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外接硬碟你會在意那些條件?雖然每個人的需求與喜好不盡相同,多數人挑選條件設定,不外乎是以品牌、價格、效能、保固、傳輸介面、外觀設計,甚至是隨機預載軟體與功能為主。本篇將介紹四家品牌11款外接硬碟,除了硬體效能,外觀以及隨機軟體也是本篇檢測的重點。

快速瀏覽:

3.5吋品牌選擇有限

若論品牌,臺灣通路市場強勢品牌,由HGST、Seagate、Toshiba、WD等4家,本身具有硬碟生產線的品牌包辦。其餘如Buffalo、Freecom、Transcend、Verbatim等,分別從其他電腦產業領域跨足進來,試圖分一杯羹。相較於2.5吋品牌五花八門,3.5吋外接硬碟品牌選擇性少了許多,在賣場與網路購物上,常見品牌通常不超過8家。

這就像買汽車,是國外品牌在台灣生產,還是整車原裝進口,給人的爽度差個十萬八里遠。選擇通路強勢品牌,不外乎是感覺上比較有保障,起碼裡面都是裝自家品牌硬碟,不會因為生產批次差異而變來變去。再加上原廠整機保固,要送修、修不好要換貨或補差額升級,通常也比較容易得到滿意的處理結果。

品牌不等於服務好壞

過去曾聽聞一些使用者經驗,購買非通路強勢品牌產品,送修得無止盡的等待。這是因為廠商通常不會有太多備料,得等他們集合不良品送交硬碟原廠,才有整修品處理消費者送修的產品。更甚者,也有人對維修或換貨結果感到錯愕,像是外殼被拆解到傷痕累累,或者硬碟機被換成不喜歡的品牌等情況。

相較之下,前述4家通路強勢品牌一條龍服務,理論上比較不會發生這類狀況,甚至是維修與換貨都阿莎力許多。當然了,這並不是說周邊品牌不好,各家的服務品質未必和品牌大小成正比,而且有時候也得看運氣如何。除非你一口氣同時送修各家產品,否則很難得到客觀的答案,筆者建議網路分享文當作參考就好。

價格決定在市場操作

那麼通路強勢品牌的價格會比較殺嗎?不見得!筆者通常會說製造成本比較有「彈性」,因市場策略布局調動價格,高低落差範圍會比周邊品牌來得廣。至於大家關心的市場價格,除了受到原廠出貨價格影響,還得視代理商與通路市場操作機制而定。如果大家都很佛心,價格要便宜到打趴周邊品牌,應該不是太難的事。

此外,舉如附加功能多寡,還有廠商對產品價值的認定,也會左右最終價格。大家應該都有發現到,Seagate和WD除了主打產品,還另外推出一個比較便宜的系列。就以Seagate來說,除了常見的Backup Plus Desktop,還能買到Expansion這個系列。後者除了裝配硬碟可能不同,外觀設計也比較普通些,定位不外乎是用來和其他品牌打價格廝殺戰。

▲從這表格不難看出微妙的地方,影響價格的因素很多,沒有誰一定比較便宜的傾向。此外,由於價格和內接版本相近甚至更便宜,保固也多了1年,難怪有人會想買回去拆出來使用。

要質感只能選大品牌

至於外觀造型設計,通路強勢品牌切入市場的時間比較短,但是產品全球行銷據點通常來說比較多。筆者個人認為基於出貨量因素,廠商普遍願意投入較多成本,甚至願意多聽消費者反饋意見,以設計出能在全球各地吃得開的造型。雖然美與醜相當主觀,卻不得不否認,通路強勢品牌確實比較能夠把細節也做好。

反觀周邊品牌,其實他們沒有那樣不堪,只是3.5吋市場品牌競爭小(反義是嚴峻),不見得每家都會在意美感這件事。自然而然,就很少聽到他們強調質感,甚至用上時尚、品味等字眼,來做為產品行銷噱頭。強烈對比是2.5吋產品,打開網路購物隨便逛,主打美型質感的產品可說是不勝枚舉。

