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D Ryzen 系列處理器的崛起,為處理器市場帶來一波高潮迭起的變化,玩家們也漸漸開始關注,到底同級距下,AMD 與 Intel 分別的優勢在哪裡?就目前各家媒體測試出來的結果,可以得到一個攏統的結論,就是 AMD Ryzen 系列處理器在多工方面有一定的優勢存在,而 Intel 則是維持著其單核性能的領先,因此就像這次台北市長選戰,兩者之間有輸有贏、不分軒輊。不過筆者將透過這篇文章,帶玩家看到 AMD Ryzen 5 2600X 與 Intel i5-9600k 兩款處理器的比較,這兩款定位在遊戲主流級距的產品,在遊戲、日常使用、影音處理等效能表現上,倒底有何差異,結果會向台北選情一樣膠著?還是像高雄選情一樣翻轉局勢?快跟著筆者一起抽絲剝繭,繼續看下去!
AMD 陣營 - Ryzen 5 2600X / PRIME B450M-K
Ryzen 5 2600X 為 AMD 代號 Pinnacle Ridge 第二代 Ryzen 處理器中的一員,定位是在主流市場,採用 12 nm 製程技術的一顆 6 核心 12 執行緒處理器,有著 3.6 GHz 的基礎時脈及 4.2 GHz Turbo 時脈,除此之外還可以透過 XFR2 自行超頻至更高的時脈,整體而言有著不錯的體質。而這次測試搭配的是 PRIME B450M-K 為入門級距的主機板,不過雖然算是在入門,也受到 B450 晶片主所賜,可以支援到最高 DDR4 3200 MHz 的記憶體。
Intel 陣營 - i5-9600k / PRIME B360M-K
i5-9600k 為 Intel 第九代 Coffee Lake 架構桌上型處理器中的一員,定位同樣瞄準主流市場,採用的是 14nm++ 製成技術的一顆 6 核心 6 執行緒處理器,有著 3.7 GHz 的基礎時脈及 4.6 GHz 最大超頻時脈。而這次測試搭配的是 PRIME B360M-K 為入門級距的主機板,不過記憶體部分因為 B360 晶片組,只能支援到最高 DDR4 2666 MHz 的記憶體。
PowerColor Red Devil Radeon RX 580
作為這次配角的顯卡,外觀上算是搶盡風頭,電鍍紅配上金屬黑的配色,加上霸氣十足的兩顆大風扇設計,就如同其惡魔般的效能,在中階顯卡市場但有一席之地。AMD 的 Radeon RX 580 核心為期 RX 系列中效能最高的核心,不過在整個顯卡市場中,算是位於入門篇中階的定位,價格上相對於中階卡更好入手,效能上也足以應付多數線上遊戲及部分 AAA 大作,對於使用主流平台玩家來說,是個可以參考看看的選擇。
WD BLACK NVMe SSD[/color]
Western Digital 的 Black 系列一直是公認效能強悍的儲存裝置系列,當然全新的 WD BLACK NVMe SSD 也不例外,搭載自家研發的 SanDisk 20-82-007011 主控,是一款可以跟 PHISON PS5012-E12 主控並駕齊驅的高階主控,最高讀寫速度來到 3,400 MB/s 及 2,800 MB/s,可以大幅加速開機、遊戲讀取、程式開啟等速度,減少不必要的等待時間,而 WD 也提供了獨家的 WD SSD Dashboard,可以做及時的監控與診斷,十分方便。如果玩家想要了解更多詳細的資訊,可以參考 XF 的詳細開箱。
GEEEK ATX 模組裸測架[/color]
這次非常感謝 GEEEK 極勀科技贊助這組最新的產品 - ATX 模組裸測架。GEEEK 為一群台灣熱愛 DIY 機殼的玩家於 2012 創立的一間在地機殼廠商,在產品設計上大量採用鋁擠條及壓克力板,機殼透視美學當道的時代,也是受到許多狂熱玩家喜愛,這次贊助底者的產品是新款的 ATX 模組裸測架,主體為 300 mm x 400 mm 的燻黑壓克力板,厚度達 5 mm,而下方四周則是搭配鋁擠條進行加固,除此之外也運用鋁擠條的特性,開發許多不同的模組化支架,用來固定電源供應器、儲存裝置、風扇等等,非常的適合 3C 編輯、超頻玩家作為裸測平台使用。
其實主機板做為電腦的軀體,看似都差不多,通常在挑選時,很多玩家都看處理器能上,就挑便宜的,不會特別做比較,但其實就這次開箱的兩主平台來說,表面上看似大同小異,但仔細一瞧就可以發現,雖然是同級距 B 系列的主機板,AMD 的 PRIME B450M-K 在記憶體通道的部分就是可以支援到最高 DDR4 3200 MHz 雙通道記憶體,而反觀 Intel 的 PRIME B360M-K,只能支援最高 DDR4 2666 MHz 雙通道記憶體,在現在 3000 MHz 級距當道的時代,挑選主流 B 系列晶片組主機板時,AMD 就是比 Intel 有著些微的優勢,雖然記憶體時脈的差距,對整體效能影響幅度有限,但在預算優先的主流市場中,支援記憶體時脈越高,相對 C/P 值就會越優,也會越受玩家青睞。
