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電腦效能持續成長,主流筆電與桌機的差距越來越小,筆電價格也和桌機越來越相近。要找到滿足自己使用需求的筆電,並不像以往那麼困難,但是筆電還是有明顯的先天限制,那就是幾乎沒有升級空間,要怎麼樣挑選可以撐好幾年筆電,就是一門大學問。
快速瀏覽:
如果想看編輯推薦的3萬元以內筆電,可以參考這一篇:8台3萬有找筆電嚴選,便宜、效能、輕薄機種推薦,還有綜合比較
1、處理器效能飽和
回顧多年前,多數人買電腦最在乎的莫過於處理器,不然就是指名購買支援64位元運算的產品。接下來數年,則是重視核心數量取勝,當這些需要都獲得滿足之後,廠商只好開始教導消費者要節能減碳,強調省電功能以及每瓦電力能帶來的效能。
雖然這些行為有其商業需求上的考量,但是不可否認的,省電就是筆電發展的正確方向,現在處理器的運算能力已經強到一定的水準,能夠應付絕大部分應用,因此盲目強化處理器時脈以及核心數量,並不能提升使用者的體驗感受,如何強化電源管理機制,延長筆電的續航力,才是筆電的當務之急。
回顧目前市場環境,大部分筆電都是採用Intel Core i系列,少部分使用AMD處理器,多數25,000至30,000元筆電搭載Ivy Bridge的Core i5系列處理器,或是Sandy Bridge的Core i7,在低階機種部分,則有Intel陣營的Core i3或是Pentium等低階處理器。AMD陣營則有整合地表最強內顯的Trinity,雖然Trinity具有較豐富的顯示效能,可以發揮出更大的經濟效益,不過無奈在台灣市場能見度偏低,因此消費者的選擇較少,是比較可惜的地方。
2、顯示成為主戰場
相較於處理器的狀況,目前筆電用的顯示晶片,無法完全餵飽遊戲的需求。如果不玩遊戲,使用內建顯示就綽綽有餘,但若要玩遊戲則會有些貧弱。至於影片播放等應用,現在內顯都提供硬體解碼功能,能夠在播放H.264或高流量MPEG 2等運算複雜度較高的影片時協助處理器,不過從筆者的經驗來看,播放Full HD的H.264影片對於當今的處理器可以說是小菜一碟,即使不使用硬體解碼也不會遇到問題。
若是有遊戲需求的使用者,還是盡量能夠挑選搭載獨立顯示晶片的機種,目前30,000元以內的產品大多配置GT 630M或是HD 7670等級的顯示晶片,若以1366 x 768解析度進行遊戲,這2款晶片大多能滿足遊戲的需要。
筆電最大的痛就是無法升級硬體,以目前效能以及軟體發展效能來看,要撐個數年不會有太大的問題,但是顯示部分則沒有這麼輕鬆。效能較低的獨立顯示晶片對付現今畫面比較華麗的遊戲已經顯得捉襟見肘,再加上遊戲進步速度沒有放慢的跡象,往後推出的新遊戲很有可能會讓現在的顯示晶片招架不住。因此想要讓筆電的使用年限能夠撐久一點的話,還是建議選擇GeForce GT 630M等級以上的顯示晶片。
3、SSD是指路明燈
拜磁碟密度持續成長之賜,傳統硬碟的容量也不斷往上爬升,市面上的筆電很難看到搭載500GB以下傳統硬碟,有些筆電甚至會採用750GB或是1TB硬碟,這麼大的儲存空間應該能夠滿足所有的使用者。
容量獲得滿足後,下一步就是開始注意硬碟的存取效能,固態硬碟正是提升效能的最佳方式。由於儲存設備的特性,固態硬碟的持續存取速度可以超過500MB/s,大幅領先傳統硬碟大約100MB/s左右的表現,在影響系統效能關鍵的4K QD32項目中,效能好一點的固態硬碟隨便都能跑出100MB/s以上、甚至超過200MB/s的成績,然而傳統硬碟則大約為1MB/s,可以說是所有零組件中差距最大的一環。
固態硬碟效能對照表
- 受測筆電:Toshiba Satellite U840(固態硬碟)、Toshiba Satellite P850(傳統硬碟)
- 單位:MB/s
項目 SSD HDD 循序 459.2 96.68 512K 312.9 32.26 4K 21.05 0.392 4KQD32 298.9 0.822