USB 3.0就夠用了

說到傳輸介面配置,首先得釐清產品功能差異,那和價格與應用範疇息息相關。單純的外接硬碟只會配置1顆硬碟機,至於不在這次產品群測範圍內,像是裝配2或更多顆硬碟的產品,普遍會內建RAID功能,所以定義為外接磁碟陣列類別。在這前提下,既然是要買「外接硬碟」,自然以USB 3.0介面機種為首選。

目前性能最高的SATA介面硬碟機,速度大約落在220MB/s上下,即便是搭配SATA 3Gb/s轉USB 3.0橋接器,也能讓跑出完整速度。此外,USB 3.0橋接器價格比Thunderbolt控制器便宜數倍,莫大差距將反映在產品價格上。即便是Mac OS使用者,如果沒有非用特定介面不可的理由,實在無需多花錢買比較昂貴,只因為多了些介面的產品。

安全性功能不無小用

最後來說一下附加功能面,基本上你不用過多期待,這些區區數千元的消費性產品,並不會身懷什麼特異功能。唯一值得提的就只有安全機制,這類功能大致上可以分為密碼安全鎖,以及資料加密這2種。WD SmartWare與Toshiba NTI Backup Now EZ,都有具256bit加密功能選項,可以自動為資料進行加、解密動作。

密碼安全鎖以WD設計為例,它和許多強調安全性的隨身碟相仿,多了1個模擬光碟機區域,用以存放SamrtWare軟體套件。一旦啟用加密功能,外接硬碟剛插入電腦時,只能看到模擬光碟機區域。得開啟SamrtWare並且輸入密碼,通過驗證才能看到與存取,用來放資料的正常分割區。

▲圖例為WD SmartWare安全機制,安全鎖可以避免有心人士窺探硬碟內部資料,至於官方宣稱的硬體資料加密功能,能夠自動執行加、解密作業,不需要手動另外執行。

資料加密

資料加密相關技術,目前是以AES(Advanced Encryption Standard,進階加密標準)最為常見,支援128、192、256位元長度加密,其安全性通過美國政府認可,並且用來取代早年使用的DES(Data Encryption Standard,資料加密標準)技術,現在的資訊產品也廣為採用。

我們在意對你的幫助

話說到這,老讀者應該發現到,這次章節順序安排有些不同,因為外接硬碟能談論的點不多。筆者認為,如果只會買產品而無法發揮出最大價值,是不是有些可惜呢?因此就外接硬碟預載軟體,衍生出資料儲存備份應用,以及USB 3.0也能玩RAID等應用內容。我們已在之前T客邦刊載的文章介紹過,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延伸閱讀:

買硬碟在網路爬文準嗎?還是得靠人品?探討硬碟採購迷思

筆電 USB 3.0 跑不快?教你辨識夠力的晶片組有那些

老筆電換新硬碟回春!9款硬碟效能全面實測、評比與推薦

買了大容量硬碟,你用什麼來存放資料?

大容量硬碟規格、保固整理,你想買多大容量硬碟?

(後面還有:11款外接硬碟詳細介紹)

Buffalo Drive Station HD-LBU3

Drive Station同時有2.5吋與3.5吋產品,3.5吋除了這款HD-LBU3系列,兄弟機種HD-LXU3的附加功能又更為豐富些。雖然有2種機型之分,不變的卻是外觀造型,說穿了就是共用設計。

橡膠腳墊影響穩固性

筆者認為HD-LBU3實體產品質感,似乎不如照片來得漂亮,材質與處理手法應該是影響關鍵。儘管如此,仍然看得出外殼設計巧思,特別是空氣對流的處理。外殼前端與頂部,使用1片鏡面材質做為美化,側面則是一般霧面塑膠,2塊材質相連的側面開設了許多孔洞。可想而知,直立使用時空氣流通效果最好,灰塵也不容易直接掉入。

雖然外殼設計允許直立與平躺擺放,橡膠腳墊卻顯得過於嬌小,而且平躺方向只有左側面前端2個腳墊。因此直立站衛兵的穩定性一般(內部硬碟是橫向立起來),躺下時止滑效果差了些,似乎只能靠機殼內部配置的防振橡膠墊,來保護硬碟機避免受到過多振動影響。

