詢問Hugo:「身為一個專職的攝影師,怎能擁有源源不絕的創意與拍攝手法,來滿足不同廠商的需求?難道沒有拍攝瓶頸這回事嗎?」他想了想說:對於職業攝影師來說,穩定成熟地拍攝技術,絕對是最基本的要求,能不能達到客戶需求,就是每天必要克服的課題。工作上要能不斷挑戰、符合客戶需求,就必定要對攝影有「想法」的建構與掌握。
當客戶指定成品的風格後,一定是先從腦海中建構出整個作品的樣貌,再利用對應的技巧、光線、色彩.....等,去拍出影像產品。每個案子都像是一個瓶頸,而不斷挑戰它,就是專職攝影師工作的挑戰所在。想法,是好照片的基本元素。從不間斷地學習與模仿中,瞭解「思考」到「作品形成」的執行過程,藉此經驗讓自己的作品脫離平凡。
拍攝前就要有想法
譬如觀察與掌握光線,對於攝影人來說,是拍好照片的基本技能。但我們可以看到許多進階玩家,就算知道、也會注意光線方向與質感為何?卻不一定能在拍攝前期,就能掌握拍攝後的影像,應該會呈現什麼樣的情緒與調性。更難以恰到好處的引導模特兒,或是在後製時加強原先設定的調性,來統合並完成整個作品。這一切的問題,似乎不在於技巧上的缺乏,而是拍攝前對於影像成品,並沒有足夠的想法,許多時候甚至是因為太去思考各式各樣的技巧,反而讓攝影玩家混亂了思緒。
以實際例子為例,在海邊拍攝泳裝時,想要利用晴朗藍天來強調Model的活力,那拍攝時就要盡量利用順光與側面光的方向來拍攝,如果沒有預先想好整體作品調性,一下子採用順光,一下子又挑戰逆光,那最後當我們要選出原先設定的影像時,就很容易發現拍攝後的作品風格不一致,難以達到我們預設的結果。當然整體作品的呈現,不僅只是光線方向上的差異,還包含了色彩性、構圖手法……等,所以除了充實基本攝影技術外,拍攝前便擁有「完整想法」,絕對是讓影像作品脫離平凡,更進一步的大重點。
▲當攝影走上專業這條路,深厚的技術是基本條件,是展現拍攝想法成的工具。
▲先要在腦海中描繪出既有畫面,再利用巧妙安排與厚實的棚燈打燈技術,才能在攝影棚內拍攝出自然光的質感與色調。
原來我們都一樣
我們總認為探尋一個攝影師的學習過程,就能理解並複製出相同的拍攝風格。但談起Hugo接觸攝影的歷程,和一般玩家並沒有太大的不同。2002年在數位攝影開始起步之際,因為聽聞CanonPowerShotG1怎麼拍怎麼好看,所以就購入了這台相機。Hugo笑著說,當時對於光圈、快門什麼也不懂,甚至不知道有數位單眼相機這種東西,當然也因為當時數位單眼相機還是相當高貴,有很大的關係。不過透過轉接增距鏡以及外接小閃燈,隨著當時外拍風氣,追求淺景深拍攝效果,卻也讓他對攝影開始產生興趣。
既然數位單眼相機難以下手,Hugo選擇當時頗負盛名的Canon EOS 5底片機,並購入了當時號稱國民鏡的EF 24-85mm F3.4-4.5 USM,與暱稱小小白的EF 70-200mm F4L USM,他笑著說會選這樣的組合,和膚淺地想聽到清脆的快門聲,拍攝淺景深照片有關。
他說當時台灣論壇上,拍攝人像時大多還是以半身為主,且並不十分注重背景的選擇。所以不管在哪個地方拍,其實照片也沒有太大差別,拍了幾次外拍後,後來參加時,幾乎都是在和朋友聊天,回想當時到底拍了些什麼照片,還真是腦袋一片空白,Hugo說。「那段時間裡,拍照是沒有壓力,也相當快樂,但其實也不知道自己在拍什麼。」比較有印象的兩次經驗,都是與當時攝影朋友大肚魚一起拍攝有關,一次是前往金瓜石附近的十三層遺址,在廢墟裡面拍攝;另一次則是晚間在大安森林公園附近的天橋拍攝。以現在的眼光來看,似乎不是什麼新鮮事,但當時網路上的攝影論壇中,卻是很少有人挑戰的議題。
▲玩家時期。
▲專業攝影。
玩家時期作品較自然,但在細節處理上較不熟練。而職業攝影時期,能自然融合場景中的元素,且能兼顧影像的平衡度。
▲細緻的平衡背景與主題的反差,讓畫面產生明亮的日系風情。
(下一頁Hugo要告訴我們,如何從批評中學習)
從批評中虛心學習
從開始玩攝影,到現在以此為職業,算算也約10個年頭,但當我詢問Hugo除了熱情與努力外,持續挑戰較少人拍攝的技巧與議題,就是學習與成長的關鍵因素嗎?Hugo認為那只能算是一種動力吧!拍出與其他人大不相同的作品,會讓自己更有興趣去拍攝,也更有信心去嘗試不同的拍攝方式。真正對自己最有幫助的卻是真心地接受批評與指教,才有機會不斷看到自己的盲點,並且快速脫離瓶頸。這聽起來似乎是老生常談,但卻不是每個人真的都能做到,畢竟人都喜歡獲得讚美。
