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有些使用者並不在意,但是看到最近新聞接二連三報導兩大智慧型手機陣營iPhone與Android都有洩漏個人所在地與資訊的隱憂,甚至台北市政府要對iPhone「主動」收集使用者個人隱私的行為開罰150萬,有人覺得這很無聊,也有人覺得這不是什麼小事。

曾經有個朋友說過這麼一個笑話:「最近新買了鬧鐘,這個鬧鐘相當棒,不但體積小巧,使用觸控介面,會放MP3,還可以當數位相機,停電的時候還可以充當手電筒,甚至還有藍牙連線,3G網路上網,最棒的是他還可以打電話。」手機越來越多花樣,不再只是單純撥打電話的小工具,而是現代人幾乎人手必備的基本裝備。

▲iPhone帶起了新一波的智慧型手機熱潮(圖片來源:WSJ.com

從連上公眾網路的時候開始,很難說有什麼絕對安全的隱私保護。一切資訊幾乎都有機會透明公開,手機的情況自然也差不多。差別在於上游廠商的做法,決定了要用什麼樣的態度去面對這些使用者資訊。比較經典的例子應該就是Facebook,一開始草創的出發點,就是為了蒐集校園美女的照片與資料,慢慢形成現在的樣子。

智慧型手機的發達,會慢慢改寫上網的習慣。從習慣坐在電腦前上網,到開始接受在捷運上、公車上利用手機上網。每個裝置都有機會被搜尋到,或者說被探索,問題在於動機上。蒐集使用者上網地點的資訊也許是為了改善服務,也許會為了基地台的設置做評估,也許是為了提供服務,主動告知使用者附近店家的廣告訊息,或是有趣的玩意。每項科技的出發點其實都有他的善意存在,但到了使用者手上是否會有不同的面貌,又是另一件事了。

台北市政府主動對Apple公司要求說明,希望他們對於紀錄使用者行蹤這個部份提出說明。事實上,世界各地也出現不少國家對於這件事感到質疑。除了智慧型手機的一哥iPhone,最近聲勢亦不弱的Android陣營也出現了類似的質疑,《華爾街日報》近期就報導了一項手機安全研究,一部HTC Android會在數秒之間蒐集手機的位置情報,並且每小時會有數次上傳的動作,方向都是Google。而Google方面駁斥蒐集隱私資料的說法,強調這些都是匿名資料,目的在蒐集提昇服務品質方面的資料需求,但專家也質疑,這些上傳的資料中,都帶有手機的識別碼,這些已經可以視同與個人隱私同等級的內容,並不是所謂的匿名資訊。

▲沒人喜歡iPhone多了個「iTrack」的綽號(圖片來源:Engadget

會有人說,無聊,這種蒐集資料的動作很平常,市政府沒事找事,選舉快到了又在製造新聞。還大動作召開記者會,其他縣市政府怎麼就沒這麼閒,跑來淌手機的渾水。姑且不管部份網友認為台北市政府有點自抬身價,炒熱選舉動態,若事件放到國際間,可以說不是什麼小事。德國、義大利、法國政府相關單位已經開始調查智慧型手機洩漏個人所在地訊息的問題,美國國會也在針對同件事討論。印度政府曾經跟Nokia、RIM 公司,為了政府是否可監控手機郵件的問題吵了一陣子。

真正有問題的,很可能不只媒體點名的Apple跟Google(但臺灣這邊好像比較在意Apple的態度XD),智慧型手機系統可不只這些大咖,但消費者其實只介意一件事,如果每個月繳這麼多月租費,還要連自己開過哪間房間,睡過哪張床,甚至剛好旁邊也多個「以前沒見過」的手機訊號,都被親切的系統商幫你記錄下來存證,感覺也許會跟在夜市看到自己成為偷拍光碟主角一樣糟。這才是各國政府正在介入調查的主因。針對這樣的指控,各大廠第一時間都駁斥,認為都是無稽之談,但真相如何,也許還需要等待更多專家努力。


共 3 則回應

1 樓 · 吉米貝斯 · 發表於 2011-04-25 19:26 · 檢舉

我用iPhone,印象中必須要開啟Find my iPhone才會記錄去過哪裡,
而且在追蹤位置時,要先登入自己Mobile Me帳號密碼,
且被找的手機有網路連線/開啟該功能才找的到。
我個人認為市府針對此事件請Apple說明是有點小題大作了。


2 樓 · Quinn · 發表於 2011-04-25 19:35 · 檢舉

我聽到的版本不是這樣的,我聽到的是預設iPhone都會傳輸你的位置到Apple,而且不能關閉。


3 樓 · 100000149356865 · 發表於 2011-04-26 21:41 · 檢舉

要關閉也可以啦~~~
不是不能關閉
只要把3G、WIFI、定位等上網功能關掉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