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月初在美國拉斯維加斯舉辦的CES 2011上,Intel正式發表眾所期盼已久的「Sandy Bridge(以下簡稱SNB)」系列處理器,它的致命吸引力不僅是從45奈米製程進步到32奈米,更重大的進步是集成CPU與GPU在同一顆晶片上。執行長Otellini還信誓旦旦的說SNB今年將會佔據總營收的三分之一,由此可以看出Intel對SNB的期望與信心。
結果事事不如人意,馬上在一月底爆出晶片設計瑕疵,儘管Intel官方很迅速地不到十天就擺平了這件事,還是讓這場原本應該可以打得很風光的戰役,出現了一點點美中不足的小插曲。
代號名稱「Cougar Point」的P67/H67現已經有B3修正版本,解決SATA2用久效能減退的問題。在過去的Ibex Peak晶片組還不支援SATA3,等級屬於中低層級的H55晶片也無法支援RAID功能,這些缺點到了Cougar Point終於補足了,唯一的遺憾就是仍然無法支援USB 3.0,不過凡是有用到這些功能的人不必擔心,板廠RD也不是混飯吃的。
這次測試分享是要透過H67晶片原生支援SATA3的功能,組RAID 0看看效能上有沒有高人一等,一方面做一個SATA2跟SATA3對照組,因為許多PC Folks總是有些疑問到底新的SATA3有沒有用?其實網路也搜得到相關的答案與測試,但我時間多出來也不知道要幹嘛,就來順便練習玩玩RAID吧。
PS. 為什麼標題會取名叫「美洲獅的突擊」?因為Cougar在英文裡是美洲獅的意思,意義同於Puma,而RAID除了是磁碟陣列(Redundant Array of Independent Disks)的縮寫,英文也有突擊的意思。
產品外觀
▲產品外盒正面已經見不到333技術那個加速引擎的圖片,而這張B3版本也看不到代表技嘉主機板的等級那超大的「2」,取而代之的是「New 6 Series Motherboard B3 Stepping」提醒你這張是用新版步進的晶片。右下角的捲頁圖案是技嘉第三代耐久技術的兩倍銅設計。
▲背後有詳細的特色說明。以前333技術代表支援SATA3、USB 3.0以及USB三倍電力,但現在的H67原生支援SATA3 Port,不再需要第三方外掛晶片去取得。
▲兩本說明書、驅動光碟。光碟夾在說明書裡面,拍照時我忘了拿出來,反正我從來也不會用內附的驅動光碟,都是事前在網路上先Download最新版本。
▲還有一個很貼心的提示說明,告訴你LGA 1155跟LGA1156是不相容的,啾咪!
▲技嘉這次終於改進了,CPU周圍的散熱片加上了發泡海綿體作為保護,該不會是跟我上次寫信去抱怨的關係?嘿嘿!(自以為)
▲主機板背面,CPU插座為跳樓大拍賣的富士康(Foxconn)製造。主機板生產日期是這個月,還是熱的呢!
▲後I/O介面,顯示輸出超級齊全,要不是看上這點,我可能就要買貴森森又缺東缺西的華碩主機板了。顯示輸出有D-Sub、DVI-D、HDMI、DisplayPort。還有1個應該快消失的P/S-2接孔、4個USB 2.0 Ports、2個USB 3.0 Ports、1個光纖數位音效輸出接孔、1個e-SATA Ports、1個Gigabit LAN、1組HD-Audio類比音效I/O。
這張H67MA-UD2H功能相當的齊全,可以說是小巧又集合各家之大成,要最新的SATA3和USB 3.0都有,還要eSATA傳輸介面也有,四種影像輸出介面也一次到齊。
▲擴充卡插槽,一個PCI Express 16X、兩個PCI Express 1X、一個PCI Express 4X(16X的長度)。不難發現主機板上的USB擴充槽真多,因為這次的H67比以前的H55多了2個USB Ports,算一算後I/O有4個,主機板上一個Port可支援兩個,五個Ports就是10個,加起來剛好是14個。USB 3.0則是透過外掛晶片走PCI Express通道去支援的。
▲H67一共支援2個SATA3(白色)和4個SATA2(藍色),其中一個SATA2被拉到後I/O做成eSATA。我不喜歡這種SATA Ports與主機板呈垂直的設計,一來佔用空間讓板廠有更多理由偷懶減料,一來則是整線不好看。
▲記憶體插槽為2相供電,最高支援32GB容量,那還多說什麼?4條16GB全上了啊,哇哈哈!插滿滿好爽!但是記憶體時脈最高支援到1333Mhz,所以....會發現BIOS設定裡面幾乎沒辦法動(殘念)。
▲老闆沒問過我自行就把散熱器裝了上去 Orz,而我又忘了帶散熱膏沒辦法拆掉重新抹一次,所以只好就這樣放著,供電用料的特寫就沒辦法照囉。CPU的12V輸入使用EPS 8pin,共有10+2相供電模組。
▲USB 3.0控制晶片一樣採用NEC(Renesas) D720200F1,老面孔了。之前看到一個新聞,Renesas將在九月份量產新的USB 3.0控制晶片PD720201與PD720202,不只體積更小、耗電更低,還可提升40%以上的寫入速度,值得讓人期待捏攸 ^^
實際測試
以往超頻可以玩的東西很多,可是這次Intel很小氣把Core的BCLK鎖得緊緊的,不僅是幅度小之又小,連穩定性都是個頭痛問題,即使能超的也要經過精挑細選後才能萬中選一啊!另外一點,就是這次的晶片組跟過往一樣,想要有較大幅度的超頻就要選擇P系列晶片,唯一不同的就是你必須買K系列處理器,沒得選!