除了效能優勢之外,固態硬碟還有2個非常適合筆電使用的原因,首先是固態硬碟本身沒有馬達,因此更能抵抗振動及衝擊。對於常常將筆電放在腿上,甚至會在開機情況下移動筆電的使用者來說,是個不可多得的優勢。除此之外,固態硬碟可以視筆電內部空間之需求,調整硬碟機的形狀,有利於縮小筆電的尺寸。
▲固態硬碟真是筆電的好朋友,不但效能好、重量輕,還比傳統硬碟抗振耐摔,唯一的缺點就是單位儲存成本太高。
4、體積、重量兼顧
行動力是筆電與桌機最大區別,但是我們不可能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在中低價位的產品線中,不太容易找到極致輕薄、效能又強悍、價格又便宜的產品,因此筆者建議大家先考慮自己使用筆電的習慣,再來挑選以效能為主或是以攜帶性取勝的筆電。
回想大學時期,並沒有太多人帶著筆電進教室,主要還是放在宿舍定點使用,頂多是帶去圖書館,或是為了打電動而搬到其他同學的住處,然而研究生的使用習慣,大多是在宿舍與研究室間移動,並不會整天隨身攜帶,因此可以忍受重量比較重的產品,在相同價位帶中尋找效能較好的產品。
但是如果需要將筆電帶在身上的話,就必需要注意筆電的重量,Ultrabook或是輕薄筆電大多能將重量控制在1.5kg左右,然而強調效能走向的產品重量可能超過2.2kg,兩者差距大於700g,比1罐可口可樂曲線瓶還多,長時間累積下來也是會造成不少攜帶的負擔,這時候就不得不考慮筆電的重量了。
▲把效能型筆電與輕薄型筆電放在一起,不難看出兩者在行動力上的差異,如果需要隨時帶著筆電,還是選擇輕薄型比較妥當。
延伸閱讀:
9台 Ivy Bridge 筆電大會戰,哪台 Core i7 筆電是你的菜?
(後面還有另外五項要點喔!)
5、無光碟機省空間
在這個光碟機越來越不重要的世代,連重灌都能透過隨身碟代勞,實在是想不出什麼一定要使用光碟機的理由,就算是真的有讀取光碟的需求,也可以使用外接光碟機彌補。基於這些原因,建議各位不用執著於選擇具有光碟機的產品,加上市面上非Ultrabook產品大多搭載光碟機,只有少數機種與Ultrabook會移除光碟機以節省空間。
如果不需要光碟機也不必怨嘆,由於現在的光碟機都是採用SATA介面,因此能夠透過轉接盒,利用光碟機空間添增第2顆硬碟,像是SilverStone TS06即為此類產品,它可以讓不具有mSATA插槽的筆電,也能夠同時安裝傳統硬碟與固態硬碟,充份享受高速效能與海量空間的優勢。
▲如果不需要使用光碟機的話,不妨透過套件在光碟機空間裝入第2顆硬碟,自己湊足傳統與固態硬碟混搭的優勢。
6、外接裝置速度起飛
由於筆電先天空間限制,想要擴充設備大多需要尋求外接解決方案,目前使用的介面規格仍以USB 2.0以及USB 3.0為大宗,IEEE 1394已經淡出市場一段時間,再加上速度只有800Mbit/s,大幅落後USB 3.0的5Gbit/s,因此不容易找到也沒有必要選擇具有IEEE 1394的產品。
至於前景一片看好的Thunderbolt,具有許多傳統外接介面沒有的特點,它最大的好處就是採用標準的PCI-E以及DisplayPort通訊協定,能夠提供10Gbit/s的傳輸速度,以及可以在單一端子上串接7個裝置,為外接裝置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2012年6月Computex展中,MSI展出了GUS(Graphics Upgrade Solution)外接顯卡解決方案,並以HD 7850 Twin Frozr做為示範,GUS本身是個PCI-E x 16外接盒,可以裝入一般桌機用的顯示卡,並提供外接電源輔助,透過Thuderbolt與筆電連接,使用者就能很輕鬆地為筆電升級顯卡。
