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什麼!怎麼在T客邦教起英文來了呢?是這樣的,在資訊界當中有很多新到字典都來不及收錄的「行話」,讓大家會看卻不會唸。讓T小編教你正確發音和有趣的典故,不要再說什麼「you吐必」了啦!

Kinect

中譯:無

黑老師曾經聽過有人謠傳,Kinect的發音就和「connect」一模一樣(可內可特)。事實上這是錯的,它的第一音節是短母音的「ɪ」而不是「ə」,下次遇到老外,大家一定要烙一下純正的發音。

這個發音的由來很簡單,因為Kinect是由kinetics(動力學)和connect(連結)兩個單字組合而成,所以它的念法當然也是兩者各取一個音節。

Kinect是微軟Xbox 360專用的體感周邊,看起來就像一部webcam,實際上也是由彩色攝影機、深度感應器、陣列式麥克風所組成。簡單地說,接上了Kinect,你就不需要遙桿、遙控器、光線槍什麼的任何實體周邊,因為你的身體就是控制器,Kinect會將你的身體擷取成3D骨架資料,直接和遊戲裡的立體場景和物件互動。

Kinect最早是在2009的E3電玩展上發表的,當初的代號叫「Project Natal」,後來才正名為Kinect。今年微軟釋出不少資源,希望大家多多開發將Kinect接上電腦的相關應用,例如在Microsoft Robotics網站當中,就用Kinect、筆電、小推車做成一部「Follow Me Robot」小型機器人。

▲微軟透過自家免費的Robotic Developer Studio 4和Kinect打造簡易機器人。

Wii U

中譯:無

談到Kinect,當然就不能忽略另一款任天堂的Wii,這部已經發表超過五年的遊戲主機,可以說是開創體感遊戲風潮的先趨。請注意,Wii可不是念成「打不悠‧哎‧哎」喔,它是任天堂自創的專有名詞,三個字母合起來發音,就和「we」的念法一樣。
Wii U也就是Wii的後繼者,在2011年E3電玩展有試玩機亮相,2012時正式發表。Wii U的發音就跟「we you」一樣,「我和你,真歡樂啊」(黑老師腦內補完),還好不是咪兔(Wii裡頭的玩家自創角色叫做Mii)。

Inverse Kinematics

中譯:反向運動學

嗯哼,這個字看起來好有深度啊,事實上它也真的不太簡單。黑老師當初看到Kinect和它的人體骨架小視窗,馬上就聯想到似曾相識的inverse kinematics這個3D繪圖當中的專有名詞,而且kinetics、kinematics傻傻分不清楚。

基本上,kinetics(動力學)會涉及到作用在物體上的動力;而kinematics(運動學)只探討物體的運動,不會涉及動力。Inverse kinematics出現在3D繪圖軟體時,通常被簡寫成IK,例如IK bone、IK tool,你可以在3D模型上用IK bone畫出它的骨架,再藉由IK工具提供的設定選項,讓3D模型做出近似人類、動物經由關節活動而產生的各種動作。想必微軟的Kinect命名靈感一定和IK有關。

至於IK的I是怎麼來的呢?會有inverse,就有另一種做法稱為forward kinematics,在骨架畫好之後,動畫師必須直接操縱各種需要移動的關節;相反地,inverse kinematics則只要操控關節鏈當中最末端的物件,其他關節就會經由IK的計算,跟著做出對應的動作。比方要讓一頭犀牛走路,FK的做法需要移動腳踝、膝關節;而IK只要拉一下腳掌就可以了。

▲IK bone可以讓動畫設計過程更簡單,就連Flash新版都有提供。

バーサーカー/Berserker

中譯:狂戰士

最後,我們當然不會忘記烙日文和離題時間,玩過《太空戰士》裡的寶劍,這次再來回憶一下遊戲中耳熟能詳的職業──「趴撒卡」,也就是狂戰士。

顧名思義,狂戰士總是處在「狂暴化」(berserk)的狀態下,亦即玩家無法對它下指令,但是相對地,狂戰士的物理攻擊指數就會比其他角色來得高。不只是日系遊戲、包括許多歐美系遊戲當中都經常出現狂戰士角色或狂暴化狀態,例如大家等得如痴如醉的《暗黑三》,就有相關的技能和魔法。

狂戰士的典故是來自北歐神話當中披著獸皮,在不受控制、發狂的狀態之下戰鬥的戰士。至於黑老師為什麼會想到這個字?其實是看到某位朋友在臉書上張貼《烙印勇士》要發表電影版的預告,這部經典漫畫的原文是《ベルセルク》,取自狂暴化(berserk)這個單字。可惜黑老師一直沒有耐心慢慢翻閱,也許有空可以看看電影版,速食一下。

▲《烙印勇士》的漫畫購買頁面,陽剛、暴力、18禁,未成年請長大再買,謝謝。

 

本文同步刊載於電腦王雜誌
 
歡迎加入電腦王雜誌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