不過Intel真不愧是處理器龍頭,即使在這樣的條件下還是能把效能堆得高高的,全賴這次的記憶體控制器大革新,把Store address和Load這兩個動作變成雙向進行,理論上可以將運算速度整個拉高了兩倍!再加上這次的SNB首度支援AVX指令集,SIMD頻寬也變成了兩倍為256位元,理論上運算速度也會Double,這個測試可以參考我的另一篇文章。
廢話說太多,直接來看RAID 0測試。
測試平台
⊙ CPU:INTEL Core i5-2400/HD2000
⊙ RAM:Kingston DDR3-1333 4GB*4 Dual-Channel (Hynix)
⊙ M/B:GIGABYTE H67MA-UD2H (B3)
⊙ HDD:系統碟 - WD AAKX 500GB + 測試樣本 - WD AAKX 500GB*2 RAID 0(on SATA3)
⊙ OS:Windows 7 Ultimate X64
▲這次測試的硬碟是WD AAKX 500GB,本身支援SATA3介面。右下角的AADS 500GB是我的「隨身」資料碟 XD
由於RAID的分段大小影響效能甚大,我本來是想要64KB、128KB全部都Run一次,但礙於時間有限,必須在明天把電腦送出,所以就沒有再進一步比較。上一次用I7-950搭配技嘉X58A-UD3R就有過經驗是64KB效能較佳,所以這次我直接用64KB來組RAID 0。
▲ATTO Disk Benchmark 2.46,若開啟卷冊回寫功能,Transfer Size 64KB之前的寫入速度可大幅增加。讀取最快260.6MB/s,寫入最快達242.1MB/s。
▲CrystalDiskMark 3.0。平均讀取為262.7MB/s,寫入速度為252.5MB/s。4K讀寫相當悲慘,這也是傳統HDD的痛,SSD在這方面的小檔案傳輸可遠遠超越傳統HDD,但大檔案循序讀寫還是傳統HDD有較大的C/P值優勢。
▲HD Tune Pro 4.60,由於寫入測試有些問題無法進行,只有執行讀取部分。循序讀取存取時間偏高為15.8ms,最高峰值可到260.5MB/s,平均讀取大約是198.6MB/s。
▲HD Tune Pro 4.60隨機存取測試,各種傳輸大小基準每秒I/O操作都不超過70IOPS。要是拿隨便一顆SSD都可以超過3000-4000IOPS,組RAID 0後甚至可以飆破6000IOPS。
▲HD Tune Pro 4.60檔案效能測試,檔案大小基準設為64MB,時間因素不跑其他的檔案大小了。從這部分不難發現傳統HDD組RAID 0之後,對於大檔案讀寫的效能是高過SSD的。
結論
原本我預定每一項測試都要進行不同檔案大小基準來跑一遍,但真的沒有太多時間只好以軟體預設的選項直接開跑,並將截圖取下提供大家參考。前幾個月有幸幫別人組了一台使用X58A-UD3R主機板組RAID 0的主機,樣本硬碟是WD SATA2 AAKS 500GB,那時也稍微簡單跑了幾項測試軟體確認傳輸速度是否正常,我把兩者數據統一整理在下表:
▲不同晶片組RAID 0(分段大小都是64KB)的傳輸頻寬簡表。
這裡我要特別先說明清楚,兩者的測試環境並不是一樣,所以這次的測試並不能代表H67比ICH10R快或SATA3介面的HDD比SATA2介面的快。干擾的因素包括ICH10R組的那RAID 0是用來當作系統碟,有系統背景因素的干擾也是造成慢速的原因之一。
我個人認為SATA3僅僅是提供一個更高傳輸頻寬上限的通道,即使是用任何的高速傳統硬碟(例如萬轉暴龍~嘶吼!),不論是單顆、多顆RAID,都沒辦法滿足原本的SATA2頻寬。
那為什麼還要SATA3這種介面的出現?那是為了因應SSD固態硬碟日漸流行的緣故,對於一般消費者而言,主機板上面有無SATA3 Port其實沒有太大的意義,但是放著哪天搞不好也會不小心用到也說不定,就像現在的USB 3.0一樣,幾乎沒人手上有USB 3.0的周邊硬體裝置,但是擁有USB 3.0介面主機板的人比有實際該介面裝置的人還要遠遠超出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