說到幾次讓他印象深刻的指教,都是一些巧妙的契機,也因為這樣解決了當下「老狗玩不出新花樣」的困境。例如早期Hugo絕大多數都是利用自然光拍攝,雖然能透過時間來安排光線方向與情緒,但遇到不對的天氣,又或是Model無法配合,很多時候就會有所侷限。當時還需沖洗底片時,就因為熟悉的相館老闆提出需要補光的建議,才認真地研究閃燈相關知識與技法,讓人像創作具有更大彈性。
此外,雖然網路論壇上,有許多留言流於蓋章或罐頭式文章,但還是有機會看到一些真心真意的討論,Hugo 說早年還是攝影玩家時,習慣在幾個攝影網站貼圖發表,不過因為不習慣去蓋章經營人脈,所以分數偏低,但有趣的是來留言的網友,會比較真心誠意的給予建議,也多有不錯的見解提供他參考。曾經有一位網友建議可以多多充實色彩相關知識,讓他開始注意畫面中色彩的配置。現在工作中,不論是前製拍攝時服飾的色彩搭配,或是後製色調調整,Hugo能快速依據不同情緒與作品調性來設定,正是當時網友提醒,與後來長時間的觀察與練習,才能有現在的影像作品擁有自己獨到配色的觀點。
▲透過單純的色彩對比,就能讓觀賞者將眼中聚焦在主體上,這也是Hugo玩家時期經過網友提醒後,對色彩運用上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從觀察中努力成長
雖然攝影玩家有句老話說:「拍多了、拍久了就會進步」,但前提應該是要不間斷地學習並且去實踐,否則拍再多也只是枉然。Hugo說早期開始玩攝影時,除了到國內DCView網站看看其他玩家的拍攝作品,也會到國外 photosig攝影論壇看看國外朋友的作品。他認為國外論壇的討論比較就事論事,若能找到深入性的分享文章,可以學到不少深入的知識。而國內論壇因為拍攝題材就在我們生活周圍,所以能更實際地融入其中,更清楚地看到自己還沒想到的表現方式。此外,早期作為攝影玩家時,他也常會關注Flickr的每日精選,從中激發更多拍攝創意,與學習影像的表現方式。
相對於玩家,職業攝影師更需要自我學習。Hugo說,現在除了拍攝,日常生活中,更需要透過網拍、雜誌.....等,隨時注意同業、國外攝影師、時尚攝影師的手法與動向。著眼點也不僅只是拆解別人的拍攝技巧,而是包含用光、後製、時裝搭配,以至於整體畫面的美學素養。這些都是需要不斷自我學習,這也是他自認能不斷進步,立足於職業攝影的關鍵因素之一。
▲影像色調上的後製調整,是近年來許多攝影玩家會運用的手法,但要調整得宜,也是需要經過一番練習。
厚植實力是進步的基本要求
對於一開始談到「想法」是突破瓶頸的重點,採訪時卻不斷談到技術培養,難道技術有了就能有想法嗎?Hugo 認為有技巧並不代表有想法,但有想法時,如果沒有技巧作為後盾,那許多時候是無法把想法執行出來的。某一個程度上,當我們擁有深厚的實力時,自然能把眼光放遠,讓想像力更為自由,兩者並不應該是對立而衝突的存在。
現在的數位相機相當進步,不論測光、對焦、場景判斷、畫質,都能讓一般人快速進入有趣的攝影世界,但如果太過依靠相機本身,那拍攝風格也會因為相機本身的設定而有所設限,所以他也建議,在進階到去思考自己的拍攝風格前,應該更努力的去理解基本原理,切莫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只去強記光圈、快門的設定方式,又或者一昧依賴或迷信只要換了高檔器材,就能馬上突破困境,變成實力堅強的攝影師,要知道許多專業攝影師雖然手持高價的頂級器材,但事實上卻只用基本中央對焦與M手動模式拍攝,高階器材的意義往往只在於結構可靠,又或者優秀的操控性,能幫助處理各種拍攝議題。
所以當我們將技術準備好了以後,又該怎麼去追尋虛無縹緲的「想法」呢?Hugo沈默了一會說,在業餘玩家的時候,只要有想到一些有趣的題目,就會想辦法去執行,不論是為了好玩還是當做刻意地練習都好。另外一個更重要的是卻是事後檢討,他說自己在玩家階段時,常會在拍攝後先行瀏覽一遍,思考哪裡沒做好可以再進步,往往也讓自己冒出更多延伸的想法,也因此有更多的練習與創作。至於現在身為職業攝影師,每個業主的案子都是一個挑戰,一定要有足夠多的想法作為子彈,才能完成客戶的各種需求。
▲商業攝影要快速且精準掌握業主需求,有賴厚實基礎做後盾。
延伸閱讀
Hugo
人像攝影有十年的經驗。認為人像攝影不光是要把主角拍的好看,更重要的是要把環境的氛圍情境、個人的情感特質融入其中,這樣才能算是好的人像作品,加上穩定與優秀的拍攝成果深得信賴,短時間內便累積了不少固定客戶,是相當值得矚目的職業攝影師。
個人網站:www.hugo-studio.com
本文同步刊載於 DIGIPHOTO NO.57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