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認為閃燈拍照很難,拍起來也不好看嗎?就讓我們詳細解說 Nikon D7000 閃燈系統,讓你快速掌握,拍出亮麗照片。
閃光燈開啟無限創意
一般刻板印象是認為光線不足時才需要補光,這想法並不完全正確,但也不至於錯。閃光燈可改善光源不足下,所產生快門過慢的現象,而不需倚賴腳架,或提高ISO感光度去拍攝。但除了可使用較快的快門速度,捕捉清晰不晃動的影像,當然也可故意使用慢速閃燈,在拍攝時進行移動或變焦,用來製作特殊、晃動的光軌照片。
在光線充足環境下,閃光燈的角色也同樣重要,例如逆光補主體光線、壓光、減少反差、強調髮絲光……等,所以只要能善用這個人造光源,絕對能增加更多創意展現。既然光線好也要用,光線不好也要用,可知閃光燈在攝影上也是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
▲低光源下補光,是閃光燈最大的功能。
▲透過無線觸發功能,讓閃燈擁有更豐富的應用彈性
(後面還有內建閃光燈的使用教學!)
內置閃燈活用指南
D7000配有一組GN值12的內置閃燈,在全自動模式下,只要遇到光線較暗的地方,就會自動開啟內閃進行補光,或是A、S、P、M等創意模式下,也能強制開啟或關閉,在絕大多數拍攝狀況下,內置閃燈就能擁有不錯的拍攝效果。
許多人是用內置閃燈時,習慣一切都交給相機決定,但遇到光線較複雜的高反差或多光源的環境時,可能會出現補光失準的現象,其實透過選單中的設定,就算內置閃燈也可以獲得良善控制,甚至做出多變的補光效果。
▲D7000內置閃燈擁有多樣補光效果。各拍攝模式下可支援的閃燈運作工作。
內置閃燈的工作距離
內建閃燈因為出力較小,且發光面積較小,所以閃燈的工作距離限制也相對較大,所以若被攝者的距離太遠,就無法有效率的進行補光。除了距離太遠的限制外,內閃也容易受到鏡頭所影響,當使用廣角鏡頭或裝設遮光罩以後,因為內閃的高度較低,打出來的閃燈可能就會有被遮擋的困擾,這時候就容易在畫面下方看到部分圓弧形的暗部區塊。想要解決這樣的問題,除了採用外接閃燈外,就要改用較長的焦段(例如85mm)並退遠一點來拍攝。
D7000內建閃燈GN值為12(ISO 100,m),而GN值定義為GN=光圈f×距離,再考量衰減、反射率等問題,我們大致可以整理出內閃全光出力時,補光的有效距離如右側表格。(如採用TTL模式時,工作範圍要在表格以內的距離,但不包含微距拍攝)
短片記錄模式與檔案大小
ISO |
100 |
200 |
400 |
800 |
f/3.5 |
3.5m |
5m |
7m |
9.5m |
f/4 |
3m |
4m |
6m |
8.5m |
f/5.6 |
2m |
3m |
4.5m |
6m |
▲(左)採用超廣角鏡拍攝時,內閃容易因為被鏡頭擋住而出現補光不均勻,(右)可採用外接閃燈來改善。
(後面還有!)
TTL與手動模式
通常我們採用內閃時,會習慣將閃燈設定為TTL模式,只要我們進行拍攝,相機就會自動根據場景判斷,進行有效率的內閃補光。但有時候我們會希望將補光強度做增減微調,此時,只要按住D7000前方開啟閃燈的按鈕,再旋轉快門前方轉盤,就可以快速增減閃燈出力。
當然,在一些環境光相當穩定的環境,例如餐廳或家中室內。我們也可以自訂內置閃燈出力,找到選單中「用戶設定選單」─「包圍/閃光」─「e3內置閃光燈的閃光控制」,就可以手動控制閃燈出力。一般來說,如果光圈、ISO、環境光亮度不變的狀態下,只要事先試拍,確認好出力數值,就能夠保證接下來的拍攝工作,閃燈不會因為被攝者衣服顏色、環境反差等因素,造成閃燈出力忽大忽小的問題。
▲(左)按壓開啟閃燈鍵,配合快門前方轉盤,可微調閃燈出力。(右)在穩定光源下,可固定閃燈出力,避免閃燈出力忽大忽小。
內置閃燈更多功能
D7000內置閃燈不僅可以補光,還具備了頻閃與無線觸發功能。頻閃選單中,可設定每秒觸發閃燈幾次,可用來凝結移動中被攝物的多個影像。不過頻閃也有限制,當觸發次數增加時,閃燈出力會相對降低,凝結的影像也會較為模糊。
無線觸發功能,則能直接遙控閃燈,此時,機頂內閃可以同時設定觸發,或是單純僅是遙控,雖然這兩者選項的閃燈都會觸發,但後者其實是具有非常短暫的時間差,拍攝後的影像中,並不會出現正前方內閃的補光效果。若副燈採用原廠閃燈,可完美支援TTL,讓多燈創作也能很簡單。
▲(左)內閃可設定頻閃頻率與次數。(右)利用內閃遙控離機閃燈。
延伸閱讀
隨身 大光圈 新秀: Nikon COOLPIX P300 評測
作者:孫宗瑋
本文同步刊載於Nikon D7000 超完全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