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iPad 採用高解析度的 Retina Display 螢幕,像素為 iPad 2 的4倍,同時增加了44%的色彩飽和度,視覺效果大為提昇,讓人有「看過就回不去」之感,是 new iPad 的最大亮點。但這是否足以成為購買 new iPad 的理由?我們來深入分析。

快速目錄:

不管你看不看好這個產品,new iPad 已經在台灣上市了,儘管機能更新缺梗及舖貨時程緩慢,它仍在短時間內達成了同類平板產品未能企及的全球銷售量。為什麼它能賣得這麼好呢?你知道、我知道,一定不會是因為比較快的處理器、或者是難以驗證的電池續航力,更別提在台灣形同廢柴的4G LTE網路支援了。

沒錯,新iPad的最大吸引力,是「看過就回不去」的視網膜螢幕。9.7吋、264ppi的顯示面板,之前並沒有任何一台平板電腦導入過,甚至連大多數的電腦螢幕解析度都沒它高。

解析度是甜蜜的負擔

只是,要馬兒跑就要讓它吃草。新iPad的解析度是2048 x 1536,總畫素達300萬,要推動這麼高的資料量,對平板電腦的軟硬體資源都極為吃重。別的不提,儲存空間便是首先面臨的衝擊,解析度高了幾倍,容量就要等比跟進是最保守的做法,於是64GB版本便成為了最暢銷的型號。

那麼,到底該不該買?筆者在購入新iPad前,考慮的重點有兩個:一是畫質有無顯著提升;另一個是解析度那麼高,原有的相片、影片會不會因為畫素不夠而糊成一片?解析度的增加是雙面刃,要了解這片雙面刃帶來的影響,我們得先重新認識Retina Display

行前預習

  • iPad一、二代:9.7吋、768 x 1024、132ppi
  • 新iPad:9.7吋、1536 x 2048、264ppi

關鍵字:ppi

ppi(Pixels per inch,像素密度的單位)指的是顯示器上每一英吋的距離裡,所包含的像素總量,一般來說像素總量愈高,可顯示的內容便愈精細。相同尺寸的顯示面板,如果ppi愈高,解析度當然也就愈高。但人眼能辨識的ppi數值有其極限,不可能查覺顯微鏡等級的像素差異,所以蘋果號稱iPhone 4及新iPad所使用的面板為「視網膜螢幕」,代表以後就算有解析度更高的螢幕出現,人類也看不出來了。

Retina Display:視覺提升效果顯著

Retina Display並不是第一次出現在Apple產品上,這裡筆者引用一下T客邦在2010年WWDC時,iPhone 4發佈後所做的報導

螢幕的升級是iPhone 4最有價值之處。iPhone 4的螢幕解析度足足為前一代的4倍,它有個非常聳動的名稱:「Retina Display」,Retina直譯成中文是「視網膜」,因為iPhone 4的螢幕尺寸是3.5吋,解析度卻來到了不可思議的960 x 640,這已經是相當於iPad百分之七十八的畫素,密度高達326ppi,已經超過了人眼視網膜在最佳目視距離內所能分辨的極限(300ppi)。

不說你可能沒注意,其實新iPad採用的面板與iPhone 4並不一樣,它的畫素密度只有264ppi,檔次稍微低了一點。儘管如此,Apple仍然使用了相同的宣傳名詞,只是264ppi夠用嗎?為何不是326ppi?

關鍵一:目視距離

從物理面來看,只要製程技術允許,面板的解析度可以在達到物理限制前無限上綱。人眼在極限目視距離內所能分辨的像素密度,才是Retina Display的導入標準。

然而,「極限目視距離」無法精準地被規範,每個人的使用習慣及視力標準也不一樣,因此Retina Display一詞曾引來不少質疑聲浪。簡化複雜的物理、數學計算及醫學敘述後,我們可以這麼說:能在眼球所能聚焦並分辨的距離所達到的最高像素密度,就是Retina Display的理論背景。