看到機背上的風扇出風口,你不用多想,內部並沒有裝配風扇,想必也是共用機殼設計的結果。由於拆解外殼會影響到保固,建議你大可無視它的存在,避免動歪腦筋想要DIY裝風扇上去。其實我們在冷氣空調環境試用過程中,明顯感受到不好的地方,反而是硬碟機低沉運作聲響,這是高轉速機種無可避免的問題。

軟體實用性有待商榷

要比附加軟體陣容,Buffalo可說是沒有對手,他們連RAMDISK虛擬磁碟軟體都有。簡易模式會自動建立512MB空間,而進階安裝除了能自訂容量,也可以調整備份機制,以及將IE等瀏覽器的快取目錄指向RAMDISK。至於eco Manager是睡眠模式排程功能,建議時間避免設定過短,免得徒增硬碟機磁頭懸臂卸載次數損耗。

Backup Utility如其名是用來備份各式資料,預設將系統碟包含在內,由於沒有映像檔備份模式,反而像Windows還原點功能。如果想一同備份其他硬碟資料,得將目標磁碟納入備份計劃,並且反覆一一手動加入目標檔案。筆者認為這操作程序麻煩了點,大幅折損了實用性。

另外的TurboPC EX,原理不外乎是利用主記憶體來暫存資料,藉以提升資料傳輸與寫入處理速度。也許是受到Windows 8已經最佳化USB傳輸架構的影響,筆者以3TB進行試驗,比較數據卻看不出加速效果。提醒你,在所有功能軟體的集合包DriveNavi裡,是看不到TurboPC EX獨立安裝選項,得點選簡易安裝才能找到它。

▲Buffalo所裝配硬碟機全部仰賴外購,我們這次收到的樣品機,2TB和3TB都是裝配Seagate Barracuda 7200.14,4TB則採用HGST Deskstar 7K4000,這3款皆為7200RPM轉速機種。

▲外接硬碟送RAMDISK軟體,說來有點新奇,好奇的使用者倒是動手能玩玩看。

▲Eco Manager允許設定為關閉,或10/30秒、1/3/5/10/15/30分鐘、1小時。

▲Backup Utility缺乏檔案總管相似類型的操作介面,操作使用便利性並不理想。

產品資訊

  • 尺寸:123 x 39 x 189(mm)
  • 傳輸介面:USB 3.0
  • 電源:外置變壓器
  • 容量:1、1.5、2、3、4TB
  • 保固:3年
  • 參考市價:2TB 新台幣2,888元;3TB 新台幣3,799元;4TB 新台幣5,888元
  • 廠商資訊:巴比祿 (0800-660-886)

Seagate Backup Plus Desktop Drive

Seagate最近幾年愛玩產品名稱更改遊戲,Backup Plus Desktop Drive其實不算全新產品,而是先前FreeAgent GoFlex Desk的小改款。

嬌貴外殼難以保養

Backup Plus Desktop Drive從官網照片看來,這黑色磚塊造型中規中矩,多數人應該都能接受。不過它大量使用了鏡面材質,可想而知,黑色會讓指紋、灰塵格外明顯。再加上沒有經過特殊鍍膜處理,嬌貴的容易留下刮痕,哪怕是日常清潔都可能產生。坦白說,筆者認為這種設計方式並不理想,已經超脫塑膠殼質感的好壞這層面。

就當筆者龜毛吧,Backup Plus Desktop Drive最大吸引力,或許是USM(Universal Storage Module)模組化傳輸介面設計。FreeAgent GoFlex Desk推出當時,仍以配備USB 2.0傳輸介面模組為主,消費者可以選購USB 3.0或IEEE 1394b模組來換裝。在那USB 3.0剛起步的時代,USM確實很有賣點,連筆者都不禁心動。

