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390 I AORUS PRO WIFI 作為 AORUS 系列的第二張 ITX 主機板

命名方式捨棄以往使用的 N 後綴,改用 I 以及新的 PRO 分級名稱

對於有意在 ITX 平台上用上 9600k 或是 9700k 的使用者

供電部分選用較好的英飛凌方案,補齊了在 Z370 時期缺少的高階 ITX 位置

或許是看到我之前組的 H500i,朋友指名要 NZXT 套組

選了 H200i、KRAKEN X52 240mm 水冷以及技嘉新的 ITX 小卡 RTX 2060 IXOC

9600k 跟記憶體還在路上就沒入鏡了

主機板外盒背面有比較詳細的規格、I/O 配置圖還有個區塊的特色介紹

除了一定要有的五年保固之外

整合 802.11 ac wave2 wifi 功能,支援自家 RGB Fusion 燈光同步

配件包含擋板、SATA 線材、wifi 天線、貼紙、驅動光碟以及說明書

主機板正面一覽

PCI-E x16 插槽採用帶金屬框體強化的料件

M.2 插槽與晶片組整合,加入散熱片設計與導熱貼

支援 type 2242, 2260, 2280 規格的 SATA 與 PCIe 3.0 x4 的 SSD

CPU 採用 6+2 相數位供電,並在 mosfet 區塊加上大型散熱片

EPS 8pin 與 CPU 風扇端子均配置在上方

PWM 控制方案選用 Infineon IR35201

記憶體插槽部分算是技嘉跟其他品牌另一個想法不太一樣的地方,採用雙邊扣固定的強化料件

ATX 24pin 插槽與 EPS 8pin 均升級為實心針腳

儲存裝置方面則保留 4 組 SATA3 插槽

針對前置面板以及 USB 擴充需求,Z390 I AORUS PRO WIFI 提供 USB 3.0 與 USB 2.0 各一對

另外上方可以看到 4pin RGB 擴充針腳

有趣的是,Z390 I AORUS PRO WIFI 也支援新的 Type-C 前置面板插槽

不過或許是為了跟其他 3.1 裝置放在一起,插槽位於主機板左上角邊緣

音訊區塊實作 PCB 切割隔離,採用 Realtek ALC1220-VB 搭配 Nichicon Fine Gold 音效電容

支援 Smart Headphone Amp 功能,可自動偵測耳機阻抗

在 HD Audio 旁可以看到 3pin Addressable RGB 擴充針腳

電池下方可以看到用來轉換 DP 至 HDMI 2.0 的 MegaChips MCDP2800

主機板背面一覽

底部提供第二組 M.2 插槽,同樣可選用 SATA 或 PCIe 3.0 x4 裝置

乙太網路部分選用常見的 Intel I219V,支援 WOL 網路喚醒功能

與先前 AORUS B360 ITX 類似,Z390 I 同樣在靠近記憶體插槽的 PCB 背面配上 RGB LED

共有 8 顆,兩兩一組

在背板 I/O 部分

Z390 I AORUS PRO WIFI 擁有 4 組 USB 3.1 Gen1,USB 3.1 Gen2 Type-A、Type-C 各一

顯示部分則提供 DIsplayPort 1.2 與 HDMI 2.0,具備完整的內顯 4K 輸出對策

音訊部分則是用上新的黑化料件,支援 toslink 光纖介面

板載 wifi 則是 CNVi 老面孔 Intel Wireless-AC 9560,2x2 配置,整合 BT 5.0

支援 11ac Wave 2,5G (160 MHz),最高速度 1.73 Gbps

主角之二,NZXT 的 2D 水冷 KRAKEN X52

中文介紹部分,標榜 6 年保固、鏡面設計、Addressable RGB 還有 CAM 軟體支援

側面有比較詳細的規格列表,扣具基本上當代平台都支援,包含 2011 跟 TR4

很大面積那個黃色圖樣跟 50% 的字其實蠻好笑的

跟你說從 120mm 換成 240mm 多了一半的散熱面積

內容物包含水冷本體、扣具、螺絲包、USB 線材、風扇線材、兩顆 Aer P120 風扇還有說明書

主角之三,NZXT H200i

選的是消光黑紅配色

跟水冷一樣,外箱側面標有詳細規格,支援 1 顆 3.5" 硬碟,3+1 顆 2.5" 硬碟

CPU 散熱器高度限制 165mm

