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1日,眾所期待的新顯示卡殺手 Crysis 3 已正式進行公測,並同步在3大平台上(PC、PS3、Xbox 360)推出,目前試玩的版本為多人連線。畫面品質好當然是不用說,但是要哪種等級的電腦才跑得動呢?……
Crysis 3 Beta 正式進行大規模公測,平台涵蓋PC、PS3、Xbox 360,PC版只要擁有EA的Origin帳號,即可登入試玩。
▲Crysis 3 Beta公測宣傳影片,相當有誠意的放出許多地圖。(未滿18歲請勿觀賞)
Crysis 3 Beta公測網站:http://www.crysis.com/us/crysis-3/beta
除了畫面品質再度精進之外,許多玩家更關心的是,需要何種等級的PC才能滿足這新一代的FPS遊戲。位於俄國的GameGPU網站已利用Crysis 3 Beta多人連線模式進行測試,結果看起來並不太妙……
首先來看看畫質測試,Crysis 3 Beta已經支援市面上多種反鋸齒模式,包含FXAA、SMAA、TXAA、MSAA均有支援。但以GameGPU的測試文來看,他們認為4x MSAA畫質表現最佳。
▲支援多種螢幕反鋸齒模式。
▲最低畫質設定下的遊戲畫面(點圖可放大)。
▲最高畫質設定下的遊戲畫面(點圖可放大)。
由以上畫面表現看來,大概是在環境打光數量,地面貼圖及運算精細度,物件多邊形數量,天空貼圖精細程度上表現有所不同,在打光的品質上似乎沒有太大的差異。
接下來就是最重要的規格大亂鬥了,gamegpu.ru網站以4x MSAA為基礎,NVIDIA與AMD的顯示卡驅動程式版本為313.95和13.2 beta 3。其它規格參數將在圖片中表示。
▲在高畫質設定、1680 x 1050解析度下,各顯卡的測試成績。
先跟大家說明一下,灰底的數字為測試途中出現最小的幀數,具有顏色底的數字為平均幀數。
在這情況下,許多顯示卡已呈現無力的狀態,若以比較高的標準60幀來看,只有NVIDIA的GeForce GTX 660 Ti以上的顯示卡能夠勝任,AMD則沒有任何一張顯示卡能夠超越此標準。倘若將標準拉低至一般人所能感受到畫面延遲的最低極限30幀來看,AMD上代的Radeon HD5870即可應付,NVIDIA則是以GeForce GTX 460的29幀靠近及格邊緣。
▲在高畫質設定、1920 x 1080解析度下,各顯卡的測試成績。
當然在這1080p螢幕趴趴走的時代,當然也要使用1920 x 1080的解析度測試。在60幀的標準下,僅有GeForce GTX 680、590、690達成目標,其它顯示卡全部槓龜。較低的30幀標準,需要GeForce GTX 560或650Ti才能夠勝任,AMD的Radeon HD7850則是以28幀接近及格邊緣。
▲在高畫質設定、2560 x 1600解析度下,各顯卡的測試成績。
更變態的2560 x 1600,僅有唯一一張顯示卡超過60幀的標準,就是當今的卡王GeForce GTX 690,超過30幀的顯示卡也清一色都是NVIDIA的產品,AMD的Radeon HD7970 1Ghz版本則以29幀的平均畫面張數接近及格邊緣。
▲在「非常高畫質」設定、1920 x 1080解析度下,各顯卡的測試成績。
一高還有一高高,頂級的畫質設定下,同樣是NVIDIA GeForce GTX 590超過60幀,其它顯卡一敗塗地。
網站也相當細心的替大家做了不同設定下,顯示卡記憶體使用率的統計。使用MSI的Afterburner軟體進行監控,看看需要多少的記憶體容量才能夠符合Crysis 3 Beta所需。
▲高畫質設定下,不同解析度對顯示卡記憶體的要求。
▲超高畫質設定下,不同解析度對顯示卡記憶體的要求。
由測試結果看來,使用1920 x 1080解析度時,顯示記憶體會吃到1.5GB左右,看來配備2GB記憶體以上的顯示卡會是較好的選擇。接下來便是輪到CPU的等級比較。
▲不同CPU對畫面幀率的影響。
除了顯示卡之外,CPU也是慘兮兮,Intel Core i7-3930K 3.2GHz這顆六核心的產品似乎還無法滿足遊戲需求,由於網站並未使用更高等級的CPU進行測試,不知何種等級的CPU才夠(再上去也沒幾款了),但至少確定Core i5-2500和i7-2600是一定要的。
▲不同的畫面品質設定的記憶體使用量(由上至下為非常高、高、中、低)。
相較於CPU和GPU的重量級需求,RAM的需求總算讓人放鬆一口氣,不論任何畫質設定,記憶體需求僅為1GB多,相當容易達成。
綜合以上測試,現今主流甚至是中高階的電腦立刻被打趴在地,唯有高階電腦可以應付此款遊戲的需求。但多人連線模式本來就比較消耗資源,等到遊戲正式推出,單人模式的系統需求應該會再更低一些。加上顯示卡廠商還有時間最佳化驅動程式,因此最終的系統需求應該不會這麼高。當然,想玩還是買台PS3或是Xbox 360最快XD。
資料來源:GameG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