但是現在USB 3.0逐漸普及,連Seagate自己推出Backup Plus Desktop Drive時,也全面換裝USB 3.0模組。即便目前多了Thunderbolt這選項,那偌大頻寬對單顆SATA硬碟來說,實在毫無用武之地。筆者認為這優勢已經漸漸不再,希望你不會看到Thunderbolt就一股衝動,台灣市場仍然短缺的USM相容應用裝置,才是它下一個機會點。

備份軟體簡單易用

說到軟體部分,Seagate強打改版之後的Dashboard,而這也是Backup Plus Desktop Drive唯一功能軟體。如先前介紹,它缺乏筆者列為重點項目的系統完整備份功能,但是跟上潮流的結合雲端話題。不過Seagate所謂的雲端,並非提供有限容量雲端儲存空間給使用者,看到那朵雲可別高興的太早。

Dashboard的雲端功能是針對Flickr、Facebook,以及YouTube設計的影音檔案上傳,還有自動下載備份設計。使用共用功能,可以點選系統中所有磁碟的照片、影片,透過它上傳至前述網路社群,過程中完全不需要用到流覽器。此外,它也能夠反向下載備份,先前上傳到Flickr與Facebook的照片。

至於基本的資料備份方面,在軟體首頁點選保護、立即保護,只要這2個滑鼠點擊動作,就能立即自動備份系統開機碟上,諸如使用者資料夾、文件、音樂等檔案。想加入其他硬碟的資料也很容易,點選新增備份計劃、選取檔案,就能在和檔案總管雷同的介面,選擇要備份哪些磁碟機代號、目錄底下的資料。

▲眼尖的人應該發現到,怎麼4TB容量的硬碟機是5900RPM轉速?稍早前我們恰好接收到相關訊息,ST4000DM000基於商業考量因素,因此將轉速設計為5900RPM,但是單碟片從舊產品800GB升級成1TB容量。

▲立即保護只會備份系統碟的特定檔案,建立新備份計劃才能選擇其他路徑的各式檔案。

▲以上傳照片到Flickr來說,提供相簿名稱、註解的輸入欄目,上傳後不需要再進行編修。

▲如果你上傳大量照片到Flickr、Facebook,想備份下來不用傷腦筋,它能輕鬆幫你搞定。

產品資訊

  • 尺寸:158 x 44 x 124(mm)
  • 傳輸介面:USB 3.0
  • 電源:外置變壓器
  • 容量:1、2、3、4TB
  • 保固:3年
  • 參考市價:2TB 新台幣2,999元;3TB 新台幣4,099元;4TB 新台幣5,699元
  • 廠商資訊:希捷科技 (0800-666-910)

(後面還有更多外接硬碟介紹)

Toshiba Canvio Desk

2.5吋硬碟機老字號廠商Toshiba,在3.5吋市場可算是新手上路,承接Hitachi GST資源與生產線之後,快速地陸續推出內、外接產品。不意外的,3.5吋系列產品名稱Canvio Desk,是延續自既有的2.5吋Canvio系列有。

簡單俐落具有質感

因為是新進競爭者,目前Canvio Desk只含蓄的推出2TB與3TB,沒有大家期待的大肚量4TB,或是小到不如買2.5吋產品的1TB容量。不過筆者要說,終於有款造型設計比較理想的產品出現。它有2種外殼顏色選擇,當你看膩各家一成不變的黑色時,也會對白黑相間這款格外感到興趣。

雖然它免不了也包了圈鏡面材質,和其他品牌相較下,所占面積少了許多。特別是白色款,在背面你可發現2色非對稱相接,這巧妙安排讓它格外具有設計感。至於占多數空面積的左右兩側,都是帶有磨砂質感的霧面處理,大幅減低容易髒汙與刮傷的窘境。更令人意外的是,連那橡膠材質減震腳墊,也細心的和外殼色彩呼應。

Toshiba設計巧思不只如此,那不對稱線條設計另有巧思。Canvio Desk能直立與平躺擺放,雖然有指定擺放方向限制,但是各有4個算是穩固的橡膠腳墊支撐。除了機身右側面的通風孔(直立擺放時效果最佳),不對稱線條交會處同樣也有開口,在平躺擺放時能發揮輔助效果。