內建控制器,支援 RGB 燈光控制、降噪功能

配件包含螺絲、套筒、束線袋、說明書

另外針對燈條擴充給了兩種建議

不過倒是沒有說不用延長線直接接兩條會怎樣,大概是怕燈珠數量太多電流太大

螺絲分門別類各別用夾鏈袋裝好,並在袋子上印上種類,相當貼心

機殼正面一覽,全平面,只有底下簡單的黑色 NZXT 字樣

左側採用滿版強化玻璃透側

不過或許是為了增加可用空間,固定方式選擇用比較傳統的手轉螺絲直接由外側鎖上

螺絲內側及固定柱均有橡膠墊圈包覆

機殼上方一覽,後方提供一組 12 公分風扇鎖點,內側帶有濾網

前置面板提供 2 組 USB 3.0,3.5mm 耳機麥克風插槽各一

電源指示燈與開關整合,電源鍵為短鍵程設計,硬碟燈號則獨立配置在左方

右側則是無突起無開孔的平面

由於前面板沒有開孔,主要進氣由左右兩側前方的開孔處理

機殼後方一覽,電源採用常見的下置式設計

比較特別的是,雖然 H200i 可以使用 ATX 電源,但預設是多裝上了 SFX 的轉接鐵片

PCI-E 擋板採用可重複利用的設計搭配手轉螺絲固定,同時在擋板上開孔

機殼底部一覽,採用橡膠止滑墊,電源供應器區塊配有防塵濾網

前方標有水箱幫浦、3.5" 及 2.5" 硬碟固定點

內部結構一覽,除了前面板框體跟 cable bar 為紅色之外,其他部分全黑化處理

上方及後方預先安裝 12 公分扇

機殼上方預先安裝 RGB 燈條

前方留有一組 4pin RGB 擴充針腳,方便使用者擴充燈條

電源供應器遮罩側邊提供一組 2.5" 硬碟架

雖然 H200i 可以安裝 2 slot 顯卡

不過距離隔板也沒剩多少空間,所以隔板上也有加上額外開孔

並在內側以及外側分別切出主機板線材跟顯卡 PCIe 外接電源線材的開孔

機殼背面一覽

型號後綴帶 i 版本才有的控制盒

主機板托盤上側及 CPU Socket 背面均有開孔,方便 EPS 12V 線材背走以及安裝散熱器

底下金屬支架留有兩組 2.5" SSD 固定點,可利用旁邊的手轉螺絲卸除支架

另一個覺得蠻聰明的地方在於 H200i 的背板開孔相當大

對於後側設有 M.2 插槽的 ITX 主機板來說,臨時拆裝相對輕鬆很多

機殼與控制盒線材同樣採全黑化處理

控制盒需要使用一組 SATA 電源並連接至主機板的 USB 針腳

面板線材整合成單一端子,音訊部分捨棄舊式 AC97,僅保留 HD Audio

除了預先安裝的兩顆風扇之外,控制盒已預先接上一對三的 4pin PWM 風扇分接線

前面板採用一般卡榫設計,用點巧勁拉開就可以看到濾網跟風扇支架

支援雙顆 120 或 140mm 風扇

咻一下,一個下午就過去

好險開機沒問題

底下跑些常見的測試

======================================
測試平台:

CPU:Intel Core i5-9600k @ 5g
MB:Gigabyte Z390 I AORUS PRO WIFI
RAM:Kingston HyperX Predator RGB DDR4-3200 8G x 2
VGA:Gigabyte RTX 2060 6G IXOC
HDD:Plextor M9PeGN 512G
PSU:Mistel Vision MX550
OS:Windows 10 Pro x64
======================================

CPU-Z 內建 benchmark,單核 597.1、多核 3358.8

7zip 效能測試,壓縮 40894 MIPS,解壓縮 50551 MIPS

Cinebench R15,CPU 1208 cb

Cinebench R20,CPU 2977 cb

RealBench,System Score 127044

PCMark 10,Score 7144

Unigine Superposition 1080p Extreme,Score 4494

隨著 Z390 補足了上一代缺乏的 CNVi wifi 以及 USB 3.1 Gen2

再加上既有的 HDMI 與 DP 雙 4K 輸出設計與完整的 RGB 支援

Z390 I AORUS PRO WIFI 算是配置相當全面的一張主機板

雖然前置 Type-C 插槽設計或許太前衛,目前沒有幾款機殼能使用

不過對於這樣的高階主機板來說,加入一些前瞻設計也是一定要的

適合想要打造小型遊戲機的使用者