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看到驅動之家轉翻德國網站CompterBase前幾天的文章,介紹了下一代Ivy Bridge的細部規格,果然與上一次SemiAccurate曝光的牒照規格大致相符。
(外連圖片會超出版面,所以改用站內上傳,原圖來源:按這裡觀看)
基本上是針對Sandy Bridge的改良版,架構上並沒有不同,一切都是按照Intel的「Tick-Tock」策略在走。除了將工藝製程推進22奈米,新一代Ivy Bridge唯有一些細節做了部分的加強,例如指令集、節能技術等等,其他最大核心數與快取容量、超線程技術、動態加速(Turbo Boost)都沒有變化。
對外的PCI Express從Gen 2.0升級為3.0,提供更大的傳輸頻寬解決方案,對應的Panther Point 7系列晶片組也將原生支援4個USB 3.0傳輸接口,但是與其他USB 2.0是共用介面,並不是獨立一個Port。在顯示方面也終於支援DirectX 11,效能方面我想與上一代相比應該是不會有太大的進步,不過還有待正式上市後留給專業評測來驗證。另外,上一代就消失PCI介面到了這一代,當然還是沒有支援,以後也不會有。
更多詳細內容可以參考:驅動之家、ComputerBase
原生支援USB 3.0的Ivy Bridge相當吸引人,因為凡是多一條線路經由第三方晶片勢必會增加延遲時間,對於效能來說必然大打折扣,如果能讓主機板晶片直接存取I/O周邊那速度也會快很多。
這讓我不禁想到之前看到Intel自家主機板上,也是透過第三方晶片(NEC)作為USB 3.0的解決方案,身為科技產業龍頭不趕快把USB 3.0功能加進晶片組內,在自家原廠主板上還用別家晶片,這畫面相當有趣。
不過更令我感到有趣的是Intel前不久伴隨MacBook Pro才發表的Thunderbolt,其目的就是要讓全世界複雜的I/O介面全部統一使用他家的規範,甚至想要取代USB 3.0,但是弔詭的是目前只授權給Apple獨家使用,這豈不是扼殺自己推廣Thunderbolt前途嗎?
USB 3.0火熱的程度是否會被Intel Thunderbolt輕易打敗,Intel也沒有太大的把握,所以他們在這次的Panther Point 7系列晶片組當中,加進了USB 3.0的功能,目的也是為了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
總而言之,感覺這次的Ivy Bridge賣點不在於效能,而是在於I/O了 <( ̄︶ ̄)>
不管公雞過馬路的動機是什麼,重要的是他過了馬路,目的能顯示手段的正確 - 馬基維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