資料與系統備份全包

和其他品牌相較下,Toshiba預載軟體的來源再明顯不過,是購自NTI的客制化版本。Backup Now EZ這套軟體功能相當簡潔,分為雲端備份、檔案與資料夾備份,以及完整系統備份等3種。其中雲端備份為30天體驗功能,提供多少容量已經不是重點,你大可選擇忽略它的存在。

至於檔案與資料夾備份,和各家軟體預設功能相仿,簡易模式能備份多媒體、Office、郵件、喜愛收藏等項目檔案。預設來源都是指向系統開機碟,選用進階模式時,同樣提供和檔案總管類似的介面,可以快速選擇各磁碟機、目錄底下,任一想要備份儲存的資料。

筆者認為Backup Now EZ操作相當簡單,最大的亮點是支援完整系統備份,可以將系統備份成映像檔,也有救援光碟製作功能。不過得留意,舊版本對於GPT分割表的支援不完整,據悉原廠已經有解決方案。新版本能夠順利備份與還原,以UEFI模式安裝的Windows 8/7系統,實在是佛心來著。代理商新禾科技表示,未來將會正式發布公告,提供給有這需求的消費者。

▲由型號看來,硬碟機是Hitachi GST先前開發的Deskstar 5K3000,屬於節能型機種,3TB主軸馬達轉速為5940RPM,2TB是略慢些的5700RPM

▲Backup Now EZ功能一目了然,沒有過多層級配置,將想要備份的項目打勾,就能執行備份作業。

▲使用檔案與資料夾備份功能,可以自由選擇不同來源磁碟、目錄底下的檔案。

▲這套軟體也有256bit加密功能,但僅限於保護透過它備份的檔案,會在還原時要求輸入密碼。

▲就筆者試驗,更新成支援GPT的版本之後,緊急開機碟製作功能,只支援USB隨身碟。

產品資訊

  • 尺寸:167 x 42 x 129(mm)
  • 傳輸介面:USB 3.0
  • 電源:外置變壓器
  • 容量:2、3TB
  • 保固:3年
  • 參考市價:2TB 新台幣2,899元;3TB 新台幣3,999元
  • 廠商資訊:新禾科技 (0800-063-063)

WD My Book

如其名,WD從書本身上得到啟發,從而設計出My Book系列的外觀,讓它得以跳脫通俗的磚塊樣貌。如果先不計較鏡面材質種種缺點,筆者認為它的造型與質感,和各家產品比較起來,絕對能名列前茅。

小而巧的書本造型

My Book雖然仿書本外型設計,但是只能直立擺放,而且限定只有一種方向,不能任意倒置。WD在底部加上2大條橡膠腳墊,雖然穩定性還不差,卻不像Toshiba設計那樣穩重,研判是內部零組件重心問題所導致。也許有人會認為筆者在雞蛋裡挑骨頭,如果你沒有穩固的擺放桌面環境,就會知道晃動的共伴效應下場會如何。

筆者一再抗拒鏡面處理手法,特別是塑膠材質機殼,沒有經過特殊鍍膜處理這類。My Book前面板與左右兩側,使用經過彎折的一體成型塑膠殼,也不例外的經過鏡面處理。前面產品介紹所挑剔的問題,在它身上同樣都能見到,是比較傷腦筋的地方。幸好,其他部分是一般霧面材質配置,不至於讓人保養到變臉。

WD在霧面材質部分,大量開設長型缺口,用以增加氣流流動量。雖然有刻意斜角處理,機頂仍然有過度直接暴露的缺點,像是灰塵就很容易就掉到裡面。在機背你可以發現其他小東西,防盜鎖孔不稀奇,它還有獨立電源開關。假使電腦系統環境因為不明因素,導致USB電源連動功能不靈光,可藉由操控它來開關機。

內建安全性機制

文章開頭提過WD預載軟體的特點,SmartWare結合了WD Security公用程式,可以提供密碼保護與硬體加密。這年頭資訊安全事件一再上演,即便你覺得這是多餘的功能,難保哪天會需要派上用場。使用時得留意,WD Security公用程式並不存在,因為它已經和SmartWare融為一體。