Apple在宣傳iPhone 4時表示,於12英吋(約30公分)遠的位置是最佳使用距離,但這次的新iPad並沒有特別註明該點。以筆者還算清晰的視力為例(2.0),在如此距離並無法分辨出獨立的像素,要拿到靠近眼睛10公分處才能勉強查覺點陣,但是這樣使用iPad並不理想,就像你不會像小朋友貼著電視看卡通一樣。

關鍵二:像素密度

在同樣尺寸的螢幕面板裡,像素大小是影響成像清晰度的重要關鍵,其中又以提升文字清晰度的成效最甚,這點不必親眼目睹,靠簡單的數學計算就能量化。

以舊iPad桌面的App名稱為例,一個中文字的大小約為12 x 13像素,代表最多只能用156點去描繪一個中文字。這樣夠嗎?對線條簡單稀少的字體來說,是可以應付的,比如顯示英文字母絕對不是問題。只是中文博大精深,筆畫多的字比比皆是,扣掉筆畫間留白及字體顯示時需要的額外渲染空間,舊iPad中文顯示總是糊糊的,只能勉強辨識。

可以看不代表能夠用。簡單的字串能夠看懂就好,但當你要閱讀的是一整篇文章時,一定會看得非常辛苦。反觀新iPad,因為像素較小,同樣尺寸的中文字可享有4倍的像素量,不但可以讓字體描繪清楚,而且還能讓邊緣平滑、看起來舒服。

雖然是放大比較,但本來就糊成一團的文字縮小後並不會因此就變得比較清楚。舊iPad的文字很明顯的受限於像素密度不足而渲染地不完整。(點圖可放大)

結合以上兩件事實,我們可以歸納出一個結果:Retina Display究竟可否滿足視網膜極限是另一回事,但它的功效在於,再怎麼近都不會讓原本該清楚顯示的文字或圖像變模糊,即使看得到像素也無礙觀瞻了。

4倍畫素下的圖像及文字細節比較

為了驗證畫素優勢在圖像及文字細節上的幫助,筆者同時找來了iPad 2與new iPad做比對。圖像所使用的檔案皆與裝置原生解析度對應。

之於文字,人腦比較容易忽略圖像細節,然而新iPad仍然有其優勢。圖中馬兒的鬢毛並沒有因像素不足而混成一片,分離得非常精準。(點圖可放大)

(後面還有:264ppi:高畫素密度戰國時代)

延伸閱讀:

WWDC 2012:MacBook Pro Retina,15.4吋 2880 x 1800 驚人解析度

Intel:2013 年你就能看的到 Retina 螢幕

新 iPad 買不買?9點分析、實測影片、與 iPad 2 比較

264ppi:高畫素密度戰國時代

行文至此,是否該採購新iPad的第一個問題已經有了答案:是的,單純就解析度的影響來看,新iPad畫質真的有比較好。平平是9.7吋面版,畫素高了4倍絕對能帶來明顯的品質增進,當然了,前提是得餵飽它才行。

既然解析度真的會帶來畫質差異,那麼就會面臨第二個問題。我們都知道,把畫素低的圖片放到高解析度的螢幕上看,會容易因為放大而失真。失真的情況嚴重嗎?新iPad在這檔事上是否有什麼補強方案?其實除此之外,要把低解析度素材放上高解析度螢幕,還有不少難關要解決。

尺寸跟畫素一樣重要

  1. 畫素=X軸 x Y軸
  2. PPI=((X軸^2+Y軸^2)^(1/2))/面板尺寸
  3. 點距=(面板尺寸/((X軸^2+Y軸^2)^(1/2)))*2.54

上面這3個公式,是弄懂解析度、PPI與螢幕尺寸之間三角關係的計算方式。如果你跟筆者一樣是數學白痴,那麼只要記住:

一、 當面板尺寸不變時,PPI會與解析度成正比。

二、 當面板尺寸不變時,PPI愈高,點距就愈小。

一般電腦螢幕的畫素密度,多在80~120ppi之間。對於裝載在桌機或筆電上的作業系統來說,解析度的差異並不會帶來太大困擾,多的空間就讓它留白,少的空間就少留點白,只要調整一下UI及字型的顯示比例就好。原因在於桌上型作業系統注重多工,而且使用的螢幕尺寸較大,沒必要把所有程式都放大至全螢幕處理,即使你有一台30吋的大螢幕,在畫面角落開一個記事本作業也不奇怪。

