的消費者,自然而然就覺得有點貴。
既然都說是要和MacBook Air大車拼了,廠商當然不可能亂定價格,製造成本是其中影響關鍵。為達到Ultrabook定義低於20mm機身厚度要求,而且做到輕薄又不失堅固性,通常得捨塑膠就金屬材質。除了材料價格問題外,製造工法與生產良率也大有影響。雖然機殼在總設計製造成本中的比重,不如處理器等元件來得高,仍然是廠商首先要克服的問題。
成本問題大家都有
另一個價格癥結點是固態硬碟,由於每GB儲存成本仍較傳統硬碟貴上約8倍,成為處理器之後第2貴的元件。用零售價格來看,配備128GB容量固態硬碟的代價高達6,000元,傳統硬碟500GB卻只要2,800元左右。可理解,這段價差廠商難以自行吸收,只能選擇反應到產品售價上。
為因應機身高度緊縮,系統散熱相關模組也得改採用薄型化產品,需要提升技術層次的,還有印刷電路板等部分。不過這些在總設計成本中占有比例較低,加總後可能還比作業系統授權金少一些。其實Apple也面臨過這些問題,而且是在建立起完整零組件供應鏈後,才有提供現今價格的能耐。並非他們特別神,或是格外佛心來著,這是必須該有的認知。
▲Ultrabook:捨棄可抽換電池設計,也是MacBook Air得以縮小機身體積,並且具有一定電池續航力的關鍵。改為內建雖然無法經由替換電池延長續航力,但妥善利用配置內部空間,能夠多塞一些電池蕊心,還是可以達到不錯的續航力
▲常規電壓筆電:因為抽換相關機構,以及電池的保護外殼,都會占去不少空間。
價格合理即可進場
經過這半年時間,Ultrabook售價已經逐步下滑,朝向設定目標價格前進。較晚推出產品的HP與Lenovo,13.3吋、Core i5、128GB固態硬碟機種,市價大約在34,500元左右,比一早跑在前頭的Asus和Toshiba的40,000元代價更平易近人。
其中比較特別的是Acer Aspire S3,上市初期首推傳統硬碟機種,雖然最便宜卻不被看好。現在靠著固態硬碟版只要約32,500元的價格,順利扳回一城。對比相近規格的MacBook Air,價格定在41,900元不動如山,Ultrabook價格方面是否有競爭力,答案應該再明確不過。
平台升級3部曲
那麼Ultrabook的下一步是什麼?如你所知,目前機種採用Sandy Bridge平台設計,短短幾個月內將會轉換跑道,升級至最新的22nm製程Ivy Bridge平台。除了首度原生支援USB 3.0介面,也能導入Thunderbolt傳輸介面,多一項以高速為號召的賣點。到了明年,則是有架構更先進,代號Haswell的新平台登場,持續不斷注入新動能。
不過說實在的,Ultrabook和MacBook Air骨子裡並沒有什麼不同,核心零組件都來自Intel。因此市場早已傳聞,就在Ivy Bridge平台推出前後,MacBook Air也將進行年度改版。依照產業分析師先前的評估,如果Ultrabook能在今年下半年度,順利解決製造成本問題,那才是戰爭真正發動的關鍵時間點!
▲Ultrabook和MacBook Air相同,藉由取消燒錄器、ExpressCard介面插槽,並且將電池改為內建不可抽換設計方式,做為減輕重量與縮減厚度的手段。
Ultrabook隨品牌的不同,有些配置的USB連接埠只剩下2組,音源輸出入端子數量簡化,甚至連乙太網路連接埠、讀卡機也被犧牲掉,以達成機身極致輕薄的設計目標。常規電壓機種雖然較為厚重,但是能提供豐富完整的介面與功能,市場並不會被Ultrabook所取代。要求性能與功能兼具,而且較少攜帶使用,而且需要較大尺寸螢幕的人,還是建議購買常規電壓機種。至於Ultrabook輕薄特性有利於攜帶使用,適合於輕度使用者,或是充當專業工作者的外出專用機。
大螢幕搭獨顯將爆發
部分採用Ivy Bridge平台設計的雛型產品,已經在CES 2012展覽上露臉,這一切將在不久之後揭曉。在此之前,還是有一些值得期待的規格轉變。例如目前普遍配備13吋級距顯示面板,說大不大,說小也沒特別小。筆者個人就不介意機身多重個百來公克,以換得更為舒適,也能塞入較多軟體視窗的14吋螢幕機種。
除了Toshiba日前發表了Satellite U840,HP Envy 14 Spectre也將在台上市,為14吋產品打頭陣。但筆者認為格外具有象徵性意義的,是Lenovo預告第3季將推出ThinkPad T430u,為目前已知首款配備獨立顯卡的機種。這透露出,AMD和NVIDIA也各有盤算,只要筆電廠商願意採用,已經隨時準備好要為Ultrabook提供更強勁的繪圖運算效能。
Ultrabook未來可期待
由此可見,Ultrabook發展空間相當大。只要廠商不要重蹈CULV覆轍,搞出定位曖昧不明的產品,混淆並且增加選購難度。更別老是想著Apple如何又如何,多花點心思去創造自家特色和使用者體驗,相信成功之路就在不遠的前方了!
延伸閱讀:
Ultrabook 整理懶人包,6品牌產品採購推薦、實測看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