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經的布票年代

生活 · paulinechu · 發表於 2018-11-30 14:40 · · 檢舉

現在,豐衣足食,物質豐富,人民生活已走進了小康新時代,我己齡近花甲之年,走過了半個世紀,撫今追昔,相比之下,那真是天壤之別,令我唏噓不已,感慨萬千。

如今的80後、90後怎知我們兒時物質匱乏年代的苦辛,只有經歷過人民公社時代的人們,才方知貧窮落後的“票證時期”的不易,那個時期日常生活都離不開票證泰國買樓,什麼糧票、油票、肉票、糖票、布票……應有盡有,無時不在,如果你沒有這些票證,就會寸步難行,既使你有錢也什麼都買不到。

我記憶猶新的是布票,它是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商業部門印發的,布票單位分尺和寸,有1尺、2尺、5尺、10尺、1寸、2寸、5寸等,票面全國各地不同,尺寸長寬不一,有公章和花色圖案,五顏六色,琳琅滿目,有的還印著:“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的標語,它充分體現了當時社會的政治色彩。

布票是每年冬季按人頭限量發放的,不分男女老少都一樣,大概每人一丈五尺七寸,對於小孩倒是綽綽有餘,但對於成年人多少是有些緊張,幾乎沒有什麼寬餘,如果是嫁女娶媳卻難到了,為了給新娘新郎做幾件新衣裳,要麼一家人那一年都別想添新衣服,要麼向親戚朋友借,方可如願。那時鞋票是另外發放,鞋面料是燈心絨的,在那個年代稱得上是上等的布匹,如若那家新媳婦擁有一件燈心絨衣服,那就讓人羡慕不已,刮目相看。

記得有一年,大概是生產隊收成不好,家裏請不起裁縫師做衣,大人過年都沒有添新衣,就只給我扯了一件藍色哢嘰褂子料,送到本屋老裁縫師家包做,那年頭多數人,只能每年過年才有一件新衣,裁縫師也就是那時侯最忙,東家接西家請,我幾乎每天都去老裁縫家看一次孔聖堂中學banding,等呵盼啊,到了過年那天的下午,我就賴著他家不走了,一直在他家等到天黑,有些人家都在吃年夜飯了,我才穿上新做的衣服,那種渴望的心情,是我用語言無法形容的,終身難忘。

刀尺寒生朝剪錦,篝火光照夜縫裳。在我讀小學時,流行著這樣一句話:“南京路上好八連,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孩子多的穿衣服都是“新老大,舊老二,破老三”的模式,一個接一個的往下穿,直到破爛了實在沒有辦法穿為止,既使這樣的衣服也捨不得扔掉,還得把它拆洗後做“袼褙布”(就是把麵粉煮成漿湖,舊衣剪成布塊,用漿湖粘連成一整塊厚布),用於做鞋納底。

兒時侯一年只有兩套舊衣服,夏單冬棉,夏天多半是光著屁股,大不了有個小兜肚或小褲衩,冬天一身棉祆棉褲,幾乎從深秋穿到初夏,天熱時母親把它洗洗縫縫,來年接著穿。為了耐久衛生,穿的衣服顏色單一,以灰、黑、藍為主,款式老套千篇一律,春夏秋冬季節不分,面料都是選用結實耐磨的,如:勞動布、嗶嘰、哢嘰等。

我第一次認識布票,那是兒時一個春節前臘月的一天,我隨父親去小市老街買年貨,順便買點自己喜歡的鞭炮,父親正在和賣鞭炮的討價還價,一位大爺在褲袋裏掏錢時,一不小心把一疊布票掉在地上,付完錢就逕自走了。

我無意中發現了,那時我還不認識布票,我就立馬撿起布票還給了大爺,大爺接過布票萬分感動,千恩萬謝地對我父親說了許多感激的話,我才知道這是他老人家東湊西拼地為女兒出嫁借來的布票,要是弄丟了他就沒法活了。

這天,父親誇獎了我,很高興地為我買了好多的鞭炮去頸紋,作為獎勵,回家後,父親還特意教我認識了布票,從自,我對布票有著深刻的認知,懂得了那個年代的布票,對人們是多麼的重要啊!

改革開放,日新月異,曾經炙手可熱的布票,伴隨人們多年終於完成了它的使命,早己退出了歷史的舞臺,在這衣食無憂的今天,願我們不忘艱苦樸素的優良傳統,發揚光大繼往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