行動裝置就不是如此了。在以往的觀念裡,解析度愈高、螢幕就會愈大,但是總不能帶一台30吋的iPad出門吧?為了衝高解析度,大部份的行動裝置都會將畫素密度維持在150~300ppi。

像素太多也是麻煩

這麼高的畫素密度,會產生什麼問題?首先,軟體開發者要設計好幾套不同的解析度佈局來應付不同裝置,要不然假如拿一套解析度只有320 x 480的程式在768 x 1024螢幕上執行,會無法占滿畫面。

無法占滿畫面在桌機上沒什麼,在行動裝置上就會很奇怪。應該沒人看過兩個以上的App共享螢幕,也不太可能出現某個App只占了1/4畫面、其餘3/4還看得到桌面的窘況吧。行動裝置上的應用程式要不是得藏在背景,就是得以全螢幕姿態現身,唯一特例是在 iPad上執行iPhone原生1x解析度的App,但大家都知道這麼做是很彆扭的,因為畫面的其他部分會留下一片黑。

點距小未必是好事

即使你能接受這種操作模式,程式用較小的原生解析度運行還是會有其他問題,比如尺寸。點距就是一個像素的大小,在相同尺寸、而且資料量足夠的前提下,點距愈小,圖像就愈細緻。但若尺寸不足的話,再細緻的圖像也看不出來。

以App圖示來說吧,在舊iPad上,一個圖示的大小是72 x 72個像素,實際尺寸約為2.25平方公分;如果原封不動的拿到新iPad上顯示,解析度除於4的結果只剩0.5平方公分,會很難看清楚圖示的內容是什麼,字體也都變成螞蟻。

怎麼辦?其實早在30幾年前就有工程師發現了這個問題,只是個人電腦問世的25年內,一般應用對於顯示器的畫素要求並不高,除了其他工業標準還沒突破外(比如藍光尚未出現),以CRT映像管為基礎的顯示技術也限制並延緩了解析度的成長。直到近幾年液晶螢幕普及後,解析度的成長曲線漸趨陡峭,螢幕尺寸隨著畫素的提高而成正比增加,作業系統原廠也才開始正視並擬定解決方案。

如何讓點陣圖形不會受解析度的影響而顯示成錯誤尺寸,有很多種不同的理論與技術,但都不脫「Resolution Independence」的範疇。

數數看

新舊iPad上圖示與文字所耗用的像素差異。為了維持相同的顯示尺寸,舊iPad點距大,無法使用太多像素,新iPad點距小,也不能使用太少像素。兩者看似打平,但像素量比較多的,能呈現的細節必定比較細膩。(點圖可放大)

(後面還有:Resolution Independence:解析度自主)

Resolution Independence:解析度自主

新iPad問世前,筆者曾經天真的以為導入Retina Display只是個謠言,因為缺乏對應的圖像升頻技術,必定會造成App開發市場的一場災厄。後來事實證明了自己的判斷有多麼幼稚,科技業果然是鴨霸的,市場決定需求,只要面板做得出來,後端的處理就交給軟體開發者及內容供應商自個兒去煩惱就好。

事實上,不管是桌機螢幕或行動裝置,因為解析度各自為政而造成的問題早就不勝枚舉。君不見Android市場開發者為了應付複雜的硬體環境而哀鴻遍野,微軟也引以為鑑地替Windows 8的解析度應付能力做了背書,而賣硬體的Apple則是更早就注意到了這個癥結。

自主技術行之有年

對於點陣物件來說,縮小或放大都會產生失真,倍數一大就會很難彌補。針對文字,解析度帶來的影響是比較小的,因為它的線條簡單、顏色單純,各家作業系統在十幾年前就已經有成熟的文字顯示技術。比如「marlett」(微軟視窗最大最小化按鈕所使用的字體)、「TrueType」等等,配合作業系統本身的渲染方式,可以無限放大點陣字型而不使其失真,倚天中文也有類似的平滑技術,來消弭點陣字放大後可能產生的鋸齒。