SmartWare安全性規則說來簡單,設定密碼會同步啟用256bit硬體加密功能。硬碟剛接入電腦,得先執行虛擬光碟機內(或安裝在系統的SmartWare),名為Drive Unlock的公用程式,輸入密碼才能解開資料分割區隱藏鎖定。密碼保護允許5次錯誤輸入,犯滿之後就回天乏術,只能選擇清除磁碟機這條路,將產品歸零成出廠預設狀態。

至於SmartWare主要功能部分,官方以類別備份和檔案備份來區隔,無法做完整系統備份並不意外。前者能夠用來快速備份系統碟的文件、郵件、圖片等資料,後者同樣是在類似檔案總管的介面下,讓使用者自由選擇不同磁碟路徑,為各種格式檔案製作備份。

▲2TB與3TB容量,都使用自家品牌Green系列硬碟,這屬於5400RPM節能型機種。至於4TB是直接拿旗下品牌HGST的產品來裝配,Deskstar 5K4000同樣是節能型機種,但轉速是略高的5700RPM。

▲除了類別備份模式,另有可以備份不同磁碟,以及更多格式檔案的檔案備份模式。

▲啟用密碼鎖後,可由安裝在系統上的SmartWare,或者虛擬光碟內的公用程式來解鎖。

▲密碼錯誤輸入逾5次,就只能選擇執行WD Quick Formatter,整顆砍掉重練。

產品資訊

  • 尺寸:165 x 48 x 135(mm)
  • 傳輸介面:USB 3.0
  • 電源:外置變壓器
  • 容量:1、1.5、2、3、4TB
  • 保固:3年
  • 參考市價:2TB 新台幣3,199元;3TB 新台幣3,999元;4TB 新台幣5,799元
  • 廠商資訊:台灣威騰 (00800-6008-6008)

(後面還有11款外接硬碟效能實測與編輯推薦產品)

11款外接硬碟,同檯分級尬輸贏

看完前面,也許會覺得產品介紹部分,有些讓人納悶吧?同系列外接硬碟長相是同個模子印出來,即便有十來種容量版本,每個都介紹反而顯得歹戲拖棚。重點還是在於效他們有哪些吸引人的條件,像是個人主觀的造型設計,還是資料備份小幫手軟體等,所以我們改以系列為代表來做介紹。

硬碟骨子裡很多變

過去做外接硬碟集體評測,很少見到各容量全員到齊的場面,原因是未必每個容量都有樣品機。然而這樣比拚性能、推薦產品,難免存在灰色地帶,關鍵不外乎是內部硬碟機結構差異影響。無論2.5吋或3.5吋硬碟,組成各容量機種的碟片磁錄密度不一,差異會反應在最高傳輸存取速度部分。

此外,有些3.5吋硬碟同系列機種,主軸馬達轉速會有2種規格。HGST為其中代表,Deskstar 5K3000有5700RPM與5940RPM之別,Toshiba由於繼承HGST原有3.5吋硬碟的技術資源與生產線,也有機會見到這樣規格的產品。另外是本身沒有硬碟生產線的品牌,對外採購隨著批次不同,硬碟大不同也司空見慣。

主將大亂鬥看不準

在諸如此類因素影響下,只測試其中一個容量產品,就對整個系列作出評價,可議之處不用多說。更遑論廠商有時會想著,某某容量效能最好,是給媒體測試的最佳樣品,難保不會踩中誤導地雷。

因此筆者當初設定題目,除了鎖定2TB及其以上容量,也把借齊符合條件的產品列為目標。幸好廠商很給力,最後一共有11款目標產品報到,分別來自幾家通路市場常見品牌。不諱言地說,就是Buffalo、Seagate、Toshiba、WD等4家,讓我們得以呈現出最為完整的測試數據。

其中唯獨HGST缺席,因為該廠前身Hitachi GST併入WD之後,產品商標從Hitachi更改為HGST。過去時日推出的產品,樣品機都陸續召回等待換新,由於新產品來不及送抵編輯部,只能遺憾的看著它從缺。