AIDA64 Cache and Memory Benchmark - 記憶體性能測試[/color]
→AIDA64 Cache and Memory Benchmark。(左:AMD / 右:Intel)
從 AIDA64 記憶體與快取測試中可以看到,AMD 平台可以將記憶體時脈超頻至 3200 MHz,而 Intel 平台則只有 2666 MHz,雖然讀寫效能差異不是很大,但對遊戲 FPS 還是能夠造成 5 FPS 左右的影響,對於玩家來說在比較之下,當然是會偏好記憶體時脈高的 AMD 平台。
AMD 平台記憶體以 3200 MHz 的時脈運行,有著讀取 48279 MB/s、寫入 47439 MB/s、複製 44127 MB/s、延遲 69 ns 的表現;反觀 Intel 平台記憶體僅能以 2666 MHz 運行,有著讀取 36356 MB/s、寫入 36550 MB/s、複製 31213 MB/s、延遲 62.8 ns 的表現。
→綜合評比。
CINEBENCH R15 - 業界公認跑分軟體[/color]
→CINEBENCH R15。(左:AMD / 右:Intel)
在 Cinebench R15 測試中,可以看到的測試結果都在大家意料之內,AMD 在多核運算上真的比 Intel 強一些,但單核心就還是 Intel 的天下,Ryzen 5 2600X 單核心運算為 171 cb、多核心運算為 1361 cb,顯示卡的 OpenGL 性能測試則有 117.29 FPS 的表現;i5-9600k 單核心運算為 200 cb、多核心運算為 1067 cb,顯示卡的 OpenGL 性能測試則有 146.87 FPS 的表現。由此可見確實 AMD 多核效能優於對手,但單核效能就有所不及。
V-Ray Benchmark - 即時渲染性能測試
→V-Ray Benchmark。(左:AMD / 右:Intel)
V-Ray Benchmark 透過光線追蹤渲染圖像的運算,可以分別對 CPU 與 GPU 做運算速度的測試,這個測試結果是以秒為單位的運算時間,時間越短代表運算速度越快,Ryzen 5 2600X 在 CPU 項目測試結果為 01 分 37 秒,搭配 RX 580 在 GPU 項目測試結果為 0 分 49 秒;i5-9600k 在 CPU 項目測試結果為 01 分 55 秒,搭配 RX 580 在 GPU 項目測試結果為 03 分 52 秒。由此可見這部分是多和性能較強的 AMD 略佔優勢。
X264/X265 FHD Benchmark - 處理器影音轉檔性能測試[/color]
→X264/X265 FHD Benchmark。(左:AMD / 右:Intel)
X264/X265 FHD Benchmark 影音轉檔測試透過模擬運行轉檔編碼測試 CPU 性能,Ryzen 5 2600X 在 X264 FHD Benchmark 測試中有平均 44.1 FPS 的表現,而 X265 FHD Benchmark 測試則是平均 22.8 FPS;i5-9600k 在 X264 FHD Benchmark 測試中有平均 38 FPS 的表現,而 X265 FHD Benchmark 測試則是平均 26.2 FPS。從跑分軟體看來有點難分軒輊,看不出個頭緒。
→AMD Ryzen 5 2600X 4K 影片 H.265 轉檔測試,耗時 21 分 06 秒。
→Intel i5-9600k 4K 影片 H.265 轉檔測試,耗時 27 分 25 秒。
這個測試筆者從網路上抓了一段 4K 影片下來,並採用 Adobe Premiere Pro 進行轉檔測試,將影片轉成 H.264 60 FPS,這個測試筆者設備不足,採用側錄的方式進行,由測試結果可以看到進行相同的轉檔,AMD Ryzen 5 2600X 只耗時 21 分 06 秒即完成,Intel i5-9600k 則耗時 27 分 25 秒,由此可見 AMD 在多核運算的實力確實十分強悍。
CrystalDiskMark - 指標性儲存裝置性能測試軟體[/color]
→CrystalDiskMark。(左:AMD / 中:Intel / 右:一般 SATA SSD)
WD BLACK NVMe SSD 在 CrystalDiskMark 測試中,可以看到不論在 AMD 或 Intel 平台上獲得的分數都相差無幾,在 AMD 平台上:循序讀取為 3482.8 MB/s、循序寫入為 2560.9 MB/s,在 Intel 平台上:循序讀取為 3460.4 MB/s、循序寫入為 2523.7 MB/s;而另外筆者拿一般的 SATA SSD 來做測試,在 AMD 平台上:循序讀取為 520.5 MB/s、循序寫入為 322.1 MB/s,性能比較之下,可以說是與這次開箱的 WD Black NVMe SSD 相差甚遠。
