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識偏看,是在清明節。聞濟源市青蘿河畔有一“河南最美鄉村”之譽的古村落,值得一看,於是與家人同遊。那時,綠意初泛,鵝黃淡淡。河畔的草,山中的樹,都在太陽溫柔和煦的目光裏嬌嫩起來。山谷中,蝶舞鶯飛,蟲鳴鳥唱。沉睡了一冬的河水打個哈欠,“咕嘟咕嘟”訴說著它與冬雪曾經的過往。
偏看,一個另類且神秘的名字。過了寺郎腰,見到大風車,偏看,有路標。愛人駕車,過了寺郎腰,我們便按圖索驥,到哪里偏看?再問朋友山村的名字,亦是回復:偏看,有路標。一路偏看,卻望斷秋水不見村。停車,搜手機導航,方知“偏看”者,便是偏看,山村的名字也。
偏看,一個略帶幾分怪誕的名字,最易令人聯想到,“偏”著看,“乜斜”一眼,不屑一顧的樣子。何以如此呢?到過此處的人,都感覺這個山村古樸素雅,清新自然。單那不經意的一瞥,足以將心帶入夢中的“桃花源”。
月餘後,文友采風,再到偏看,便驚詫於它的黃與綠了。支付寶優惠時值端午,層層梯田,猶如梵高的名畫,麥浪翻滾,金潮湧動,比起清明時節那油菜花的鮮黃,更顯得豐碩厚重。青樹翠蔓,也日漸豐滿起來,在灼灼的陽光中,褪去幾分羞澀,告別幾分稚氣,盡現生命之精彩華章。苔蘚裝飾河岸的裙邊,矮草鋪張大地的綠毯,樹葉撐開旅人的陽傘。置身於這綠意盎然的境界裏,不覺有一種綠色的夢想在心中蔚然升騰。
一群女性朋友,徜徉在綠水仙石之間,各色的連衣裙與披風,被習習晚風撫弄著,裙袂飛揚。尖尖的高跟鞋,在高高低低的石塊間輕盈地跳躍著,宛如蜻蜓點水,又如水上芭蕾。偶遇天降巨石,便擊節歎賞。約三五知己,亮綽約風姿,“哢嚓哢嚓”,相機定格出美好的瞬間。
順山勢溯流而上,峰頂山村的入口處,有一棵參天古樹傲然佇立,仿佛一名永不疲倦的哨兵,守衛著這個原始的小山村;又如一位鶴發老者,訴說著古老的故事。樹冠枝繁葉茂,皸裂皴皺的樹皮見證著歲月的滄桑。我走近,想撫摸它溝壑般的皺紋,卻吃驚地看到了令人難以置信的樹洞。那是怎樣的樹洞啊——自下而上,除了約莫五公分的樹皮相連,中間全是空的。那麼,支撐它枝繁葉茂的,該是偏看小村堅強的意志和逆中求生的精氣神吧!
沿著樹旁狹長的胡同鬥折蛇行,只見兩邊全是低矮的茅草屋與瓦房,有石壁的,有土坯牆,還有土垛的板牆,雖櫛風沐雨,但依然堅如磐石。可以想像,千百年來,山民是如何在落後的生產力下,上山採石、搬運、打磨,砌成敦厚的石牆,圈出拱形的窯門,再以最樸素的泥土和麥秸混合而垛,築就溫暖的家。
胡同的盡頭,是一座古幽的小院。上房是兩層石樓,石壁中鑲嵌著炭黑色的窗櫺與門框,朽木殘斷,鏽鎖緊閉。門窗的上方用較薄的岩石做簷。難以想像的是,石樓的頂竟以石代瓦,平坦而沒有斜度,這樣的房頂是怎麼築成的?我們不得不折服於先人的智慧。據說珍珍薯片,這是一戶人家的閨樓。我透過那黑黑的窗櫺,仿佛看到一個豆蔻年華的女子,在曾經香風素雅的窗口頻頻顧盼,期待看到自己日夜思念的人兒……石樓頂上長滿了蓊鬱的草,綠了黃,黃了綠,周而復始。
回眸,偏看雖已在暮色中漸漸隱去,但它的清淨,它的淳樸,以及這樹,這屋,這山、這水,永遠留在了我的記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