▲測試平台配置

依容量分組尬速度

看完前面產品介紹,不少人應該已經預料到,各家、各款產品的存取性能,會落在哪個範圍內。比規格只是紙上談兵,真實表現如何,仍得由效能測試數據來細說分明。

▲筆者將這次受測的11款產品,內部硬碟主要規格整理成表格,不過提醒你,廠商有時候會更改裝配的硬碟型號,你買到的不見得和測試樣品完全相同,建議列為參考資料就好。

馬達轉速高低各有特點

筆者個人揣猜,有人會主張別買低轉速機種,因為傳輸速度會明顯慢上一截。基於先天架構差異影響,這點無可否認,不過低轉速機種並非全然沒有好處。像是震動與運作噪音量,乃至於溫度表現等,通常來說也會低一些。

在現實中,還有其他條件也得考量,高轉速機種才能完全發揮優勢。像電腦端的硬碟速度是否夠快,如果系統已經全面固態硬碟化,那麼購買裝配萬轉硬碟的WD My Book VelociRaptor Duo也不為過。反之,電腦硬碟速度跟不上,傳輸速度免不了會打折扣,這樣就看不出高轉速機種的意義了。

單碟容量也是關鍵

即便從理論面來分析,硬碟有內外圈傳輸速度落差的先天限制,測試中得到的漂亮數據都是內圈速度(碟片最外圍),到了外圈往往只會剩下一半。因此電腦硬碟的內圈速度,是有機會比外接硬碟外圈速度高,在這看似完美條件下,仍然可以嘗到高轉速機種的甜頭。

提醒你這只是理論值而已,真實世界並不完美,一籮筐限制會讓你懶得去深究。在這前提下,除了轉速抉擇,組成硬碟的單碟片容量,意義也可能不是那麼重大。不過筆者也認同選大者為佳,因為單碟片容量越高越大,組合大容量機種的碟片數量需求相對比較少,好處如同低轉速機種那樣。

ATTO Disk Benchmark測試

▲使用Overlapped I/O、Queue Depth 4模式測試,數據顯示低轉速機種不見得比高轉速機種慢,原因很簡單,除了各家硬碟機調校差異外,外接盒橋接戲的影響也很深。

橋接器也是效能變數

另外一方面,別忘了所有的外接硬碟,都有SATA轉USB橋接器這項效能變數。即便是2.5吋機種,將橋接器整合進電路板的設計,同樣會遭遇到影響。斤斤計較採用的硬碟規格,到底能有多少實質意義,就讓效能測試數據來說話了。

筆者測試平台設定一如以往,使用Z77晶片組內建整的USB 3.0,進行整篇文章的各項測試。這次還特地安裝Windows 8,用以查看是否支援UASP性,結果一如預期的沒有半家支援。

此外,或許你也會想知道,各家是採用哪個品牌、型號的橋接器吧?從先前USB 3.0效能研究文章可發現,目前桌上型3.5吋硬碟,最高循序傳輸速度頂多到220MB/s左右。其實SATA 3Gb/s轉USB 3.0橋接器就能應付得來。所以筆者認為沒有去細究的必要,這部分和UASP支援性一樣,對硬碟來說暫時沒有什麼意義。

分組比較挑出優勢者

那麼該如何來看這些數據呢?從多數人的採購習慣來說,依容量來分組最為合適。4TB組只有Buffalo採用7200RPM硬碟,內部由5張碟片、10顆磁頭組成,雖然效能和Seagate互有領先,平均而言還是Buffalo略勝一籌。它最高傳輸速度可以達到170MB/s左右,相當接近單碟1TB機種的表現,實際傳輸檔案確實比較省一些時間。

4TB市價超過5,000元,多數人買之前會猶豫一下,3TB和2TB價格相較之下親民許多,詢問度高了不少。競爭激烈的3TB,Buffalo和Seagate都是高轉速機種,裡面採用的硬碟相同,Toshiba與WD則是低轉速節能機種。誰可能是王者再明顯不過,Seagate除了在ATTO Disk Benchmark 4KB表現稍慢,其餘項目都勝出。