BootRacer - 開機速度測試[/color]
→BootRacer。(上:AMD / 下:Intel)
WD BLACK NVMe SSD 在這次測試中作為系統碟,筆者透過 BootRacer 開機速度測試軟體進行 3 次測試,AMD 平台在測試下,開機速度約為 26 秒;Intel 平台在測試下,開機速度約為 25 秒。
PCMark 10 - 日常綜合使用情境測試
→PCMark 10。(上:AMD / 下:Intel)
PCMark 10 這款測試軟體主要是模擬日常使用狀況做測試,從 4 個大方向切入,包含 Essentials 基本電腦測試、Productivity 生產力測試、Digital Content Creation 影像內容創作測試及 Gaming 遊戲測試。PRIME B450M-K 搭配 Ryzen 5 2600X 及 AMD Radeon RX 580,在 PCMark 10 Extended 測試中獲得總分 6665 分,小輸對手 PRIME B360M-K 搭配 i5-9600k 及 AMD Radeon RX 580 的 6918 分。AMD 平台在其中 Essentials、Productivity 及 Digital Content Creation 三項測試得分小輸,卻在 Gaming 測試得分贏過 Intel 平台,這樣的結果也是讓筆者覺得十分驚訝。
3DMark Fire Strike - 遊戲效能模擬測試
→3DMark Fire Strike。(上:AMD / 下:Intel)
在遊戲繪圖測試筆者選擇的是 3DMark Fire Strike 進行測試,Fire Strike 這項測試主要是模擬 AAA 級 DX11 遊戲進行繪圖運算測試,比較符合現行主流玩家會遇到的遊戲情境,在測試中 PRIME B450M-K 搭配 Ryzen 5 2600X 及 AMD Radeon RX 580 獲得了 12,847 分,已千分之差險勝 PRIME B360M-K 搭配 i5-9600k 及 AMD Radeon RX 580 的 Intel 平台。
→AMD Ryzen 5 2600X PUBG 遊戲測試,平均有 85~100 FPS。
→Intel i5 9600k PUBG 遊戲測試,平均有 85~90 FPS。
最後來看到的是遊戲 FPS 實測,而這邊採用的是 PUBG 這款多人線上遊戲進行測試,在測試中筆者採用預設的高畫質進行遊戲,從兩段影片左上角的資訊可以看出,在比賽一開場在飛機上俯瞰地面,畫面 FPS 皆超過 100,不過降落到地面後,僅在室內可以維持超過 100 FPS,在森林中跑位時,AMD 平台仍可維持 85~100 左右的 FPS,雖然 Intel 平台的 FPS 浮動較小,但只能維持在 85~90 之間,這部分可以說是 AMD 小贏 Intel,也可以說是平分秋色,就像今年剛結束的台北市長選戰,差距是如此的小。
其實筆者這次測試下來,很想要大聲說 AMD 超越 Intel,但很可惜的在單核性能上還是沒有辦法超越 Intel,不然以其強悍的多核性能,絕對是讓 Intel 有些難以招架。
而在測試中可以發現幾個重點,首先就是上述的多核性能 AMD Ryzen 5 2600X 一樣有其優勢存在,從轉檔實測部分便可證明。除此之外就是比較多玩家會忽略的,如果今天玩家要的是主流級距平台,AMD 在 B450 主機板能夠給予玩家較優的 C/P 值,支援最高 3200 MHz 的記憶體足以讓 AMD 在遊戲性能表現上有所翻轉,相較於僅支援 2666 MHz 記憶體時脈的 Intel B360 主機板,AMD 更能給予玩家更穩定的遊戲效能。以上兩點可以說是無庸置疑,AMD 透過優質的超頻功能,整個翻轉其在入門、主流級距可能會遇到的劣勢。
另外這次測試還包含性能堅強 WD BLACK NVMe SSD,搭載自家高階 SanDisk 20-82-007011 主控,最高讀寫速度來到 3,400 MB/s 及 2,800 MB/s,給予玩家不需等待的遊戲體驗。而最後也感謝 GEEEK 極勀科技贊助全新的模組化 ATX 裸測架,將傳統的壓克力裸測架與鋁擠條結合,創造出模組化的可能,透過擴充配件,可以將零組件固定在自己覺得理想的位置。
整體而言,這次一系列比較下來, AMD Ryzen 5 2600X 在影音轉檔等多核使用情境下,確實能發揮其優勢超越 Intel i5-9600k 的表現,在遊戲方面,主機板成為最佳助攻,透過支援高時脈的記憶體,彌補了 AMD 與 Intel 單核性能的差異,因此在遊戲表現 Ryzen 5 平台也與 i5 平台可以說是平分秋色,因此這場世紀之戰就如同這次台北選戰,戰情膠著,AMD 小勝 Int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