不過可惜的是,Thuderbolt目前線材與裝置價格是個明顯的門檻,離普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加上搭載Thuderbolt的筆電十分稀少,有錢還不見得買的到。倘若Thuderbolt能夠走入尋常百姓家,再加上GUS或類似產品能夠商品化的話,可以預見的是筆電可的使用習慣將會產生大幅的改變,以輕薄機身搭配擴充基座將成為一大趨勢。
▲GUS採用Thunderbolt介面,並以外接式180W變壓器供電,能夠解決長久已來筆電無法升級顯示卡的窘境。
7、USB配置事關順手
由於前無古人(IEEE 1394)、後無來者(Thuderbolt)的關係,目前筆電大多以USB做為外接裝置的主要介面,大多數筆電都具有3~4個或是更多USB端子,不過規格為2.0或3.0以及端子的位置規劃,隨著不同機器的差異較大,然而這些配置的差異,將左右使用者操作起來是否方便。
大家最常使用的USB裝置不外乎是滑鼠、隨身碟或隨身硬碟,滑鼠對於頻寬的要求相對很小,無論使用USB 2.0或是3.0都沒差,但是隨身碟則受頻寬響甚大,因此如果筆電機身上USB 3.0的數量只有1個的時候,就需要注意它們所在的位置會不會和自己的慣用手同側,以免因為需要連接滑鼠而占用了USB 3.0端子,或是需要將滑鼠繞至機身另一邊。
有些輕薄型筆電因為空間不足的關係,被迫將USB端子放在機身後方,這也會造成使用上諸多不便,在螢幕開啟的狀態下,使用者難以看到機身後方的USB端子,造成在接續設備的時候可能造成需要摸黑進行,或是需要將電腦轉到背面的麻煩,可以將雜誌打開成90度,將它想像為筆電,模擬一下將USB設備插入機身後方端子的感覺,你能不能在沒有看到書背的情況下,摸到期數標示的位置?
▲除了要注意USB端子的位置是否安排恰當外,如果有使用體積較大的USB設備的話,也需注意周圍空間是否足夠。
8、介面配置視需求而定
部分輕薄型筆電或是Ultrabook為了要進一步縮減空間,會移除一些不較不常用的介面,或是改採非標準的迷你端子,最常被犧牲的就是D-sub視訊端子、RJ-45網路埠,當今幾乎所有螢幕都提供HDMI或是DVI輸入,想要將筆電的畫面輸出到外部螢幕時,可以透過HDMI或是HDMI轉DVI線材達成,但是大部分的投影機卻只提供D-sub輸入,因此時常需要使用投影機的讀者,就需注意筆電是否提供D-sub端子,或是轉接方案是否方便。
有線網路的情況也十分類似,雖然現在無線網路相當普遍,但是許多宿舍都沒有提供無線網路服務,再加上有線網路比較穩定,有利於線上遊戲的進行,在挑選筆電時需要特別注意,機器上提供的介面是否符合自己需求。
9、驅動程式便利度
AMD與NVIDIA雖在桌機市場都占有一席之地,但是筆電則是讓NVIDIA占據了大部分的市場,筆者覺得其中一個很大的因素就是驅動程式的關係。NVIDIA的獨立顯示晶片具有Optimus功能,它可以隨時讓電腦在內建顯示與獨立顯示間切換,雖然AMD陣營也提供類似的可交換圖型卡功能,不過在驅動程式的操作上,NVIDIA確實方便許多。
Optimus的關鍵在內建顯示
搭載Optimus技術的筆電在運作時會將內建顯式核心做為中繼站,當使用內建顯示繪圖時本來就是透過內建顯示的通道輸出畫面,但是當使用獨立顯示繪圖時,畫面會先透過PCI-E通道進入內建顯示核心,然後再由內建顯示輸出,可以達成無縫、不需重新開機即進行切換。
在NVIDIA的驅動程式中,使用者可以在選單中選擇套用到所有程式的廣域設定,也可以在自動產生的清單中對各別程式做設定,反觀AMD部分,必需手動選擇程式的執行檔來設定,也沒有廣域設定的設計,使用起來相當麻煩,抹煞了廠商提供這項功能的美意。
▲NVIDIA的驅動程式設計比較優良,具有可以套用至全體程式的廣域設定,使用獨顯或內顯一目瞭然。
延伸閱讀:
9台 Ivy Bridge 筆電大會戰,哪台 Core i7 筆電是你的菜?
認識 Ultrabook 對手:AMD Ultrathin,還有新菜 Trinity APU 是什麼?
本文同步刊載於電腦王雜誌
歡迎加入電腦王雜誌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