令人意外的是Buffalo,一再被轉速最低的WD咬在後頭閃大燈,完全看不出硬碟主軸馬達轉速優勢。簡直陷入苦戰的它,正好呼應前面內容,外接盒橋接器影響不可忽略這點。唯一令人納悶的是,4TB容量以它表現最好,3TB與2TB卻不見優勢,代表韌體之類層面,可能有再修改精進的改善空間。

2TB組情況和3TB組相似,比轉速是Buffalo和Seagate占優勢,他們倆採用的硬碟也相同,而且最後仍然由Seagate奪冠。綜觀所有數據可以發現,Seagate跑出所有容量產品裡最高傳輸速度,約為183MB/s上下,還略勝於自家3TB兄弟。和同組競爭對手相較下,也獲得壓制性勝利,沒有絲毫受到閃大燈威脅。

CrystalDiskMark測試

▲使用預設隨機亂數模式測試,結果和ATTO Disk Benchmark相仿,即便有3款在最高傳輸速度大幅領先,到了512K部分被追上,甚至是逆轉超前。

速度不是唯一指標

以上是就容量分組,單純針對效能部分來找出優勢者。事實上,3TB組裡的WD表現也不差,畢竟它硬碟主軸馬達轉速只有5400RPM,是所有產品裡最低的。但整體表現卻不比其他5700RPM、5940RPM機種差,甚至能向Buffalo閃大燈,這點頗為微妙。至於速度是不是唯一考量,筆者認為外接硬碟還有更多面向要考慮,所以在總結與產品推薦部分,會出現翻盤的結果也說不定。

電源開關跑哪去?

市面常見3.5吋USB 3.0外接硬碟,很少見到配置獨立電源開關,這可不是廠商偷工減料。USB 3.0規範強化了電源管理機制,對於像是外接硬碟產品來說,能夠伴隨電腦主機開機與關機,自動讓裝置跟著進行開關動作,所以就不大需要再配置電源開關了。

FastCopy檔案傳輸測試

▲前面2項測試中比較突出的3款產品,正好分屬不同容量,共同特性都是7200RPM機種,在檔案傳輸實戰比較下來,也能守住在各自容量守備範圍的領先地位。

比速度也要比內外在

外接硬碟除了速度表現,值得列為評分的項目也不少,像是造型設計,還有不容易量化比較的震動與噪音量等,而筆者重視的正是均衡性。

跟著編輯這樣買

4TB容量由Buffalo勝出,可說是當之無愧。它最高傳輸速度接近170MB/s,這表現對單碟片800GB的硬碟來說算是不錯,直逼單碟1TB機種。筆者不否認中規中矩的外觀造型略嫌古板,唯一好處是鏡面材質使用少,惱人的沾粘指紋、灰塵問題輕微些。預載的軟體不算少,節能設定與虛擬磁碟軟體,是否實用見仁見智,如果能有系統完整備份軟體,整體附加價值會更為理想。

至於3TB組該由Seagate勝出嗎?或許吧。單論效能它確實沒話講,而且傳輸介面採用USM模組化設計,確實很有吸引力。不過它放在桌上可能會出現明顯的共振聲音,而且鏡面外殼容易髒汙,還會留下不明的細微刮痕,顯示外殼結構設計有些改善空間。談內在美,它能下載備份Facebook、Flickr等,網路服務空間上面的照片,稍微彌補無法做系統完整備份的短處。

2TB組應該不必多說,仍然由Seagate勝出,其優缺點和3、4TB一致,應該是沒有比它更均衡的選擇。筆者另外要提出2款產品,WD的3TB容量部分,效能在該組甚至跨組比較下也不差,由於具有密碼保護和256bit加密功能,格外適合要求安全性的使用者。另外是Toshiba,筆者個人認為它的造型設計最好,而且是唯一具有完整系統備份軟體的產品。雖然效能表現一般般,綜觀下來2TB容量也是值得參考的選項。

本文同步刊載於電腦王雜誌
  
歡迎加入電腦王雜誌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