不過,這些都還不能算是Resolution Independence,因為除了文字之外,還有圖形要處理。即使到了現在,該應用也尚未被完整的實作出來,而是透過多種不同的圖形演算理論來拼湊整合。比如微軟在Vista導入的WPF圖形化設計框架,以及Mac OS X沿用已久的Quartz顯示引擎等,都提供了或多或少的解析度自主技術。

尺寸以不變應萬變

Resolution Independence的核心精神,是讓物件的顯示尺寸不會受外在解析度影響而變形。以前文提到的App圖示為例,當App被放在新iPad上面時,就應該自動選擇以144 x 144的解析度來顯示,而不是固守單一畫素來應付各種不同的解析度平台。

怎麼放大顯示?作業系統的顯示模組會以縮放倍數(Scale Factor)來決定圖形的目標解析度。經過歷史沿革,業界公認的的標準像素密度是72ppi,以72ppi來顯示圖形,倍數就是1.0;以144ppi的像素密度來顯示圖形,倍數就是2.0,這樣才能達到與72ppi同樣的尺寸。

假如今天在72ppi的螢幕上,有一個物件的解析度是100 x 100,換成在144ppi的螢幕顯示,就得是200 x 200。如此一來,要應付不同解析度的面板就有個依據了,只要計算出縮放倍數,要達成相同、或者是近似的顯示尺寸並非難事。

然而,當縮放倍數較小時,還能夠以插補點的方式來填滿圖像放大後產生的像素空隙,但隨著倍數的增長,再厲害的演算法也無法挽救像素的不足。開發者自己最好就要準備幾種不同解析度的素材來應付了,這也是為什麼在設計Mac OS X或iOS上的App時,1個圖示會包含好幾個不同尺寸檔案的原因之一。

話說回來,我們可以看到new iPad上頭的圖示、系統文字、操作介面看起來都還是很精細,而且大小跟舊iPad幾乎相同。但是當你自己放了一張低畫素的照片到相簿裡時,並不會有魔術般的升頻效果,即使秀圖App經過特製,要達到與原生解析度輸出的品質標準仍然非常困難。

▲不同解析度的螢幕得套用不同的Scale Factor,才能顯示出相同尺寸的圖像,Windows 8同樣也對解析度問題提出了不少對策。

▲微軟提出的「畫素密度甜蜜點」分析圖。若將新iPad拿來比較,恰巧會落在及格邊緣,畫素再高就無意義了。

new iPad 對圖片、影片、遊戲、電子書、網頁有什麼影響?)

腦力激盪接近尾聲。Yes!如果沒有對應的高解析度素材,視網膜螢幕就無用武之地。同樣是拿一張768 x 1024的圖片,在新iPad上並不會比舊iPad看得更清楚,這些都是非常容易就能驗證的事實。

即使如此,玩家們倒不必太過灰心,因為畫質就算不會變得更細緻,也不致於嚴重下降。對於原本尺寸就不大的圖片來說,更是很難發現其中的些微差異,雖然圖片的解析度會被放大4倍,但因為像素小,反而還能有去鋸齒的平滑效果。

原生解析度最沒問題

筆者的攝影師朋友曾經開玩笑說:新iPad的螢幕要用Canon EOS 5D3拍的照片才餵得飽。這句話是誇張了點,但也點出了原本擺放在舊iPad裡的照片素材,搬移至新iPad時可能會遇到的畫質瓶頸。

最好的作法就是餵它一張與原生解析度相符、也就是1536 x 2048的照片,才能得到最精準的輸出。需要注意的是,太大也不一定好,因為某些圖片管理App在縮圖後顯示品質會下降。

有在玩攝影的玩家們不妨思考一下,輸出1536 x 2048的照片會不會很困難?應該不會,6百萬畫素的相機便已綽綽有餘。只是考量到一般相機以1:1解析度原圖直出的質素不會太好,建議還是以最高畫素輸出並預先縮圖處理後,才不會浪費了Retina Display的解析能力。

影片就別太過強求

舊iPad很適合播放720p影片,畢竟解析度靠近,有接近點對點的播放效果。但要餵飽2048 x 1536的解析度,即使找得到4K影片也不一定播得動。事實上,動態影片不容易看出解析度落差,1080p訊源升頻後的效果並不會比點對對播放遜色多少,而且一台iPad也放不下幾部藍光影片,有心的玩家不妨以Apple TV的Preset來當作轉檔給新iPad看的設定品質就好。

另外一個法作是,影片可藉由Air Video之類的App來串流播放,新iPad的視訊流量上限仍為5Mbps,餵它再高級的訊源也沒用。不如找台NAS當作Air Video Server,用無線網路就能播得很順很爽。

網頁沿用現有版型

撇開像素密度不談,舊iPad的解析度其實是最符合網頁瀏覽標準的,前提是要橫著看,因為寬度1024是絕大多數網站版面的設計標準。對於專門就是要設計給新iPad瀏覽的網頁來說,哪天出現2048或1536的配置也不足為奇,透過CSS及JavaScript設置一樣能夠實現跨平台的自動版面調整,同時讓電腦與行動裝置瀏覽。

當然了,這是在頻寬允許下做的假設。別忘了,要輸出至新iPad的素材質量,是以往的3~4倍,原本只要250KB的圖片檔,可能得暴增至1MB,數量一多、容量的耗用也會非常可怖。除非是非常重視圖像質素的攝影網站或App,不然沿用現有排版標準及圖像品質就好,在新iPad上瀏覽並不會是問題。

電子書籍質感更佳

新iPad非常適合拿來看電子書。如果各位玩家有留意電子書或雜誌市場,或像筆者窮,只能下載試閱版的男人幫,一定會發現不少電子書已經針對新iPad做最佳化。有趣的是,等量提升圖片素質的電子書非常少,大多數都是在排版上做了更改,以塞進更多的元素、或者是更多字。

原因可想而知。文字佔空間少,但圖片的資料量卻很可觀,尤其是大部分電子書仍是以PDF訂閱,而且還是完全以圖片形式轉換的PDF,從城邦讀書花園【隨身e冊】下載的電腦王雜誌來看,一本就佔了將近200MB空間,還不能做文字的無失真放大,也難怪出版業又要為新的格式下功夫了。

遊戲效果更細緻

對某些遊戲來說,1024 x 768的解析度是略微不足的,尤其在3D擬真場景或素材較豐富的畫面,舊iPad的描繪力會讓人有「降階」的感覺,與桌機的遊戲體驗產生明顯落差。

還好在新iPad推出後,部分遊戲大廠的動作也隨即跟進,現在到App Store就能找到不少支援Retina Display的升級版本,甚至不必重買。2048 x 1536已經是桌上型27吋、甚至30吋螢幕才能達到的解析度,如果遊戲畫面本身真是以點對點的等級來算圖的話,很難想像在9.7吋的小螢幕上會有多麼可觀的畫質提升。

當然了,這麼高的解析度,對於4核心內嵌GPU的A5X處理器負擔也不小。不管遊戲業者是否真的重新準備了高解析度材質、或只是做了單純的升頻處理,絕對都是舊iPad無法比擬的視覺享受。

打開App Store,對於Retina Display的支援已經是大多數App的點更新項目之一。

新舊版iPad解析度比較範例

PDF

▲以今周刊第795期70頁的內容為例,其實某些電子書未必需要幫新iPad最佳化就能有不錯的閱覽效果,而是因為舊iPad本來就無法把文字顯示清楚。(點圖可放大)

遊戲

▲EA所推出的Mass Effect Infiltrator有做了Retina Display升級。雖然在材質上似乎沒啥演變,但還是能有效加強反鋸齒效果,從線條的邊緣便可窺知一二。(點圖可放大)

網頁

▲T客邦首頁的寬度就是1024個像素。如果拿舊iPad直立著看,畫面會被壓縮,字體的渲染會不完整。反觀新iPad因為橫向解析度夠,不會有此問題。(點圖可放大)

 

延伸閱讀:

新 iPad 買不買?9點分析、實測影片、與 iPad 2 比較

新 iPad 正式登場,主打 Retina display、8大重點看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